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勵志作文 > 生命作文

生命之書作文800字

生命之書》的作者從一個現代失業人員的視角出發,貼近生活,塑造了一個書店失意小人物的形象。小編收集了生命之書的作文,歡迎閱讀。
 

生命之書作文800字

第一篇:生命之書

每天早晨,我們都會睜開眼,起牀,洗漱,吃早飯。

每個上班的早晨,我們都會堵在庸擾的街頭,趕着去上班。

每天晚上,我們或多或少的帶着些惱人的工作,麻煩的家事,瑣碎的人情世故,疲憊地回到家裏。

每天、每次、我們都在做着讓自己厭倦和煩惱的事。那麼每天我們做這些、想這些的意義呢?有人會回答,這就是生活。可是是誰告訴我們生活是必須是這個樣子?有人說,身邊的朋友和家人。那麼又是誰告訴他們的呢?

我無法知道曾經的古人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但是我知道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猶如揹負着高樓的螞蟻,望不到被高樓擋住的陽光,卻一直編織着站在高處的愉悅欺騙着自己。我們什麼時候有真正思考過生命和死亡的價值呢?

克里希那穆提,用365天即一年的冥想,爲我們這些愚鈍的一直生活在別人述說的美好和痛苦中的人們開啓了一扇通向光門的窗戶。有些許陽光照亮了我們,讓我們對真正的自己有了點模糊的影子。

不久前,央視有一個經典的問題:你,幸福嗎?曾經也有位好朋友問我:什麼是幸福呀?我楞了,因爲我從來不曾靜下心考慮過心的幸福是什麼?是物質的滿足?是別人的讚譽?還是成爲某某人大家驕傲?他說:幸福很簡單,就是內心的充實和平靜。這話簡單,卻很難完全體會其中的意境。內心充實,那麼我們的心必須是飽滿和無缺憾的;內心平靜,那麼我們的心又必須是無慾念紛爭,安詳靜謐的。這樣的確能被稱之幸福,想到擁有,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難之又難。

心,是人類一切活動的本源,它產生的情緒、想法、慾望可以說是造就現代社會的根本緣由。那麼我們對自己的心有多少了解呢?我們的心它又爲什麼會有這些想法呢?而它產生這些想法的依據最終在哪裏?這些問題每個人最後都會有答案。

《生命之書》它沒有詮釋生命到底是如何,也沒說明如何去活着是最好的。但是它告訴了我們如何去了解自己的心。

你,瞭解自己的心麼?

第二篇:生命之書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如是說。

爲什麼在作者離開世界之後,書依舊可以流傳千載?拋開東方文學功利政教觀不論,僅僅從書籍本身來看,書的確是作者精神與靈魂的唯一載體。一個個生動的,可愛的文字依次排列,就像生命的另一半一般,恪守着主人的一切悲歡喜樂,時刻爲主人的每個微妙感受保鮮。儘管作者已逝千年,如今我們依舊可以從詩人、小說家們的著作中,去體會他曾經的世界,惜會知音。書就是那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讓後人浸染其風采,使後人“讀其書而想見其人”,無愧被稱爲“生命之書”。

《生命之書》的作者從一個現代失業人員的視角出發,貼近生活,塑造了一個書店失意小人物的形象。不知道有沒有人像我一樣有這樣一種體會:在人生最絕望的時候,惟有書籍能夠予我安慰。無論有多刻骨的傷痛,只要伸手去翻開書籍,去體會字裏行間的豁達與幽默,寧靜與快樂,書籍是安靜不語的朋友,足以慰藉一顆受傷的心靈。我想作者的這個安排實在太過絕妙,表面上輕描淡寫,似無奈之舉,實際上則寄予了無限深意:一個失意的人,在一個昏暗無名的書店,和另一羣失意的人陪伴,這種意境本身令人着迷。

同時,這本小說的特點在於能夠透過一連串的情節發展,將書籍與高科技聯繫起來,將古代的文字元號與同樣神祕不可觸摸的現代大數據結合起來,呈現了極高明的寫作方法與獨具一格的視野。以我拙淺的目光判斷,《生命之書》確實是我遇到的首本突破了過往題材的故事,作者將內心的感受隱藏起來,着意書寫一個神祕、另類的世界,勾起人們探究和閱讀的興趣。

