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邊城

邊城觀後感通用4篇

邊城1.69W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邊城觀後感通用4篇

邊城觀後感1

連日的陰雨,情緒本就有些鬱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我溫熱和活力起來。然後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作品《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裏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於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述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着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彷彿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就是這樣一個懵懂、嬌憨、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美女孩,卻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了的綿長而憂傷的愛。也許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難道這就是宿命麼?“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故事的結尾以這樣的反問戛然而止,讓人唏噓不已。掩卷,腦海中似乎浮現翠翠燈下托腮喃喃自語的神情:“那個人明天會回來麼?”她的糾結讓人生生的心疼起來:這漫長的日子她是否能夠靠着那個初見時的甜美回憶安然度過呢?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豔的文字了,這驚豔不是華麗。而是不染塵世的純美感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還極致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那麼隱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說:“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子?”

有時光,有適宜的情緒,再讀作品《邊城》

邊城觀後感2

看完這部影片,翠翠這個生活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的淳樸女孩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影響

查了一下資料,才瞭解到這本書寄託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祕,讚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人性美正式這本書的宗旨。

在我眼中的翠翠是美的,那好不作作的美,那樸實幽靜的美……但在我眼中的翠翠也是可悲的,在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爲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她並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喜歡自己的兩兄弟約定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這裏也寫出了那時人性的'善良,沒有勾心鬥角,沒有重重陷阱,有的只是公平……但自知唱歌不如二老的大老甘願放棄選擇駕船遠行做生意最後卻遠離了人世,要破船卻不要磨房的二老也因爲大老的死而離家出走,翠翠的爺爺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離翠翠而去,最終,只剩下了翠翠孤單的一人……往後的日子,翠翠每天在那渡口載送着來往的人們,同時也在等待着那個曾經愛過他的男孩的歸來,等待着那個離家出走的男孩,但是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小說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但悽慘的結局也應發人們的深思,這整部小說給我的感覺是唯美的,但同時也是淒涼的,或許邊城是我們每個人都期盼過的地方,因爲那裏與世無爭,因爲那裏是一個心靈的寄託,因爲那裏是一個正真的世外桃源……

邊城觀後感3

《邊城》,現代作家沈從文的名作。沈從文系鳳凰人,一生都難以忘懷家鄉,特別是沅水,因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此爲環境題材的,《邊城》是其中代表。

故事發生在湘西一個風光秀麗,人性質樸的邊遠小城,即使是戰亂年代,仍保有一方淨土的小城,講述了翠翠及其祖父,天保大老,儺送二老等人之間發生的事。以翠翠的感情爲主線,描繪了湘西生動的社會風俗,優美的環境,純樸的人情,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

學過《邊城》之後,不禁會爲湘西美麗的環境,質樸的風情所吸引,在大腦中盡情勾勒美麗的畫卷,陶醉於青山綠水中,陶醉於端午龍舟的火熱中,陶醉於人們之間的樸實情感中,心隨着翠翠的一言一舉而起伏,爲她歡喜,爲她悲傷。

翠翠作爲主人公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的純真和善良一直縈繞在我的心中。在文字的描繪中,我可以想象出她美麗的樣貌,質樸的微笑,這大概是影視作品所不具有的優勢,文學作品留給人極大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在心中描畫一個自己欣賞和喜歡的形象。

然而,在看過《邊城》的影片後,我卻發現影片中的翠翠和想象中的差別很大,就樣貌而言,自然不能過於苛刻,必定現實和想象總是會有差別,但有一點真的出乎我的所料,影片中的翠翠是個很沉默的角色,很少或者幾乎見不到她有什麼笑容,這對於我的想象簡直是一種顛覆。在我的想象中,翠翠應該擁有美麗而燦爛的笑容,因爲這應該是自然山水養育的少女最明顯的特徵,笑容是一個人心靈的映射,從笑容中我們便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內心,體會出她的心靈是純潔還是狡詐,是開心還是憂鬱。總之,在我看來,翠翠的笑容是不能沒有的,這就是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遺憾。

邊城觀後感4

茶峒,一座淳樸的小城,一個尚未被現代物質禮貌摧毀的小城……

窗外,華燈初放,將城市裝扮得異常嬌豔嫵媚,很美,但這種美似乎是修飾出來的,毫不真實。漸漸地,我愈發憧憬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峒”一邊城的生活,那裏的人,那裏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蟲,一山一水,都帶着一股淳樸,甚至連一隻小黃狗似乎也懂了人的心思……

老船伕,在世間活了七十年,有五十年在小溪旁,與小船,與翠翠,與小黃狗相伴,在小溪兩岸,來回擺渡,送來來往往的路人過河,無論風吹日曬,寒冬臘月,盛夏酷暑,他總是在自我的崗位上默默奮鬥,可是當有人想給他一點報酬時,他卻總是回絕。他就做了這麼多年毫無收入的工作,但他卻經常請人喝酒,待人總是那麼友好,直到悄無聲息的離開人世。茶峒,這座小城,造就了老船伕不爲功利的難得品質。

翠翠,一位遺孤,與祖父一齊生活。十三四歲時,情竇初開,喜歡上了儺送二老,但因爲種種原因,儺送二老最終離開了,而翠翠一向在等待這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會回來的人……

老船伕是淳樸的,翠翠的夢也是純樸的,邊城的一切一切都是那麼不含雜質的,而現代社會,已經被物質禮貌所摧毀,似乎一切都變的虛假,似乎一切就是爲了金錢,一切就是爲了利益,漸漸地,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幾天前的一件事:

我與媽媽到街上去買魚,看到了一位中年婦女很“孤獨”地守着魚攤,我和媽媽心有不忍,走上前去,向她買了幾條魚,她用秤一稱,說是“三斤六兩”,於是媽媽照斤兩付了錢,誰知,我們回家一稱,僅有“二斤八兩”,第二天,我再次看到了那位賣魚的中年婦女,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