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勵志作文 > 創新作文

勇於創新作文合集8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爲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勇於創新作文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勇於創新作文合集8篇

勇於創新作文 篇1

我國著名大畫家李可染曾經說過:“踩着前人的腳印,最佳結果也只能是亞軍。”

有一次,美術老師拿來了兩個楊桃放在講桌上讓同學們照着畫。不一會兒,許多孩子都畫好了,只有一個男孩還在靜靜地畫。老師走到他身邊,看了看他畫的楊桃,又進行了一番認真比對後,舉起男孩的畫問大家:“大家覺得這幅很像五角星的畫像不像楊桃呢?”不——像!”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有些孩子偷偷地笑了起來。老師將畫換了個角度,看到的是楊桃的外觀,放到了中間問大家:“現在是不是像極了?”許多孩子都感到很驚喜,原來小男孩畫的像五角星的那面是楊桃的橫切面。老師接着說:“從不同角度看同一件東西,得出的結論也是不一樣的。大家要學會按照自然界的規律去創新,這樣你才能發現大自然更多的奧祕。”這節課讓同學們非常難忘。

說起創新,我還有一個小故事。不過,這個故事的結局卻使中國人陷入沉思。我國的李畋發明了煙花,充分體現了有花炮始祖之稱的中國人民的無窮智慧,展示了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當人們都在欣賞煙花的美麗時,諾貝爾卻根據這一發明設計出了炸彈。爲什麼別的國家能設計出炸彈,而我們不能呢?就是因爲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我們纔會更聰明;只有創新,我們才能更強大;也只有創新,我們纔會學無止境!

打破常規,勇於創新!從不同角度看世界,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這是成功人士的成功方法。只有運用這些方法,大膽創新,才能發現更多,學到更多,才能讓我們到達成功的巔峯!

勇於創新作文 篇2

創新有三層涵義,一是拋開舊的,創造新的;二是在現有的基礎上改進創新;三是指創造性、新意。

沒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要想推動歷史的車輪前進,創新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動力,我們的社會需要勇於開拓新道路的智者。

李可染曾經說過:“踩着別人的腳印前進,最佳結果也只能是亞軍”。正如李可染所言,我們許多人在前進的道路中,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在一遍一遍的重複自己,認爲安樂就行,沒有必要去嘗試新的道路,沿着前人的道路跟隨就行。還有一部分人即使看見了創新的道路,卻不敢去嘗試,不敢出發。

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結果呢?我認爲有兩種:一是我們缺少勇氣,認爲創新的道路中充滿艱辛,自己首先就打了退堂鼓。二是害怕旁人的閒言碎語,即使出發了,最後的結果也是回到原點。實際上我們要想創新,就要有吃螃蟹的精神,你的勇氣加上你的毅力,說不定會讓你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戰國時期,秦穆公即位,這位年輕的國君決心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啓用了商鞅進行變法。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頒佈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整個面貌煥然一新,秦國也一躍成爲戰國時期首屈一指的強國,爲以後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阿里巴巴的馬雲同樣是創新的典範。互聯網經濟在最開始的時候還是一片荒漠,但那時的馬雲卻敏銳的察覺到了它的光明前景。儘管那時他很窮,但他爲了融資,挨家挨戶去求人,不知受了多少人的冷眼,多少人的嘲諷,卻始終不放棄,這纔有了我們今天聞名遐邇的淘寶網。這件事情給我們的啓示就是:不管多少人嘲笑你、諷刺你,我們更應該鼓起勇氣,用實際行動證明你是正確的。當然,創新的道路上必然有很多的艱辛,但只要你心懷信念,就一定能開闢出一條金光大道。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你準備好了嗎?

勇於創新作文 篇3

中國人,怕是最崇尚古代文化了.對悠久燦爛的歷史文明的取捨,確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清朝書法家翁方綱和劉墉,一個對古人書法刻意求似,一個卻博採衆長,自成一體.翁問劉:“哪一筆是學古人的?”劉反問翁:“哪一筆是自己的?”這在文壇的記錄中留下了詼諧而又富於哲理的一筆.

人們總是喜歡以古爲師,但只有在“師古”的基礎上,求不同,求發展,纔會有獨特的風格,纔會有更大的進步.翁方綱師古而形似神似,固然值得稱道;但劉墉師古而不泥古,在古人字型的神韻中,加入自己的風格,則尤爲可貴.因爲只有這樣,書法纔會發展,纔有前途.事實上,翁方綱所崇尚的歐體也正是當年歐陽洵融各家筆意而成的.

