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勵志作文 > 生命作文

感悟生命作文教學

導語:真誠地面對他人,真誠地面對自己,當真誠受到欺騙時,千萬不要放棄真誠,真誠是陽光,是雨露,真誠才神聖。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感悟生命作文教學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感悟生命作文教學1

一、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二、從讀學寫,讀寫結合。

三、練是關鍵,練說練寫。

四、重視作文講評,作文批改、修改。

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掌握知識的標誌,但這又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這幾年來,本人主要從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筆就抓耳撓腮,經瞭解有幾方面的原因:1、覺得無內容可寫,亂編的多。2、語言積累少,乾巴巴的,難以寫具體。3、對周圍事物沒有留心觀察。4、缺乏想象力。5、題材千篇一律,難以表達真情實感。針對以上問題,如何來提高農村孩子的寫作能力呢?下面談談本人的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習便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勤奮的探索,執着的追求。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①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精神狀態下,繞有興趣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小學作文教學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學成功的嚮導。如何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呢?

讓學生寫熟悉的內容,以“趣”激趣。

作文命題應開放,出寬題,緊緊圍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們周圍的人或事、景或物作爲作文內容,以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使學生感到有一種表達的願望,有一種衝動想把自己想說的意思表達出來。如根據學生的思想情況,命題爲《××,我想對你說》。又如根據小學生最喜歡做遊戲的特點。我們可以精心設計遊戲內容,遊戲前,告訴學生要留意遊戲的過程,注意同學的言行和表情。遊戲後組織學生說過程,討論從遊戲中懂得的道理。學生玩得興高采烈,自然會說得興致勃勃,寫起來就不難了,而且有興趣了。

以成功的喜悅,激發寫作慾望。

要使學生堅持不懈地自覺作文,最關鍵的是讓學生嚐到成功的喜悅,並逐步養成習慣,滿懷樂趣地去學習,在實踐中我具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給學生自信心。學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範文宣讀,小作者的眼睛會一亮,神情高興。哪怕學生寫得很不成功,也要給予鼓勵性的評價,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後在課堂上講讀,以此激發學生特別是差生的作文興趣。其次在作文評語中給予鼓勵,爲作文中的優點“喝彩”,哪怕只有一個詞用得生動、一個句子寫得好或一個地方有新意,也要爲其叫好。讓他們覺得“我也會寫”,從“怕寫”向“要寫”、“樂寫”邁步,循序漸進,最後達到共同的目標。第三是辦好班級的習作園地,把優秀的篇,段張貼在上面,供全班學生學習、品賞。還可以鼓勵並指導學生向報刊投稿等。

開展形式多樣的作文活動,激發寫作興趣。

小學生好奇心強,愛表現,形式多樣的習作活動能調動學生的習作興趣。如開展課前讀報活動,讓學生到講臺宣讀自己的優秀習作,或是宣讀從作文選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斷等等,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和表現的機會。爲了表現自己,在課外時間他們就會趣味盎然地尋找或寫出自己滿意的習作。又如開展作文競賽活動,競賽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由於競賽中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增長,因而多數人在比賽的情況下學習和工作一般比沒有比賽的情況下好得多。小學生喜歡錶現自己,好勝心強,開展競賽活動,給他們更多的參與和表現機會。這樣不但可以調節以往習作所形成的氛圍,激發學生“我要寫”的興趣,還可以大面積地提高習作的質量。

我們還可以用導語激趣,創設情境激趣等等來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寫作興趣是作文教學的突破口,是指導學生作文邁向成功的基點。

二、從讀學寫,讀寫結合。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作文教學與閱讀教學密切配合……作文教學時,要指導學生靈活運用閱讀中的知識和技能。”②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學生從閱讀中汲取營養,利於學生從讀學寫,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這也是作文教學的基本途徑。

1、從閱讀中學習文章的結構和表達方法。

我們在寫作教學實踐中,作爲教師要有意識地把作文指導滲透到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每學習一篇課文後,注意對該文的結構和寫作方法進行分析。如學習《憶爸爸》這篇課文,作者是採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先總寫爸爸有什麼好品質,再舉例分述爸爸各個好品質,最後總結。其中第二部分寫得最具體,分別從幾件具體的事例,表現出爸爸的精神品質,記敘詳略得當,主次分明。指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這篇寫人文章的寫作特點和表達方式,理解作者是如何選材如何把人物形象寫具體生動,即對寫人文章可以怎樣謀篇佈局。又如學習《記金華雙龍洞》,注意學習遊記的結構特點。在教學中持之以恆地把寫作指導滲透到閱讀教學中,透過長期的潛移默化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聯繫課文,適當摹仿,仿中求創。

中外作家歷來強調創造,但在寫作中可以適當摹仿。例如在寫作《參觀××公園》時,學生一開頭就可以描寫參觀前的天氣情況,這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摹仿課文《第一次跳傘》中的第一自然段。雖然公園裏沒有“機場”、“飛機”等景物,但可以有“藍天上飄浮着朵朵白雲,正從東方升起的朝陽……”也可以引導學生摹仿課文《參觀劉家峽水電站》中的第一自然段,用開門見山的方法點題,什麼時候,我和誰高高興興地去參觀××公園。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就學會,爲本次作文開了個好頭,亦爲主題思想的進一步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指導仿寫的同時也注意求創,寫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習作。

