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邊城

讀邊城有感【熱】

邊城1.97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邊城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邊城有感【熱】

讀邊城有感1

翠綠色的山,清亮的溪水。創造着茶峒小鎮一班結實而又質樸的人。那邊的山,那邊的水,那邊的人她們惺惺相惜,過着平平淡淡而又閒適的生活。

生活正井然有序地開展着,擺渡的仍然往返於河岸中間,玩牌的仍然喧囂着殊不知這一切正常的彷彿讓人發慌。或許這確實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到來以前一直寧靜的。翠翠跟爺爺不離不棄的日常生活依然如此,卻不知道在哪一天,有一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裏,因而她就有着祕密,那跟虎耳草與三歌有關係的祕密。這一歸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美的,由於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美開心的模樣就可以瞭解。

殊不知在不明的生命裏,每一個變化都填滿着變化,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產生哪些?就如同那歸屬於翠翠的感情,最終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清楚它是老天爺對童真的她開的一玩笑話,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寧靜的後邊,暴風雨來的是這般的強烈,全不管不顧一個軟弱的女生是不是能承擔祖父在一次暴風雨後去世,剩餘她伶仃一人,每日只有形影相伴;跟隨是愛人的出走,只交給翠翠悠長而又無期的等候,想念。翠翠僅有千辛萬苦的想念,千辛萬苦的想象:在晨曦溫暖的渡頭,一切瀰漫着的霧氣皆以消散,漸行漸遠的某隻船舶,是他迴歸的標示,蹦跳,揮手,落淚,瞭解牢牢地相擁殊不知她每一次直到的全是過客,並不是歸人,也有的便是黯然的落淚,悲傷地低泣

但生活並不會由於大家而停止不前,在親身經歷過青春這一漂亮的憂愁後,生活仍要再次。

讀邊城有感2

在一個清幽的小城裏,住着這麼一戶人家,硬朗勤勞的祖父攜靈動活潑的孫女相依爲命。從他們流淌出來的是茶峒人的質樸純善,是勞動人民的勤勞能幹,是底層人民的清貧單一,更是那個時代——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糅雜在這個時代裏了。

許是勞動人民獨有的單純。祖父堅守渡船一五十年。這是忠於職守的體現,還是別無出路不得已而爲之?沒有人不想成爲船總順順、王鄉紳那樣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聽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書的手停頓了下來,一種濃烈的悲傷纏繞住指尖,飄散開去,祖父與翠翠太單純了,單純到得到過渡人一個銅板的贈予都覺得是對公職的一種褻瀆,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着渡船吧?

又許是底層人民的孤苦,一個意外造就了翠翠。她靈動,跳脫,卻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爲她清苦,她會羨慕大家女兒受傷的銀鐲;因爲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強,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爺爺不在,你將怎麼樣?”還是那種濃烈的悲傷,在瞬間攫住了我的心,這句話在我看來完全變成了“翠翠,爺爺不能許你更好的,倘若爺爺去了,你又該怎樣在這裏立足?”一種至深的愛暈開來了,一種質樸的、微帶苦澀的愛。

更許是天命。天命,多麼簡單的兩個字,我卻從《邊城》中領略到一種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愛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愛情,祖父被困在了王鄉紳下人編織的謊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後的機會,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麼?她沒有輸給輾坊,沒有輸給王鄉紳,她只是輸給了天命。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與不諳世事在作崇。

怨誰呢?怨天嗎?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畫卷,這幅畫卷極生動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個時代。“這作品或許只能給他們一點懷舊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過着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沈從文如此說道。

是啊,從《邊城》的苦痛中,我開始反思,人爲什麼不與命搏呢?一味的怯懦與逃避只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人是不是應該懷一份執着的心,去爭取本該屬於、本能屬於自己的東西呢?

爲什麼不能呢?爲什麼不去呢?

讀邊城有感3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爲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爲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爲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癡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讀邊城有感4

閒來無事,總愛捧着一本書來看。書無大小,捧之欣然。然而最愛的,還是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有人說,《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讚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是一幅用水墨繪就的水彩畫,散發着人情純樸之美,自然風景之美。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悽美的愛情故事,有淳樸摯人的翠翠,憨厚無比的天保,幽默可愛的儺送。他們之間那純潔的愛情令人嚮往。禁不住就想一問:愛情是什麼?是荷花,還是藍色妖姬,抑或兩者皆然?喜歡像荷花一樣的愛情——純潔、高尚。就像《邊城》中,呈獻給讀者的便是那像荷花一樣的愛情,天保對翠翠的愛——無怨無悔,翠翠的儺送的愛——癡癡的等待,亦是儺送對翠翠的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都是那麼的真摯、純潔、毫無雜質,像荷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神往。

喜歡像單枝的藍色妖姬一樣的愛情——相守是一種承諾。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第一次相見,一見傾心,司馬相如以一首《鳳求凰》贏得卓文君的芳心,無論生活多麼的艱難困苦,他們依舊不離不棄,堅守愛的諾言,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司馬相如得以重用,在之後的生活中,卓文君以一首《白頭吟》喚回司馬相如的真心,得到最後的相守,正如《白頭吟>;;中所寫的那樣”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那般,相守到老。

