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蝶戀花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通用15篇)

蝶戀花8.23K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蝶戀花·海岱樓玩月作》

千古漣漪清絕地。海岱樓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廣寒宮闕人間世。

靄靄春和一海市。鏊戴三山,頃刻隨輪至。寶月圓時多異氣。夜光一顆千金貴。

翻譯

千萬年的漣漪仍盪漾在這片清淨隔絕的地方,海岱樓很高,往下俯瞰秦淮河的尾端。水天一色,彷彿水浸泡着天,天與水合爲一體,像是從月亮上的廣寒宮來看下面的人間一樣。

霧色藹藹中出現一個海市蜃樓,巨鰲託舉着三座大山浮出水面,立刻隨着月亮一同出來。月亮圓的像寶珠一樣的時候有很多異樣的氣息,現在的月亮就彷彿一顆夜明珠價值千金。

註釋

漣漪:實指漣水全境,漣水爲水鄉,境內有中漣、西漣、東漣諸水。

海岱樓:在江蘇漣水。詞人於哲宗紹聖四年(1097)知漣水軍二年。

下瞰:從高處往下看,俯視。

秦淮:河名。流經南京﹐是南京市名勝之一。

廣寒宮:月中仙宮。中國古代傳說中嫦娥居住的地方。

靄靄:雲霧密集的樣子。

海市:即海市蜃樓。

鰲戴三山:巨鰲在水底頂着三座山。系我國古代神話。

輪:指代月。

異氣:指天空出現的特異氣象:祥瑞之象,或大氣中的蜃景影像。

夜光:月光。

賞析

《蝶戀花》詞牌一般以抒寫纏綿悱,惻之情爲多,似此詞以健筆寫景,而能大氣包舉,攝人心魂,觀之詞史,實爲罕見。一字一句是真是實,又迷離惝恍如夢如幻。詞境超邁,意象玲瓏,令人佩服其凌雲健筆。

“千古”三句點出海岱樓的地理位置。首句將地名嵌入,有助於晶瑩澄澈意境的塑造。李白《蛾眉山月歌》說:“蛾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蛾眉山月”、“平羌”、“清溪”等詞,均於地名中寓情境,米芾正是借鑑了李詩的這種手法。下闋則以想象、比喻等手法,描繪了明月初升、如夢如幻的水上奇觀。作者描繪海市蜃樓、蓬萊仙山等人間仙境,都是爲了營造氣氛,襯托明月,則最後兩句無疑就是點睛之筆,突出了題目“海岱樓玩月作”。詞中寫景之作,有柳永的《望海潮》,寫月之作,有蘇軾的《水調歌頭》,但柳詞重點在於摹寫人間美景,蘇詞重點在於對月抒懷,米芾此作則是以想象的筆調,描繪了夢幻般的月色,在表現上自有其獨特性。

這首詞的上闋,首先從海岱樓所處的地理位置人手。“千古”一句,是對漣水全境的景色的總寫。漣水爲水鄉,當時境內有中漣、西漣、東漣諸水,是黃河由淮河入海的必經之地,且東瀕大海,北臨運河,水鄉清絕,故以“漣漪”稱之。然後特出一筆,寫海岱樓之高拔地而起,“下瞰秦淮尾”,形容樓高用了誇張手法。“水浸”二句承“下瞰”而來,轉而描寫碧天浸沉在水中,然後又由如水的碧天聯想到“廣寒宮闕”,這便引出一個“月”字,從而爲下闋寫月出作好鋪墊。但“廣寒宮”是由水中碧天聯想到的虛寫,作者的筆墨仍然是傾注於“人間世”,上闋的全部重點均在“人間世”,“廣寒宮”也是爲修飾“人間世”而出現的。

詞人在下闋所寫“玩月”。但首句卻不去寫月,而是寫“海市”。但這首詞中的“海市”,並非實寫,寫海纔是實際,從而再次爲月出作鋪墊。經過再三鋪墊,曲曲折折,月亮終於在千呼萬喚之後出海:“鰲戴三山,頃刻隨輪至。”這兩句寫月出,表面看來是寫“三山”隨月輪而至,月未出時“三山”暗,月出則“三山”明,月亮似乎瞬間移至眼前。這實際上還是寫月,“三山”只是作爲月的反襯物出現的。看似“三山”至,實即月輪出,這種筆法實際是藉此寫彼。這兩句不僅充滿了神話色彩,而且寫得神采飛動。“頃刻”一詞,寫出了月輪出海時的神氣和凌厲。詞中真正寫“玩月”,只是最後兩句:“寶月圓時多異氣,夜光一顆千金貴。”這是巧借同名之珠以讚美圓月之可貴。這兩句,前句重在其“異”,後句重在其“貴”,由於“異”所以“貴”。一輪明月,不知產生過多少神話,神奇之至,亦美妙之至,月也因此而提高了身價。月在古人眼中是羣陰之宗,對其崇拜備至,所以這兩句也包含着作者對於月的種種幻想與評價。

創作背景

紹聖四年(1097)詞人知漣水軍(今江蘇漣水),此首《蝶戀花·千古漣漪清絕地》爲詞人任內登漣水海岱樓玩月之作。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蝶戀花·庭院碧苔紅葉遍》

庭院碧苔紅葉遍,金菊開時,已近重陽宴。日日露荷凋綠扇,粉塘煙水澄如練。

試倚涼風醒酒面,雁字來時,恰向層樓見。幾點護霜雲影轉,誰家蘆管吹秋怨?

翻譯

庭院的綠苔上佈滿了紅葉,到了金菊盛開的時候,已經很接近重陽飲宴了。每日的霜露打向荷花,凋謝了如綠扇的荷葉。荷塘籠罩在煙霧之中,池水清澈,猶如皎潔的白練。

試圖迎着涼風將醉酒吹醒,而恰好在高樓之上,忽然看見大雁南飛。幾片預示霜降的雲影在飄動,那家的蘆管吹奏出愁怨的樂章。

註釋

蝶戀花:詞牌名,雙調,六十字,上下闋各五句、四仄韻。

重陽宴:指重陽節的宴會。古時有重陽登高飲酒的風俗。

綠扇:指荷葉。

澄如練:形容水清澈潔白。

見:同“現”。

賞析

上闋着重在庭院風光,先說碧苔蒼蒼,霜葉已經紅遍,正是金菊盛開時,將近重陽了。由於點明節令,則登高賞宴,親友歡集的傳統風俗內容不言自知,而今年將會怎樣,輕輕一筆,遂牽出懷人思遠之意,但以後並未繼續展開敘寫,僅略點即止,仍然回到當前景物的描畫上來。察露橫降,滴注圓荷,繁盛的扇葉漸次凋殘,倒顯出半塘碧水澄靜不波。

下闋拓開目光,轉向寥廓落寞的時空境界,融情入景,以景傳情,含蓄地吐露了離愁別思。“試倚涼風醒酒面”,寫醉飲情形甚爲生動,當酒酣耳熱際,倚欄憑眺,秋風吹涼,頓覺燥熱消釋,頭腦清楚多了,而領起的“試”字,刻函此時的遊移朦朧尤傳神。接着的“雁字來時,恰向層樓見,即此時所見者,從表層現象而言,北雁南飛,排出整整齊齊隊列掠過層樓,故稱“雁字”但在那深層涵蘊裏,雁能傳書遞訊,可能與遠人一通相思苦情否,不過這實屬癡心妄想的事,實事尚渺茫無期,仰首天際,但有“幾點護霜雲影轉”,幽幽入耳的,是“誰家蘆管吹秋怨”。“護霜雲”,此處寫雲凝霜降,天氣淒冷,已增人蕭條之感,忽又聽悠悠笛聲不知從誰家飄來,帶着無限愁怨,更觸引起心頭的離情別緒。結處故設疑問句,實際上是以主觀之感受移入外間事,正因心中積鬱本深物,特先撇開一筆,卻意餘言外,並暗應上闋“重陽宴”,似斷又續,遙相映對。

