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名著書籍 > 邊城

《邊城》執着的美的抒寫

邊城2.45W

邊城》裏用大量的筆墨描繪了山川自然景物的美和民俗風情的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推薦的《邊城》執着的美的抒寫,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

《邊城》執着的美的抒寫

《邊城》是沈從文小說中最優秀的一部,寫的是湘西一條河邊,一個擺渡的老頭和他孫女翠翠(還有一條狗)的哀樂故事。八十年代著名導演凌子風把它拍成電影,重現了作家筆下優美絕侖的畫面和動人的故事。

作爲現代文學大家的沈從文,其主要作品有小說《八駿圖》《月下小景》《阿黑小史》《蕭蕭》《邊城》《長河》等等, 而真正爲沈從文迎來聲譽、對其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地位起奠基石作用的作品是中篇小說《邊城》。《邊城》是沈從文1934年4月創作的,自問世以來,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贊者認爲這是“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傑作”;貶者說它是“掏空了人物的階級屬性”“有意無意地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還有人認爲文壇“總有一天會對沈從文作出公正的評價:把沈從文、福樓拜、斯特恩、普羅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倘若我們拋開社會政治經濟的因素,從文學本身的自然魅力(即倫理道德)來審視沈從文的作品,就能明白人們盛讚沈氏的根由了。他的作品“以其獨到的思想認識和藝術表現方式,繪製了一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社會生活的恢宏畫卷”。作品中那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異的湘西邊陲,作爲構築善與美的“神廟”的地基。人性,作爲文學創作的永恆主題在沈從文筆下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因爲在沈從文看來:“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故表現人性便是他創作的中心。沈從文神往於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他創作時往往去除現實生活中嚴酷的政治經濟關係,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

《邊城》敘述了一出健康純潔而又情絲纏綿的愛情悲劇:邊城碧溪岨的白塔下邊住一個靠擺渡爲生的老船公和與之相依爲命的外孫女翠翠,他們過着勤勞而安逸的生活。老人不愁吃穿,唯一操心的是爲活潑可愛的翠翠找個好婆家。掌管水碼頭的船總順順有兩個兒子,兄弟倆都愛着翠翠,大兒子天保託人捎話給老船公提親,而翠翠不愛老大,卻喜歡他的弟弟儺送。船總順順有意讓老大天保娶翠翠,盼望老二能夠和有一座嶄新碾坊作陪嫁的王團總的女兒結婚。當兄弟倆都愛着翠翠時,哥哥天保就主動退讓。乘船離去,途中失事,不幸淹死。儺送暗中愛着翠翠,卻得不到她的理會,家中又逼迫他接受新碾坊。於是賭氣之下離開了邊城。老船公忍受不住這沉重的打擊,在雷電暴雨襲擊的一個夜晚,悄然死去。翠翠接替了外祖父的事業,繼續撐渡客人。她懷着對老人的哀悼對儺送的掛念,帶着“軟軟的、酸酸的心”等着,等着……

從整篇小說看,沈從文不同於魯迅先生《祥林嫂》對民衆“劣根性”的揭示與批判,而是努力去發掘“美”,甚至創造“美”。哪怕這“美”是憂傷的。整篇小說滲透的無一不是沈從文對“美”的追求的理想。

執着的美的抒寫

1、人性美

小說《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爲線索,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追求以及與這追求相呼應的田園牧歌情調。這種情調若和當時由卑鄙的組成的動盪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愛”。正因爲這“愛”才使得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裏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分哀樂,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小說《邊城》正是透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情愛、祖孫之間的親愛、鄰里之間的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

《邊城》裏,沈從文筆下的人無一不是他“美”的理想的化身。船總順順及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老船公及其外孫女翠翠等,總是描寫得那麼“純”,那麼透明。例如:

翠翠,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 “風裏日裏長養着”自由自在的生長,容貌是那麼美麗,“面板黑黑的,有着一雙清明如水晶的眼睛,活潑得像山間的小動物”,性情是那麼含蓄,對愛情的美好的憧憬……,可以說,這是一個活脫脫的東方古典型女子,對爺爺卻是那麼的孝順,祖孫倆在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邊、小船上、白塔下相依爲命。一不貪財,二不羨貴,三不嫌貧,四不偷懶,願守清貧,甘於助人,寄託了沈從文自然樸實的美、含蓄的美、對未來憧憬的美、孝悌的美的理想。

老船公,他“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就守在這小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造福於人,忠於職守,從不收過路人一分錢,實在拗不過的,“爲了心安起見,便把這些錢託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草煙,將茶峒出產的上等草煙,一紮一紮掛在自己腰帶邊,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老船公愛喝酒,但他的酒人人都可以喝,上街買肉,怕老闆不要錢,事前總是計算好把錢硬塞到對方的錢袋裏,對孫女更是無微不至的體貼疼愛……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是勤勞的美、善良的美、厚道的美、重義輕利的美。

船總順順慷慨疏財,“明白出門的人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於是凡因船隻失事破產的船家、過路的退伍兵士、遊學文墨人,到了這個地方,聞名求助的莫不盡力幫助”,且解決“誰個船坊害了別人船的利益”公正無私……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狹隘,少了商人聚斂錢財的貪婪與世故,少了奸侫小人的陰險奸詐;多了一副鄉里人的寬闊豪爽的胸懷,多了一顆仗義疏財的仁義之心,多了一種鄉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這種美德影響着鄉鄰,從而在這塊不顯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裏想都不曾想到的民俗淳風,而且這種“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的淳樸民情在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義着一個又一個傳奇式的田園牧歌故事。面對着風雨中喪親失業、無依無靠的翠翠,他盡釋前嫌,忙前忙後。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是沈從文對助人爲樂的美、公正無私的美、豪爽慷慨的美的理想的寄託。

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個個結實如小公牛,“能駕船、能泅水,能走大路”,不拘常套小節, 和氣親人,不驕惰、浮華、倚勢凌人……從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是沈從文對雄健的美、能幹的美、不倚勢凌人的美的理想的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