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觀潮

《觀潮》散文比較

觀潮1.57W

周密的《觀潮》細緻而形象地描繪潮來之態,並非僅僅是讚美錢塘潮之壯美,而是意在透過山河壯美的詠歌來抒發情思,只不過這種情思並非個人傷老的低沉詠歎,而是一個堅守氣節的南宋遺民對故國山河的眷念。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推薦的兩篇《觀潮》散文比較,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

《觀潮》散文比較

南宋滅亡後,隱居不仕的士大夫中出現了兩本有影響的回憶錄:一是周密的《武林舊事》,另一是吳自牧的《夢粱錄》。周密字公瑾,號草窗,又號蕭齋,祖籍濟南,曾祖父在靖康年間(公元1126)隨宋室南渡,寓居湖州。周密在理宗淳祐年間曾做過義烏知縣,南宋亡國後隱居不仕,以儲存故國文獻爲己任,網羅採擷,著述頗豐,今存有《武林舊事》、《癸辛雜識》、〈齊東野語〉多種,具有較高的史學、文學價值。周密又是南宋著名的詞人,早年詞風清麗,格律精切,與吳文英(號夢窗)並稱“二窗”,中年以後與愛國詞家張炎、王沂孫等結社唱和,詞風轉向低迴婉轉,多故國之思。吳自牧爲錢塘人,生平已無考,但從他把回憶錄定名爲《夢粱錄》,並在序中感嘆“緬懷往事,殆猶夢也”,可以看出他也是個滿懷亡國之痛的宋末遺民。這兩本書都是回憶南宋都城臨安一帶的山川風物、都下盛況及典章文物,藉此來抒發故國興亡之感。兩書中都有一篇描述八月錢塘江潮及杭人觀潮盛況的文字,題目都叫《觀潮》,應當說,文字都很優美又貯滿情思,但如從把握生活的準確度以及寄寓感慨的'深沉這些方面來看,周、吳二文卻有高下之分,這從下面的分析比較中即可看出。這些方面來看,周、吳二文卻有高下之分,這從下面的分析比較中即可看出。

所謂觀潮,指的是觀賞錢塘江入海處,因海潮倒涌入江內而形成的奇觀。錢塘江古稱浙江,發源於安徽境內的休寧縣板倉山,在安徽境內稱新安江,進入浙江境內稱富春江,過了聞家壩才叫錢塘江。新安江、富春江穿行在崇山峻嶺之中,是天下山水佳麗之處。李白稱讚新安江是“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南朝的朱元思說富春江一帶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但其下游的錢塘江卻是奔涌在浙東平原之上,江面壯闊、浩浩蕩蕩地在杭州灣注入東海。大海潮汐本是受月球引力所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各條江河的入海處皆有,但錢塘江的入海口呈喇叭狀,外寬內窄,寬處超過百里,窄處僅十里左右。海潮自外涌入,受約束越來越緊,浪濤自然會越來越洶涌;況錢塘江流量又大,(它是黃河流程的十一份之一,流域的十五分之一,但流量卻幾乎相等)對其阻遏比別的江河更爲有力,因此掀起的潮頭更高。特別是水流量最大的夏季,海潮與江流搏擊,潮頭可高達三點五公尺,落差可達九公尺,其聲浪如雷霆震怒,倒海翻江。古人形容爲“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錢塘潮以陰曆八月十八日最大,觀潮最理想的地點是海寧縣鹽官鎮。自唐朝以來,海寧觀錢塘大潮已成風俗,白居易就曾在《憶江南》一詞中回憶到:“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南宋在杭州建都,朝廷規定每年八月十八在海寧江面檢閱水師,屆時還有“弄潮兒”在驚濤駭浪中表演各種水上技巧。我國古代作家大概從莊子起,就開始了對錢塘潮的詠歌,其中,以宋代詞人潘閬的《憶餘杭》最爲出色: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乃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濤兒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心尚寒。

不難看出,周密的《觀潮》在表現對象和氣氛描繪上,顯然受了這首詞的影響,只不過由於體裁的不同,它表現得更爲細密、更加準確,同時由於作者意在憶昔懷舊,在自然風光和社會風俗之外,又加上了山中遺民的故國情思,因而在表面的高亢熱烈後面則是世事滄桑的深沉喟嘆。

《觀潮》的開頭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即道破題旨,造成一種先聲奪人之勢。天下山川風物,奇偉瑰麗者不可勝數,但浙江潮卻更覺壯偉,更值得一看。儘管作者此時還未描繪潮來之勢,讀者也未見其地動山搖之景,但已覺其風雨逼人,極爲懸想渴望了。接着,作者又補敘一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爲最盛”。“望”是陰曆的每月十五日,“既望”是十六日,這裏指八月十六日。浙江潮,本已屬天下偉觀;八月十六日之潮,又是最盛之日,此時觀潮,當然景象更雄奇,場面更壯偉了。透過開頭兩句,把錢塘潮的聲勢,觀潮的時間皆簡潔而準確地作了交代。

相比之下,吳自牧的《觀潮》雖也意在交待錢塘潮給人的感覺和觀潮的最佳時間,但卻較爲拖沓而且沖淡了主旨:

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看,東有江潮堪 觀,皆絕景也。每歲八月內,潮怒於常時,都人自十一起便有觀者,至十六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

這段敘述,在內容上沒有超出周密《觀潮》的開頭兩句,但周密說得既簡潔又準確:潮水以十五至十八日爲最盛。吳文卻從十一日敘述起,“都人自十一起便有觀者”,一直到“至十六日、傾城而出”,不但顯得拖沓,也讓人把握不準觀潮的最佳日期。另外,西湖之美,自不待言,但本文是寫觀潮,作者把觀潮與遊湖並舉,也沖淡了錢塘潮“天下獨絕”的魅力。況且,把觀潮歸之於杭人奢侈之俗,“賞玩殆無虛日”,更是削奪了錢塘潮“天下之偉觀”的形象,深沉的故國情思更無從附麗。因此,從開頭來看,周文顯然高於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