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邊城

初中生《邊城》的閱讀心得範文

邊城2.18W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啓發時,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生《邊城》的閱讀心得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生《邊城》的閱讀心得範文

初中生《邊城》的閱讀心得範文1

“一條小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還有一條方頭渡船。”《邊城》的開頭,如同一位長者悠悠地講着故事一般,於平靜處見着波瀾,於樸實處透着光輝。

故事發生在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清澈的河溪,青翠山坡上坐落着美麗的白塔。終日擺渡於兩岸之間的年輕小夥子彷彿是青山綠水的鐘擺,在似水流年中日漸蒼老。在他笑容堆起來的皺紋裏,有着人類最深刻的悲哀:對幸福的渴望及對渴望落空的恐懼。翠翠,老船伕的孫女,她的幸福就是老船伕的幸福—找個好人家。船總順順有兩個優秀的兒子,大老天保,二老灘送。兩兄弟同時喜歡上了擺渡老人的孫女。這幸福本來看得見也摸得着,可近在手邊的幸福卻突遭意外—天保大老死了。這件事的發生,讓老船伕都對自己產生了懷疑。他無法像從前那樣從容地而對大老的父親和二老灘送,他的舉止中多了一份不知所措造成的做作,他的笑容裏添了一份餡媚。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在臨死之前爲翠翠幸福所做的最後的努力,在他撒手人間的剎那又一次落空了。址後的結局是,所有的幸福都不會回來了……

這本小說,哦,也許應該叫它故事。文中的用詞極簡練,每—個字都承擔着表達作者意圖的重任,人物間的對白含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不知不覺中,人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夢幻般的地方,一個與塵世隔絕的人間仙境,沒有塵世喧囂,沒有怨恨欺騙,每個人都那麼善良質樸。文中的翠翠、老船伕、大老、二老、順順……他們雖是虛構的人物,但各自都有鮮明的性格:翠翠的天真調皮,船伕的忠厚老實……

作者沈從文描繪出湘西質樸的風土人情,使我們這些習慣了喧器,曹雜,在冷漠的水泥森林中生活的都市人看到了人間真情:翠翠與祖父濃厚的親情,二老、大老對翠翠樸實的感情,翠翠對二老美好單純的愛情。

人間美好的真情,是人類精神的瑰寶。在竟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中,許多人迷失了自己,對社會,朋友、師長或許都存有戒心。過多的猜忌是阻止人們真情顯露的重要原因。同時,有的人爲了打例對手,面對別人的請教則盡最多留一手,生怕自己的祕方外泄。如果真的是這個樣子,人活在世上是不是有點太累了?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要的就是快樂。活得輕鬆一點吧,世間有許多值得人珍惜和留戀的東西,真情就是那最寶貴的財富。

初中生《邊城》的閱讀心得範文2

“有一個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人家。這人家只有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成深刻一蒿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記數。”

《邊城》中的人也是淳樸,勤勞,友善,和平。管理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渡着船載過多少過溪的山裏人。雖然年紀很老,但他不願意停止這份辛苦卻平淡得幸福的工作。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自己的生命能帶來哪些價值,只是靜靜地很中肯地活下去。船總順順大方灑脫,喜愛交結朋友,扶危濟困,正直又慷慨。主人公翠翠生長在純淨的自然,她天真活潑,調皮善良,像只乖順的小獸物,黃狗也是乖巧懂事。

掌管水碼頭的順順又兩個兒子,都喜愛翠翠。翠翠愛着儺送,但老大天保叫人捎信給老船工提親。當兄弟倆發現彼此都愛着翠翠時,互相呵護着兄弟深情的同時敞亮動人歌喉在深夜使單純善良的翠翠感動飲泣。然而,大哥天保在出船時落水身亡,順順便不太願意翠翠做自己的兒媳婦。儺送生老船工的氣,爲什麼那麼玩弄自己和哥哥。深情的儺送還是深愛着翠翠,又不願意向金錢利益妥協,接受新碾坊,便賭氣離家了。爺爺心中紛亂,怪自己因爲太擔心孫女而做了錯事。責怪着自己,擔憂着翠翠,老船工在雷鳴夜晚悄然離去。

爺爺突然離去,翠翠堅強的一面支撐着她弱小的身軀。從此只有小黃狗陪伴可憐的孤單的翠翠。他們只能在等待中相依爲命。船總順順終究是個善良的人,也許他也深知兒子的癡情,便將翠翠接回家照顧,準備作儺送的媳婦。在雷雨中坍塌的白塔重又修好,可是翠翠深愛的倔強的儺送在哪兒?

