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勵志作文 > 創新作文

有關勇於創新作文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勇於創新作文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勇於創新作文3篇

勇於創新作文 篇1

這個時代日新月異;在這個時代,高速運轉;在這個時代,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只有意料之外。一朵花在花海中如此常見;一個人只淹沒在人山人海中。但當這朵花不甘平庸的時候,它以其特有的香味吸引着蜜蜂和蝴蝶;而如果人們做了改革創新,始終走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的最前沿,那也是會備受矚目的。

1988年之前,李寧意氣風發,風光無限。他是全國人民心中的明星偶像。然而,1988年,李寧的體操之路被改寫,李寧意外落敗,掉下擂臺。後來,李寧宣佈退役。那一年,他26歲。他在暗暗感到難過後,選擇振作起來。他嘗試了一項他從未接觸過的業務。從體育明星到成功商人,李寧付出了很多,努力了,努力了,從一根頭髮到兩鬢斑白。雖然隔行如隔山,但他勇敢的向前邁了一步,現在已經是跨界界的名人了。如果李寧當時退役後抑鬱,對未來充滿憧憬,又畏手畏腳,26歲就永遠淡出人們的視線,成爲一個真正的失敗者。

有人經常說爲什麼阿里巴巴參與的每一篇作文,什麼都做。馬雲想了想說:因爲互聯網是一場技術革命,它不應該是有界的,應該是融入各行各業的。現在想想,阿里巴巴可能是商業和技術結合最好的公司,企業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科學家。只有我們敢於跨越國界,我們才能更加成功。沒有馬雲的大膽嘗試,世界網上交易就不會有新的突破。新的熱潮是因爲馬雲勇於創新,造就了唯一的馬雲。

曾經的電影巨頭:柯達、富士、樂凱。他們沒有意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仍然長期依賴相對落後的傳統電影,不積極開發新產品和開拓新市場,最終被鎖在保守的籠子裏,最終因缺乏跨境勇氣而破產。如果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到技術創新對市場的影響,並及時改變公司戰略,他們就不會因爲創新和變化而退出歷史舞臺。

敢於嘗試,勇於創新,是這個時代的現實要求。各行各業沒有界限。如果你想做,你可以做。相比跨境創新的失敗,被鎖在保守的牢籠裏更可悲。與其坐等失敗,不如試一試,或許可以破繭成蝶,成就輝煌。

勇於創新作文 篇2

關於烏鴉喝水,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森林裏,有兩隻烏鴉,一天,它們來到一個有水的玻璃瓶前,一隻烏鴉效仿前輩往瓶子裏扔石頭,可是怎麼也喝不到。另一隻烏鴉則找來一根吸管,一下就喝到了水。兩隻烏鴉喝水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不能缺乏創新,要不斷超越,才能使人不斷進步。

身爲祖國接班人的我們,要懂得創新。創新就是不拾人牙慧,爲自己和世界開闢一條新道路。只有不斷創新,不斷髮展,世界才能進步,我們纔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創新,需要善於發現的眼睛。生活中,有許多事物值得我們去創新,發現這些事物,要從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找出問題,生活中的平凡在創新後往往變得不平凡。

創新,需要動手實踐。有知識的人不去實踐,好比一隻蜜蜂不去釀蜜。陸游說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實踐,才更能拓展我們的思維空間,讓我們不斷進步。

創新,需要不斷改善。生活中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缺陷,我們要在創新創造的過程中,不斷地指出錯誤,不斷地去糾正,不斷去改進,使它變得更好。

世界是瞬息萬變的,如果你沒有不斷地創新,沒有不斷地發展,註定要落後,跟不上世界飛快行走的腳步。我們要在拓展中學習,在學習中勤動腦、勤創造,勇於實踐,就能取得成績,在實踐中感受到科學的樂趣和喜悅。鼓起信心勇於創新吧,尋找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勇敢地去發明創造。

我們的祖國需要創新,創新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希望。時代與進步的接力棒已傳到我們這一代,我們是初升的太陽,閃耀光芒,是綻放的小花,散發迷人芳香,我們要拓展創新,超越自我,讓祖國和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勇於創新作文 篇3

不要迷信權威,要勇於創新

——作文課反思

上午第二節課,上課鈴響了,我快步走進教室,卻發現有許多學生還正在寫數學作業,我的大腦裏迅速閃過一個年頭,我要抓住這個資源上一節有意義的作文課。

我面帶微笑說:“同學們都喜歡上數學課呀,咱這節課語文老師就帶着你們上一節數學課,滿足大家的願望。”聽了我說的話,學生沒有明白我的意思,以爲風雨欲來,我要大發雷霆了,有的趕快胡亂地收拾數學書和本子,有的學生說:“老師,我們喜歡上語文課!”“別安慰老師的心了,今天老師真的要給大家上一節數學課。”我認真地說。最善於察言觀色的是猴學生,聽着我的話,看着我的臉色,知道仍是一片豔陽天,好奇地試探着說:“老師,真的嗎?”“當然是真的!老師說話從來都是認真的。”我的話一落音,學生頓時興奮起來。有的說:“太好了!”;有的說:“語文老師講數學課還真新鮮!”不知哪個機靈鬼說了一句:“還不給語文老師來點掌聲!”於是,熱烈的掌聲響起來。

