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赤壁賦

《赤壁賦》反思(集合15篇)

赤壁賦9.05K

《赤壁賦》反思1

本文的教學應該說沒有什麼新意。課上完之後,我總覺得這一課太平淡,就這麼結束太草率。也許是新課改的思想在激勵着我吧,我想還是應該對這一課進行探究。於是我利用晚自習的一節課對本文又進行了拓展。

《赤壁賦》反思(集合15篇)

拓展之一:比較閱讀《赤壁賦》和《後赤壁賦》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個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立即將《同步作業》第14面上的《後赤壁賦》找出來,再與課文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解讀,學生都很投入,大約十多分鐘就有學生站起來回答了。經過梳理,得出如下結論:

前後赤壁賦在內容和寫法上都有不同之處:

1、描寫的季節不同,景物特徵也不同:

前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

後賦“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是初冬景象。

2、夜遊的起興和遊程不同。

3、思想內容不盡相同:

前賦表達的是一種曠達的情懷。

後賦有因苦悶而超脫塵世的思想。

4、寫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賦》作者以自己出面,發表一通議論,寫的是舟中發生的實事。

《後赤壁賦》則用道士化鶴這一儼然是印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作爲高潮也作爲餘韻,以抒發超脫的情懷。

這樣一拓展,同學們不僅對教材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對作者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瞭解。

《赤壁賦》反思2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是我校的一個省級課題,因此學校對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也爲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實踐這些新的理念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條件。轉變教學方式,重新定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重新審視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形式,一直是我們教學中思考、實踐和反思的話題。

古代散文教學是語文傳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載體,但是傳統的古文教學在教師的教學方式、評價形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有很多不適應時代發展的地方。因此探索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學是我們在省級課題之下的一個子課題。如何走出一條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文化素養的古文教學之路?本文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嘗試以宋代美文《赤壁賦》爲載體,透過研究性學習,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來帶領學生進入快樂的古文學習園地。

《赤壁賦》反思3

教學內容:高一年級必修二第三單元第九課《赤壁賦》

課時:第一課時

引入:陶行知在《自立立人歌》中這樣寫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真好漢!我把它總結爲一句話: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向來不求別人。今天把它放到課堂上,前面再加兩個角色,請同學們填空,並總結課堂模式。

教師:自己能做的事情,我(教師)向來不求別人(學生)

——講授式教學

學生: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學生)向來不求別人(教師)

——自主式探究

反思:這個引入,回頭看看顯得不倫不類。第一,不適合對學生講,因爲太深,所以顯得沒有必要,而且一上去講這個,也影響了學生的情緒,好像被一下打懵了;第二,和本課沒有必然的聯繫。再加上,出發點本想是鼓動學生,讓學生多參與,實踐“以生爲本、自主探究”,結果學生沒有教材,又變成了一言堂,導致這個開頭顯得拖沓冗長、滑稽可笑。

教師:先出個智力遊戲:池塘裏一根木頭上有五隻青蛙,現在有四隻決定要跳到水裏去,請問:木頭上還剩幾隻?

學生:五隻

教師:爲什麼是五隻?這裏有一個關鍵詞——

學生:決定。

教師:決定不等於

學生:跳

教師:決定不等於行動。下邊就要看大夥兒的行動了。

反思:因爲前面的無效,再加上這個,似乎顯得更囉嗦,給人的感覺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真的不如“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高一咱們已經學過三冊書了,今天我們沒有按隨堂的順序進行,而是回頭望月,來看一看我們曾經走過的路。今天我們看的是必修二。同學們都帶書了嗎?

學生:沒有!

反思:學生都沒有帶書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當時我就懵了,沒有書咋講課?特別是文言文。所以,那會兒語言也是時斷時續,課堂的實際與預設不是不符,而是差距太大,是個不小的挑戰。

教師:那行,沒有帶書的話,聽我說。在必修二這冊書裏,我們先學習了寫景狀物的散文,後學習了從先秦到南北朝詩歌,第三單元我們要學到的是山水遊記類散文。這當中,我們要接觸三位大師:王羲之、蘇軾和王安石,今天我們挑選的這位:詩、詞、文、賦、書法、繪畫樣樣精通,他就是蘇軾。好,接下來讓我們走近大師,走進《赤壁賦》。

(板書:赤壁賦)