“也許明天回來,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會來了……”

邊城像是一曲傷感的音樂,緩緩激起我內心的'惆悵淒涼。天保落水身亡的消息,順順父子對老船伕的誤解,老船伕的去世……無情的突變破壞了原來碧水溪岨平靜的生活。翠翠命途多舛,難道她的一生終將是個悲劇?她的孤獨令我的心隱隱作痛。

我想說:也許天保明天就回來,明天會回來的……

初中生《邊城》的閱讀心得範文3

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題記

因着“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着沉痛隱憂。他是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裏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着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爲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着綠水,伴着黃狗,守着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着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個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爲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架舟出走。疼愛着翠翠併爲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着渡船,深情地等待着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翠翠那雙清明如水晶般的眸子,是那樣盈滿了對那個人的癡情。我不禁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含情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

初中生《邊城》的閱讀心得範文4

一個質樸的小城,幾位尋常人物,上演了一段淡淡的憂傷的悽美故事。那從一開始就直擊人靈魂深處的美難以掩飾那緩緩流淌出的憂傷基調。正如月光下平緩的鋼琴曲給人以說不出的撞擊人心靈的美的體驗。

有人曾說過悲劇本身就是一種美。更何況是發生在這邊城小鎮,發生在這被時光遺忘的`邊遠角落。時光的凝滯,地勢的偏遠,尚未被商業文明的銅臭所污染;質樸的人民,古老浪漫的民風民俗,依舊保留着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方式;這種種的一切讓這個小城鎮猶如被遺失在遙遠的光年之外,或許它就存在於我們這世界的某個角落,或許它正向桃源對於陶淵明一般只存在於“邊城聖手”沈從文的心中。是可謂之於“邊城”,可望而不可及!

平凡的愛情故事因幾個質樸善良的年輕人的演繹更是浸溢出一種淡淡的憂傷與隱隱的惆悵。大老的不幸,二老的出走,或許還有溪邊翠翠執着的守候,小說在這一種憂傷與不明晰的氛圍中緩緩拉下帷幕。“那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夕陽的餘暉撇下翠翠孤獨單薄的影子,溪邊的微風吹動着翠翠不在烏黑的髮絲,山腰的白塔見證了翠翠日復一日的堅守。也許就在某個夕陽將沉的黃昏,同樣不再年輕的聲音會喚起翠翠花季青澀的回憶。“過渡——”那一聲悠揚的調子,將穿越幾十年的封塵,將兩顆逐漸平靜的心重新喚醒,幾十年的苦苦堅守有了回報,千萬夜離家出走的自責在那一刻得到了宣泄。青春已逝的容顏在對方眼中依舊那麼美麗動人。只是有如生死兩隔的那些年已將兩人變得生疏,不會有“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的感情噴涌,有的只是相見有如夢幻般的短暫沉默後的彼此問候,“這些年來,一切都還好吧?”“嗯,——”。

時間的刻刀削平了青春的棱棱角角,人至暮年的生命歷程將兩顆心鍛造的成熟而又厚重。錯過的,終究不會重來,正如那溪中的流水日日夜夜奔流向前,不曾流回。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強求!

青春那萌動的愛情早已在二人心中釀成了一壺濃郁的酒。也許哪一天,瓶口被輕輕啓開,那芳香的味道會飄遍他們整個的生命,爲他們平凡而非平庸,帶有遺憾卻不能不讓人動容的人生畫上最後一個句號。

這也許是翠翠與二老最好的歸宿!翠翠終生未嫁,二老一輩子沒娶,但他們卻不乏唯美的愛情;翠翠日復一日單調,但心中仍不乏美好的期許;二老年復一年孤寂,但心中仍不乏最柔軟的牽掛。

或許吧,在某個有月的晚上,生命將近的翠翠仍會聽到遙遙的遠方傳來不在年少的情歌——

邊城至此,美也就到了極致吧!