詞作抒發秋怨及懷人之情。整首詞寫景爲主,直至結句,方纔點出“怨”字,實是表明自己胸中秋怨極深。情餘言外,使全詞充滿着蒼瑟的氣氛。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落落盤根真得地,澗畔雙鬆,相背呈奇態。勢欲拚飛終復墜,蒼龍下飲東溪水。

溪上平崗千疊翠,萬樹亭亭,爭作拏雲勢。總爲自家生意遂,人間愛道爲渠媚。

翻譯

溪邊兩棵松樹盤結在一起,它們互相背離呈現奇特之貌。看上去像要展翅飛翔,就像蒼龍飛墜下來吸取溪水一樣。

溪邊平地上有無數綠樹,它們亭亭玉立,像都在爭取離雲更近一些的態勢。總以爲遂了平生之願,人間的大愛就是爲它而喜歡。

註釋

落落:獨立不羣貌。

盤根:謂樹木根株盤曲糾結。

得地:得到適宜生長之地。

拚飛:飛行輕捷的樣子。

蒼龍:比喻鬆。

平岡:指山脊平坦處。

千疊翠:無數層的翠綠。

亭亭:高聳貌。

拏雲勢:猶凌雲之勢。

生意遂:謂生命力的要求得到滿足。

爲渠媚:爲它而做出美麗的姿態。

渠:它。

賞析

這首詞曲像一幅山水畫,構圖很有層次:近景是姿態奇特的澗畔雙鬆,它們像兩條本來要飛上天去的龍,不知爲什麼折回頭來探入澗底的溪水;遠景是平岡上的羣樹,它們一片翠綠,把枝梢高高地伸向雲端。“萬樹”欣欣賂榮,“雙鬆”自得其樂,寧靜的自然美在神不在貌,有點王維山水詩的意境。

首先是“雙鬆”和“萬樹”的對比:雙鬆的位置是“澗畔”,它們的姿態是墜,是“下飲”;萬樹的位置是“溪上平岡”,它們的姿態是“爭作拏雲勢”。這種位置和姿態的對比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鬱郁澗底鬆”和“離離山上苗”。“落落盤根真得地”套用了杜甫《古柏行》的詩句。

其次最後兩句用人們的想法來對比前面大自然的規律,是王國維想要藉此來表達自己的哲理思想。然而可能作者自己也感覺到了這首詞中“形”與“意”之間的矛盾,所以在結尾忽翻新意:“總爲自家生意遂,人間愛道爲渠媚。”這是進一步超脫,完全從“以物觀物”的角度出發,指出樹的姿態是爲了適合自己生活環境的需要。

王國維要寫出一種無我之境的自然山水風景,卻不能達到那種“無我”的境界;他要表現老莊的超脫卻總是墮入儒家的執著;王國維不想讓這首詞表達出託物寓意,但最後兩句反而使讀者展開意境的聯想。也正是這些矛盾形成了這首詞中很豐富的言外意蘊,足以讓讀者慢慢去咀嚼品味。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4

又到綠楊曾折處,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連天無意緒,雁聲遠向蕭關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明日客程還幾許,沾衣況是新寒雨。

古詩簡介

《蝶戀花·又到綠楊曾折處》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詞作。 這是一首淒涼的塞上之作,上片寫“衰草連天”的清秋景,景中有詞人的離愁別恨。下片抒發“天涯行役”的怨恨情,情中有淒涼的西風寒雨。詞人在傾吐行役之苦的同時,也流露出懷古傷今的情懷,表達了作者的惆悵之情。

翻譯/譯文

又來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騎馬默默垂鞭徐行,心緒沉沉惝恍迷離,在無望的秋思之途踏行。衰草無邊已了無生趣。大雁遠去關塞遙遠。

天涯羈旅之苦卻也無妨,只可恨那西風吹散吹滅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夢。明天,行程還在延續,乍寒的新雨打溼衣衫,更覺淒冷孤單。

註釋

①綠楊曾折:古人在送別時,有折柳枝相贈的習俗。

②不語垂鞭:引用唐溫庭筠《曉別》詩:“上陽宮裏鍾初動,不語垂鞭上柳堤。”垂鞭,放馬慢行。

③衰(shuāi)草:指秋天的草。

④意緒:心緒;心情。南齊王融《詠琵琶》:“絲中傳意緒,花裏寄春情。”

⑤蕭關:關口名。在今甘肅平涼縣,古爲西北邊地要塞。

⑥行役(yì):指因公務而長期在外跋涉。

⑦成今古:謂今與古距離遙遠,實爲感嘆光陰易逝。

⑧幾許:多少。

創作背景

這首詞考證作於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八月去梭龍時。作者於當年三月曾扈駕東出山海關至盛京(今遼寧瀋陽)。這次奉命往覘梭龍,仍走去山海關之老路,故曰“又到綠楊曾折處”。與以往不同的是,納蘭這次並沒有隨駕出巡,而是負皇命行役在外,這是他第一次率隊遠征,這首詞就是詞人行走在漫漫出關路上的一段痛苦的內心獨白。

賞析/鑑賞

這首詞寫羈旅在外,路過舊日與親友分別的地方,而引起的惆悵之情。上片重在寫景,下片重在抒情,然而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先看首句,“又到綠楊曾折處”,詩人不直陳痛楚,而將其深隱於“綠楊”依依之中,這種隱忍使情意又深了一層。更重要的是,一個“又”一個“曾”,完成了時空上的移位與重疊。故地重遊,綠楊依舊,一如當初折柳相望、依依不捨之時(因“柳”與“留”諧音,古人在送別時有折柳相送的習俗)——誰料如今物是人非,竟只剩下自己孤獨漫遊。昨天——今天,兩個既同又異,亦幻亦真的片斷,彼此交疊,詩句便多了一層深婉迷離的意趣。這種不經意(這種不經意的寫法必定經過詩人精妙的提煉纔不露斧痕)營造的時空上的錯亂,近乎幻覺,也接近了思念的極致。試想一下,若不是最深沉最痛切的思念又怎麼令人如此恍惚、迷惘。

承接首句,“不語垂鞭,踏遍清秋路”,看似平鋪而下,其實佈局精巧。“不語”承接首句的惝恍迷離的狀態,而“垂鞭”已將詩人的思緒引回到現實之中。“垂鞭”意指詩人心緒沉重,縱馬緩行。馬足所及,又輕輕勾連“踏遍”一句。從時間上看,這兩句完成了從“昨”到“今”的交接,回憶轉瞬即逝,只剩下冰冷的現實、意念成灰的自己;而從空間上看,這兩句將思緒由“折柳處”引向了“衰草連天”更爲廣褒的空間。於是詩人在現實中痛感自己的孤單無依,也不得不面對無邊無際的“清秋”“衰草”,無力地抵擋着秋意淒涼的侵蝕。意猶未盡,“雁聲”又將秋意帶到“蕭關”更遙遠的地域;一個“遠”字,令愁情綿延不盡。 下片的“天涯”收結了上文,也極言“行役”之遙遠之漫長。分明苦不堪言,偏偏還說“不恨”,翻出新意,更爲後文“只恨西風”伏筆——原來還有可恨之事甚於“天涯行役”之苦。