教師:首先,我們來共同討論、擬定《赤壁賦》第一課時我們能達到的目標,或者說我們應該達到的目標。

反思:儘管沒有教材,我還想力爭做到——讓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的目標,因爲教的進度要符合學的進度。實際教學中,很多學生都被“教學進度的快車”甩掉了,教學應該是慢的藝術。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情況及寫作背景;

2、反覆誦讀,品味主題和旨趣;

3、探尋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反思:這篇文章最應該好好誦讀的,但是因爲學生沒有課本,所以第二個目標中“反覆誦讀”形同虛設。

教師:下面,我們先來了解蘇軾。剛纔我已經講過,他是一位詩、詞、文賦、書法、繪畫樣樣精通的大師,那麼我們就來回顧一下,我們學過的蘇軾的詩,你還能記起哪些?

學生:《江城子.密州出獵》

教師:《江城子.密州出獵》屬於哪一類?詩還是詞?

學生:詞。

教師:咱們一中的同學腦子轉得非常快,步子跨的有些大。不過,先說詞也可以。除《密州出獵》外還有哪些?

學生:《水調歌頭》

教師:我們能否背兩句?

學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反思:當學生開始背誦的時候,教師就不應再有過大的聲音彰顯自己。因爲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後,教師就應該退到幕後,傾聽、欣賞。

教師:下闋能不能由一個同學單獨來背一背?

學生: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鼓掌)

教師:蘇軾的詞開了一代豪放之風,對後世影響很大。君若煩悶,擇阮郎歸;君若不滿,擇定風波;君若量小,擇念奴嬌。希望大家能以這三句話爲起點,對蘇軾進行深入的瞭解。到第四冊,我們可能會講到蘇軾的詞兩首——《定風波》、《大江東去》,到時候我們再跟着老師認真學習。

反思:總結的語言不夠精煉,甚至顯得羅嗦,特別是“可能”一詞說的很沒有水平,因爲他們眼下就正在學習必修四,學生從目錄上應該早就知道了。其次,詞的題目當時也沒有想起《赤壁懷古》而說成了《大江東去》。第三,談到蘇軾詞的影響,不能不提辛棄疾,以及他們並稱“蘇辛”,這也是個遺憾。

當然,蘇軾在詞上的最大貢獻是: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因爲蘇軾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前人就有“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的評述,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當時挖掘不深,一語帶過。

教師:誰能想到蘇軾的一首詩?

教師: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結果也就不同。一首哲理詩、理趣詩。

教師:還有一首寫西湖的詩也挺好的。

學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教師:這首詩的題目是?

學生:《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反思:此處又犯了剛纔的毛病。教師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後,就應該退到幕後去傾聽和欣賞,而我又總是不自覺地跑到前臺搶學生的鏡頭。

教師:還有一首哲理詩、理趣詩,也很好。

學生:《題西林壁》。

教師:對,《題西林壁》,特別是其中的兩句,後兩句。

學生: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反思:當學生回答出《題西林壁》時,我本應讓那位同學順勢說下去,而我卻打斷了他,最不能原諒的是:我竟然說出了“後兩句”,天知道,後兩句詩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另外,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也很有名,也是一首理趣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當時也沒能想起來。

教師:談到文、賦,我們今天就要學習他的《赤壁賦》,另外還有與此相對的一篇,名叫?

學生:《後赤壁賦》。

反思:此處缺乏應有的高度概括。衆所周知: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的“三蘇”稱號,“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蘇門四學士”“蘇黃”並稱等說法都凸顯了蘇軾的地位和影響,很可惜,我沒有進一步拓展。

教師:至於書法和繪畫,咱們就不再多說了。不過有一點值得一提,蘇軾最喜愛哪一種植物?

反思:既然不再多說了,就不要說了。結果還是說了,這純屬廢話。其實,談到蘇軾的書法,他的行書、楷書均有很大造詣,他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應該特別點出來,結果我卻略而不談。

教師:在“歲寒三友”或“ 國畫四君子”中,蘇軾最喜歡哪一個?

學生:竹子。

教師:有詩文爲證嗎?

教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因爲?

