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答謝中書書》背景及鑑賞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答謝中書書》背景及鑑賞,歡迎閱讀與收藏。

《答謝中書書》背景及鑑賞

《答謝中書書》背景及鑑賞

創作背景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俊賞山林、心靈淨化之後所作。謝中書(謝微)與陶弘景都卒於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謝微任中書舍人的後限是樑普通七年(526年),任中書郎在樑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歲之後。因此這篇文章當爲陶弘景晚年的作品。

題解

《答謝中書書》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時也是陶弘景先生寫給朋友的一封書信。文題中的“答”是“回覆”“寫給”的意思。“謝中書”,即謝徵(zhēng),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爲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讚嘆的。巍峨的山峯聳入雲端,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註釋

1.答:回覆。謝中書:即謝微(一說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爲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談:共同談賞的。

4.五色交輝:這裏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爲正色,交輝,指交相輝映。

5.青林:青蔥的樹林。翠竹:翠綠的竹子。

6.四時:四季。俱:都。

7.歇:消。

8.亂:此起彼伏。

9.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10.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競相跳躍。

11.實:確實,的確。欲界之仙都:即人間仙境。

12.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爲康樂公。是南朝文學家。

13.復:又。與(yù):參與,這裏有欣賞領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異。

古今異義

①四時俱備(時 古義:季節 今義:時間)

(備 古義:具備 今義:準備、具備)

②曉霧將歇(歇 古義:消散 今義:休息)

(曉 古義:清晨 今義:知道)

③夕日欲頹(頹 古義:墜落 今義:消沉,委靡)

④古來共談(談 古義:稱讚 今義:談論)

一詞多義

與-----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裏指欣賞;

念無與爲樂者:和。

書-----謝答中“書”書:與“中”合用爲官職名;

謝答中書“書”:書信。

詞類活用

五色交輝:名詞作動詞,輝映。

鑑賞

《答謝中書書》是作者寄給謝微談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箋。全文結構巧妙,語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於一身,切切實實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雖然平和卻很自然,且立意高遠;接着的“高峯入雲,清流見底”至“夕日欲頹,沉鱗競躍”,不足五十個字,卻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靜物和動物,各自躍然在目,不絕於耳;形態各異,卻渾然一體,鮮活如生。閱讀全文,則朗朗爽口,美文麗句脫口而出,頓時吐氣如蘭。“實是欲界之仙都”,這歸納之句又回首返顧,使得全文前後呼應,上下貫通。就是最後簡短的議論,也是言簡意賅,切中文義。

統觀全文,語言精練。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組成一部分,少一字會斷章離義,多一字便畫蛇添足。一個景物,僅僅四字,便描繪恰當,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個心聲一句話,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頹”,勢在必然。“沉鱗競躍”,變化突然。分析文章結構,亦不失巧妙,雜而不亂,結合有序。

《答謝中書書》一文,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黑暗的時期,因爲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盪,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旨圖從自然美中去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脫,因而他們常在書信中描述山水,來表明自己之所好,並從而作爲對友人的問候和安慰,這類作品雖然沒有表現出多麼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是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觸,創作了具有相當高的美學價值的文學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拓展:答謝中書書賞析

(全文賞析)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

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峯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透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爲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

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王國維雲:“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透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句子賞析)

原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峯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共同談賞的。這裏的高峯插入雲霄,清流澄澈見底,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後,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作者從欣賞景物中發現無窮的樂趣。同時能與謝靈運這樣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處,生髮出無比的自豪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愛之情。

陶弘景一度出仕南齊,但不交外物,心如明鏡,特愛松風,聞響欣然,顧惜光景,老而彌篤。《南史》本傳稱他“遇物便了,言無煩舛”。此文只有68字,語言淡泊,境界寧靜,與作者個性有共通處。

謝中書即謝徵,其任中書郎時,弘景已70有餘。文一開頭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下面即舉他所隱居的山川之美,意思是,此處也堪稱一絕,山水竹石之處,還有早晨的猿鳥,傍晚的游魚,程顥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文末的謝康樂爲劉宋謝靈運,他也愛好山水,寫了不少山水詩,後來被殺,末句可能有悼念之意。

文中寫的確是江南風物,然而這樣的山林泉壑,又是江南所常見的。爲什麼他能把自然界中常人還不曾體驗到的美感,以數十字攝取到筆底呢?這裏也有作者自己的“境界”。

審美的趣味固然會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也應該變化,但長期的由歷史凝聚、薰陶的審美習慣,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爲我們腳所踏的還是幾千年來祖先踐踏過的泥土。

當然,這裏還有兩個條件:一是這些審美習慣必須是健康的乾淨的,不能離開“善”的要求,二是讀者自身也必須有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