“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出語新巧、奇警,含意蘊藉、深長。“吹夢”之說不是首創,較早見於南朝民歌《西洲曲》:“南風吹我意,吹夢到西洲”。但兩者各盡其妙,並不雷同。風吹夢,本來給人以無限迷朦、無盡悵惘的意味,由典故中的薰暖的“南風”變爲可恨的“西風”,卻陡增了幾分凌厲、殘酷的意味。如果說南風是傳遞愛情的浪漫信使,爲何西風卻要一下子將美夢吹散吹滅?只因詩人所要抒發是天涯羈旅、人各一方的怨恨,而不是《西洲曲》中少年春心萌動、欲訴相思的閒愁。把夢吹成了“今古”應屬詩人首創,妙就妙在:它在前面對空間極力拓寬的基礎上,進而完成了對時間的無限延伸——於是,詩歌的時空結構便變得更加遼闊、蒼茫了。

最後以“明日客程”收結,一片“雨”色裏,全詩籠罩在朦朧淒冷的情調之中。總而言之,在這首短小的詞裏,詩人着意拓展了詩歌的時空,遂令天之悠悠、地之茫茫,無時不懷想,無處不相思,寫出了思念之極致。這份穿越時空的思念,纔是真正的“地久天長”。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5

蝶戀花·庭院深深人悄悄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鸚哥,錯報韋郎到。壓鬢釵樑金鳳小,低頭只是閒煩惱。

花發江南年正少,紅袖高樓,爭抵還鄉好?遮斷行人西去道,輕軀願化車前草。

翻譯

深院寂靜,室內也是悄然無聲。愛人遠行,少人來往,烏雲般的頭髮上插着精美的頭釵,一位紅顏女子獨自幽居。女子忽然聽見自己的鸚鵡在呱呱人語。庭院深深人十酣肖鸚鵡突然開口說話令人驚喜,她急忙開門,誤以爲鸚鵡告訴她是她的情郎來了,結果大失所望。她在內心埋怨鸚鵡,嫌它錯報郎歸,讓她空自整妝等候,無端地引起她的無限煩惱。女子前思後想,她在想象中呼喚情郎早日歸來。

她的這位“韋郎”正是青春年少,遠行他方,本已經令人不安,何況又是去風景如畫的江南。那裏歌樓妓館很多,到處都是美貌的女子,她擔心情郎久居他鄉,難免拈花惹草。儘管那裏到處充滿了誘惑,但她還是很自信家鄉的舊人更好。因此,她溫情相勸,希望對方早日回家。既然知道規勸無用,情郎難免還要遠行,爲了能夠阻攔他,女子願意捨身化作小草,只要能夠留住他,遮擋住情郎前去的腳步,即使自己被碾壓也在所不辭。

註釋

庭院深深人悄悄:庭院深深,深院寂靜;悄悄,悄然無聲。

鸚哥:即鸚鵡。

韋郎:古代女子對男子的愛稱,這裏借指情郎。

釵:頭釵。

金鳳:古代婦女的頭飾。

閒:嫌棄。

紅袖:代指美貌女子。

爭抵:怎麼比得上。

遮斷:猶言遮擋,攔住。

車前草:草名,又名當道。

創作背景

譚獻同治六年(1867)考中舉人。二十五六歲後,他潛心經學,傾向今文學派,重微言大義。他曾經爲福建學使徐樹藩的幕僚,晚年去官歸隱,銳意著述。譚獻晚年受張之洞的邀請,主講經心書院。他的駢文,規仿六朝,高出時人;詩亦“優柔善人,側然動人”;詞與詞論的成就最爲突出。

賞析

這是思婦之詞,上半沉思語,殊覺哀而不傷,怨而不怒。下半相思刻骨,寤寐潛通,頓挫沈鬱,可以泣鬼神。

透過女子所居環境氛圍的描寫,烘托出女子內心深處的寂寞。且“庭院深深”使人很容易想到歐陽修那闋《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兩首詞在某些地方格調頗相似,情感相通。二、三兩句更是妙趣橫生,刻畫閨中少女的情態栩栩如生,與敦煌詞《鵲踏枝》中“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春日遲遲,鸚哥報道他來到的叫聲,使她空喜歡一場,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難以平息的感情波瀾。“壓鬢”二句,是女主人公“閒煩惱”的特寫鏡頭。鸚鵡之能言,都是人教之結果。女主人公思念所愛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覆調教於鸚鵡,以此獲得一種虛幻的滿足,當然也希望鸚鵡能及時地報告他的歸來。不想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煩惱。前後強烈對比,寓意深刻。

“低頭只是閒煩惱”則寫女子心態之沉重煩悶,這種精神上的煩惱不是金玉滿堂的物質生活所能消解、抵償的。“只是”兩字下得很妙,將女子無法排遣的傷離怨別之思以直陳的方式表出,具有強調的作用。“閒煩惱”也可見女子的相思之苦觸處即是,同時爲過渡到下片打下了伏筆。

下闋從女子想像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着筆,詞的內容也由上闋深閨人的相思煩惱變而爲下片感於江南春而產生的盼歸的惆悵。

江南的春天羣芳爭豔,青山滴翠,自己與情郎都正是青春年華,縱然高樓紅袖迷人,也抵不上回鄉與鍾愛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她方方面面地思念他的一切,設想他在外面的生活情況。而她最擔心的,想得最多的,一是他會不會對她不忠,二是他的生活是否艱辛。她設想他在“紅袖高樓”行樂的情景,心痛情急,迸出了“遮斷行人西去道,輕軀願化車前草”的心聲。主人公明知無力阻止愛人出行,但也甘願爲此犧牲!女子的殷殷期盼,在誠摯溫厚之中深深地蘊含着堅貞不渝的品質。

主人公幻想愛人所禁受的艱辛,好象在同愛人一起禁受,因而身體消瘦,精神困頓。黃昏更是思念更切的時候,因而主人公幾乎害怕黃昏!由此想到以前美滿相處時的情景,那時候主人公與愛人還開着離別的玩笑;不料這玩笑竟驟成事實,這更使主人公更加難過。儘管這樣,末兩句說寧願化身爲車前草,擋住情郎西去的道路,冀盼情郎回心轉意,早日歸來。借用“車前草”的字面意義作文章,雖非首創,以之結尾表白癡情不改的心志,更加襯托主人公癡情的人物形象,有感人肺腑之效。

全詞委婉細膩,清新雅麗,昭示了一種爲美好理想而始終不渝甚至甘願獻身的品格。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6

蝶戀花·和漱玉詞

涼夜沉沉花漏凍,欹枕無眠,漸覺荒雞動。此際閒愁郎不共,月移窗罅春寒重。

憶共錦衾無半縫,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往事迢迢徒入夢,銀箏斷續連珠弄。

註釋

花漏:鏤花的銅漏。

欹枕:斜靠在枕上。

窗罅:窗戶的縫隙。

桐花鳳:鳥名,羽毛五色,暮春採集桐花而得名。

連珠弄:古曲名。

註釋

漱玉詞: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詞集。

花漏:鏤花的銅漏。

欹枕:斜靠在枕上。

窗罅(xià):窗戶的縫隙。

桐花鳳:鳥名,羽毛五色,暮春採集桐花而得名。

連珠弄:古曲名。

賞析

這是《衍波詞》中的名作。“郎似桐花,妾似桐花鳳”的比喻清新尖利,以致詞人被稱做“王桐花”。細繹詞意,此詞恐亦有寄託,“往事迢迢”二句,或與其早歲《秋柳》詩一樣,表現出對南明王朝的眷念。此詞爲和李清照《蝶戀花》詞。李作如下:“暖雨和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再三味之,似終不及和作之雍容深婉。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7

蝶戀花·密州上元

宋代: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譯文及註釋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shuāng),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shēng)香吐麝(shè),更無一點塵隨馬。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畫。帳底吹笙,燃香的香氣好似麝香,更無一點塵土隨着馬而去。