我想最美的愛情不過是到了老年時,依舊很相愛的人在一起。在那夕陽西下時,相互依偎着欣賞那夕陽的美景,一生一世一雙人。愛情是什麼?我想我的心中已有答案了。

《邊城》裏的愛情是無色的,就像流淌過邊城的湘西水脈,澄澈得見底;《邊城》裏的愛情是有聲的,是輕揚在扶疏的竹林間、掛在梢頭的歌聲;《邊城》裏愛情又是懵懂的,是情竇的初開,因而格外輕靈。在《邊城》中我感悟到了愛情的真諦,純潔、高尚的愛情,令我神往,使我久久不能從書中出來。

讀邊城有感5

《邊城》成書於1931年,是沈從文先生(1902—1988)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品。作品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城淳樸的世道民風和天然的生活狀態。語言古樸清新,寄託着先生關於“美”與“愛”的美學理想,彰顯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與至美。

沈從文憑一顆誠心,一支筆,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滿是自然的美麗和人性的純粹。在充滿焦慮甚至苦難的現實中,他筆下的世界,給我們的心靈開闢了一方淨土。

《邊城》是一部小說,更像一篇篇優美的散文詩。描繪的景緻特別美,人特別的純。

山朗水清:

“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深潭中爲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誰有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爲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故把面板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午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時的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於是,這日子成爲痛苦的東西了。”

心誠情真:

“管渡船的必爲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

“翠翠父親服毒自殺,母親剩下翠翠後吃了許多冷水死去”

“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這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

“那時他(順順)還只有五十歲,爲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平和,又不愛財,故無人對他年齡懷疑。”

“那一個馬兵便幽幽的說道: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爺爺也難過咧。眼睛哭脹喉嚨哭嘶有什麼好處。聽我說,爺爺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會把一切安排的好好的,對得起你爺爺。我會安排,什麼事都會。我要一個爺爺喜歡你也歡喜的人來接收這隻渡船!……”

“到了半夜,事情辦完了,放過爆竹,蠟燭也快熄滅了,翠翠眼淚婆娑的,趕忙又到竈邊去燒火,爲幫忙的人辦宵夜。”

也正是因着文中的這些美麗的文字,邊城成爲湖南湘西的代表。湘西美麗的風景,湘西淳樸的人都躍然紙上。作品中處處滲透着作者對故鄉的記憶和深情,每段話、每個字都顯現着作者對於那裏的人的歡喜,無論是美麗的還是粗鄙的,先生都懷着親切的感情,娓娓道來,細細展開。先生的文字沖淡平和,清麗儒雅。讓我們讀來,對湘西心馳神往。

湘西在先生的筆下是美好的,同時也是虛無的,那是先生心中的故鄉,更是夢裏的“桃花源”,這樣純真美好的地方現實中是否真的存在呢,我想每一個有人生閱歷的人都十分清楚。我們也可以從沈先生其他作品裏看出,真實的世界是怎樣的。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桃花源記,就是如此,那是一個到不了的夢,因爲是夢,所以才特別的美好。

“我親自看到總共五千人被殺”,就是一個這樣的沈先生,在經歷過社會的動盪、人生的漂泊時,還能寫下這樣的文字,這纔是讓我覺得非常敬佩的地方,有些作家的文字慷慨激昂,適應了時代的需求;當時代變化了,還仍然有生命力的文字更加的珍貴、更加展現了文學、文字的魅力。這也是他的文字存留那麼久,雖然經歷了時代的更迭卻愈久彌新之魅力所在吧!

蔣勳說“我想魯迅和沈從文一樣,他們用了不同的方法呈現出這個民族、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問題。我覺得沈從文的方法更強烈,他是輕描淡寫地寫這個世界,他並沒有爲這些老百姓講不平的話,但是,當你讀完以後心裏非常地痛苦,這些善良的農民怎麼會接受命運這樣的安排!”

讀邊城也是如此,在如此美麗的茶峒,一個那麼純真的'翠翠,可她的身世、她的愛情,都那麼的傷心。無論是翠翠父母的殉情自殺,爺孫的相依爲命,天保、儺送兄弟二人對翠翠的感情與命運,讀來都在美麗景色的襯托下,感覺更悲傷、更是一種無以言表的痛。

讀邊城有感6

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習慣了被鋼筋混凝土包圍的世界,很難想象在離這喧囂世界千里之外的地方還有一首美麗的牧歌、一條歡快的小溪、一羣純樸自然的農民。

在這窮鄉僻壤的茶峒小山城,有一條永不停息流淌的小溪,溪流如弓背,小溪是個沉默的精靈,默默看着一切,也許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也會有如此悽美的愛情,但就是在這,愛情同那嘔啞的竹管聲震盪在了寂靜的小溪中,也使它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故事的起起落落都圍繞着這條小溪,小溪即使沉默,卻也是整個小山城的生命所在。

《邊城》是一首原始的牧歌,每當讀它,都會將靈魂抽離這現代化的世界,讓人體會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那原始的民風和樸素的人性,滿懷着作者對大自然的感懷、對至善至美的人情與和諧寧靜世界的想象。雖然如此至善至美,每每讀起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憂傷。