因此,世上沒有靠描摹而成的風格,沒有因刻意求似而成的大作.

梵高,正因他狂放不羈的用色和汪洋恣肆的激情,結合着他古典繪畫的功底,才做出了萬世流芳的《向日葵》;畢加索,憑着自己敏銳的感知,才步出傳統油畫的道路,而成爲不朽的印象派大師.當音樂學府的老教授們面對電聲樂器,大嘆“世風日下”的時候,理查德·克萊德曼大膽地把所學的巴赫和肖邦用新樂器結合,纔有瞭如此深邃宜人的《星空》.古文化,是歷史沉澱出的精華,是一個學者、藝術家必備的素養和基礎;而創新,不泥於古的精神,則是他們的靈魂.曾聽說,有僞造名畫的畫師,他們的作品可以假亂真,令人難辨真僞,技藝也該是叫人歎服的了.但他們不是大師,因爲,那作品是“人家的”.創新的重要性,也可見一斑了.

藝術上是這樣,在生活、社會各個方面,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歷史車輪不斷向前,正是因爲有了吸收和捨棄,纔有了新事物.

工業大革命時,人們不侷限於僅用手工勞作,纔去發明機器;人們不侷限於僅在地上行走,纔去研製飛機;人們不侷限於僅用煤作能源,纔去探索電力的奧祕……如今,人類已可以遨遊太空,而無數科學家卻仍在努力地探索着,在研究、發展新的、更科學、更普遍的規律,讓人類社會不斷向前.我們不能沒有歷史,但也不能忘記,那僅僅是古人的業績.君不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只有師古而不泥古,推陳出新,纔有存在和發展的可能.

我們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也要“不拘一格”,敢於質疑,敢於放開思路,敢於創新.一味拘泥於書本和公式,只會變得頭腦僵化,不適應日新月異變化的大世界.

勇於創新作文 篇4

古往今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悠悠歷史長河中,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是中華民族之瑰寶。

近日,北京清華附小的學生在網上成了“網紅”,原因是在紀念蘇軾誕辰時,清華附小開展了一系列致敬蘇軾的活動,學生們透過各種活動了解蘇軾,甚至有些家長也利用假期時間指導孩子們進行課題研究。小學生們不但用大數據分析蘇軾,還完成了一些以蘇軾爲主題地專業色彩論文。這一事件引起了不少網友們的驚歎和熱議。學校爲了提高學生們的人文素養和開拓學生們的視野,所以一直非常重視古詩詞的積累與背誦,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們的文化水平,還能更好的推動和傳承優秀燦爛文化。

21世紀,大多是90後00後被家長逼着報着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也有一些家長讓孩子學習多種語言、多種樂器、多種技能。家長認爲這樣做可以使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豐富,更有博識。一些家長認爲語文不過是一些詞詞句句的,孩子天天說中文,難道會學不好?於是這些家長給孩子來了個所謂的教育“減負”。就是家長把一些認爲沒有必要背的古詩文從孩子學習中刪去,讓更多時間去學習課外知識。多瞭解課外知識固然是好,可當你問起孩子某一首名詩的作者是誰?內容是什麼的時候,而且孩子卻低下了頭。

當學校舉行着一些列活動的時候,我們應予以支援的態度,開展致敬經典,傳承優秀文化古詩詞活動,不僅可以使孩子們在活動中提升自我,而且還使孩子們更好地瞭解中華詩詞內容,重溫了經典,傳承了經典。

可是,真正的藝術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比如兩個大書法家,一個在學習前人中僵化,一個在自我中獨創漂泊。繼承與創新就像歷史長河的兩岸,有了岸歷史才能源遠流長、奔涌不惜。

經典文化內容固然珍貴,可是我們對待經典的方式不能只靠書面表達來進行,我們可以對開展一些社會活動,利用現在便捷發達地網絡技術來讓更多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來回味經典,致敬經典。同樣我們要對待傳統文化予以適度的創新,就像那兩個書法家,學習前人是他博採衆長,自我獨創,是他意識到個體的存在,將傳承與創新相互結合這樣纔會發展的更好。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選擇正確的方向,勇於創新,傳承與創新並重,是科技和文藝等發展地根源。