錢塘:此處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處指元宵節。“照見”句:形容杭州城元宵節的繁華、熱鬧景象。帳:此處指富貴人家元宵節時在堂前懸掛的幃帳。香吐麝:意謂富貴人家的帳底吹出一陣陣的麝香氣。麝:即麝香,名貴的香料。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寂寞的密州城裏人們都老了,人們沿街擊鼓吹簫而行,最後卻轉到農桑社祭祀土地神。燈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陰暗昏沉的烏雲籠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山城:此處指密州。社:農村節日祭祀活動。垂,靠近。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畫。帳底吹笙,燃香的香氣好似麝香,更無一點塵土隨着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裏人們都老了,人們沿街擊鼓吹簫而行,最後卻轉到農桑社祭祀土地神。燈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陰暗昏沉的烏雲籠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註釋

蝶戀花:唐教坊曲,本名《鵲踏枝》,宋晏殊詞改今名,取自梁簡文帝詩句“翻階峽蝶戀花情”。《樂章集》注:小石調;趙令畤詞注:商調;《太平樂府》注:雙調。馮延巳詞,有“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句,名《黃金縷》;趙令畤詞,有“不卷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簾》;司馬槱詞,有“夜涼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韓淲詞,有“細雨吹池沼”句,名《細雨吹池沼》;賀鑄詞,名《鳳棲梧》;李石詞,名《一籮金》;衷元吉詞,名《魚水同歡》;沈會宗詞,名《轉調蝶戀花》。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因有觀燈之風俗,亦稱“燈節”。

錢塘:此處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處指元宵節。

“照見”句:形容杭州城元宵節的繁華、熱鬧景象。

帳:此處指富貴人家元宵節時在堂前懸掛的幃帳。香吐麝:意謂富貴人家的帳底吹出一陣陣的麝香氣。麝:即麝香,名貴的香料。

“更無”句:說的是江南氣清土潤,行馬無塵。唐人蘇味道《上元》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山城:此處指密州。

“擊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節遠沒有杭州的元宵節熱鬧,只有在農家社稷時纔有鼓簫樂曲。社:農村節日祭祀活動。《周禮》:“凡國祈年于田租,吹《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農神)。”王維《涼州郊外遊望》:“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

“昏昏”句:意謂密州的元宵節十分清冷,不僅沒有笙簫,連燈火也沒有,只有雲垂曠野,意濃濃。垂,靠近。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詞人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故而寫下此詞。

賞析

此詞作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全詞用粗筆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氣候、地理、風俗等方面各自的特點,描繪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節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對杭州的思念和初來密州時的寂寞心情。

這首詞題記爲“密州上元”,詞卻從錢塘的上元夜寫起。錢塘也就是杭州,蘇軾曾那裏過了三個元宵節。元宵的特點,就是“燈火”。東坡用一句“燈火錢塘三五夜”,點出燈夕的盛況。“明月如霜”,寫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詩云:“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圓,燈月交輝,引來滿城男女遊賞,元宵節是宋代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街人遊人如織,男子歌嘯而行,好盛裝而出。難怪東坡要寫月光“照見人如畫”了。這還是街市的遊人。至於富貴人家慶賞元宵,又另有一種排場。作者一句“帳底吹笙香吐麝”寫盡杭州城官宦人家過節的繁奢情景。“更無一點塵隨馬”,化用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句,進一步從動態寫遊人。說“無一點塵”,更顯江南氣候之清潤。

上闋描寫杭州元宵景緻,作者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詞句雖不多,卻也“有聲有色”。寫燈、寫月、寫人,聲色交錯,充分展現了杭州元宵節的熱鬧、繁榮景象。

下闋描寫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過片,使情調陡然一轉,用“寂寞”二字,將前面“錢塘三五夜”那一片熱鬧景象全部移來,爲密州上元作反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無須多着一字,便覺清冷蕭索。結句“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則不但寫出了密州氣候的寒冷,而且也讓人感覺到環境的空曠蒼涼。

作者“曾經滄海難爲水”,見過了杭州上元的熱鬧,再來看密州上元自覺悽清。更何況他這一次由杭州調知密州,環境和條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貧窮,勞頓又粗陋,再無江南之詩情。而更讓他感到“寂寞”,感到鬱鬱不樂的是這裏連年蝗旱,民不聊生。作爲一個愛民之官,他又怎能快樂開懷呢?這位剛到任年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嘆。他這上元之夜,隨意閒行,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原來是村民正舉行社祭,祈求豐年。這裏農民祈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讓作者久久不能離去。直到夜深“火冷燈稀霜露下”,郊外彤雲四垂,陰霾欲雪。“昏昏雪意雲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悽慘,卻是寫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種“瑞雪兆豐年”的喜悅之情。

蘇軾這首《蝶戀花》,確是“有境界”之作,寫出了對“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實感受,抒發了對國計民生的憂患之情。內容、筆墨不囿於成規,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筆亦隨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詞運用了轉折、反襯等章法技巧,體現出了他當時的境遇和心情。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8

眼底風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菸絲遮別路,垂楊那是相思樹。

惆悵玉顏成間阻,何事東風,不作繁華主。斷帶依然留乞句,斑騅一系無尋處。

翻譯/譯文

眼前的美好風光是留不住的,在一片溫暖和芳香裏,他叉上馬去遠行。想要請柳絲拂動起來遮擋他前進的路,但楊柳樹不是相思樹,怎會懂得我的傷心。

爲我們的天涯相隔而倍感痛苦惆悵,這東風爲什麼留不住這繁華舊夢。身邊還留有當年他所寫的信,但他的馬已經走遠,不知道現在身在何處。

註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韻。

②和暖和香:伴着溫暖,帶着芳香。

③雕鞍:馬鞍的美稱。

④倩:請。

菸絲:煙霧籠罩的楊柳。

⑤相思樹:據晉幹寶《搜神記》記載,戰國時,宋康王舍人韓憑娶了一位美貌的妻子何氏。康王得知後,想要霸佔其妻。韓憑不允,康王於是將他囚禁起來。韓憑氣憤自殺。他的妻子何氏暗暗地擁着他的衣物,與康王一起登臺。何氏到了臺上,縱身跳下,康王的侍從想要拉住她,卻爲時已晚。何氏墜死,留下一封遺書,願以屍骨賜憑合葬。康王看後大怒,讓人將何氏的墳冢與韓憑的墳冢相望而建。晝夜之間,兩冢之端生出大梓木,旬日便“呈大盈抱,屈體相就,根交於下,枝錯於上”。樹上又有一對鴛鴦棲息,晨夕不去,交頸悲鳴,嗚聲動人。宋人哀之,遂號其木日“相思樹”。後人以此故事用於男女相愛,生死不渝之情。

⑥玉顏:指亡妻美麗的容貌。

閒阻,阻隔,此處引申爲將來無法相見。

⑦斷帶,斷掉的衣帶,此處借用李商隱《柳枝詞序》中的典故:商隱族弟李讓山偶遇洛中裏女子柳枝,誦商隱《燕臺詩》。柳枝驚問:“誰人有此,誰人爲是?”讓山謂曰:“此吾裏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斷長帶,結讓山爲贈叔,乞詩。“

乞句:請求(對方)寫的詩句。

⑧斑騅:身上長着花斑紋的馬。

一系:將馬拴在樹下。

文學賞析

此詞寫的是兩戀人依依別離的場景,寫出了情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及內心的傷感、惆悵。