多少年來,現代人類對古代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面對世界,人類有太多的無知與未知,面對先賢,我們要破解古老的符號與文字,去建立古代與今日的連結,去朝拜那遙遠而神祕的古老智慧,人類有太多的疑問要追尋。“完好書脊”的每一位成員都用密碼寫下自己的“生命之書”,並儲存在紐約地底的神祕書庫,他們堅信未來有人能夠讓他們的書籍“復活”。小說情節隨着書店職員一步步揭開“生命之書”的祕密,而變的緊張懸妙。當他們相遇之際,故事重心又開始轉移到另外一個疑問上來:當現代高科技遇到古老符號,他們之間會產生怎樣的碰撞與交集,當計算機代替了那些深奧的原理,人類古老智慧是否真的可以輕易破解?這一切,還有待證明,小說就這樣一個懸疑接着另一個懸疑,如同尋寶般柳暗花明,絕處逢生。

小說故事安排巧妙,語言極其平淡自然,雖然運用大量科技名詞,卻不會感到生澀難懂,情節慢中有快,趣味盎然,適合閒讀,同時書中作者表達的許多疑問也適合深思,相信這本書傳達的概念,在幾十年幾百年後依舊值得閱讀、討論,而這,正是書永生的鑰匙。

第三篇:生命之書

開始知道克里希那穆提是在2008年。那時高考結束,開始打算選擇教師作爲我這一生的職業,準備填報師範專業,於是便開始有心關注教育這一塊的內容。也是從那時候,開始關注朱永新教授,不久後就又從朱教授那裏知道了克里希那穆提——這位偉大的靈性導師的存在。

最先接觸到的他的作品是《一生的學習》這本書,約摸的知道了克氏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自我瞭解,“培養完整的男男女女”,因爲整個生活是匯聚於我們每個人的身心;正確的教育,意在喚醒智慧,“培育一種完整的生活”。

而接觸《生命之書——365天的靜心冥想》卻是在最近。學校列出了幾本書目,要求我們選擇其中一本,閱讀後寫一篇讀後感,克氏的這本書就在其中。

沒有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以普普通通的事情,深入淺出的流露出克氏最真實的內心感悟,讓我們看到他所獨有的智慧之光。然而正是這簡簡單單的文字,深入淺出的話語,卻總是讓人無法透徹的理解其中的哲思。是啊,他自己也曾經說過:“你必須熟悉我的語彙以及背後真實的含義。”於是,每每我以爲我看懂了、讀透了,殊不知看懂讀透的只是最淺顯的表層,它的內裏哲思永遠繾綣而綿延不絕。正如陳壽文在《邂逅克里希穆那提》一文中所說:“如果讀者未經咀嚼就把他的話語生吞,很可能出現心智上的消化不良反應。”這便是克里希那穆提、便是《生命之書》給予我最大的.感受。

閱讀本書,你可以感受到克氏的智慧之光幾乎照耀到了人生的所有層面,而他對於世界、對於人生始終秉持着以教育的眼光來看待。在本書中,他提及了他的學習觀:“一個謙和而自由的心纔有能力學習。學習是一件非凡的事——只是學習而不累積知識。我們一般所謂的知識是很容易獲得的。那樣的學習方式仍然是從已知進入已知,但真正的學習卻是從已知進入未知。”

作爲開場,克里希那穆提喜歡以“聆聽”爲主題,隨後在自然而然的過渡到人生這一偉大的論題上。“你可曾安靜地坐着,既不專注於任何事物,也不費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詳地坐在那裏?這時你就會聽到各式各樣的聲響,對不對?你會聽到遠處的喧鬧聲以及近在耳邊的聲音。”這便是聆聽。“若是以這種方式輕鬆自在地聽,就會發現自己的心在不強求的情況下產生了驚人轉變。這份轉變裏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識。”這就是由聆聽而自然涉及的人生議題。克氏總是以這樣的方式教給我們許多人生的真諦。

克里希那穆提不斷指出,只有生命之書纔是真正值得閱讀的,其他都只是二手資訊,不值一提。那麼究竟何爲“生命之書”呢?生命之書是思想所無法操控的,能夠與時俱進、永遠處於變化之中,永遠富有生命活力的書。無窮的經驗,深植於內心的恐懼、焦慮、痛苦及人類數千年來所累積的信念,全都在你的內心深處,你就是這本“生命之書”。

所以,克氏《生命之書——365天的靜心冥想》的真正意義以及最終目的,是讓我們放下一切有形的書本,放棄照本宣科的模式,撰寫自己的生命之書。

標籤: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