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紅樓夢

紅樓夢詩詞鑑賞:枉凝眉

紅樓夢2.94W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還苦於找不到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紅樓夢詩詞鑑賞:枉凝眉,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紅樓夢詩詞鑑賞:枉凝眉

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說明]

這首曲子寫寶、黛的愛情理想因變故而破滅,寫林黛玉的淚盡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說的“枉自嗟呀”。凝眉,皺眉,悲愁的樣子。

[註釋]

1.閬苑(lang yuan 浪院)——傳說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閬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

2. 瑕——玉的疵斑。“美玉無瑕”指賈寶玉,他本是赤瑕宮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瓊瑛瑛瑤皆謂美玉);同時也贊他心地純良潔白,沒有那種儒臭濁氣。

3.虛化——成空,化爲烏有。戚序本誤作“虛花”,變動詞爲名詞;程式乙本改作“虛話”,變心事爲明言;甲戌本經塗改;今從庚辰本。

4.“一個枉自”二句——一個獨自悲嘆唏噓而無能爲力(指黛玉),一個老是記掛着對方也白費心思(指寶玉)。很顯然這裏說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寶玉後來獲罪離家、流落他鄉事。這一突然打擊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傷而嘆息。牽掛,在情況不明時對人的懸念。它與前面晴雯判詞中“多情公子空牽念”的“牽念”以及後面寫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牽連”的“牽連”意思相同。

5.水中月、鏡中花——都是虛 幻的景象。說寶、黛的愛情理想雖則美好,終於如鏡花水月一樣不能成爲現實。

6.“想眼中”幾句——曹雪芹八十回後原稿中有《證前緣》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寫黛玉“淚盡夭亡”。從多方面線索確知,“賈府事敗”、“樹倒猢猻散”的變故發生在秋天,所謂“到頭來,誰見把秋捱過?”林黛玉因寶玉的獲罪而慟哭,自秋至冬、自冬歷春,她的病勢迅速加重。“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還沒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淚水報答了神瑛 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實現了眼淚還債的諾言。故曲中所寫“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並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 盡”,程式乙本無“盡”字,爲後人所刪。有人以爲此處無“盡”字更妥,筆者以爲不然。即使從句式的音節上看,亦當有。

[鑑賞]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之死與續書中所寫的完全不一樣,在第八十回後的原稿中,黛玉之死與婚姻問題無關,她既不是死於外祖母及其周圍的人對她的冷淡厭棄,或者在給寶玉娶媳婦時選了寶釵,也不是由於誤會寶玉對她的薄倖變心(如果說這種誤會曾經有過的話,也早已成爲過去)。黛玉的“淚盡”,原因更重大、深刻、真實得多,那就是後來發生了對全書主題和主線起決定作用的大變故——脂批稱之爲“通部書之大過節、大關鍵”的“賈家之敗”(見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批),它包括着獲罪、“抄沒、獄神廟諸事”(庚辰本第二十七回批)。這個突然飛來的橫禍降於賈府,落到了寶玉等人的頭上,也給了黛玉致命的一擊。寶玉被迫出走,黛玉痛惜憂忿卻無能爲力,她爲寶玉的不幸而不幸,因寶玉的受苦而受苦,她日夜悲啼,毫不顧惜自己,終至將她衰弱的生命中的全部熾熱的感情化爲淚水,報答了她平生唯一的知己。

黛玉之死非續書所寫那樣,證據甚多。第二十五回中鳳姐一次當衆與黛玉開玩笑說:“你既吃了我們家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她還指着寶玉對黛玉說:“你瞧!人物兒、門第配不上,還是根基配不上?模樣兒配不上?是傢俬配不上?那一點還玷辱了誰呢?”衆人聽了一齊笑起來,黛玉紅了臉,不言語,連李紈都說:“真真我們二嬸子的詼諧是好的。”對於這段描寫,讀過作者全稿、已知人物將來結局的脂硯齋是怎樣批的呢?他說:“二玉事在賈府上下諸人,即看書人、批書人皆信定一段[對?]好夫妻,書中常常每每道及,豈其不然!嘆嘆!”(甲戌本)庚辰本作“二玉之配偶,在賈府上下諸人,即觀者、批者、作者皆爲[謂]無疑,故常常有此等點題語。我也要笑。”作者自己對寶黛之成爲配偶是否懷疑,看書人、批書人如何預料,我們都不必去管它,問題是這裏說:“賈府上下諸人”“皆信定”寶玉、黛玉將來“是一段好夫妻”。試問:續書中施“調包計”的賈母、鳳姐(還有以爲作主的應是賈政、王夫人),他們在不在“賈府上下諸人”內?倘原稿也象續書那樣寫法,脂硯齋會不會說那樣的話?可見,“豈其不然”——說二玉不能成夫妻,正是出於“賈府上下諸人”始料未及的原因。在上一首寫寶釵的曲子中同時寫了寶玉不忘死去的黛玉,在這一首寫黛玉的曲子中只寫了寶玉“空勞牽掛”,竟無一字涉及寶釵,這沒有別的緣故,就是因爲寶釵的終身寂寞與黛玉有關,黛玉的枉自悲愁與寶釵無關。