這淡淡的、淺淺的憂傷便來自於翠翠和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以及妙齡少女一個個被擊碎的幸福夢幻。“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書中始終沒有靈驗,也許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又或是邊城的保守促使了這段悲情。兄弟倆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他們卻不與他人一樣,他們沒有爭鋒相對,他們沒有大打出手,哥哥毅然決然地放下機會,獨自將痛苦承受。然而,他的離去卻給大家帶來了更大的悲痛。最終,白塔下再也沒有盪漾着那動聽的歌聲,曾經活潑的背影也變得深沉,而兄弟倆的諾言也被默默地小溪沖刷得不留痕跡,這是命運的註定還是上天的玩笑?無人知曉。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猶記故事中給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還是那座在半山腰上屹立不倒的白塔,它是一名歷經世事的長着,遠遠地眺望着爺爺和翠翠的家,悄悄地祝福着他們。它也是爺爺和翠翠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時,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放飛那被現實束縛的心,在心底滔滔不盡地傾訴着一樁樁故事。而故事的最後,誰也不曾想到,曾經屹立的白塔在一次風雨中倒下了,一同離去的,還有爺爺。我想,他們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滿臉淚光的愁容,又或者,翠翠已經長大,不再需要他們的守護。倒下的白塔和爺爺的身影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立在我的心中。

這白塔屹立的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是她靈魂寄託之地,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等待着那不確定的答案。不禁又是一陣心痛,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歸宿,又是我們的枷鎖。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中不斷尋找,而不是靜靜地等待。

讀完《邊城》,猛然感到這不僅是一篇小說,更是一首由二十一個斷章組成的長詩,不能不被沈先生筆下湘西民族的民族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西邊的白塔,翠綠的竹林,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讀邊城有感7

前兩年春去張家界遊玩,逛一個超市時看見了沈從文著的《邊城》,喜不自禁地拿在手裏想開啟看看裏面的文字,可整本書被一張薄薄的塑料裹得密不透風,不見他的文字風格就不知他能否對自己的心路。如果對自己的心路又在沈從文故居不遠的地方買他的作品,那麼一定會使這本書更有意趣。可不能見到廬山真面目,於是又把它輕輕地放下。 然而沈從文又是我喜歡的,不知在何時我知道了他美麗的故鄉,知道了他的愛情,知道了他的《邊城》的獲獎,知道了文學愛好者在他的故居流連忘返時憶起那個撐船的老人和漂亮的翠翠。今年教師節,學校發了一百元錢。我毫不猶豫地拿着它去書店買了《邊城》,又訂了十六期《散文》。

《邊城》的封面是茶峒古城的剪影,如長蛇的城牆,點着如豆燈火的連綿吊腳樓,河面上還有八隻沒有找到回家路的紅嘴黑鴨,對岸是幾個光溜溜的岩石。把《邊城》捧回家後,首先是閱讀它的最後一篇文章《邊城》。那湘西邊境的小山城,高峻山旁的小白塔,穿梭在河溪上的渡船。還有來往於小溪兩岸的商人,忙於趕集的市民。還有那些樸素的故事和濃濃的沒有結果的愛情。

我在紙面上尋找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湘西生活軌跡,男人的艱難謀生,龍船競渡,水作動力的碾坊,出水芙蓉的翠翠,還有暗送秋波的天保儺送,渡船上的故事如一幅幅生活畫卷慢慢展開,哦,在動盪不安的年代,那湘西一隅還算是一個寧靜的港灣。只是渡船老人和他孫女的生活卻是如此的孤寂。

《邊城》集裏還有其它的文章,我看見了戰爭,看見了疾病,看見了愛國青年和被劊子手砍掉的他們的頭顱,看見了破敗的房子,看見了死亡,看見了人們活一天是一天的無奈。整本書是灰色的,只有那太陽的光,草的綠,流動的河水,剛剛碰撞出的愛情之火還有點亮光,可這亮光仍不能幫助那時的人們找到生活的方向,仍不能看見那時人們生活的絲毫生氣。

沈從文的描寫如畫家畫素描,黑白色。那粗的細的筆力,那疏的密的線條;那“悖時砍腦殼的!”的方言;那老者的無奈,少年的茫然;軍閥的殺戮與搶掠,老百姓的水深火熱;那樸素的愛情,那純樸的民風無不讓我動容,鬱悶。有時爲了讓自己從那種無時無刻充滿死亡氣息的文字中逃脫出來,我會把這本書丟在一邊轉而去看看《散文》。由此可見沈從文文字的感染力是何等的攝人心魄。

有人說:沈從文的《邊城》不僅有很大的文學研究價值,而且有很大的歷史研究價值。這話很貼切。〈〈邊城〉〉寫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可你讀着裏面的文字和標點符號一點也不覺得它們與現代的文學有何差異,不同的只是老百姓的生活環境和水平與過去有着天壤之別!