勇於創新作文 篇5

創新是世界進步的動力。有了創新精神,那麼就有了前進的希望。小鳥飛行需要翅膀,世界要進步需要創新,創新就是進步的翅膀。

烈日下,一羣飢渴的鱷魚陷身於水源快要斷絕的池塘中。面對這種情形,只有一隻小鱷魚起身離開了池塘,它嘗試着去尋找新的生存的綠洲。塘中之水愈來愈少,最強壯的鱷魚開始不斷地吞噬身邊的同類,苟且倖存的鱷魚看來是難逃被吞食的命運,然而卻不見有鱷魚離開。池塘似乎完全乾涸了,惟一的大鱷魚也耐不住飢渴而死去了。然而,那隻勇敢的小鱷魚呢,它經過多天的跋涉,幸運的它竟然沒死在半途中,而是在乾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處水草豐美的綠洲。

這是我讀的一篇短文的大致內容。讀後,我獲得了不小的啓示。試想,如若不是小鱷魚勇於嘗試,尋求另一條生路,那它也難逃喪生池塘的厄運;而其它的鱷魚,如果它們不安於現狀,勇於嘗試,那麼它們又怎會落得身死幹塘的可悲結局!由此可見,勇於嘗試的精神多麼重要!

縱觀古今,凡有成者,他們無不具有勇於嘗試的精神。燈泡的發明者愛迪生爲了找到一種合適的材料作燈絲,竟不屈不饒地進行了8000多次嘗試。試驗初期,他找了1600種耐熱材料,反覆試驗了近20xx次,結果發現只有白金較爲合適,但白金比黃金還貴重些,這就是說實驗失敗了。面對這樣的失敗,一般的人肯定會選擇放棄,然而他沒有,而是繼續嘗試着從植物中發掘理想的燈絲材料,先後又嘗試了6000多種植物。透過不斷的嘗試,愛迪生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給人類帶來了“光明”。這“光明”之光,與其說是電之光,還不如說是勇於嘗試的精神之光。其實,我們只要細細想想就會驚奇地發現,他所取得的一千多項成果中,竟沒有哪一項不是不斷嘗試的結晶。“一次嘗試,就有一次收穫”,他的這句話正道出了他的成功的祕訣。還有研製出的諾貝爾、發現了雷電規律的羅蒙諾索夫、第一次架飛機飛上了天空的萊特兄弟……他們所取得的一個個驚人的成就,又有哪一個不是嘗試之花結出的碩果呢?寫到這裏,我在想:在崇拜偉大人物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崇拜造就偉大人物的勇於嘗試的精神呢?

不僅在科學上需要這種精神,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不也同樣需要這種勇於嘗試的精神嗎?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應嘗試着舉手發言,嘗試着向課本質疑,嘗試着與同學合作探討,還應嘗試着理解別人、關心別人……在不斷的嘗試中,我們的智慧將得到增長;在不斷的嘗試中,我們的能力將得到提升;在不斷的嘗試中,我們的人性將得到昇華。不斷的嘗試,我們將攀上一個又一個智慧的高峯。

當今國際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創新精神顯顯得尤爲重要。只有擁有創新精神的國家,才能讓自己立於世界強國之林。市場是無情的`,競爭是殘酷的,只有堅持創新,個人才能體現價值,企業才能獲得優勢,國家才能繁榮富強。

朋友們,勇於嘗試吧!它幾乎是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勇於創新作文 篇6

在現代的社會裏,很多東西都需要創新,創新纔得到衆人的注意和喜愛。社會發展的實質,就在於創新。

求新,是人類的本能。創新地推動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創新的腳步就從未停止過。歷史從古埃及的紙草文字中走過,從中華的四大發明中走過。從牛頓的三大定律中走過,從克隆綿羊“多利”中走過。一串串創新的成果在歷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輝。試想遠古的蠻荒原野中,我們的老祖先沒有敢第一次撿起石塊和樹枝,今天的蒼穹下還會有滿目的繁榮文明嗎?

爲什麼要創新?古人說得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有求新求變,事物纔會有生命力,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於是我們不能抱死昨天的眼光來看待今天和明天。在日新月異的社會中,抱殘守缺就意味着失敗。只有不斷採用新方法、新技術,不斷地有新發明、新創造,不斷地產生新成果,我們的事業才能興旺發達。

然而創新也是不易的。每一個新事物要得到人們的理解、肯定與支援,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90年代初期,內地開始出現了諮詢顧問業,個人辦的“點子公司”、“調查公司”應運而生,但許多人笑他們是不務正業,靠動歪腦筋要嘴皮子騙錢的小混混,時至今日,諮詢顧問業在社會中的作用已越來越大,再沒有人把他們看做“三流九教”了。但是,最初的創業者往往很容易被流言蜚語嚇倒。倘若他們沒有敢於堅持的勇氣,能有今天的業績嗎?當然不。

因此我們要說,在創新過程中,“敢爲天下先”的勇氣是最重要的。固然,我們也需要卓越的想像力,兢兢業業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冷靜的頭腦,但王二麻子敢舉第一面大旗,我們首先要爲他喝彩,於是面對從未有人穿越,而今終於被拋在身後的大西洋,哥倫布能感慨地說:我敢做了,去做了,終於做到了。

我們都要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勇於創新,大膽創新,去走一條屬於自己的最特別的路吧!