學生: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反思:其實蘇軾是非常喜歡吃肉的,有“東坡肉”爲證,但是蘇軾又是個喜歡風雅的人,尤其喜歡竹子。因爲這種植物又高又直,是有氣節和骨氣的象徵,我們也常說它是正直與虛心的表現。因爲喜歡,蘇東坡在他家後花園種了不少花,還有許多竹子。總覺得自己問的不好,學生無從答起。課堂提問的技巧是教師課堂藝術最直接、最全面的展現,錘鍊語言、提升發問的質量也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必由之路。

教師:一個品位高雅的詩詞文賦書法繪畫集於一身的大家,我們給他來一個總結,請填空。

(板書)

(男)子(才)子(君)子集於一身

(癡)情(詩)情(豪)情雄視百代

(態)度(風)度(氣)度引領千年

學生:齊讀

教師:接下來我們進行目標二,品讀課文,在欣賞作者所描繪的美景的同時,我們來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變化的脈搏。有課本的同學和我一起讀,會背的同學和我一起吟唱。

《赤壁賦》

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反思:此處讀錯,讀成飲酒“作”甚後重復,可笑可嘆,如此名篇,確屬不該)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爲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教師:既然大家沒有帶課本,那我只好透過提問一些句子或關鍵詞,來檢測一下同學們的學習情況。

教師:課文第一自然段開篇就有“七月既望”,提到“望”“既望”能讓我們想到哪些字?表示時間的詞語。

學生:朔

教師:“朔”指的是陰曆每月的哪一天?

學生:初一

教師:那最後一天叫什麼?

學生:……

教師:晦

反思:還是提問、引導不得法,如能例舉莊子《逍遙遊》中的句子“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我想情況會好很多。

《赤壁賦》反思4

【設計說明】

本單元學習的是古代山水遊記類散文,這類文章借對山水風物的描繪,往往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本文是蘇軾的代表作,在語言和思想情感上都是上上之作。對這類作品的解讀往往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體會爲主,讓學生了解本文誕生的背景,瞭解蘇軾這位“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人物;重在啓發、引導,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蘊含在文字裏的感情,從喜歡這篇文章開始,喜歡蘇軾。思考苦難、坎坷給生命帶來的價值;思考當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時,我該以何相報。

因此,在本課的設計中,我很注重學生自主的學習,合作的探究,獨立的表現,課後的延伸,我想把一顆種子埋進學生的心裏,可能現在看不見他們的不同,但也許在他們成長的路上,這顆種子就會生出根,發出芽,甚至長出一棵參天的大樹。

【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了解文體知識,督促學生讀懂本文的字詞句含義,並自主對內容進行梳理。

2、 啓發、引導學生在誦讀中體會並表現本文的情感變化和思想意蘊。

3、 讓學生在讀懂本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瞭解蘇軾的人生經歷和他面對人生風雨時的達觀態度,從而對自己的成長有所啓示。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 誦讀 合作探究 延伸閱讀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根據你課前的學習和閱讀,說說這三個詞之間的關係:黃州 赤壁 蘇軾

由於“烏臺詩案”蘇軾才與黃州結下了不解之緣,誰能根據我們自學方案中的資料,點出這個案子的關鍵。

冤案,文字獄

餘秋雨說:“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於是,在蘇軾來到黃州的第三年,當他再一次泛舟於赤壁之下的時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太過平靜,他卻突然之間把自己化作了千古絕唱。

二、逐段品讀文章,梳理情感變化,理解作者思想,並用聲音傳達自己的理解。

1、學習讀第一段,展示自學成果

梳理內容:

說說第一段寫了哪些畫面和人物活動?

明確:畫面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活動 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舉酒屬客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面對此情此景,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從容、灑脫、自由、高雅……

作者也寫了他置身此境的感受,那就是——遺世獨立,羽化登仙

誦讀實踐:

請試着用自己的聲音來表現我們對文字的感受。

提示:注意重音、節奏,讀出意境。

點評:隨堂

2、學習第二段 展示自學成果

梳理內容:

“飲酒樂甚”是對第一段的概括,那第二段作者的情感是否發生變化了?

明確:由樂到悲。

什麼觸發了作者情感的變化?

誦讀實踐:

請試着讀出這種感情上變化。

提示:注意停頓、聲調變化。

點評:隨堂

3、 展示自學成果,學習第三段

梳理內容:

解釋“愀”的含義。

容色改變。

蘇子容色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扣舷而歌——正襟危坐。

“客”的這段話聯想到了歷史人物曹孟德,主要想到他的哪些事蹟?