讀邊城有感8

早就開始讀《邊城》,或許是因爲作者吧,鳳凰城的一山一水養育出來的文學家——沈從文。

沈從文從來沒有接受過什麼高等教育,僅僅是小學畢業,然後便入伍,隨軍外出,1922年,沈從文脫下軍裝,來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學,卻沒有任何經濟來源,最終只能在北京大學旁聽,後來一邊打工,一邊勤奮寫作。1924年,沈從文迎來命運的轉機,他的作品陸續發表。四年後,他遷居上海,創辦紅黑雜誌,成爲一位小有名氣的青年作家,在社會上也漸漸有了令人羨慕的地位。

兩年前就讀過一遍《邊城》,那時只是出於對作者的喜愛加上評價甚好。把它當做一本許多人推薦的名著來讀,讀過後也並沒有留下太多印象。去年去了一趟鳳凰古城,真真切切地感受了那兒的風土人情,突然有了再讀一遍的慾望。現在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沈從文五十年行旅生涯,大部分時間輾轉於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養了兩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從文的性情。所以,他的小說、散文,大都與水有關。這本也不例外小說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爲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淒涼”。在文中,沈從文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爲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它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作者在爲我們描繪着人與自然相處得融洽、優美和諧的同時,卻不難體會到爺爺和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傷。那艘渡船似乎成爲了爺爺和翠翠的一種寄託,誓死也不願棄離的寄託。除了湘西人民純樸的生活,和自然的美景,文章更多的是講述了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翠翠與二老初次見面就產生了朦朧的情愫,可害羞的翠翠一直小心翼翼的收藏者這一份情愫,表現出來的大多是沉默,即使是最親的爺爺也未曾透露。然而,大老對翠翠又是那般癡愛,多次請人說媒,翠翠在惶恐之中已有了自己的心思,卻不願向任何人傾訴。作者將翠翠這朦朧、混沌的感覺保持在淳樸的自然中,以樸素而詩意的筆觸輕輕點染,翠翠對生活的期待,她孤獨的心靈,純樸的心境都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現。其實無論天保還是儺送,他們的愛情都是自然純潔的,再互相表明態度後,他們打算公平競爭。但是二老悠揚的可以使靈魂漂浮起來去摘到虎耳草的歌聲顯然更佔優勢。不想天降橫禍,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後來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她才楊馬兵口中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苦澀不堪。

翠翠愛情的悲劇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和猶疑,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會······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翠翠與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的幸福夢幻擊碎。當我們隔着靜靜流淌的河水,注視着孤苦無依的翠翠時,我們不禁擔憂,翠翠的命運,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讀邊城有感9

作家白落梅有句“浮雲吹作雪,世味煮成茶”,這份歷經世味的、淡然的簡單純粹固然可貴,然而未免有了玄虛之感,但沈從文先生筆下的人,流露於其中的淳樸善良,更給人一種如沐春風、觸摸大地般的踏實與溫柔的純粹美好。

可以說與大多數作品相比,《邊城》純粹的人情美都是勝出的地方。無論是翠翠還是他的爺爺都沒有一個花裏胡哨的世界。翠翠的心裏大概只有三件事:爺爺、渡船、朦朧的愛;而爺爺心裏只有渡船、翠翠。簡單的思考的所有分享着兩人全部的經歷,因此鑄就了翠翠與爺爺濃醇的親情,和他們與渡船不可分割的羈絆。雖然不會有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然而從其中對待彼此的真誠努力與小心翼翼,也可見一斑。

爺爺曾經迴應過翠翠說的“人老了應當歇憩”:他把膀子彎曲起來,努力使肌肉在局束中顯得年輕又有力。我只能說這是一個老頭的倔強,使自己不顯得狼狽,讓孫女放心,同時這也是他對孫女追求自身生活的鼓勵與安慰。翠翠祖父對翠翠真摯的親情便在此等緘默中愈發熠熠生輝。純粹而美好的親情往往不會矯揉造作地轟轟烈烈,反而卻是小心翼翼,甚至悄無聲息。然而這份小心委婉卻可令人心頭一震,思考其中的千言萬語和難以數計的考量。

當然,純粹的人情美好也同樣映襯在沈從文先生構築的整個《邊城》的世界中。因好意而擔心翠翠的二老,贈祖父鴨子的大老,不收人錢的祖父,乃至不曾提過姓名的小人物,他們在湘西的山水間留下了濃濃的人情味,給人江流入海,落花歸林的歸屬感與親切感。人性的溫暖純良在這裏綻放得毫無保留。

我自與世界相遇,相蝕,從來看世事繁複,看過邊角里的陰暗的不堪,也見識過正道的光。然而看多了會迷茫,變得不知所措與厭世。但沈從文先生築構的邊城,透露着源自人類本性的質樸美好的情感。在我看來,這份純粹簡單的美好能夠打破當代的一些喧囂,帶我們走進一個擁有“流星,落花,螢火,最會鳴叫的藍頭紅嘴綠翅膀的王母鳥”的絕美世界。體悟純粹簡單的美好,喚醒自己內心最初的澄澈。

願擁抱純粹的愛與美好,此生不改溫暖純良。

讀邊城有感10

家裏有一本《邊城》,是爸媽在鳳凰古城買回的。那時年紀還小,這樣一本白底黑字沒有多餘色彩的書、一本充滿了鄉間農田照片和線條粗糙圖畫的書,實在不能引起我的興致,那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同樣來自鳳凰城的薑糖,醇厚甜美,不像我們本地的薑糖辣得嗆人。

後來長大了,知道了沈從文,明白封面上那三個大字的重量,就把《邊城》從衆多書中挑出來,放進最看重的小書櫃裏,但是還不看——嗨,有“一把辛酸淚”書成的《紅樓夢》、有催人心智引人思考的《鄉土中國》、有神祕又不失親切的《蘇菲的世界》……爲什麼要讀一本淡似粗茶的《邊城》呢?