上片寫外出遊玩之時,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亡妻。從“和暖和香”、“菸絲”、“垂楊”、“東風”這些意象可知,此時正是春意盎然之時。納蘭並沒有把和伊人離別的春天故意寫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實地寫出它的濃麗,從而顯現出在這春光大好時離別的難堪之情,以及自己內心的悲苦。“眼底風光留不住”套用辛棄疾的“有底風光留不住。煙波萬頃春江櫓”,而一個“又”字,則表明分別已經不是一次,而是多次。這個時候,“眼底風光”並不是指風暖花香、楊柳依依,而是指即將遠行的徵人。面對騎馬離去的徵人,女主角無力挽留,所以她把希望寄託在被煙霧籠罩的楊柳上,請它們遮住徵路,以便將徵人留住,但垂柳並不是相思樹,它是無情的.,自然也不會滿足女主角的願望。

下片轉換角度,寫自己的失落之情,抒寫徵人的傷別之情。伊人捨不得徵人,徵人更不願離開伊人,但是聖命難違,徵人只能離家遠行,以至“玉顏成閒阻”。此時,徵人的心中備感痛苦惆悵,於是開始埋怨東風爲什麼留不住繁華舊夢,其隱喻的意思就是:爲什麼幸福不能永駐呢?東風“不作繁華主”正是納蘭無可奈何的感慨。

尾句再次轉換了角度,寫伊人的相思之情,伊人割斷的衣帶上還留有當年她求徵人寫的詩句,可如今徵人遠行,與自己相隔萬水千山,也不知道他的坐騎現在系在何處。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蝶戀花

簾幕風輕雙語燕。

午後醒來,柳絮飛撩亂。

心事一春猶未見。

紅英落盡青苔院。

百尺朱樓閒倚遍。

薄雨濃雲,抵死遮人面。

羌管不須吹別怨。

無腸更爲新聲斷。

譯文:

簾幕在微風的吹拂下,款款擺動,燕子輕語呢喃,像是交流着情話。酒醉醒來,柳絮隨風紛飛凌亂。整整一個春天,心裏所想的情人至今仍未見。長滿青苔的庭院,連晚開的花兒都凋落殆盡了。

在百尺高樓之上,將所有的欄杆倚遍,但那細雨和濃雲,總是將視線遮攔。還不知道情人早晚歸來的確切消息,只能望着斜陽映照水流,流向遠方。

註釋:

①撩亂:紛亂,同“繚亂”。皎然《古別離》:“使我歸夢兮撩亂。”

②心事:心中所思慮或期待的事。謝眺《新亭清別範零陵雲詩》:“心事俱已矣,江上徒離憂。”

③猶:還,仍。

④百尺朱樓:朱樓即紅樓,富家女子所居,“百尺”形如其高。

⑤倚(yǐ):靠。

⑥抵死:總是,老是。

⑦平波:平緩而廣漠的水流。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懷遠之作。

上片主要是寫主人公傷春懷人的悲愁和由此引發的紛亂心緒。開篇三句寫閨婦觸目所見之景,以景起情:晚春的和風輕輕地吹動着簾幕,燕子雙雙在檐廊的巢上啾啾話語。如此的良辰美景,愈加勾起了對遠方戀人的深切懷念,以至主人公借酒澆愁。然而,愁而飲,飲而醉,碎而睡,一覺醒來,只見庭院的柳絮隨風舞。“雙語燕”在手法上用的是反襯,即以樂景寫哀情,以成對燕兒的親切話語,對照閨婦塊然獨處的孤獨和淒冷。一個“醉”字,展示了主人公憂愁之深。兩句合起來,寫出了主人公所處的季節(晚春)、時間(午後)、地點(閨房)和眼前的景物(燕、柳),描繪出一幅暮春時節的風物圖畫,明裏寫景,暗裏抒情,寫物亦人。“心事”一句,明點出閨婦的心態。整整一個春天,在孤單、愁寂中度過,心裏想的是什麼,自己也說不清。“猶未見”與柳絮的“飛撩亂”相呼應,用的是陪襯,即以哀景寫哀情,沸沸揚揚的柳絮在風中飄飛與閨婦思念情人的紛亂心緒是極相吻合的。“餘花”句,進一步點染了暮春時節的濃重氛圍。長滿青苔的庭院,連晚開的花兒都凋落殆盡了。然而,花落人不在,燕語人不歸,春老紅殘,香消色減,青春飛逝,襯托出主人公的悲傷。整個上片,以景語爲主,景語與情語互見,物象與心緒交融,反襯與陪襯雜用。特別是最後一句,寫得情味雋永,深曲委婉,具有豐富的情感內涵。

下片透過對景的拓展來達到對情的深化,進一步從視野的被阻隔來表現相思之無極。“過片”三句,寫閨婦爲相思所折磨,禁不住登樓望遠,以從“天際識歸舟”中求得一絲半縷精神上的安慰。可是,展現在她面前的是如煙的春雨和佈滿濃雲的灰黯的天空,眼前的一切都被嚴嚴實實地遮蓋了,什麼也看不見。“百尺”句,勾勒出閨婦倚樓悵望的癡情形象,朱樓而“百尺”,狀樓之高,望之遠。“閒倚遍”,言登樓之頻繁,盼歸之殷切,懷人之情深,惆悵之濃重。“薄雨”句,再次點明季節的特徵。“抵死”句,說視線被阻,世事多艱,難如人意。主人公不能“望盡天涯路”,而是“抵死遮人面”,望而不能,盼而難求,足見“天地終無情”,其愁苦之深可想而知。由於主人公盼歸不能,音信又斷,所以就只能是“消息未知歸早晚”,遊人什麼時候回來,無處得知。末句“斜陽只送平波遠”,寫得極爲疏淡、含蓄,具有豐富的表現層次:一說閨婦登樓倚望從薄雨之日到斜陽之時,景觀的變換暗示盼歸持久;二說遊子取水路而歸;三說閨婦等待心愛之人而每每落空,終究失望;四說閨婦盼歸的離情愁緒如悠悠江水,“無窮無盡”、“欲斷更流”。

本詞全篇寫得語淺情深,詞約意濃,反映了封建社會癡情男女悲歡聚散的人生苦難。全詞透過暮春景象的描寫,表現了閨婦對遊子的殷殷思念之情和盼歸不能的惆悵、幽怨的心緒。通篇寫得淡雅、含蓄、和婉,體現了晏詞的一貫風格。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

蝶戀花·北斗秋橫雲髻影

北斗秋橫雲髻影。鶯羽衣輕,腰減青絲剩。一曲遊仙聞玉聲。月華深院人初定。

十二闌干和笑憑。風露生寒,人在蓮花頂。睡重不知殘酒醒。紅簾幾度啼鴉暝。

賞析

唐宋公主多不下嫁,入道觀爲女冠,內人之失寵者也然。《瑞鶴仙·陳華山內夫人》是也。此“道女”疑即其人。此等女冠多有穢行,文人對之多作輕褻語,韓愈《華山女》詩,亦不免此,此尚算莊言。《本事詩》卷下將此詞定作豔詞。可見《瑞鶴仙·陳華山內夫人》一詞也爲豔詞。“睡重不知殘酒醒”,釋家嚴戒酒,道家則否,故《真誥》有“玉醴金漿”之語。“華山”在金元人之手,南宋婦女所不能到。此言“人在蓮花頂”,乃虛擬詞,託夢境耳。上片言入定,下片言酒醒,則其中所言皆夢境可知。以《瑞鶴仙》詞題來看,這兩首詞應是送給同一個人,那末這“華山”也可作爲名字解,即指陳華山內夫人。

“北斗”三句,述道女裝束。此言道女頭頂上盤着高聳的髮髻,用一支玉簪橫插其中。她投在地上的影子,極象秋高氣爽時的夜空中的北斗星。她身上穿着剪裁合身的飄飄欲仙似的綢服,從後面望去細腰盈握,滿頭青絲飄拂。“一曲”兩句,爲道女自娛而寫真。此言在月色明亮夜深人靜之時,她在道觀中用玉磬敲奏出一支悅耳動聽的《遊仙》曲來自娛取樂。上片寫出這位道女的典雅不俗,也含有詞人對她的愛慕之意在。