文治 、武功

與赤壁相關的失意和得意的經歷

這個聯想的目的是什麼?

和現實的自己形成對比

合作探究:

對比曹孟德的一生,“客”對自身的生存狀態可以用一個悲字來概括,這個悲有幾層含義?

曹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可謂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這樣一個功業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樣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歷史的滾滾煙塵之中。而作爲“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過是一個等閒之輩、戴“罪”之臣,功業全無,理想旁落,這樣的人生又有何意義呢?

生命短暫、平凡、渺小而宇宙江月無窮,豈不悲乎?

願望與現實相左之悲。試圖“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不可乎驟得”。願望與現實之間存在矛盾,只能“託遺響於悲風”了。

這樣的悲,用 李澤厚先生的話說,就是一種“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託的深沉喟嘆”。

誦讀實踐::我們怎樣才能讀出英雄與凡人的對比?我們的人生也是短短的幾十年,平凡而渺小,能讀出共鳴嗎?

提示:注意內容和情感的關係:鋪墊——轉折——悲涼、深沉

誦讀與理解是相互促進的,誦讀別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內心的共鳴。

4、 學習第四段

梳理內容:蘇子也覺得宇宙的無窮值得羨慕嗎?他的觀點你理解嗎?

而又何羨乎?

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

水與月自變化的角度來看,不能有一刻的永恆,這一刻的水已經不是上一刻的水了,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月自然也不是上一刻的月了。

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物無盡,我也無盡。

永遠流逝,永不消失,盈虛有變,皓月長明。我如何無盡?

我價值的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跳出個人小我的侷限,人類的大我是生生不息,與萬物同在的。

請問同學們,蘇軾是以何種方式、何種路徑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鬱結,超越人生困厄?

此時的蘇子已處在不辨水天,無盡空明之中,全然不受時空侷限。人們常說,心有鬱結,必須要找到一個散鬱化結的出口與通道,亦即要有一個合適的路徑,方能走出心靈的陰霾。一般而言,這樣的路徑有兩種,一種是“外釋”,透過融合於外物以轉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種是“內釋”,透過內在的心靈審視、通變,在自我觀照中達到超越“舊我”走向“新我”的圓通之境。

“而又何羨乎?”一句該怎樣來讀,輕而易舉又重若千鈞。

這一段話裏還有怎樣的胸懷?

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共適清風明月。

不祈禍福、忘懷榮辱、超脫死生、曠達自適,與清風明月融爲一體,實現了人生的圓融。最難得的是此刻的蘇子被記錄了下來,成爲後世莫大的一筆財富。清代古文家方苞曾經這樣評價《赤壁賦》:“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閒地曠,胸無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爲之,亦不能如此適調而暢遂也。”

誦讀實踐:誰能爲我們讀一讀蘇軾實現了人生超越後坦蕩的襟懷。

提示:誦讀是一種有聲的成長。

5 、學習第五段

客喜而笑,賓主盡歡,洗盞更酌,相與枕藉,東方既白。

三、學習總結

時間:月出——東方既白

情感變化:樂——悲——喜

誦讀心得:注意重音、節奏。

注意停頓、聲調變化。

誦讀與理解是相互促進的,誦讀別人的文字,往往也能得到內心的共鳴。

誦讀是一種有聲的成長。

四、課外閱讀

我給大家找到了幾篇跟蘇子相關的文章,“思想最深刻者,熱愛生機盎然。”希望我們能將對蘇軾的品讀延伸下去,延伸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五、合作探究

1、本文由“樂”而起,極“樂”而收,兩次樂的內涵是否相同?

2、你在本文中能讀出“烏臺詩案”與被貶黃州之事對蘇軾的影響嗎?

3、有人說蘇軾去的地方叫赤鼻磯,跟赤壁遠着呢,他犯了常識性錯誤,你認爲呢?

4、“客”是真有其人嗎?他在文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蘇子與客本質的不同在哪裏?

5、理解蘇軾的胸懷對你有影響嗎?老師提供的相關文字,你會選讀哪一個?