寒假終於讀了《邊城》,才知原來這是一個那麼小的故事,簡單到不過一條溪、一座山城,便孕育了這個故事。可這個故事卻也不輕快,少女蜜一樣稠的心事、少年火一樣的熱情和骨氣、老船伕古樹年輪一樣密的思緒,拌着這片土地上傳承一代又一代的規矩、行事、道德,發酵出這個草綠色的歌謠般的故事。

沈從文說,《邊城》不是爲文學評論家、批評家和大多數讀者而寫,他寫《邊城》是爲記錄在他的混亂年代,作爲“世界一小角隅”的農村曾經的“樸質、勤儉、和平、正直”。因此,我看這本書便不能太馬虎怠慢了,也不能只滿足於瞭解一個兩家人間的故事——其中有隱話要說的,好好讀讀吧!

那個女孩是這樣的惹人憐愛:“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作者的筆都爲她軟下來,彷彿生怕戳傷了翠翠細嫩的面板。

兩個青年是這樣的意氣風發:“都結實如小公牛”“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不倚勢凌人”,大的“豪放豁達”“不拒常套小節”,小的“眼眉秀拔出羣,一望即知其爲人聰明而又富於感情”。這些作者想要敘述的青年人的優良品格,都集中於這二人身上,將鬱鬱蔥蔥的邊城最旺盛的生氣都賦予他們。

老船伕是這樣的淳樸重義:“骨頭硬硬的”“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路上遇見老友一定要與他喝場痛快酒、渡客給多了錢像別人對少給錢的人那樣絕不退讓一毫。然而歲月磨礪了他寬厚的品性,也必然留下了生活的傷痛和謹慎細密的心思。

老船伕爲一件事苦惱:他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更知道翠翠無言的嘴後牽動着怎樣一顆被朦朧情感籠罩的心。他爲翠翠的婚事煩擾,卻不敢輕易開口。每每要試探外孫女的心思,總是要解釋一番“我給你說個笑話你聽聽”“這不過是笑話不必氣惱”。在傳達對翠翠婚事態度時,甚至也要作“馬路”“車路”的隱喻。但是也不能全怪老船伕扭扭捏捏,一方面他縱然難開口,可他更明白翠翠的脾氣,意會她的羞澀,瞭解她低頭掐蔥、舉頭望月時不能張口的怦然心動。

翠翠中意二老,但從她自察這份中意就再不敢輕舉妄動了,她不願去有二老的吊腳樓裏、不願上有二老的船、不願望見有二老的方向……可她的心又深深地渴望着、癡盼着,見到他,以無人能知曉的方式。她不是這樣退避的人,不認識二老的翠翠,誤會二老輕慢她,一句輕輕又脆脆的“你個悖時砍腦殼的!”、一句氣鼓鼓的“狗,你叫也看人叫!”莫不把俏皮的姑娘模樣發揮到巧妙境地。

或許這是茶峒人的特色之處,是“樸質、勤儉、和平、正直”的人在處理個人情感時的極致,對他人的心願總是盡力瞭解和滿足,可一旦要表現自己的感情,絕不敢聲張。正如老船伕被翠翠看出喜歡上河街勸人喝酒會害羞到亂嚷起來,心裏的願望,是這些人的祕密,猜測但不點破這些祕密,亦是生活在這片青山綠水間人們的情趣之一。

讀到大老乘船而下,一種不安的隱情漸漸浮上書頁來,千條萬條線索被這種極致的害羞和委婉像利針一樣,穿了起來。二老離開、老船伕四處打聽二老的情況、翠翠更沉靜地等待下去。那些過往時光裏問不出的話,老船伕最終也問不出口,但他的心急已經讓順順一家會意,卻因一個人的死亡黯淡了熱情。“老船伕說着,二老不置可否不動感情地聽下去”,那種夜半起來歌唱的歡暢和興趣已經失去,一場多人編織的暗流中養成的感情,在一方的淡漠中,又如暗流般遠去。

再後來,老船伕也死了,留下翠翠一人,懷着她盼望的、等待的心願。

這或許不算是一個悲劇,翠翠自有她要承擔的責任和經歷的苦難,老船伕早就無奈地看透這一點。誰說二老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呢!而沒有二老又如何,翠翠依然是這樣,傍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茶會越熬越濃……

讀邊城有感11

“有一小溪,溪邊有做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很是純樸,很是簡單啊……

在這樣一個純樸的人家、鄉村小鎮中,充滿了“美”與“愛”。這,便是沈從文的《邊城》給我最大的感想。

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女孩和一位保有着中國傳統美德的老人,祖孫倆相依爲命。他們以擺渡爲生,不管晴朗炎熱還是大雨磅礴,爺爺總是爲別人擺渡,女孩翠翠也總是陪着爺爺。祖孫倆的情感令我羨慕,但他們的家境也令我很是心寒。

平凡純樸的生活,怎麼也抵擋不住愛情的闖入。

每個人的愛情都會有萌生、覺悟、執着三個階段。已是亭亭玉立的少女的翠翠在小鎮看龍舟時,她的愛情種子萌芽了,因爲她見到了儺迭。第二年,在小鎮看龍舟,他們再次相遇,但這時儺迭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就這樣,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開始了。

天保與儺迭倆兄弟知道了對方的心思之後,公平地展開了對決,但哥哥天保知道自己會輸,也爲了祝弟弟幸福,選擇了去闖灘,卻不幸遇難。故事到這本以爲會有一段美好故事開始,卻不是這麼如人意。儺迭獨自離去了……