“十二闌干”三句,轉寫自身。“闌干”,這裏作欄干解。“蓮花頂”,即華山蓮花峯,峯上有上清宮,宮前有池生千葉蓮花。此言詞人見了扇面上所畫的山峯,彷彿自己也到了華山蓮花峯頂的上清宮內。詞人憑欄斜倚只覺秋風生寒,一片清涼。此非真到,只是因爲是題“華山道女扇”,所以詞人有此即興想象之境,或即上所言之夢境耳。“睡重”兩句,也是照應上三句的夢境。此言其飲酒填詞,在不知不覺中卻昏然睡去,酒醒後起牀不知道繡簾外的昏鴉啼歸已是叫了多少次了。下片全寫自己對扇畫的感受,最後才點出,以上這些只不過是他的夢中景象。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

蝶戀花·滿地霜華濃似雪

清代 王國維

滿地霜華濃似雪。人語西風,瘦馬嘶殘月。一曲陽關渾未徹。車聲漸共歌聲咽。

換盡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舊年時轍。自是浮生無可說。人間第一耽離別。

譯文

滿地凝結着寒霜,濃得像覆上一層白雪。人們立在西風中話別,瘦馬也向着殘月不斷悲鳴。送別時,《陽關》一曲猶未奏完,離人就已出發了。咿軋的車聲彷彿應和着歌聲,在痛苦地嗚咽。

天涯芳草青青的顏色已換作枯黃,可是,陌頭上深深的車轍依舊是我來時的模樣。三句爲前人未道之語。靜安於是年春跟隨羅振玉入京,數月後即奔喪回裏。來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無常。這虛浮無定的人生,還有什麼可說呢?在人間最令傷心的事莫過於離別了。

註釋

霜華:此指嚴霜。因其每呈結晶狀,故云。張祜《旅次上饒溪》詩:“秋竹靜霜華。”

陽關:指《陽關三疊》曲。爲古代送別的曲調。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來譜入樂府,即以詩中“渭城”或“陽關”名曲。

浮生:《莊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老莊學說認爲人生世事虛幻無定,故云。

耽(dān):指沉溺、迷戀;也有停留、拖延、延誤的含義。

簡析

詞的第一句作者上來就點明瞭時間,大雪飄零,萬物冰凍,首先在時間上爲作者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調。瘦馬,殘月,都是一組淒涼的意象,作者在這裏用他們渲染氣氛。陽關自古就是人們分別的地方,作者在這裏使用主要是表明自己的離別之情,用了暗喻的手法。作者接下來說分別的時候,車輪嗚咽的也哭泣了,暗含對分別的傷痛。

下句作者重點以情馭景,他開始感嘆時間還在,但是物是人非,昔人不再。他開始回憶起自己以前與人相處的美好時光,想到這裏,作者想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但是他突然發現自己什麼也說不出,只能感慨的說一句:離別。

創作背景

光緒三十二年(1906)秋,靜安曾奔父喪南歸故里。這期間所寫的詩詞充滿着悲涼的情調。本詞寫離別時的情景,殘月出門,西風瘦馬,詞人不幸的遭遇加上他憂鬱的天性,使他更感到人生的虛幻了。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

蝶戀花·百尺朱樓臨大道

作者:王國維

原文

百尺朱樓臨大道。

樓外輕雷,不間昏和曉。

獨倚闌干人窈窕。

閒中數盡行人小。

一霎車塵生樹杪。

陌上樓頭,都向塵中老。

薄晚西風吹雨到。

明朝又是傷流潦。

註釋

1、輕雷,喻車聲。司馬相如《長門賦》:“雷殷殷而響起兮,聲像君之車音。”

2、流潦,指雨後路上流水或溝中積水。

翻譯

那百尺高的紅樓,

正臨着寬闊的大路。

不管黃昏還是清晨,

樓外總傳來輕雷似的車聲。

窈窕的佳人啊,

孤獨地憑倚着樓畔的闌干,

無聊中把路上的行人一個個細數。

霎時間車子駛過,

捲起飛塵,撲向樹梢。

唉,路上的行人和樓中的女子,

都在這紅塵中不知不覺地老去了。

傍晚時候,西風吹來了冷雨。

到了明朝,

當更爲路上積滿潦水而憂傷。

賞析

靜安先生《人間詞話》中以“隔”字指摘南宋詞人,謂白石“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峯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皆如霧裏看花,終隔一層,其實這一點他有時也是夫子自道,這闋詞中也有體現。表面上寫窈窕佳人的閒愁,實際上暗含人世茫茫之恨。“陌上樓頭,都向塵中老”頗似辛棄疾的《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爲葉丞相賦》詞中“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末句“薄晚西風吹雨到,明朝又是傷流潦”語極着力,極曲折。用意難明,焉能謂之“不隔”?雖然“隔”,亦不失爲佳作。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

宋代:蘇軾

昨夜秋風來萬里。月上屏幃,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

羈舍留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譯文:

昨夜秋風來萬里。月上屏幃,冷透人衣袂。有客抱衾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

昨夜的秋風好似從千里之外吹來。皎潔的月光爬上了寢息之所的帷帳,寒意透入人的衣袖。我抱着被子心中愁苦難以入睡。哪裏還能忍受玉漏慢慢滴漏。

羈舍留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我這個旅居外地的遊子,還沒有回朝廷的打算。夢裏醒來悽絕傷神,枕上都是相思的淚水。衣帶漸漸寬鬆,不爲別的什麼。只爲新到的書信,又平添了許多憔悴。

註釋:

昨夜秋風來萬里。月上屏幃(wéi),冷透人衣袂(mèi)。有客抱衾(qīn)愁不寐(mèi)。那堪玉漏長如歲。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屏:屏風。幃:牀帳。衣袂:衣袖。衾:被子。玉漏:古代計時器。長如歲:度夜如年。

羈(jī)舍留連歸計未。夢斷魂銷,一枕相思淚。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

羈舍:寄居之處。歸計:指回朝廷當官,一說指回歸故里。衣帶漸寬:指人因憂愁而消瘦。新書:新寫的信。

賞析:

這是一首專寫詞人人生與思想發生變化時的心態詞,上片寫秋夜秋風的冷勢與詞人不眠的心態,下片從相思的角度來烘托詞人不熱衷於回朝效命的心態。全詞透過描寫秋夜秋風秋月秋冷秋思來渲染詞人的秋“愁”,這是繼柳永之後,作心態婉約詞的成功嘗試。

上片,寫秋夜秋風的冷勢與詞人不眠的心態。開頭一句,氣勢磅礴。“昨夜”點時間,“秋風”點時令,“萬里”點風勢。第二、三句寫深秋夜風冷煞人:白色的月光進到室內,冷光加冷色,“冷透人衣袂”。“冷透”二字,極其傳神地將人的冷感帶上了穿透力。由於秋夜秋風秋月秋冷,引發最後兩句描寫其後果:詞人就是被大被裹住,還是“愁不寐”。那“愁”不是因爲太冷,而是有難言之隱;詞人“那堪玉漏長如歲”。“那堪”不是因爲“玉漏”滴得太慢,而是有心理上的障礙。這種“愁不寐”、“玉漏長如歲”,道出了詞人難盼天明的煎熬心態,可謂人木三分。這一過渡句沒有立刻給予回答,只好留待下片分解。