《赤壁賦》教學反思

我在選課參賽的時候,決定選《赤壁賦》一文,是個艱難的決定。本文是經典中的經典,有過無數次的被解讀;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廣闊;本文以賦爲體,主課問答,應突出誦讀;本文又是以文言文爲載體,應強化理解。一時間,千頭萬緒,不知從何入手,畏首畏尾,總怕設計漏洞百出,割裂了學生與文字,但又不願調換內容。

我考慮到本文文體特徵,先定下了誦讀這條主線,爲幫助學生誦讀,我將課前自主學習的設計精細化,更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逐層深入理解文字。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展示小組交流成果,促進學生對文字的熟悉理解,也增強學生的信心。課堂主要以引導,幫助爲主,讓學生逐漸走進文字的景、情、事、理。課後延伸閱讀是我的另一個設想,讀懂本文是本課的目標之一,讀蘇軾是我設計的更高目標。作爲文化經典,蘇軾不可複製,如果在語文課堂上不能引起學生對蘇軾的閱讀興趣,那我總覺得是一種遺憾。

我的這一節課,完全是一節生成課,學生不是我所帶的學生,儘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們一次又一次給了我驚喜。我對學生的表現是滿意的,我自己對學生的評價和引導還有遺憾和不足之處,希望各位專家予以指導。

《赤壁賦》反思5

我自己比較喜歡蘇軾,也看過一些蘇軾的作品和關於他的介紹評論文章,欣賞他的曠達人生,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合起來,讓我更能堅強的面對困難。我想讓學生學這篇課文也有許多收穫,所以做了很多準備。

這一課上完,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主要問題有以下幾點

一、自學階段的基礎文言現象很多同學沒有整理全,只有三分之一的好學生能掌握。這要靠檢測鞏固,還得是反覆訓練。

二、誦讀遍數不夠,學生只滿足會讀課文。韓博士要求讀六遍課文,學生達不到。即使讀也只是爲默寫,只讀不思。

三、蘇軾思想本來就是難點,學生對三、四段內容理解不到位。主客問答,蘇子思想矛盾的變化,天地萬物的辨證關係,蘇軾是如何解脫的這些問題學生不好把握。

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還不夠,所以在學完之後 ,從大師身上沒學到多少精神。

從我自身談起也有不足之處,我還是放不開手對學生估計高,所以有些失望;引導不到位,學生討論不出來,有時直接自己講,學生被動接受。

這節課的收穫:寫作素材的積累,參看高考優秀作文,引用蘇軾的例子,從不同角度論述,一事多用,靈活多變。

《赤壁賦》反思6

由於現在的高中教材選用了大量蘇軾的作品,當然,學生對他也有非常深刻的瞭解了,因此對於這篇文章的學習是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赤壁賦》的學習。

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透過前後赤壁賦的對比學習,發現異同點,應該說,就課堂效果而言,效果還算不錯的。

首先,我讓學生來背誦前赤壁賦,勾起對赤壁的回憶,加深對蘇軾的認知,從而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其次,我讓學生動起手來,掃清本文閱讀障礙,讓每位學生都有事,都能做成事。

再次,讓學生進行質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最後,大家一起來探究本文的思想主旨。

但也有部分學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其中,下一階段,要想辦法調動這些人的學習積極性。

《赤壁賦》反思7

當我看到要講的是《赤壁賦》時,心裏很矛盾,因爲這一課很

有內容可講,但同時內容多,又怕時間不夠,這是剛開始時的困惑,不過,上次講過一次公開課,這次的信心很強,靜下心來,認真回想上次講完課,評委的評價,一定要注意。透過幾遍梳理,閱讀《教參》、查找相關備課資料,心中慢慢理出了思路,那就是抓住景、情、理三者交融這一線索,分析理解課文,試講幾次,發現效果還不錯,但前提是學生在課前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但後來得知:學生還沒學到這一課,那麼教學內容就需要變,這時離正式講課還有六天,作爲高三的老師,這幾天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建議以後公開課的時間可否提前,他正好跟高三一摸衝突,於是,迅速定目標,大膽刪節,立足課本,吃透語言。

可以說,《赤壁賦》的難懂字詞不多,但有幾個比較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告知學生,其他的只要結合課下注釋,完全能夠理解,只要問題引導的具體,學生應該能聽懂,事實證明,效果也是不錯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在安排教學環節中,我把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理清感情脈絡,難點是第三、四段的哲理分析。當然,在時間上沒有把握好,分析第四段時,我覺得學生回答得很好,不忍心打斷他們,所以延時三分鐘,不過我覺得學生參與度較高,就是一種成功,能說一些有用東西,能體會做的一點思想,這節課就是有收穫的。