我轉過身,在黑板上寫下一道應用題:在一艘上有86頭牛,34只羊,問船長的年齡是多少?寫完之後,我給學生講這是一個法國著名的科學家出的一道題,我看誰是最聰明的孩子,誰做得最快,不過老師有個條件,你寫完之後不能給同學們說出你的答案,不然的話。老師就測不出誰是最聰明的孩子了,你悄悄告訴老師。

誰不想當聰明的孩子呀?你看看吧,有的學生一手寫,一個手按住,有的學生乾脆用一本書遮住,唯恐讓同學看見一個字,把“最聰明的學生”的頭銜搶去。

不一會兒就有學生向我招手,已經算出答案了……越來越多的學生有答案了……一會兒曹傑趴在我耳邊,悄悄地對我說:“老師,52歲,對不對?”李陽着急地拉着我的手問我:“60歲,對嗎?”張家寧說:“老師,120歲,對嗎?”由於他的聲音稍微大了點,被他的同桌聽見,隨即就接他一句:“笨!120歲,還能出海嗎?應該是六十歲。”李陽也不是省油的燈,反脣相譏,一場嘴官司打了起來……他們據理力爭,爭得面紅耳赤。見好多學生已經停下來了,我問:“算出答案的同學請舉手。”我的話剛落音,只聽見“刷”的一聲,小手如林,個個臉上掛着得意的神情,正等着老師的表揚。這些可愛的孩子哪裏懂得老師此時的心情啊,孩子們,你們是否看到老師的心情的天空已經晴轉陰了?我默默地仔細數了數,發現沒有答案的學生僅僅有九個人,102個孩子中93有答案,百分之91的學生有答案,而且答案很多。法國科學家調查的結果真實地存在呀。

正在我數着的時候,性急的學生大聲喊:“老師,答案是多少啊?”聽到學生的喊聲,我迅速調整心態,作爲老師我有責任有義務去引導他們。於是我說:“孩子們,答案是無法計算。”“啊?”學生幾乎是異口同聲。片刻之後,許多學生開始說:“我讀第一遍時就感覺不對。”我們趕忙接上去問:“那你怎麼算出答案了呢?”“你說這是法國著名的科學家出的題,我就不敢懷疑,就硬算出一個答案。”一句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紛紛附和着點點頭。問題根源找到了,我連忙不失時機地說:“看來,剛纔大家做題時發現了裏面沒有邏輯關係,但一想到是法國著名的科學家出的題,就不再懷疑了,結果就出現了這個狀況。科學家出的題也不一定對呀。”話說到了學生的心窩裏了,他們沉默了,剛纔激動的心情已不再。於是我說:“同學們,老師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事:這個法國著名科學家帶着這一道錯誤的.數學題,到德國的一所學校去調查,有答案的學生佔百分之十,無答案的學生佔百分之九十,而且還有很多學生一看到這道題,紛紛諷刺他說:“這是什麼無能的科學家?出了一道錯題。”後來這個科學家又帶着這道題來到中國一所學校去調查,結果是有百分之十的學生無答案,有百分之九十的學生有答案。於是他的出一個結論:中國的孩子太迷信權威了,不敢創新。

我的話剛一說完,有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這個科學家居心不良,他在看我們中國的笑話。”聽到學生這麼說,我語重心長地說:“你的愛國之心日月可表,天地可鑑,可他說的也是事實呀,看看我們班就有百分之91的學生有答案,事實勝於雄辯呀!”這個學生不再說話了。

看着沉默的學生,我意味深長地說:“這個事實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教訓,我們該怎麼做呢?”此時,許多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們太迷信權威了,有時候,老師說的話,著名人士說的話,我們從來不去懷疑,吃一塹,長一智,我們以後不會這樣了,不管誰說的話,我們都要問個究竟。”

課後反思:

有一天,我在《小學青年教師》上,一篇文章中,讀到有一個法國著名科學家帶着一道錯誤的數學題(在一艘上有86頭牛,34只羊,問船長的年齡是多少?)到德國的一所學校去調查,有答案的學生佔百分之十,無答案的學生佔百分之九十,而且還有很多學生一看到這道題,紛紛諷刺他說:“這是什麼無能的科學家?出了一道錯題。”後來這個科學家又帶着這道題來到中國一所小學去調查,結果是有百分之十的學生無答案,有百分之九十的學生有答案。於是他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孩子太迷信權威了,不敢創新。當我看到之後大爲震驚,心中不斷的想:是這樣嗎?不,不會。我不能接受,一個強烈的願望在我的心裏升起,我要親自試一試,看看我們的學生是否如此。

當我帶着這道題,在課堂上真真切切地看到那麼多有答案學生的小手舉起的時候,無話可說了。我們的學生因循守舊,遇到問題不敢批判,不敢懷疑,我在心裏深深地思索,我們的學生爲什麼會這樣?我們的課堂還存在哪些問題?有調查資料表明,當前我國大學畢業生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長期不能或不會進行各種創造發明活動。學生之所以創造力匱乏,原因在於教育長期忽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始終無法擺脫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怪圈,徘徊於知識型教育模式之中。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教授說,美國的學生學習成績不如中國學生,但他們有創新和冒險精神,所以往往創造出一些驚人的成就。一個留德學者說:“如果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十個中國學生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國學生中,十個人也許能講出二十種答案。儘管有些想法非常離奇。”

跨入21世紀,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教育走出的主旋律是創新。地質學家李四光說:“科學的存在全靠它的新發現。如果沒有新發現,科學便死了。”新課程背景下,我們的課堂也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積極營造有利於創造力培養的氛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衝破層層阻力,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標籤:勇於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