下片,從相思的角度來烘托詞人不熱衷於回朝效命的心態。第一句就開門見山地道出:我這個旅居外地的遊子,還沒有回朝廷的打算。“功名真已矣,歸計亦悠哉。”(蘇軾《過淮三首贈景山兼寄子由》)第二、三句從相思的角度來回答爲何“愁不寐”,“那堪玉漏長如歲”。夢停止了,人清醒過來了,痛苦啊,“魂銷”魄散,肝腸寸裂,似有“夫人,魂以守形,魂散則形毖。今別而散,明恨深也”(江淹《別賦》)的愁恨。再看看“枕”上,滿是“相思淚”:問我能有幾多愁,恰似一眶淚水向枕流。

最後兩句,寫“愁”上加“愁”,秋夜秋風秋月秋思愁煞人。“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此句尤爲抒寫了羈旅思妻的感傷情懷,爲相思而憔悴消瘦。“新書報我添憔悴”,妻子近日來信,說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說月能“冷透人衣袂”,說“玉漏長如歲”,是無理的,但卻合情。另有龍注引簡文帝詩,僅出“衣帶寬”意,沒有聯繫兩句詞的上下文意箋釋。按此處詞意當從柳永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鳳棲梧》)中脫化而出,況且,“衣帶漸寬”、“憔悴”等字面也有關連。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

近現代:毛澤東

六月天兵徵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百萬工農齊踊躍,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爲我從天落。

譯文:

六月天兵徵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六月紅軍征討腐朽兇惡的國民黨軍閥,人民要用長長的繩索把鯤鵬捆縛。贛水那邊根據地紅旗高展,這都是依靠黃公略的努力。

百萬工農齊踊躍,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爲我從天落。

所有的工農們要踊躍與敵人爭鬥,讓革命席捲江西大地,搗破敵人佔領的湖南湖北。國際歌的歌聲中,我們的革命力量如同天兵降臨一般的茁壯起來。

註釋:

六月天兵徵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贛(gàn)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

蝶戀花:詞牌名,出自唐教坊曲,雙調,分上下兩闋,上下片同調,押仄聲韻,共六十字,前後片各四仄韻。汀州:古時州名,州治在今閩西長汀縣。天兵:指紅軍。徵腐惡:指徵討腐朽兇惡的國民黨軍閥。長纓:長繩索。鯤鵬:這裏作貶義用,等於說巨大的惡魔。贛水那邊紅一角:指贛西南的贛江流域黃公略率領的紅六軍(1930年7月改稱紅三軍)所建立的根據地。偏師:配合主力作戰的部隊。黃公略:(1898――1931)湖南湘鄉人。1931年9月,在江西省吉安的東固地區行軍中遭敵機掃射犧牲。當時他留守閩西根據地。

百萬工農齊踊(yǒng)躍,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biāo)爲我從天落。

踊躍:奮起刺擊。湘和鄂:湘指湖南,鄂指湖北。國際悲歌:指國際歌。狂飆:疾風。這裏形容正在興起的革命風暴。

賞析:

詞的上闋以虛實相生、正反對比等藝術手法着重敘事而又滲透着熱烈而深沉的情感活動。“六月天兵徵腐惡”,起句突兀而來,首先推出“天兵”與“腐惡”兩個對立的意象,並以“徵”字相關聯,直有一股令人振奮的摧枯拉朽的磅礴氣勢,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以“天兵”指作者所率的工農紅軍,既顯其神威,又張其正義。以“腐惡”指敵人,是形容詞名物化的用法,既暴露了敵人腐朽醜惡的本質,又反襯了“天兵”的正義和不可抗拒。中間着一“徵”字,可謂興師有名,仁義自見。這一句從時令“六月”落墨,看似尋常,其實多有包孕。

“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就其喻指的事物而言,是前句的復現;就其意象創造而言,卻發生了耐人尋味的推移和轉換。“萬丈長纓”與“天兵”語意相承,是意象的推移;“鯤鵬”與“腐惡”相應,用以吟指作者所要否定的對象,則是一種出人意料的意象轉換。此前,作者在《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中有“鯤鵬擊浪從茲始”句;此後,在《七律·吊羅榮桓同志》中有“斥鷃每聞欺大鳥”句;在《念奴嬌·鳥兒問答》中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句。其中“鯤鵬”、“大鳥”都被用來喻指作者所讚美和肯定的對象。這裏,作者之所以進行異乎尋常的意象轉換,以“鯤鵬”屬應“腐惡”,意匠在於既真實地揭示當時國民黨蔣介石政權虛弱而又暫時強大的兩重性本質,又隱約披露作者對當時攻取中心城市的不可能性與危險性的深層的情感判斷。“萬丈長纓”要縛住那大而“不知其幾千裏”的鯤鵬,氣不可謂不壯,然而談何容易!

正是沿着上述已經隱約披露的深層的情感潛流,作者的思緒很自然地流向了另外的意象空間:“贛水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黃公略。”“贛水那邊”,是以切入的遠景轉換了意象空間;“紅一角”則以鮮明的色彩造成了耀人眼目的視覺形象。這種空間的跳躍轉換和鮮明意象的創造,無疑顯示了作者強烈的情感流向,透露了作者對已經是“紅一角”的“贛水那邊”分外矚目的眷顧之情。這種深刻的情感潛流,畢竟是難以抑而不發的,至“偏師借重黃公略”一句,可謂情不自禁而溢於言表了。作者之所以在作品中對黃公略讚賞有加,不僅僅是因爲黃公略所率的紅三軍在從汀州向長沙的軍事行動中確實是足可倚憑的“偏師”,黃公略本人在關鍵時刻贊同並支援了毛澤東抵制攻取南昌的決策;更重要的是,他向來理解和支援工農武裝割據的主張,堅持在粵北至贛西南贛水一帶開展武裝鬥爭,深入進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紅色政權,爲創建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黃公略與毛澤東在革命戰略上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是毛澤東足可信賴與借重的。

詞的上闋一、二句與三、四句構成了層次分明而又相互聯繫、相映成趣的藝術思維空間,筆調也前後相承而又顯出變化。如果說一、二句是作者立足於現實而在幻化的意象空間進行形象思維,豪情浩氣之中隱然生出一縷深沉的憂思,筆調雄渾而凝重;那麼,三、四句則是從虛境回覆現實,於深情眷顧中流露出對正確的戰略道路及其成功實績的熱情讚美,筆調也顯得活脫輕靈。

詞的下闋,作者揮灑酣暢的筆墨,緊扣意脈進一步狀寫革命氣勢,抒發強烈而深沉的情懷。“百萬工農齊踊躍”,是上闋“天兵”、“萬丈長纓”等虛擬意象的現實具體化,是對如火如荼的工農武裝鬥爭形勢的真實描寫與概括。“齊踊躍”三字,極富動感,極有力量,既謳歌了廣大工農羣衆革命的熱情和昂揚的鬥志,又爲下句意象空間的開拓引弓蓄勢。

“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緊承前句筆力豪氣,一瀉萬里,勢不可遏。從汀州向長沙的軍事行動,自閩西、贛南北上,縱貫江西,幾及全省,而後自贛西北取進逼湘鄂態勢,狀以“席捲江西直搗湘和鄂”,並非“虛筆”。句中驅遣“席捲”、“直搗”這兩個力度極強的詞語,意銳詞銳,如同雷轟電掣,使得上闋開闢的“萬丈長纓”、“紅一角”的意象空間急劇伸張拓展,令人心馳神往,了無滯礙,似覺鋒芒所向,紅旗漫天,以至席捲江西、直搗湘鄂意猶未盡,情不能已。