但我覺得呢裏的多媒體設備真是太老了,出現狀況,又不能及時彌補,有點不好,以上是我對這次作課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多多交流。最後我想說一句:“作爲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整的,也很難成熟,我就是愛將公開課。”

《赤壁賦》反思8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安排了《蘭亭集序》《赤壁賦》《遊褒禪山記》三篇古代山水遊記散文,它們借遊賞之事,探索生命的意義、治學的道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中的教材選用的都是歷史經典名篇,每一篇都閃爍着儒道釋等百家光輝的思想。

編者要老師傳道的意圖很明顯。即非如此,看着這些影響歷代、影響世界的如日月之耀眼光華的偉大思想就躺在我們的教科書裏,又如何能不講呢?

所以,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擬定爲: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生死觀,掌握多角度看問題的正確的思想方法。當然,也讓學生領會了融寫景、抒情、說理於一爐的大家手法。整堂課各教學環節,環環相扣,過渡自然,讀、思、議、寫訓練到位,而且全部圍繞生死觀展開,如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

不足之處是:整節課容量大,節奏快,學生需要在充分預習的情況下才能跟得上。

《赤壁賦》反思9

文賦是介於散文和賦之間的一種文體。一篇好的文賦語言搖曳多姿,情感濃郁,哲理豐富。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爲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透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對話中探討了人生哲理的意蘊。

因此學習本文必須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於變化,第一課時我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而朗讀比默讀更能有效地刺激大腦皮層,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感。一個學生對一篇文言文理解到什麼程度是可以從他能否在節奏和語調上讀好這篇文言文中看出的。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做到了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能夠背誦前兩段的內容。

《赤壁賦》反思10

高一的學生正是培養習慣和打地基的最佳時期,所以老師一定要在抓基礎上落實好。再有對文言基礎知識點的落實。對於文言文教學一方面要注重文,但是基於文言文的特殊性,就要注意對言的處理,只有言的內容落實好了,文言文教學才能水到渠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言的梳理上我用了三個課時,這樣在第四個課時理解全文時學生纔會事半功倍。

在課堂裏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教師才真正起到了主導作用。(葉聖陶)在高效課程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更要注意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成爲體驗者;教師積極引導,讓學生成爲發現者;教師精心組織,讓學生成爲探索者;教師巧妙設計,讓學生成爲創造者;教師靈活調控,讓學生成爲反思者。課堂上用加分來刺激學生積極思考,回顧前面學習過的兩篇文言文《勸學》《師說》中的文言現象,踊躍發言,這一點收效很好,學生不但學會舉一反三,還學會了積累整理相關知識點。

幾點反思,多多積累,爲接下來的教學作好充足準備,加油!

《赤壁賦》反思11

這堂課嘗試擺脫文言文教學的古板模式,探討文言文教學的新模式

一、我覺得我這堂誦讀課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注重誦讀形式多樣化本堂課有齊誦、自誦、範誦、脫稿朗誦、全體背誦等多種誦讀方式

2、教師的誦讀指導調動學生的誦讀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在誦讀方面,我下了一些功夫,設定了“誦讀三境界”、“誦讀提示”等教學環節,並且針對每一段、每一層甚至每一句的誦讀,都設定了漸進式的誦讀指導,層層深入,指導學生,讓學生逐步達到誦讀的目標要求。

基於課堂時間和課堂容量問題,爲了更深入地完成目標,我考慮我的誦讀課不以誦讀段落的多少作爲評判標準,所以就是《赤壁賦》也沒有實行全篇誦讀教學,而是選取了前三段,將第四段放在課下落實,我覺得這樣也符合高效課堂不必要面面俱到的要求

3、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課堂參與性誦讀課說起來容易操作起來不容易,必須有學生的積極參與纔有可能成功,否則就成了老師的獨角戲,這是語文教學新模式的大忌,所以,爲了使課堂成爲學生表演的舞臺,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幾點:

(1)、設定了層進式教學指導,問題設定也極爲明確,讓學生對誦讀的'理解在一堂課中逐步加深,這樣做既有利於學生參與,又符合教學規律。

(2)、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運用熱情洋溢的語言,對學生的誦讀予以指導和中肯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在老師指點下真正有提高;允許學生談出自己的觀點,肯定學生看法或誦讀的合理之處——誦讀是有個性化的,絕對不允許千篇一律,統一要求運用某種腔調來誦讀,那樣做就違反了教學規律

二、學生表現方面

1、優點

這堂課學生總體表現良好,具體表現在:

(1)齊誦聲音響亮,回答問題聲音清晰,所有的問題都是學生主動舉手回答,共有有十多位學生

(2)敢於質疑,敢於談出自己的誦讀看法

2、問題

(1)回答問題的學生仍然偏少,據老師們統計,回答問題的學生有十多位,其中有的學生主動站起來兩次,但一些學生仍然有畏懼心理,只能做到認真地聽講、思考,對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心存顧慮

解決方法:

(1)繼續推行“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勤思,多表現

(2)多創設課堂的發言機會,讓學生走上講臺

(3)解決學生畏懼心理,讓他們從內心“放下”顧慮,培養心理素質,展現自我

(4)教師以身作則,善於表現,教出自己的個性風格,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赤壁賦》反思12

蘇軾一直以來都是我很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之所以喜歡他,是因爲他的兩首詞,一首是《定風波》,一首是《望江南·超然臺作》。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笑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望江南·超然臺作》

《赤壁賦》是蘇軾被貶黃州的作品,黃州成就了蘇軾文學的頂峯。蘇軾曾經在在他的詩中提到,“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潮州儋州”。《赤壁賦》是漢代文賦的代表,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曾指出“《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所以這篇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音韻感很強。在我看來,這樣的文章其實不需要過多的講解,讓學生背就行,在反覆地背誦中,其中的很多道理自然而然就能夠懂。說實話,這篇文章自己在講前幾遍的時候,並不是特別懂,尤其是主客問答的部分,現在比之前理解的深了那麼一點吧。

本節課設計的思路,主要有四個方面,“賞文字”、“析文言”、“悟文理”、“體文情”。“賞文字”角度,主要是從結構和內容兩個方面來介紹這篇文章,讓學生熟悉這種文體。“析文言”主要是講解文章中出現的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這一部分其實可以讓學生利用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學。“悟文理”從主客問答的角度,來看待蘇軾的自我開導。“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客悲的焦點,用一句話概括出來,就是“物是永恆的,但人生是短暫”的,蘇軾用“水與月”的變與不變,來進行開導。當客提出“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時,蘇軾就提出了要享受當下。“體文情”主要看蘇軾在儒佛道三家思想影響之下,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曠達樂觀。

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比較清晰,也完成了自己既定的教學目標,PPT做的也很漂亮。對於主客問答中文理的講解自己很滿意,起碼自己懂了,講解的也比較清晰。但是,課程還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這是一堂課,而不是一場報告,應該注意讓學生有參與感,讓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能夠思考。但是自己的課,自己說的太多,課件上的東西太多,變成了自己讀課件,這樣就容易使自己受制於課件,而缺乏自己的講解和靈活性。另外,這個假期,自己已經講了六篇課文,但是自己一篇也沒有聽,我想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敢聽,覺得有很多錯誤。我想,誠實地面對自己,才能夠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赤壁賦》反思13

赤壁賦原文:

壬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

《赤壁賦》文徵明書

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zhǔ)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少(shǎo)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dǒu)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jiǎng),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爲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jīng)旗蔽空,釃(shī)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zhǔ)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piān)舟,舉匏樽以相屬(zhǔ)。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fu)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zhǎng)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gǒu)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zhuó)。餚(yáo)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赤壁賦教學反思

赤壁賦這篇文章我一共上了五個課時,“戰線”會拖這麼長我也沒想到。第一節課我主要對蘇軾這個人進行的介紹,分別透過“三蘇”、“唐宋八大家”、“蘇黃”、“蘇辛”、“宋四家”等來介紹蘇軾。我將蘇軾的生平遭遇到的坎坷說給學生聽,他們聽得津津有味,還時不時的問我後來怎麼樣。可惜我課前查閱的資料不夠豐富,無法繼續解答學生的問題。由於是上《赤壁賦》,我又補充了他寫的一首《念奴嬌 赤壁懷古》,讓學生整理在本子上,齊讀了一遍。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慷慨激昂而且富有感情,我心裏想:要是早讀的時候他們也能像現在這樣就好了。時間過得飛快,到了正式想上《赤壁賦》的時候,卻已經下課了。