以續書所寫《苦絳珠魂歸離恨天》與此曲的後半對照,竟無一語能合。續作者爲了在安排他自以爲相當巧妙的情節時不至於遇到任何困難,就先使寶、黛這兩個性情“乖僻”、不好對付的逆判者,變成可以任人擺佈的木偶人:一 個無意中聽說一句“寶二爺娶寶姑娘的事情”,就在“急怒”之下迷了“本性”;一個莫名其妙地失了玉便成了“瘋顛”。於是,他們最後一次見面時,“兩個人也不問好,也不說話,也不推讓,只是對着臉傻笑起來”(第九十回),然後各自走開。這樣,就以“一個傻笑,一個也傻笑”代替了“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寫黛玉死時,有“吐血”,有“暈倒”,有“喘氣”,有“發狠”,有“迴光返照”,有“渾身發冷”,有“兩眼一翻”……就是沒有流淚。倒是寶玉後來流了不少眼淚。這樣,就使曲子的末句也非改寫不可了。但是,說也奇怪,黛玉剛死,寶玉便“病勢一天好似一天”(這時再不必擔心他會執拗、反抗、向黛玉表白、使續作者爲難了,倒是一直讓他傻下去文章不好做),於是就讓他到靈柩前去痛哭一場。到容許他清醒的時候,他什麼都想起來了:“寶玉一到,想起未病之先(原文如此),來到這裏,今日屋在人亡,不禁嚎啕大哭。想起從前何等親密,今日死別,怎不更加傷感!……哭得死去活來”(第九十八回)。這就是所謂“病神瑛淚灑相思地”。然而,這樣就使人更加糊塗了:難道曲子末幾句是說寶玉的?難道黛玉所欠的“淚債”早償過了頭,現在反而要寶玉找還給她?她歸離恨天如何向警幻交帳呢?難道能把寶玉的眼淚也算在內?倘若說寶玉的“牽掛”是指他婚後終不忘黛玉,那末另一個又如何還能“嗟呀”呢?倘若說曲子的末句是指黛玉平日總愛哭,那末她來到賈家已經多年,怎麼說她的眼淚流不到一年就要流光呢?何 況,我們也未見黛玉接連不斷地天天流淚呀!八十回以前,她眼淚流得最多的也還是因爲寶玉被賈政打得半死、吃了大苦頭的那一次。那一次黛玉爲寶玉整天“拋珠滾玉”地流淚,正是爲後來流更多的眼淚伏下的重要一筆。

曹雪芹寫黛玉“還淚”的原意,在第三回脂批中說得最清楚。寶、黛初見時,一個因對方沒有通靈玉而狠命摔玉,罵這玉“連人之高低不擇”,一個則因之而流淚,說“倘或摔壞了那玉,豈不是因我之過”。這裏脂批說:“這是第一次算還,不知下剩還該多少!”“應如些非傷感,還甘露水也。”指出了黛玉這種“體帖”、“知己”的心思和痛惜其自毀而引咎自責的落淚,就是“還債”。戚序本儲存的一條脂評更點出它對整個悲劇的象徵意義:“補不完的是離恨天,所餘之石,豈非離恨石乎?而絳珠之淚,偏不因離情而落,爲惜其石而落。可見惜其石,必惜其人。其人不自惜,而知己能不千方百計爲之惜乎!所以絳珠之淚,至死不幹,萬苦不怨,所謂‘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悲乎!”

