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蝶戀花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蝶戀花6.99K

賞析,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蝶戀花原文譯文及賞析

【原文】:

《蝶戀花》

晏殊·北宋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註釋】:

①蝶戀花:唐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本名鵲踏枝,晏殊始改今名。雙調60字。

②黃金縷:指嫩柳條。

③鈿箏:用羅鈿裝飾的箏。

④海燕:燕子的別稱。古人認爲燕子生於南方,渡海而至,故稱。

⑤濃睡兩句:暗用金昌緒《春怨》詩意:“打起黃鶯兒,莫救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譯文】:

欄杆依靠着綠樹,春風在輕輕飄拂柳絲。是誰在撥弄彈奏着傷心的樂曲!一對燕子穿過珠簾雙雙飛去。滿眼看去,滿天飄拂着飄落的柳絮。紅杏正在開放,霎時,清明時又下起陣陣急雨。濃睡醒來,只聽見黃鶯亂啼,驚破了我的好夢,再也無法尋覓。

【賞析】:

本詞抒寫春日閒愁。上片寫迎春之情,下片抒送春之意。詞在畫面的連接和時間的跨度上均有較大的跳躍性。上片寫早春三月,格調清麗,色彩明快,“細箏移玉柱”,則使讀者聽到了畫外之音。下片傷春歸去,“遊絲”、“落絮”等暮春之景與上片初春景緻形成反差,暗寓主人公的情緒變化,結語“好夢無尋處”,即是生活哲理,也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詞的上片五句寫闌外楊柳如絲,令人想起別離光景。幽思難遣,故彈箏以寄,誰料雙燕穿簾,更顯示出閨中獨居的寂寞。詞的下片五句由景及情,遊絲落絮,春雨中杏花開,令人傷春自憐。情思綿綿,方期夢中一晌貪歡,卻被鶯語驚醒殘夢,悵惘無限。全詞詞意含蓄蘊藉,抒發傷春的意緒,這首詞暮春之景與上片初春景緻形成反差,藝術風格上語言明麗,用意婉曲。

【創作背景】:

此詞很難確切系年,應該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在有的版本中,題作”離情“或”春懷“。當作於趙明誠閒居故里十年後重新出仕、李清照仍獨自留居青州時。趙明誠擔任地方官的時候,二人曾有過短暫的離別。

【作者簡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進賢)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晏殊自幼聰慧,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被任命爲祕書正字。天禧二年(1018年)被選爲升王府僚,後遷太子舍人。歷任知制誥、翰林學士,因爲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賞識。宋仁宗即位後,他建議劉太后垂簾聽政,並在崇政殿爲仁宗講授《易》,一度升至樞密副使,後因得罪劉太后而出知應天府。在地方大興學校,培育人才。仁宗親政後,他更受寵遇,最終官拜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成爲宰相。晚年出知陳州、許州、永興軍等地,獲封臨淄公。至和二年(1055年),晏殊在開封病逝,享年六十五歲。獲贈司空兼侍中,諡號“元獻”。

晏殊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爲“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後世尊其爲“北宋倚聲家初祖”;亦工詩善文,其文章又能“爲天下所宗”。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詞》《晏元獻遺文》《類要》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