3、加強朗讀背誦訓練,培養語感。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其中道出一個深刻道理:文章源於積累。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纔可能文思如涌,筆下生花。否則,縱有思緒萬千,筆下也難有片言隻語。古代的一些文人學士,如韓愈、蘇東坡……他們壓根就沒學過語法,修辭、邏輯,但能寫出千古流傳的好文章,其奧祕在於他們熟讀乃至背誦過大量的優秀作品,形成了敏銳的語感。所以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形成,有懶於多讀多背,實踐證明,運用語言文字,寫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讀多背,課內多讀,課外也需多讀多背。在教學中,必須加強朗讀訓練。要求正確朗讀好詞句篇,讀時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還要適當增加背誦的量。透過讀、背使學生把課本的語言轉化爲自己的語言儲備起來,提起筆來就不會難了。

4、做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指的是人們在閱讀書報時所作的一些文字記錄。寫讀書筆記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寫讀書筆記可以提高我們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③所以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要指導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要做好課內課文的讀書筆記,但這還遠遠不夠,還要指導學生大量閱讀課外讀物,並作好讀書筆記。具體的方法在閱讀時摘錄書中的優美詞語,妙語妙句,精彩片段……並反覆吟誦,只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纔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就會涌向筆端。

閱讀是學生獲得作文範例的基本途徑。學生可以從讀中學到“怎樣寫”,但這也需要我們老師們長期有目的地培養,讓學生從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從讀中學寫,讀寫結合,提高寫作能力。

感悟生命作文教學2

上個月從十五日到二十八日,整整兩週的時間。在這十多天的日子裏,我的QQ空間破例地無人光顧,因爲沒有新作品的更新。

按照往常的規律,我的文字更新是比較及時的,即便不是每天有新作發表,但間隔的時間絕對不會超過五天。不錯,這樣的例外是有着原因的,之所以那麼長時間沒有進行文學創作,是因爲風寒感冒導致身體發病。爲了緩解症狀,先後讓村醫爲我輸了三次液。儘管身體的不適輕了許多,但還是有一些難受,不要說有進行文學創作的心思了,就連情緒也是非常低落的。這時候,我才最深刻地感受到了一句話的真正含義,身體是一個人的本錢。

由於感受着病體的煎熬,再加上年將九十的岳母臥病在牀需要兒女們照顧,不知怎的,人類所迴避的死亡二字常常會牽動我的思緒。圍繞這一問題,我浮想聯翩,不能自控,在無奈和悲涼中尋找着一個平衡的出口。

一個生命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大抵都會爲三個問題所困擾,就是自己從哪裏來?來到這個世界幹些什麼?最終又會到哪裏去?這三個問題,說淺顯的確淺顯,說深奧也實在深奧,多少先賢和哲人窮其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沒能詮釋清楚這些問題。

衆所周知,我們的生命來自於父母的給予,這完全是偶然之中形成的必然。如果從羣體上說生命是必然現象,那麼對於個體而言生命卻是非常偶然的。我們不妨作個假設,如果我們父親和母親以上兩個生命鏈條的任何一個,在某一處出現故障發生了斷點,那麼還會有我們這個生命個體嗎?即便沒有斷點,如果在形成我們生命的那一時刻,父親和母親並沒有行傳宗接代的房事,而是過了幾個月後才行的話,那麼就會是另外一個生命個體。

記得許多年以前,讀大一的大女兒假期裏跟我在家閒聊,說起我和妻子的差異問題,她很困惑地問道:“既然你和我母親是那麼的不相諧,那麼當初爲什麼要走到一起呢?”我沒有回答她的問題,卻岔開話題道:“我覺得你是最不該問這個問題的人,如果我們不走到一起的話,這個世界上怎麼會有你呢?”女兒精準地理解了我話語裏內含的意義,便毫不遲疑地接口道:“有了存在纔會有遺憾,假如我不存在的話,自然也就不會有遺憾了。”女兒的話使我非常吃驚,這倒不是因爲她說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而是年輕的她看待生命的態度,即便是一個年長的人都未必有那麼一種豁達。

關於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幹什麼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爲什麼活和怎麼活的問題。那麼,爲什麼而活和怎樣活着纔算是有意義的人生呢?不同的生命個體自有不同的答案。

有的人是爲了吃喝玩樂而活着,也有的人是爲了名利地位而活着;有的人是爲了愛而活着,也有的人是爲了開心而活着;有的人是爲了崇高的信仰而活着,也有的人是爲了壯麗的事業而活着。

在我看來,無論爲什麼而活,無一例外都是同一個目的,就是當面對死亡的時候能夠比較坦然一些。對於一個爲吃喝玩樂而活着的人來說,他能夠享受的都享受了以後,面對死亡便會比較坦然地想,這輩子也算值了。如果是爲了愛而活着的人,他真實地愛過了別人,也得到過別人真實的愛,當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也會比較坦然地想,他愛過,也被愛過,沒有什麼遺憾了。倘若是一個爲了信仰而活着的人,爲之付出生命更是一種至高的境界,許多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無一不是這樣的典範。

生命最終會到哪裏去?當然是以死亡而結束。年輕的人一般不會去想這個問題,因爲生命的完結對於他們來說還是比較遙遠的,但老年人就不同了,他們年歲越大越畏懼死亡,甚至害怕別人提起這兩個字。

我以爲,既然死亡不可避免,畏懼又有何益?不妨用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來看待生命,它不過是物質存在的一種方式而已,當生命結束以後,也只是變成了另一種物質存在的方式。

生命是吝嗇的,揮霍就是一種無端的浪費。爲了我們的人生不留下遺憾,爲了我們能夠比較坦然地面對死亡,我們需要珍愛自己的生命,認真而負責地充實好每一個日子。

標籤:生命 教學 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