在那以後得雷雨天氣裏,爺爺去世了……這使原本還沉浸在悲傷中的翠翠,不得不轉瞬成爲一個大人。最終,她像爺爺一樣,以擺渡爲生,一直守在小溪邊……

每個守護在一個地方的人也許是單純的盡職,但,也許是等待……等待一個重要的人,這樣的等待也許會有效,但,也許只是徒勞罷了……

邊城,茶峒,同是一個自然風光秀麗,民族風俗純樸的地方。這裏,沒有利和益、權和勢,這裏有的,只是真誠相待、友愛、純樸、善良和天真。面對如今充溢着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那裏,是人們嚮往的天堂吧……

讀邊城有感12

煙雨朦朧的古城,淅淅瀝瀝的小雨,不時有小木船劃出一圈一圈漣漪的碧水,纖細的吊腳樓,小販的輕聲吆喝,山林裏悠揚的高歌對唱……

故事就發生在這個像是蒙着面紗的少女一般秀美的地方,帶着與當時動盪社會完全不符的渾樸溫柔與淡淡的憂傷。

處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有着大自然特有的淳樸氣息,秀麗的自然風光哺育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爲命的擺渡人和那條通人性的黃狗。年邁的老人雖年事已高但依舊容光煥發,他年幼的孫女在茶峒風日的長養下充滿了靈氣和快樂,祖孫倆就這樣輪流幫助人們擺渡過溪,與遊客的談笑聲、老屋後的白塔、溫柔的河流、滿眼的翠竹、靜謐的渡船和那振盪在空氣中的歌聲一起構成一幅迷人的畫卷。如果那個意外沒有發生,如果那個雷聲震耳的雨夜沒有到來,也許翠翠還會和她的老祖父一同過着恬靜的生活,那個歌聲縈繞的曲折愛情,故事也不會消逝在萌芽中。

寧靜古樸的湘西鄉間,流水潺潺,翠翠和她的祖父就在這個畫一樣的地方過着近乎原始的單純生活,渡船上的茶香、過溪人的笑聲和老人慈祥的笑臉都是祖孫倆平淡生活的一部分。只是被夕陽鍍上淡紅色光芒的白塔還是給他們的日子染上了一層孤寂淒涼。那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說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被巧妙地融在了渾樸自然當中,無不將翠翠孤獨的心靈、淳樸的心境描繪到了極致。而翠翠那淡淡的少女情懷、悲劇式的愛情、悽慘的遭遇和最後那份小小的對愛情的期待都令人無比動容。直至那給人無限遐想和點點憂傷的結局出現在末尾,我們仍不忍合卷。

翠翠和二老還沒能開始的愛情因大佬的死戛然而止,而那個能將翠翠靈魂托起的悠揚歌聲也因二老的出走從此不會出現在她的夢中。爺爺在雨夜的離去將翠翠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徹底擊碎;老屋後的白塔也因爲一夜雨水的衝擊轟然倒塌。翠翠就帶着對二老的愛和思念在溪邊無盡的守望和等待。

沈從文的文章劇情並不跌宕起伏,但他巧妙地將人物的心情與淳樸的大自然融爲一體使我們無法不體會到爺爺和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爺爺對於翠翠愛情的木訥與猶疑源於翠翠母親的愛情悲劇和沒有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和二老對爺爺的誤會更是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和二老還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悲劇並不十分具有戲劇性,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那些還未來得及追趕就與我們失之交臂的事情一樣,平凡而又悲傷。我們能在書中感受到那個時期的人們在命運的變數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但也正是這種生命的無奈和悲憫之情深深地吸引了我們,讓我們思索生命的意義,懂得在命運的打擊面前依舊不能放棄希望。

好在沈從文並沒有將我們完全隔閡在悲傷中,正當我們擔心翠翠的人生是否會像屋後的白塔一樣因爲打擊而崩塌不起時,沈從文又留給了翠翠,也留給讀這本書的我們一份希望——老屋後的白塔被重新建起,就像翠翠沒有放棄希望一般依舊堅定地守着二老的歸來,並給予了我們一點安慰的幻想——“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在湘西這塊神奇的土地,我看到了愛和希望的樣子。

白塔依舊矗立在溪邊,守護着翠翠和那個寧靜安然的湘西小鎮,陽光給它白色的塔身添上了一抹柔和的光彩。黃狗依然懶洋洋的躺着,望着坐在溪邊向遠方凝視的女孩。

他在尋找,她在守候。他還未回來,她仍在等待。

因爲愛,所以相信愛。

讀邊城有感13

如詩般的邊城,如畫般的愛情,你可曾記得那個一直守望着的少女。

緩緩的絃樂聲如我心田,唉難道真的是曲終人散,我望向邊城這本書,開始了深深的沉思。主人公是翠翠,她一眼就愛上了儺送,倆人就一見鍾情,翠翠一直珍藏她這份愛情,默默把它藏在心裏,但不幸的是天保也愛慕上了翠翠,這就是預示這悲劇的開始呀,在與儺送爭奪翠翠的芳心中,天保自知不敵儺送,默然退出了,不幸橫死,儺送有愧於大哥就再也沒有回來。