勇於創新作文 篇7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推陳出新,是我的無上訣竅。因爲創新,讓他成爲世界上著名的劇作家、詩人。只有創新,時代才能發展。所以,不管幹什麼,都要勇於創新。

著名畫家李可染曾說過:踩着別人的腳印,最佳結果也只能是亞軍。所以,要想出人頭地,必須勇於創新。無數的發明家都是不拘於現狀,喜歡創新的。愛迪生爲了發明電燈,試驗了多種材料,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失敗,他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進展,最後發明了電燈。創新可能會有失敗,但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就沒有創新。我們要勇於創新,不懼失敗。

歌德有句名言:要成長,你必須要獨創才行。現在企業有千千萬萬,有的企業勇於創新,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不斷壯大。而有的企業缺乏創新,因循守舊,最終被淘汰。所以只有創新,才能發展。

世界數學、物理等奧林匹克競賽,每次我國都能拿好多金牌。但是,諾貝爾獎卻很少拿。這是爲什麼呢?就是因爲,我們的教育是填鴨式教育,只是讓學生機械地記憶,而不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不管我們的什麼考試,總是給“標準答案”,如果不是“標準答案”,就會判錯。這樣,就扼殺了學生的興趣,就更談不上創新了。

一個人,要勇於創新,才能超越自我;一個企業,要勇於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一個國家,要勇於創新,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們提倡創新。

勇於創新作文 篇8

當代社會,處處充滿着挑戰,奮鬥也因此發生了變化,但不變的,是它的內涵。我認爲,它改變的只是它的名字,並沒有改變其現實意義。在傳統和當下的奮鬥中,抓住“機遇”和勇於“創新”纔是新時代最好的奮鬥。

機遇爲創新提供了發展空間,而創新又會爲機遇凝結時間。在現代社會,競爭是如此的殘酷,此時抓住機遇便顯得十分重要了,沒有機遇的人就像用茶壺煮餃子,什麼也倒不出來,所以說,要抓住機遇,這樣才能爲自己的人生創造一條出路。之後便是創新了,透過創新,你能把自己的“招牌”打出去,首先讓別人看到自己,然後自己才能爲之好好的奮鬥一番。如果說奮鬥是一棵常青樹,那麼澆灌它的必定是搶先的機遇;如果說奮鬥是一朵開不敗的鮮花,那麼照耀它的必定是勇敢的創新。

以機遇爲基,創新爲臺的奮鬥一定能夠在新時代綻放異彩。爲什麼這麼說呢?究其原因還是與時代有關。現代社會一切都進行得十分迅速,全世界都在忙着趕路,忙着快速蒼老。誠然,這不能以偏概全,但這種快節奏的生活已然成爲了新時代的主流。因此,抓住機遇、勇於創新便是一個人能夠在新時代奮鬥出彩的重要原因。

沒有機遇和創新支撐的奮鬥不算好的奮鬥,讓抓住機遇、勇於創新進入人們的生活纔是對奮鬥最好的詮釋。要抓住機遇,就要先向外界推銷自己,因爲在這樣的時代,你不優秀,認識誰都沒有用。一旦抓住機遇,即使荊棘滿路,亦不能放手。要勇於創新,不僅個人要擁有豐厚的知識底蘊,才能創造出利於社會的創造性物品;而且國家要堅持創新驅動戰略,呼籲更多人創新,爲社會提供一份綿薄之力,將奮鬥進行到底。

只有紮根於機遇和創新的奮鬥才能綻放出令人驚豔的美麗。回溯歷史,諸葛亮抓住了劉備拋出的機遇,又自己創造了木牛流馬,奮鬥出一番令人驚歎的大事業;縱觀當下,馬雲抓住了互聯網拋出的機遇,又自己創造了阿里巴巴,一番奮鬥後錢多的令人咂舌。在抓住機遇後,只需略施以創新,然後“擼起袖子加油幹”。

海明威說:“這是個美好的世界,值得我們去努力。”我們要抓住機遇、勇於創新,先在社會中立足,而後不斷奮鬥。讓機遇一袖芬芳,讓創新之花開遍大地。

標籤:勇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