因爲文體是賦的關係,所以此篇文言文更注重的是誦讀和背誦,體會賦的美感,而不太過強調翻譯與字字對應。況且如此優美的賦,一經過現代文翻譯,美感就喪失了。但由於教學經驗不豐富,我以爲字字落實總沒有錯,可是在上課的過程中卻造成了課堂效率低下,學生昏昏欲睡。

這篇文言的思辨性很強,所以我幾乎是上完一段給學生總結一下本段的思路,幫助學生能夠更好記憶和理解。許多同學在剛接觸這篇文言文的時候,讀完一遍完全不知道什麼意思,結果在我講完全篇之後,許多同學都說在學過的《勸學》、《師說》、《赤壁賦》中最喜歡這一篇,這倒讓我很是驚訝,讓我覺得我的付出沒有白費。

下面我想做如下反思:

(1)課前要做到備課充分,多查資料,豐富自己的知識。

(2)在介紹作者的時候要注意節奏,把握時間,在儘可能快的時間內讓學生對於作者有一定了解,能夠知人論世。

(3)文言文的教學,需要聯繫文體,正確選擇側重點,而不是通篇一律地着眼在字、詞、句的翻譯上,只需點出重點字詞就好,上課注重學生的聽課感受。

(4)文言文教學要重誦讀,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熟讀成誦。

《赤壁賦》反思14

這節公開課我主要圍繞全文的情感變化來展開,抓住直接描寫情感變化的字詞,按照其演變推進來梳理全文脈絡。

首先,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情感變化的字詞,即“樂——愀然——喜”,再在此基礎上具體討論作者“因何而樂、爲何而悲、喜在何處”,並結合文字具體分析討論導致這些情感變化的原因。

總的來說,這節課我基本把握住了全文脈絡,使整堂課能夠圍繞教學重點“作者的情感變化”這一條主線來展開,重點較爲突出,故而思路會相對清晰。

此外,在各個板塊的銜接上,比較注重銜接語的設計,使課堂整體上能夠連貫自然地進行。

但是,這堂課也存在了很多不足,首先是對學生的信心不足,遇到自己認爲相對較難的問題,會不自覺地就開始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給予學生髮揮的空間相對不足。以後在課堂上要學會適當放手,有些問題可以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討論,從而得出結論,使其能更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並且,課堂中學生回答之後,給予的點評力度不夠,要適時予以迴應,和學生真正互動起來。

另外,語速過快,大大加快了課堂節奏,使得學生想要跟上會有點累;並且問題設定過於碎片化,一個接一個地拋出來,使人應接不暇,加重學生上課負擔,同時也容易使學生囿於教師思路,缺乏自主性。而問題的過於碎片化,容易使得課堂內容分析顯得零散,對重點的情感“樂、悲、喜”點得不夠透徹。需要進一步改進!

《赤壁賦》反思15

拓展之一:比較閱讀《赤壁賦》和《後赤壁賦》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個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立即將《同步作業》第14面上的《後赤壁賦》找出來,再與課文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解讀,學生都很投入,大約十多分鐘就有學生站起來回答了。經過梳理,得出如下結論:

前後赤壁賦在內容和寫法上都有不同之處:

1、描寫的季節不同,景物特徵也不同:

前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

後賦“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是初冬景象。

2、夜遊的起興和遊程不同。

3、思想內容不盡相同:

前賦表達的是一種曠達的情懷。

後賦有因苦悶而超脫塵世的思想。

4、寫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賦》作者以自己出面,發表一通議論,寫的是舟中發生的實事。

《後赤壁賦》則用道士化鶴這一儼然是印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作爲高潮也作爲餘韻,以抒發超脫的情懷。

這樣一拓展,同學們不僅對教材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對作者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瞭解。

拓展之二:請同學找出課文中的對偶句。

這一小活動立即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學生找出的對偶句有: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

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學生找的對偶句很多,這也說明學生對這篇文章有更深的認識,於是我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將這些句子抄下來,多記多背多積累。

這節晚自習,我的學生過得很充實,我也感到很快樂。

標籤:反思 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