最讓我觸動的是翠翠,她沒有放棄他,而是選擇默默的等待他的到來,哪怕她知道儺送他永遠不會回來,她也要等下去,因爲她爲了她那已經破損不堪的愛情去做最後一點努力,唉,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翠翠她深深的愛着儺送,所以她堅持一直等下去,這不禁引起我陣陣的嘆息,她維護的是自己的愛情,她維護的是自己的信念,她守望的是那已破碎的愛情......不,不對!我豁然醒悟,翠翠不是爲了守望她,而是守望她自己。她是爲了自己的愛情去守候,而不是爲了儺送,爲了這份愛情,她寧願守候終生無怨無悔,一見傾心愛無悔,爲卿癡狂爲卿醉!這是對愛情的守護,這是對她精神上的寄託,她沒有浪費自己的青春,而是她用青春用證明她眼中的愛情有多麼的重要,正因如此,她無悔無怨。

我突然睜開雙眼,哈哈!曲終人未散,何必矜持,何必猶豫懊悔,像翠翠那般,默默的守候,不猶豫,不懊悔,執着一心,來這人間走一回,不也是人生的精彩嗎。翠翠她用青春守候的是她那份愛情,翠翠她用光陰守候的是她那份執着,翠翠她用一生守候的是她那份真誠與思念。

願這萬千輪迴之中,你們終能再次相遇!

讀邊城有感14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小溪流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山峒的大河。這大約是夢開始的地方罷,沈老的筆下,湘西獨特之景展現得淋漓盡致,一開篇我便如癡如醉地汲取這文字的甘霖。

深潭爲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的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水中的小小遊魚,兩岸深翠的映竹,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這裏是浪漫的茶峒小城,日子很長。擺渡的船兒輕輕蕩,女兒家的歌聲慢慢飄,小小的人兒也吟吟笑。一切都是萬般靜好,這座小城裏的人們又何似在人間。

老船伕家的孫女翠翠在風日裏長着,把面板曬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好似山頭黃麂一般的她,好像某一天就被少女的情懷繞了心頭,解不開那“大魚咬了你”的結。翠翠純樸善良,天真靈動,那個有關歌聲和虎耳草的祕密讓她悸動。日子還在過,渡船還在

飄,翠翠、儺送、祖父、大老的緣分也就這麼平淡而奇妙地接續,彷彿風雨前的寧靜。但風雨總歸會來,但正如老船伕所言:“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翠翠在經歷風雨後卻變得更加堅強,彷彿一株不低頭的紅玫瑰。

翠翠至善,從風雨中走來,風雨沒有洗去她心中的純真,澄澈的心靈宛如一輪皎潔的圓月。儺送至善,他堅毅勇敢,有着一顆赤誠熱烈的心靈,骨子裏洶涌的熱血,無不在顯示着一位湘西少年的動人形象。祖父至善,身爲擺渡人,不收擺渡錢,在那條大河之間,架起了生命的橋樑,對於翠翠,他懂得放手,即使自己於心也不忍。大老至善,他肩上有着家業千斤,懂得擔當;他眼裏有山河萬里,知道責任。他也會柔情似水,但對於儺送和翠翠,他也願意成人之美,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徒留一場空悲切。茶峒人民至善,順順、楊馬兵、陳四四……茶峒鄰里親切,相互幫扶,純樸的民風至善至美。

一幕又一幕,彷彿一場香甜卻又苦澀的夢。爺爺離開了,思戀的少年離開了,渡船也沒有了,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翠翠頭上的白繩總有一天會取下來,那個人也許“明天”回來,渡船也會重新飄蕩在水中。

因爲她是至善之人,這裏是至善之城。

讀邊城有感15

當我帶着一種嘗試的心情翻開那本曾被朱光潛先生稱爲“是在世界範圍裏已受到熱烈歡迎的一部作品”,被美國學者金介甫盛讚爲“是世界上好多文學者永遠要看,而且要給自己的子女看的”精巧的《邊城》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爲這位在文學史上幾度沉浮、幾度受人非議的作家所描繪的一切而感動。於是在這種激情的誘發下,不禁斗膽提起筆來,談談我的一點感受。 在這裏,我要說明的一點是,我不想再在沈從文是不是一個自覺的民主主義者、是不是把他的創作和時政緊密相連而達到“文以載道”的效果等問題上糾纏不清。

我想說的只是作爲理想主義者、作爲抒情小說家的沈先生筆下描繪出的那種從容不迫的韻味和平靜舒緩的格調;那種將詩和散文相融合,用親切素淡的語言塑造的或者講述人生的善惡與悲歡,或者歌唱生命與人性的藝術境界;那份無處不顯示作者的聰靈雅靜而又暗藏苦悶、孤寂靈魂的和諧。記得冰心曾說過:能表現自己的文學,就是“真”的文學。而作爲青少年時代在湘西特殊歷史環境下生長並且有士兵生涯的沈從文,正是將自己所看到的、所聽到的、親身經歷到的一切敘述於筆端。在我們眼前展現一幅幅寧靜淳樸的田園詩般的湘西人民風情畫,同時又寄託了他所追求的人與人之間平等、自由、各得其樂的人生理想。正如她自己所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主要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一個小城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從他的作品中,我看到的,是“對於人類智慧與美麗永遠的傾心,康健誠實的讚頌”。