初中生《邊城》的閱讀心得範文5

鳳凰涅磐,浴火重生,便給了這古老小城茶峒以無限之神思。

夢,既是美滿的,又是虛幻的。我想,沈從文老先生表現“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初衷,總不及料想換來“魔幻現實主義”的批判吧。

我有幸經歷過類似的生活,因此,《邊城》文字的讀來便水到渠成。

沈先生筆下的《邊城》,筆法之高深,繪色之傳神,以及追求唯美的意境,和它深遠的影響,可謂是膾炙人口的。

沈先生所描摹的邊城,註定是個帶有古老神祕色彩的地方。而在這塊古老而神祕的土地上,繁衍着一代又一代古樸淳厚的人。“夢”,就在這兒,從沈先生的思緒中起航。

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小城。

翠翠,爺爺,天保兄弟……正在這兒演繹着沈先生的“夢”。

最吸引人眼球的當然是翠翠了。純正的鄉土氣息始終縈繞着她,與爺爺相依爲命。但這個花季少女的命運似乎註定要與她殉情的母親一樣,過早地陷入了愛情的泥潭。

天保,儺送兄弟,鬼使神差地同時愛上了翠翠。這本身就是一個有些悖乎常理的安排,而這鑄就了天保兄弟的一錯再錯。

雖然這個“夢”的結局是個悲劇,但洋溢其間的人性之美,世事之滄桑,情節之撲朔迷離,是值得深思的。

“夢”帶我飛回了那個的古典小城。雖說不是江南,卻能找到與江南小鎮同樣的情調。社會安定,鄰里和睦,人性在這個時刻顯露出其最本善而光輝的一面。然而,相襯的是當今,確切說是沈先生的那個年代的動盪不安。每每讀到這一段文字,總願意以現實的角度去理解當時社會的種種,結局總是相同的,不是爲之一振,就是深感汗顏。這再一次增添了小城的神祕色彩。

神祕的小城同樣賦予了小城人們奇異曲折的神祕人生。當金錢取代真情,當權勢戰勝自由,這樣一個唯美的“夢”便趨於高潮。這些善良的人兒竟最終促成悲劇,這是於情理而不通的。

對小說本身來說,只得歸咎於小城人們的宿命,這又是小城的神祕所在。

天保的殉情,爺爺的溘然長逝,和儺送的音信杳無,既是巧合,巧在兄弟倆同時愛上了翠翠,更是定數,註定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拋開這怪圈,也許能夠更好地理解小城細微之處的美,與沈從文先生產生一次心靈的共鳴。

小城的和諧是基於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山環水抱的地理優勢薰陶着小城人們的人生態度,改變着小城人們的處世觀念,小城人民與山水同在。爺爺也是以渡船老人的身份出場的,與山、水打交道,決定了爺爺必須是這樣一個憨厚本分的形象。

人與人的和睦相處更是給小城的和諧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人們淡泊金錢、名利,內心粗獷而不拘小節,正義凜然的勞動者形象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邊城》又以其獨特的“牧歌氣息”,爲讀者帶來更加意味深長的茶峒風情畫。

走出文字,沈從文先生又何嘗不是以鳳凰爲自身的驕傲,以鳳凰人爲行爲之準則?是鳳凰,給了他創作的靈感;是鳳凰,給了他創作的動力。

不得避而不談的是,不禁慨嘆今不如昔。至少,我是很難感受到昔日的那一份溫存了。以自我爲中心的意識正在人們心中氾濫,蔓延開來。金錢和權勢的黑暗勢力籠罩着人心,驅之不去,只有人們共同堅定的意念才能消散這片陰霾。

“夢”繼續飛,載着沈先生的憧憬與希望,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