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全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爲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文思開闊,結構縝密。共分三個部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篇一

這首詩雖以送別爲主旨,但以詠雪貫穿全篇,將塞外雪景寫得千姿百態,氣象壯闊。因此,在教學中應抓住詠雪和送別兩方面來講。詩的前十句寫送別前的雪景,作者描繪了一個特殊的送別環境:北風,滿天飛雪,天氣奇寒。

在理解時,一定要用心感受這樣的環境,體會作者的“愁”,帶着這份“愁”來朗讀詩。詩的後八句轉寫送別,寫出了戍邊將士不畏艱難的英武氣概,也寫出了作者與友人的惜別之情。朗讀時,要能讀出作者的離別之情。但由於這首詩較長,學生在背得時候會“顧此失彼”,應繼續加強他們賞析詩歌的能力,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能熟讀成誦。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篇二

該講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了,想起曾在博客上看過別人整理的黃厚江老師講這首詩歌的實錄,索性就模仿名師的課堂。

第一環節:基礎知識,強調生字詞的書寫。

找三位基礎好的同學到黑板上各默寫6句,都沒有默寫全對,其中一位還不會背,看來還要加強背誦。順勢着重強調了飲、散、着、薄、掣的讀音及裘、衾、幕的書寫。

第二環節:整體感知

1、這首詩是圍繞哪兩個字寫的?

學生們找出:雪、送

2、同學們能否找出哪些句子是雪中有送,送中有雪?

學生找出來: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基礎好的同學能較完整的說出原因,基礎不好的同學心裏知道,但語言表達不完整,或者不會表達。

3、有人說王維的詩歌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歌也是,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一聯,說說你看到怎樣的畫面。

這首詩共9聯,分配任務每組一聯。小組中基礎好的同學站起來脫離資料能夠描述出來,基礎不好的拿着教參念。與同事討論:描述畫面與詩句翻譯不同。描述畫面要加入自己的想象,使語言更生動形象。但在這一環節上,我沒有對孩子們加以引導,因爲我不會引導。

第三環節:名句探究與賞析(這一環節感覺不該這樣說,但不知道說什麼)

1、這首詩共18句,有人說,保留兩聯4句就夠了。大家來試試。

學生們找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有同學說其他句子的.,我卻沒有問原因。

2、這四句詩是全詩的詩眼,順勢把黑板上其他的詩句劃去。

帶着同學們賞析這四句詩。(如何賞析名句?)

3、如果把這四句詩轉換成兩幅畫,畫中應該畫什麼?

學生們說畫上:樹、雲、天空、雪、風、山、營帳、紅旗、轅門、馬車、酒席、將軍

4、如果給這保留的四句作成的兩幅畫取名字,該怎麼取?

學生們說雪景圖,送別圖,這樣說也對。我提示看詩題,學生們立馬說出:白雪歌 送武判官歸京

5、那其他的14句不寫,好不好?或者其他14句有什麼作用?

學生們回答說襯托、反襯,我爲了急於說出自己的答案,而沒有問他們哪些句子是襯托、反襯,襯托出來什麼?反襯出什麼?

最後一個環節:詩歌朗讀

沒有給予學生有效的朗讀指導

雖然自己駕馭的不好,或者說還難以駕馭,但總體感覺學生的參與度高,因爲設定的問題學生願意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而且也能思考出結果。這就是名師的課堂。

有位名師說:提問藝術在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好的課堂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扭轉被動課堂的局面。我覺得這裏的提問藝術指老師的提問用語及設定的問題都要着眼於學情,學生的認知水平。更重要的是一節課如何設計,如何安排自己的課堂活動,如何有效的引導學生,全在於老師。努力學習,提高自己!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課堂評價篇三

感觸之一:贏得學生之心至關重要。

這一次,提前見學生,我們的交流是在無意中的一個冷幽默中開始的。我說:“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個謎語。”“你姓苗!”異口同聲的大喊嚇了我一跳。但我馬上轉過彎來,剛纔他們的老師領我進來時就說出了我的姓。教室裏一下子爆發出爽朗的笑聲。

接下來我跟同學們聊起了自己,諸如由於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別人誤解爲是個女老師;我和我的學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籃球、踢毽子等等。我講得如以往投入,他們聽得如預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熱情、幽默,把他們的精力聚集起來。學生的眼神告訴我,他們開始喜歡我,甚至信任我了。從他們的表情中,我還看出他們熱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展示自己的風采。