至此,作者順勢翻筆,凌空一變,由已經極大地伸展開來的外在的意象空間轉向逐漸亢奮起來的內在的心靈世界:“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爲我從天落。”紅了一角的古老土地上紅旗躍動,百萬奮起的工農正邁開排山倒海的行進步伐,“席捲”、“直搗”舊世界的革命氣勢……此情此景,本身就構成了大氣磅礴、悲壯動人的時代旋律、人類史詩。而呼喚“飢寒交迫的奴隸”、“全世界受苦的人”起來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讓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的《國際歌》,正是這種時代旋律、人類史詩彙集而成的全世界無產者革命的歌,心中的歌。毛澤東身在此情此景之中,扮演着“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的時代主角,是我唱《國際歌》,還是《國際歌》唱我,自是渾然難分而神思飛越了。所謂“狂飆爲我從天落”,正是這種物我渾然的詩家妙語。“狂飆”何物?它既指革命風暴,此爲物;又指內心的情感波濤,此爲我。二者交激鼓盪,奔突於天,深沉於心,以“爲我從天落”言之,信不虛也!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5

蝶戀花·小雨初晴回晚照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樓臺,倒影芙蓉沼。楊柳垂垂風嫋嫋。嫩荷無數青鈿小。

似此園林無限好。流落歸來,到了心情少。坐到黃昏人悄悄。更應添得朱顏老。

翻譯

小雨初停雲消散,夕陽照庭院。金碧樓臺,芙蓉池中倒影現。微風習習,楊柳亦依依。無數嫩荷尖尖角,好似翠鈿。

如此園林,風景無限美。流浪歸來,沒了心情去賞欣。獨自坐到天黃昏,悄悄庭院無一人。惆悵悽苦心煩悶,更添顏老人憔悴。

註釋

晚照:夕陽的餘暉;夕陽。

金翠:金黃、翠綠之色。

芙蓉:荷花的別名。

嫋嫋:纖長柔美的樣子。

朱顏:紅潤美好的容顏。

鑑賞

王詵字嚴卿,開封人,約與蘇軾等同時。官做得很大,曾任左衛將軍、駙馬都尉。但在1079年(元豐二年),曾坐罪,責授昭化軍節度行軍司馬,均州安置,移潁州安置,直到1086年(元祐元年),才復登州刺史、駙馬都尉。從該詞的“流落歸來”、“更添得朱顏老”等句看,此詞可能是他官復原位後所作。

這是一首觸景抒懷、感慨生平的詞。上闋除“回晚照”三字或許寓有一種特殊的、自身的含義外,其餘幾平全是寫景。將近黃昏時,一場小雨剛剛飄灑而過,陽光又從雲隙中鑽出。雖然只是夕陽回照,但經過雨水沖洗過的後園裏的景緻卻格外清新,一片生機,春意盎然。那被陽光籠罩着的樓臺,金翠相耀,倒映在碧波盪漾的沼塘裏,分外美麗;那經過小雨清洗、綻滿新芽的楊柳枝,一絲絲地低垂着,在微風的吹拂下,正在輕輕地搖曳;那池塘裏無數的荷花,雖未綻開,但花蕊經過雨水的洗滌,就如同女子頭上的青鈿一般玲瓏細巧,十分逗人喜愛。

面對園林內這一派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作者不禁感概萬千,觸動情懷,聯想到了自己一生的官場起落。所以從下闋開始,作者轉入抒情了。“似此園林無限好”一句,既總括了上闋的景物描寫,又開啓了下闋的無限情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然而,當自己“流落歸來”,面對園林美好春景,本百感交集,有無限情緒,但一時又不知從何說起,也不知究竟在想些什麼,反而感到一股莫名的空虛,覺得“心情少”了。一個人悄悄地面對清靜的黃昏園林,將人、景、心情三者融成一片,凝在一起,這種靜態描寫所顯示的複雜心情,恐怕並不弱於一種熱烈的激情描寫。而在這種靜謐的環境中,作者面對春光和景物,只牽動了一種情懷,那就是人變老了,揭出了全詞的主旨和意蘊。

該詞寫景抒情,十分清楚。而寫景又爲抒情服務,使整首詞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本來萬千思緒,一時卻反覺“心情少”,最妙。寫出了一種空洞迷茫、時光流逝的失落感。全詞將盎然的自然景物與黃昏夕陽和作者的衰老心情反襯着寫,有着強烈的對比色彩,而全詞的題意至末句方纔躍出,既總括全詞,又有點題之妙。

賞析

此詞借景抒懷,表達了詞人流落異地之悲、老大無成之慨,以及無幸遭貶的苦悶、壓抑,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惆悵和悽苦之情。原詞之墨跡保留至今,現藏於故宮博物院中。

起筆“小雨初晴回晚照。”富於象徵意味:雨後初晴,夕陽返照的景象,暗寓作者久遭遷謫始得召還的人生。終見天晴固然可喜,可是夕陽黃昏,亦復可悲。這亦喜亦悲之情,全融於這初晴晚照之中。接下來“金翠樓臺,倒影芙蓉沼。”二句更需玩味。樓臺本已巍峨壯觀,疊下“金翠”二字狀之,氣象更加富麗堂皇。如此金碧輝煌的樓臺,沐浴於晚照霞輝之中,其倒影又映現於荷池之水面,樓臺本身與其倒影,遂構爲一亦實亦幻的莊嚴景觀。難怪《宣和畫譜》稱王詵“風流蘊藉,真有王謝家風氣”。“楊柳垂垂風嫋嫋。”詞人更以如畫之筆,渲染出池塘上一片春色。楊柳垂垂,原是靜態;風嫋嫋,則化靜態爲動態,姿態具動靜相生之妙。“嫋嫋”二字極美。從其手跡可見,此二字真是姿媚無限,筆意之美,與詞情相得益彰。“嫩荷無數青鈿小。”歇拍承上文芙蓉沼而來。時值春天,初出水面之嫩荷,宛如無數青鈿。至此,盎然春意觸目縈懷。

過片“似此園林無限好。”將上片作一綰結。園林如此富麗,春色復如此迷人,確乎可說無限之好。應知此園林非指別處,就這位駙馬之府邸。王詵詞中曾一再對之加以描繪。句首“似此”二字,已暗將此美好之園林與自己之間推開一段距離。“流落歸來,到了心情少。”“流落”二字,寫盡七年的遷謫生涯,所包蘊的無窮辛酸,又豈是“歸來”二字所可去之以盡。重到了舊時園林,已物是人非,經此重譴,詞人臨老,妻子下世,園林縱好,也只能是“心情少”了。韻腳之“少”字,極含婉厚重,有千鉤之力。詞情至此,由極寫富麗之景一變而爲極寫悲哀之情,真有一落千丈之勢。“坐到黃昏人悄悄。”黃昏遙承起句晚照而來,使全幅詞有綰合圓滿之妙。更重要的,還於以時間之綿延,增加意境之深度。坐到黃昏,極言其悽寂況味。更應添得朱顏老。結句純爲返觀自己一身之省察,詞情更爲內向,悲感尤爲深沉。園林依舊,朱顏已改,人生到此,復何可言。

初晴晚照,金翠樓臺,楊柳嫋嫋,嫩荷無數,皆可喜之景,亦皆可慰人心。然而詞人卻只是“心情少”,無法擺脫悲哀。而寫景設色愈富麗,則愈反襯出其傷心懷抱之黯淡。中間具一大跌宕、大頓挫,筆勢變化有力,是此詞又一特色。抒情結構的巨大轉折,與情景之間的強烈反襯,都是表現主題的重要藝術手段,足可玩味。

創作背景

王詵約與蘇軾等同時代,官做得很大,曾任左衛將軍、駙馬都尉。但在1079年(元豐二年),曾坐罪,責授昭化軍節度行軍司馬,均州安置,移潁州安置,直到1086年(元祐元年),才復登州刺史、駙馬都尉。從該詞的“流落歸來”、“更添得朱顏老”等句看,此詞可能是他官復原位後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