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勵志作文 > 青春作文

高中作文:無悔的青春

  導語:我的青春,在懵懵懂懂、磕磕絆絆中,在世俗的成規下,勇敢地前進。讓青春無悔,小編整理有關無悔的青春作文,歡迎閱讀。

 

高中作文:無悔的青春

第一篇:無悔的青春

聽着歡樂的歌聲,聽着歡樂的笑聲,你會想到什麼?我會想到一張張陽光燦爛的臉,一個活潑好動的身影,還有一件件令人激動的事,一顆顆純真的心,這就是我們的青春。 一心 理

在青春時期的我們,都想幹出一番大事業。每一次有自我展示的機會,都是那麼地積極踊躍,而每一次的成果又那麼令人開心。不論是什麼活動,我們都會認真地去準備,仔細地去做,這就是我們最好地一個特徵。每一次的成功,使我們笑得那麼率真,那麼甜。而每一次失敗,我們從來不會哭泣,一笑帶過。我們的心裏會想:不要灰心,繼續加油、努力!

二童 真

不要說我們是大孩子,我們也保留着一份童真。當我每次抱着一個娃娃在看稚氣的動畫片時,媽媽都會說:“你是一個大孩子了……”我只能說一句:對不起,媽媽,我還是個小孩子。其實,我心理的看法有很多,我們有一份還像兒童似的天真,沒有什麼不好,這樣還讓我們少一份負擔,真的!雖然這樣看上去很傻,但只要我們自己開心,就滿足了。因爲我們知道,我們還有一份純真,還有一份幻想,還有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

三美 麗

長大了,我們都喜歡照鏡子,看看自己美不美、帥不帥,其實這很正常,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只是一份好奇心,看看自己的眼睛長什麼樣,鼻子長什麼樣,嘴巴長什麼樣,這種好奇誰都會有,而且是天生的。只是長大了以後,照鏡子的次數更多罷了。現在,我們都喜歡看整體,漂不漂亮,好不好看。而且也經常會響起驚歎聲:“哇!***,你長的好漂亮啊!”“***,你長得好秀氣啊!”每當聽到這番話,我們都會回家讓自己在鏡子面前走來走去,照來照去。在我們心裏,我們的美麗不光體現在表面上,還有我們的內心。我們常產心靈美,也常在我們之中出現,像什麼助人爲樂,捨己救人,樂善好施……我們認爲心靈的美麗比外表的美麗更加動人,每當做了什麼好事之後,被幫助的人高興,幫助別人的人當然更高興,這種愉快的結果當然是心靈美的特別收穫,我們喜歡這種收穫。

四傻 瓜

在家裏,媽媽喜歡叫我“小傻瓜”,我也很喜歡她這麼叫我,因爲我覺得這個稱呼很可愛,其實,有時候我確實有點傻。在發現自己長肥了以後,就會對着鏡子罵自己:“你這頭肥豬,快點減肥!”然後笑着對自己說:“你是個傻瓜!”有時候會對着小動物說:“這個傻瓜,真是奇怪,怎麼長了四條腿?”每次都是這樣平白無故地跟小動物自言自語。每次回想起來,我都會哈哈大笑,笑我的傻,我的呆和我的一點點可愛。

我的青春就是這樣平凡,又這樣富有情趣;我的性格、我的心理都會讓人感到青春的無限活力;我的美麗又是那麼特殊,令人感動,令人着迷;我的童真和我的傻又那麼可愛,那麼令人回味。我的一切一切都是在爲青春付出,在爲青春執着。我喜歡我的青春,我的青春無悔

第二篇:無悔的青春

北島在《波蘭來客》中寫道:“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悲壯的詩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殤。

只可嘆,如今沙丁魚涌動於潮水中似的我們,也染了詩人的憂鬱,肆意嘆老。這其實是一種微妙的心理:誤以爲年歲纔是青春的標籤。

我不由得想到一些人,滿是黍離之悲:中國傳統五千年曆史,到底老了啊!

他們振振有詞:諾獎的紅毯總沐浴歐風美雨,那纔是青春文學。

中國文學真如祥林嫂般“老掉了”嗎?中國文化土壤貧血嗎?傳統精髓缺鈣了嗎?

不!青春氣的漸消怕是我們忘了蛻化,一度沉於“退化”中。蛻化是中國文化找回青春的必要救贖,是一種繁衍嶄新與深刻血髓的自救。當莫言一獎驚人時,他說:“我的獲獎代表不了社會對文學的重視。”只有社會更多地用一水婉轉的眼神給文學更溫柔的注視,才能以一點青春氣息引領千里快哉風!

永葆青春不是象牙塔的孤高傲世,它必須接地氣,紮根於現實。當成名作家在久違的舶來文化中狂歡時,那羣血氣方剛的知青作家正掀起“尋根文學”的一角衣衿。不論是王安憶的《小鮑莊》,還是韓少功的《我心歸去》,都是本土文化在失落後的還魂青春。

“歲月”號沉沒,青春在呻吟。韓國正集體反思“服從”文化,船傾楫摧欲沉時,兩百多名少年服從船方指揮,艙中等待,最終生命褪色;不服從者反而獲救。青春之氣意味着有理性、有主見的些許“叛逆”。只會溫吞吞與外物講和,至多不過成爲“社會填充物”,青春的幻想和夢境在剝蝕老化。沒有人的反抗,城市只是水泥林場,王小波的話深刻冰涼。

在西南聯大教授吳宓眼中,霧中的昆明是曹雪芹筆下的空靈幻境。當他駐足街頭,看到“瀟湘館”時,怕是一味難盡。他想到的是黛玉的吟簫於影下,酌梅瓣上雪釀的酒;可當時,一羣人喝酒划拳,青春被暮氣肢解了。吳宓老人憤然而去。

盲目成熟有時是青年人對外界的“獻媚”。在這個媒體時代,神童一度被“神化”。神褻瀆了童,還是童褻瀆了神?沒有青春之氣,童也只是人們追捧的老“玩”童而已,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攝足文化血脈,爲天才鋪壤。

“不長久的,多將以悲劇結束。”戈爾丁的《蠅王》用失去青春後的沉淪給人警示。一點青春氣,只在心裏,它帶來的是拂頰的千里快哉風!

標籤:無悔 青春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