所謂“離恨”,實即愁恨、怨恨、憾恨。石頭有被棄置的憾恨,黛玉也有被收養的身世之感,但她的淚偏“不自惜”而落,作爲寶玉的“知己”,這種“千方百計爲之惜”,就是“絳珠之淚,至死不幹,萬苦不怨”的原因,也即所謂“春恨秋悲皆自惹”。這說得還不清楚嗎?批書者若未讀過八十回以後的原稿,是無從這樣說的。眼淚“至死不幹”,正合曲中之所言;自身“萬苦不怨”,才稱得上真正的“報德”。襲人勸黛玉說:“姑娘快休如此,將來只怕比這個更奇怪的笑話兒還有呢。若爲他這種行止,你多心傷感,只怕你傷感不了呢。”清蒙古王府本《石頭記》脂批說:“後百十回(原稿回數)黛玉之淚,總不能出此二語。”這就更無疑地證明黛玉最後是爲寶玉“不自惜”的“這種行止”所闖的禍而流盡眼淚的。也正是因爲如此,寶玉才終身不能忘懷他唯一的“知己”。

說到這裏,我們不禁想起了借閱過曹雪芹抄本《紅樓夢》的明義來,他爲小說題過二十首絕句,末首說:“饌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青蛾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就算明義看到的也只是八十回的本子,但他也完全有可能從作者或其親友中打聽到後半部情節的梗概,我們只要稍加思索就不難明白,詩中用獲罪被拘因而不能保全“青蛾紅粉”的石崇的典故,指的是什麼了。此類證據還很多。

總之,《紅樓夢》的情節發展根本沒有落入“梁祝”故事的窠臼,更不是要表現什麼“三角”關係。它始終是把悲劇的產生與封建大家族敗落的原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在原稿中,描寫這種風雨驟至的大變故的發生必然是驚心動魄的一幕,而作者傾注了最大熱情的寶、黛這兩個人物的精神面貌,定會在這場可怕的狂風暴雨的雷電閃光中被照亮,其感人至深的藝術力量決不亞於作者描寫睛雯的“抱屈夭風流”和寶玉的“杜撰芙蓉誄”,因爲寫晴雯之死的字只不過是爲了寫黛玉之死的更重要的文字罷了。這一點,脂批說,“試觀《證前緣》(原稿寫黛玉之死)回、黛玉逝後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然而可惜,我們已不能看到這樣的精彩的文字了!這部偉大的小說成了殘稿,這實在是我國文學史上無可彌補的損失。

枉凝眉描述了什麼故事

《紅摟夢》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一部現實主義鉅著,它成功地描寫了賈寶玉的愛情婚姻悲劇。《枉凝眉》這支曲子.婉轉纏綿地唱出了這一悲劇。“一個是閬苑鮮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經得起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曲名《枉凝眉》,意思爲徒然凝眉悲愁。曲子從賈寶玉、林黛玉愛情的破滅寫起,表現爲林黛玉爲愛情淚盡而死的悲劇以及寶黛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情;曲子以第三人稱來寫寶黛愛情多災多難的過程。寫得如泣如訴。

曲子開頭兩句是對寶玉、黛玉的高度讚美。“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是說黛玉就象仙境花園裏的鮮花一樣,寶玉則恰似那無暇的寶玉。這就告訴我們,寶玉、黛玉的相貌、人品、人生追求、愛情,都像“閬苑仙葩”、“美玉無暇”,作者在這裏用事物的純潔、美好、脫俗不凡,高度讚美了“雙玉”。

寶黛愛情的一個突出特點,他們的感情是建立在志趣相投、人生理想一致的基礎上。如“林妹妹從來不說這些混賬話。”“混賬話”即讓寶玉去走仕途經濟之路。不說混賬話,說明他們在人生道路、人生追求上是一致的。正因爲人生理想、生活追求的一致,他們才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在這樣深厚感情基礎上,他們的愛情之花必開得鮮豔奪目。他們不僅是愛情的叛逆,也是叛逆的愛情。紅樓夢在愛情描寫上是新穎、深刻的,它打破了以往文學作品在愛情描寫上,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的俗套。作者透過寶黛的愛情,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愛情必須有一定的思想基礎,並且作者以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來讚美這種愛情。所以開頭的兩句用非常鮮明的形象、美好的比喻來讚美作者理想中的人物、愛情。當然,這種愛情只能屬於非社會的,它與封建社會形成鮮明的對立,這就註定了這種愛情必然以悲劇告終。

“若說沒……若說有……”這兩個假設句,就是寫造成悲劇原因的。它從“沒奇緣”、“有奇緣”這兩個方面提出了相愛不能到終生,並不是緣分問題。那是什麼問題呢?曲中並沒明確地說出來,而且是以問的口氣、委婉地表現出,是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造成了純潔愛情的破滅。那種無可奈何又嘆息萬分的感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下面的排比句,對寶玉、黛玉兩個人進行了對襯描寫。“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寫兩個人互相牽掛、互相思念、互相嘆息。這兩個人的愛情:一方面愛的火焰非常熾烈,一方面愛的崎嶇又無法消失。在那個時代,他們的感情經常是抑塞的,他們的愛情只能是冰面下的激流、絕望死水下的一團火,包孕育着愛,但只能是無聲的渴望,過敏的猜忌和浪費的心潮;不能有現代人那明白通俗的交織,所以他們的戀愛常常是伴着苦澀的。“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這兩句是哀嘆愛情都成了幻虛的影像、都幻滅了。兩個人愛得愈深,爲失去愛的痛苦愈深切。這四句曲子抒發了寶玉、黛玉彼此相思之苦,以及愛情幻滅後的無限悲痛之情。寫得哀怨、悽惋。