由此我想起平時聽到的一些抱怨,如“學生不認真聽講”,“學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許學生真的有些不足,不過,我們教師是否先這樣捫心自問:“我真正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出發了嗎?我用最大熱情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了嗎?你贏得學生的‘芳心’了嗎?”等回答是肯定的時,也許你的憂愁就會煙消雲散了。

感觸之二:教師給學生一個舞臺,學生就會還教師一個驚喜。

交流中,我見縫插針地把自己的講課習慣、要求告訴學生。當然,這次講課還要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前的任務——用不同方式“讀”詩。我告訴他們:從人數上來說可以自己讀,也可以合作讀;從形式上來說,可以是以前熟悉的朗讀,也可以是演讀、唱讀。當我解釋演讀、唱讀的時候,學生們都在搖頭。見此情形,我的心裏有點沒底了,想讓學生自主創造的念頭隨之開始動搖了……

晚上,我有點坐臥不安,畢竟不是自己的學生,畢竟他們從來沒有嘗試過這些新的“讀”詩方法,能行嗎?如果學生沒有一個人演讀、唱讀怎麼辦?思來想去,我決定若真出現此種情況,就要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演讀、唱讀我來示範,讓學生模仿學習。不管怎樣,都要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堂的快樂,並在愉快的氣氛中有所收穫。主意打定,我選擇了《三國演義》主題曲,開始了自己的唱讀訓練。

課開始了,很快我的擔心消失得無影無蹤。學生們精彩的演讀、唱讀,大大出乎我的預料,也出乎所有聽課老師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節奏快的,節奏慢的;兩個人出場的,整個小組全體上陣的……。最精彩的當屬其中一個小組,一首詩唱下來,竟然變換了五種曲調,簡直就是歌曲串燒。他們無窮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創造力,讓我大吃一驚。雖然還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動作幅度太小,曲調節奏不太適合詩歌的情感等,但僅憑這份認真、勇氣,就足以讓我爲他們喝彩。這節課一開始就使整個會場充滿了輕鬆愉快的氣氛,聽課的老師不時發出會心的笑聲,熱情的掌聲也適時地送給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們。

我爲學生創造了一個展示的機會,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臺,他們便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作爲教師一定要堅定一個信念:相信學生。

感受之三:課堂就要有動有靜,動靜結合。

近幾年來,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出現了一種極爲熱鬧的課堂。整節課基本上都是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發言,教師退居二線做起了旁觀者。由過去學生當“廳(聽)長”,搖身一變成爲了教師當“廳(聽)長”。雖說矯枉必須過正,但這種熱鬧的背後卻是學生見解的不深刻、知識的不紮實。所以我設計的這節課,一開始各種形式的“讀”,就是動,而且是大動,另外七嘴八舌地說出詩中的“奇”,也是動的環節。接下來就讓學生仔細揣摩詩歌創設的意境,發揮聯想、想象,用散文化語言描繪詩中一幅幅奇異美麗的畫面,體會所傳達出的深厚情義,這就是一個靜的環節設計。寫完之後,小組合作修改完善寫成的片段,又是適時的“動”。用詩環節,學生模仿教師所給的例子進行創作,再次進入靜的狀態。說實在的,別看有些學生說起來很熱鬧,但真的一動筆,就顯得有些笨拙了。這也正是我們不能只圖熱鬧,而讓學生時常靜下來的主要原因。

這節課上下來,自我感覺還算良好,但仔細想來,還是留下了諸多遺憾。

首先,朗讀未能貫穿始終。

這節課第一環節——各種形式的“讀”,的確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同樣引起了聽課教師的關注,但接下來的所有環節中,讀得太少了,這是一個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聲情並茂地進行誦讀、背讀,相信會加深對文字情感的理解。課堂上我示範誦讀了兩句,贏得了學生的掌聲。過後想想,他們對這種雖然是有些傳統的讀的形式,也是很感興趣的。可惜,忘記了讓學生親自嘗試。我覺得,這也是沒有真正以學生爲本的一種表現。

其次,有些教學環節坡度太大。

我曾經在“用詩”環節上猶豫再三,但還是想挑戰一下。這一次爲了減小學生“爬坡”的難度,精心選擇了兩個示例,供學生借鑑。這樣,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就可以較好地完成“用詩”的訓練。但事實上,學生還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看來正如上次在西安餘映潮老師所點評的那樣:“用詩”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情,需要厚實的鋪墊才行。不過,嘗試就會有收穫,嘗試的過程就是鋪墊的過程,我堅信這一點。

雖然“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但我當不懈追求,不斷探索,不斷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趨成熟,力爭使課堂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