在其代表作《邊城》中,作者娓娓道出湘西的邊境“茶峒”的住戶——“老人、女孩子、黃狗”與“儺送、順順、天保”等人之間的故事,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與人物的善良心地。無論是植根於當地悠遠歷史土壤裏的“爺爺”那種自甘貧苦而生性達觀、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還是在古老傳統裏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塵埃的“翠翠”“儺送”那種初涉人世而摒棄舊俗、雖歷風雨而其志不渝的聰慧,作者無不憑着自己敏銳的藝術感受力,捕捉最能傳神的自然景物於一體,達到自然與人性美的映照,並使自然景物的描寫成爲人物情緒的延伸和擴散。如成爲大人的“翠翠”會在黃昏來時看着天上的紅雲,聽着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而感到淒涼,從而萌生“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意念。既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又暗示出人對自己命運自主把握的主題。她乖巧伶俐又帶有山區女孩的淳樸,天真而不嬌嫩,就如湛藍的天空下剛長上青枝翠葉的嫩竹,而她在戀愛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愛美,則更是真切感人。從課本所節選小說的13、14、15章來看,翠翠對“愛”的到來是懷着既嚮往又擔憂的複雜心理的。當夜幕降臨,祖父仍“忙個不息”時,她心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她“成熟中的生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她擔心在這個“規矩”中聽歌的日子過去了,頓生“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的念頭。而這正是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心理最細緻入微的生動寫照,洋溢着愛和美的柔情蜜意。包括祖父試探地問她“你試告我,願意哪一個”時,她立刻嬌嗔地把話題岔開,掩飾內心的真情,無一不包含一個初涉愛河的少女的羞澀。當翠翠想到自己走後,爺爺的孤獨、悽苦、傷心與焦慮時,她又不免擔憂起來。於是認真地說:“爺爺,我一定不走……”這是怎樣一幅充滿祖孫之愛的人間情畫啊。作者用其清新細膩的筆觸,生動地寫出了湘西淳樸的社會風氣。這種處處洋溢的自然、純潔、真摯的人性美,同樣體現在天保兄弟身上。作者既寫出了他倆對愛情的忠誠、堅貞,又表現了他倆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愛翠翠,都是以感情爲重的。在他們心目中,愛之所在,與世俗的錢財、地位毫不相干,甚至頭腦裏沒有這些概念。他們慎重選擇愛人,但在自己的幸福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又能忍痛割愛,成人之美。

正如小說所寫:“弟弟一開口,哥哥卻因爲明知不是敵手,更不能開口了。”愛情本身有“排他性”,按茶峒的習俗也是不興“情人奉讓”的,但他們卻都以互助互愛的德性,以一種作者所理想的優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繹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愛情之歌,不能不讓人爲之動情。沈從文在他的《習作選集代序》中曾這樣寫道:“我除了用文學捕捉感覺與事象以外,儼然與外界絕緣,不相粘附。我以爲應當如此,必須如此。一切作品都需要個性,都必須浸着作者人格和感情。想達到這個目的,寫作時要獨斷,要徹底地獨斷。”他這樣說了,他也努力這樣做了,很有閉門編織理想夢、管他春夏與秋冬的味道。他的確爲自己造了座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塊堆砌它,精緻、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纖巧,是理想的建築,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這就是沈從文這位多產作家的所有作品中始終蘊涵的主題。不重在罵誰諷誰,不在模仿誰,不過是一種屬於精神方面而使情感“凝聚成爲淵潭,平鋪成爲湖泊”的“情緒的體操”。他的對農人和士兵的溫情,他的對健壯、勤勞、誠實、善良、充滿生機、具有各種人類美質的理想人的熱愛,他的對勇敢、天真、愛美等人性美的謳歌,無不像一條清澈的小溪從他文字的海洋中汩汩涌出。說他的作品帶給人的是“暗香”,也正是因爲他區別於同時代作家的風格而獨具的特色。在我看來,這正是作家清新的故事中蘊藏的熱情,樸實的文字中說隱伏的悲痛。時而含隱深沉,訴說着人世的悲涼與不平;時而慷慨歡悅,歌唱着生命和人性、風俗和人情,最終共同交織成理想的獨具一格的樂章。這便是我眼中的沈從文,純潔如天使,質樸像脫俗的“翠翠”“天保”“儺送”……就是活脫脫的跳躍在他筆下的人物——美麗如傳說,神奇似仙境。而沈從文呢?卻退隱在人物事件背後,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融會在他們的演變之中。他沒有作爲革命者和詩人的郭沫若作品中那種直抒胸臆的強烈燃燒的感情,更沒有作爲思想家和鬥士的魯迅作品中反映國民靈魂的精深透徹,他只是懷抱一點屬於人性的真誠溫暖的情感,超越世俗所要求的倫理道德價值,用人心人事作曲歌詠出別樣的情致和韻味,以其纏綿委婉的曲調輕輕叩擊你的心扉;又描繪出一個個動人的情境,產生滋潤心田的詩的意境、詩的情緒、詩的韻律。

“在鄉下住,黃昏時獨自到後山高處去,望天空雲影,由紫轉黑。天空尚淨白,雲已墨黑。樹影亦如墨色,夜尚未來。遠望滇池,一片薄煙,令人十分感動。”作家在《長庚》中曾這樣感嘆。而此刻讓我感動的卻是幻想中的黃昏,我彷彿看到一枝驛外獨放的臘梅,在朦朧的月色下微微浮動,暗香襲人……

標籤:邊城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