最後三句,是黛玉悲苦流淚的一個特寫鏡頭。我們知道,林黛玉寄人籬下,自幼孤獨任性,非常敏感,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她去。她還具有詩人的氣質,她從來不懂得去適應環境,她過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日子。即使日子這麼難過,她也是質本潔來還潔去,不叫污垢陷其身,所以她這種性格與環境形成尖銳矛盾。在這樣的環境下,她日子過得非常痛苦、非常孤獨。終日與她做伴的除了紫娟以外,就是眼淚了。她和寶玉由兩小無猜發展成心心相印。但“金玉良姻”的輿論,寶釵、史湘雲客觀形成的威脅,使黛玉靈魂經常處於緊張、驚嚇之中,憂鬱孤獨不斷地浸蝕着她;她滿腔的心事無處訴說,只能透過眼淚來宣泄。她的眼淚無窮無盡,從秋流到冬,從春流到夏!黛玉這一流淚悲苦的特寫鏡頭,寫出了黛玉這種悲劇性格和悲劇命運的豐富內涵,很值得人們深思。

[枉凝眉]這支曲子,介紹了《紅樓夢》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賈寶玉、林黛玉。從內容上說,這支曲子寫了寶、黛的愛情悲劇。透過這一愛情悲劇,可以看到《紅樓夢》在描寫愛情婚姻上的新穎性。從另外角度看,《紅樓夢》豐富而深刻的內容,也提示了封建階級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這是任何人都不能逆轉的。無論是能幹的王熙鳳,還是英明的探春,她們都不能挽救家族的衰亡。

拓展:枉凝眉原文翻譯及賞析

枉凝眉

曹雪芹〔清代〕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化?

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秋流到冬盡,春流到夏!

譯文:

一個是仙境裏生長的美麗花朵,一個是沒有缺點的純潔美玉。如果說沒有神奇的姻緣,爲什麼這輩子偏偏和他相遇;如果說是神奇的姻緣,又爲什麼滿腔的愛情最終成了空話?一個白白地獨自嘆氣,一個白白地魂牽夢掛。一個是月亮映在水中的影子,一個是鏡子中照出的鮮花。想一想,她的眼中究竟有多少淚水呀,怎麼禁得起從秋天流到冬天,又從春天流到夏天。

註釋:

閬苑(làngyuàn):傳說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也稱閬風苑、閬風之苑,傳說中在崑崙山之巔,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詩詞中常用來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時也代指帝王宮苑。仙葩(pā):仙花。“閬苑仙葩”自然指絳珠仙子林黛玉。瑕:玉的疵斑。“美玉無瑕”指賈寶玉。虛化:成空,化爲烏有。戚序本誤作“虛花”,變動詞爲名詞;程式乙本改作“虛話”,變心事爲明言;甲戌本經塗改;今從庚辰本。一個枉自嗟呀(jiē yā), 一個空勞牽掛:一個常因寶玉而流淚(指黛玉),一個常因黛玉而感嘆(指寶玉)。很顯然這裏說的就是正文以及脂批所提示的寶玉對黛玉訴肺腑等事。嗟呀,因悲傷而嘆息。牽掛,在情況不明時對人的懸念。它與前面晴雯判詞中“多情公子空牽念”的“牽念”以及後面寫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牽連”的“牽連”意思相同。水中月、鏡中花:都是虛幻的景象。“想眼中”一句:曹雪芹八十回後原稿中有《證前緣》一回(靖藏本第七十九回批),寫黛玉“淚盡夭亡”。

創作背景:

曹雪芹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將《紅樓夢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寫在了“賈寶玉神遊大虛境,警幻仙曲演紅樓夢”這一回,這兩組結構完整的組詩是“金陵十二釵”形象塑造的提綱。《紅樓夢十二支曲》乃至於《紅樓夢》全書有一些情節是表觀愛情的,對於那種庸俗低級“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曹雪芹是反對的。曹雪芹所肯定的愛情是建立在背叛封建宗法秩序,背叛儒家倫理道德,具有共同思想基礎上的愛情,而這樣的愛情實質上是一個政治問題,是封建社會末期思想鬥爭的一種反映。《枉凝眉》這首曲子是《紅樓夢十二支曲》中的一支曲子,是寫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理想因變故而破滅,林黛玉淚盡而逝。這首曲子藉助於“談情”而“談政”,表現作者的衰貶和愛憎。儘管作者由於受到時代和階級的侷限,在《枉凝眉》中尖銳地提出問題以後,因無力作出正確的回答而陷於苦悶;儘管作者由於對新生事物的強大生命力估計不足,看不到擺脫毀滅命運的政治出路, 因而把封建叛逆者的歌頌變成了淒涼的輓歌,然而他的愛憎褒貶卻是那樣的鮮明,充分表現了作者對封建社會的批判。

賞析:

寶、黛、釵之間的情感糾葛,是貫串《紅樓夢》中書的一條主線。在“金陵十二釵”的判詞中,釵黛二人的命運只用了一首判詞概括。而在這套《紅樓夢》曲中,卻接連用了《終身誤》、《枉凝眉》兩首曲子加以濃墨重寫的渲染。兩隻曲子都是圍繞着寶、黛、釵之間的婚戀關係來寫,以寶玉的口吻,對釵、黛兩人加以對照,但側重點各有不同。《終身誤》寫寶玉在婚後面對寶釵,懷念黛玉,女主角應該是寶釵,因爲曲中在兩兩對照時總是先寫寶釵,後寫黛玉;《枉凝眉》的女主角則是黛玉無疑,寶玉在對黛玉傾注滿腔憐愛的同時,也表現出對寶釵的同情。《終身誤》的含義較爲顯豁,寶玉用滿懷惆悵的口吻,鮮明地表達出對缺少黛玉的婚姻生活的遺憾寶惆悵。而《枉凝眉》進一步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詞意較爲朦朧含蓄,語氣更加哀怨動人。關於《枉凝眉》一曲的具體含義,存在着不同的解釋。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說法認爲,此曲是以第三者的口吻,寫寶、黛之間的愛情悲劇,預示着林黛玉將淚盡天亡的結局。“閬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美玉無瑕”指賈寶玉,他本是赤霞宮神瑛侍者。他們前世有緣,今生重逢,彼此真心相愛,曾經反到試探彼此的心事,並有過表白。寶玉對黛玉始終呵護有加,但他們美好的愛情,如鏡花水月一般,無法成爲現實。黛玉終日以淚洗面,實現了她“還淚”的諾言。

另一種說法認爲,這支曲子仍然以寶玉的口吻寫出,同時提到了黛玉、寶釵。“美玉無瑕”並非指寶玉,而是指寶釵,她的德言容貌都無可挑剔,如同沒有任何瑕疵的美玉一般。寶玉真正深愛的人是黛玉,但他最終卻娶了寶釵爲妻。這樣的結局,使黛玉“枉自嗟呀”,也使寶釵“空淚牽掛”。在寶玉看來,黛玉彷彿是“水中月”一樣,可望而不可即;而寶釵猶如鏡中之花,看似美麗,卻觸手冰涼。在經過反到比較之後,寶玉還是把中部心思都放在了黛玉的身上。他滿懷痛惜地想到,黛玉眼中能有多少淚水,可以這樣日到一日地流淌。

關於此曲,一般都採用第一種說法:認爲是寫寶黛愛情的,這樣讀解,顯然有不少難以說通之處。從根本思想來說,像判詞一樣,《枉凝眉》也是泛詠一切悲劇女兒的人生命運的。像《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之一寶《終身誤》一樣,都是對寶黛愛情悲劇的反到吟詠、藉以加強中書的悲劇主題。這支曲也是以賈寶玉的口氣寫的,是寶玉的心聲,如實地寫了寶玉在釵、黛關係上的內心矛盾寶到雜情感。他不斷地在內心的天平上街量着兩個人,在動盪中不斷加以比較、選擇。所以有“一個是……一個是……”這樣的反到詠唱。但是隨着他對二人瞭解的深化,寶玉的愛心日益向着黛玉傾斜了。所以曲子的結尾三句,他的愛心部集中到了黛玉身上,如泣如訴,催人淚下。讀者讀着讀着,彷彿看到、聽到寶玉俯伏於黛玉靈前嚎啕哭訴,真誠地向黛玉坦露自己內心的中部隱衷。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爭議(遼寧遼陽、河北豐潤或遼寧鐵嶺),出生於江寧(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於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牀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於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