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經典語錄 > 語錄

常用佛語的語錄大集合98句

語錄1.33W

受到挫折,也要感謝天意的磨鍊,人間的是非要當做教育自我的師長。以下是小編搜尋整理的佛語的語錄98句,一起來欣賞吧。

常用佛語的語錄大集合98句

1、人生第一要務就是歸本返源,一切的迷惑、彷徨、憂鬱、不安及苦難皆因心靈失所使然。迷失自我才生出孤獨,缺少智慧才覺得痛苦。智慧就是身在萬物,心超萬物。任何現象,只有超越才能看清;任何遭遇,只有容納才能化解。一分私一分失,一分舍一分得。幸福就是:用童真微笑,用愛心生活。

2、使人成熟的不是歲月,而是經歷。人生的成熟,是意識的提升。歲月,變得了江山與容顏,卻無法讓人心自然地成長。人生的境界,只有在經歷之後,領悟了多少,就有多少成長。敢於闖蕩,敏於領悟,少年也英雄;若虛度光陰,心智不開,必成癡漢。人生熟透,心態淡然。

3、花兒無名,也能開出絕地風景;小草卑微,亦可鋪出盎然綠色。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順其自然,爭其必然。在時間中平靜,在歲月里老去。人生,順其自然就好,心安自然快樂。人生在世,需要不斷的爲自己的心靈除塵,自省,自悟,自重。

4、每個衆生都有善的種子,若以聞思修佛法來激發,它就會發芽,生長,結果。

5、菩提無所得,你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6、以上求佛道之心覺悟人生,以下化衆生之心奉獻人生。

7、有人盯着你,有人嫉妒你,有人批評你,說明你還有價值, 對方的層次越高,說明你的價值越大。

8、苦依於業,業依於結,而苦、業、結都無所依,以必性常淨故。如是當知,一切諸法無有根本,都無所住。

9、其實快樂的源泉就在於:知足、無求、無怨、寬容、感恩、捨得、放 下、忘記。學會感恩,快樂就會相隨而來。有顆感恩的心就會感到很知 足,心不煩,身不疲,無所求,心能安的時候,快樂就在其中;當有顆感 恩的心就會感到吃得下,玩得動,睡得好,沒牽掛,很滿足的時候,幸福 就在其中。

10、妄念雖多,如雲海奔涌而無根。唸佛縱弱,如片石屹立而不移。

11、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間經書工巧等利,何況能得出世間利;故知一切世間、出世間利,皆以定心故得。(古印度)訶梨跋摩《成實論》卷十二

12、春節裏,人們團聚着、快樂着,也享受着各種美食。然而,幾乎沒有人想過,那擺放在餐桌上的令我們口腹之慾得到滿足的美味佳餚的背後,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也很少有人知道它會導致什麼樣的結局與後果。大家應當懺悔,否則便是白作自受。正如目犍連尊者所說:"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13、欣賞着美麗的月景,我們想到了什麼?是否會發現月亮的光明象徵着人們的智慧,月亮的圓滿象徵着人們的福德。此刻天空的明月,正是我們修行的祈願,何時能像她一樣,智慧的光輝明亮而普照,福德的資糧充盈而圓滿。

14、勿以惡加人,但當自治心。《佛說華手經》卷六

15、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宇宙,能夠和人溝通就是和宇宙溝通。人儘管只是宇宙的一滴,但這一滴具備了宇宙所有的屬性和特徵。人體隨着四季變化,四季隨着宇宙變化,宇宙又是隨着人的心態在變化。宇宙的成、住、壞、空都是由人類來決定。

16、平時,我們談生論死,侃侃而談似乎置生死於度外;平時,我們談名利如浮塵,恨不得視之爲糞土。但是當死亡的恐懼、浮名的誘惑擺在眼前時,我們是否還能夠保持一顆平靜淡然的心,從容對待呢?

17、在生活中,只要我們超越狹隘之心,主動幫助他人,爲世界散播美麗,善意地看待所有人和事,快樂、幸福和豐收就會時時與我們相伴。不吝於付出,既是一種道德與精神力量的感召,也是一種處世智慧和快樂之道。

18、人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爲活得不夠單純;活得單純,才能超脫生活的瑣碎煩惱。以下幾條可作爲具體參照:一、不刻意追求、不用任何執著心給自己設定障礙。能活得簡單自然,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二、保持本色,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趨。人應活出自己的本色,保留一顆原始樸素的初心;而不應隨波逐流,給自己增添負擔。三、簡樸生活。清理生活中由慾望帶來的多餘累贅,擁有的東西能滿足需要就好。這樣的簡單生活能清理內心,帶來內心的充足和寧靜。

19、藥到病除,病除之後若以此藥甚好,繼續不停地吃,此人是爲愚癡者。 學佛亦是如此,執菩提反成毒藥,然而這是對於證悟者,未悟之人還需 時時以菩提心滌盪自心之客塵煩惱。客塵拭淨,菩提掃把也無用處,一 切蕩然灑脫。不到此境界,而言佛藥無用,此爲狂禪者。

20、平常心就是從不平常的事物中,發現至美。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常思人之美,不以一省掩大德;常思己之過,醫好心病心生樂。早安!

21、慈悲需是非分明;道德需有毅力、勇氣。

22、從付出中收穫心靈的富足生活中佔有再多的金錢、名譽、權力,也不能換來幸福。

23、所以,只有把握當下,享受當下的人生,才能切身感觸到幸福的喜悅。

24、塵相虛無,從心所生,了無自性,名爲無相。(唐)法藏《華嚴義海百門》

25、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領悟無常,不要等到無藥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終結才斷惡行善,不要等到面臨死亡纔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離開人世才找求解脫,不要等到身心分離才求生佛國。修行應當從小時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當下做起,從內心做起。

26、住持之要,莫先審取捨。取捨之極定於內,安危之萌定於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從漸積,不可不察。(宋)浮山遠禪師《與淨因臻和尚書》

27、煩惱起於名利競爭,快樂來自及時行善。

28、這個世界無時無刻不在對我們說法,這種說法常是無聲的,但有時卻比有聲更爲深刻。

29、時間如白駒過隙,瞬間消逝。如何在這有限的時間裏獲得最大的幸福?

30、再好的機會、福報,如不能把握因緣,就會稍縱即逝!

31、我們做功夫,就是打掃心地,讓心地幹千淨淨,生長一切善根、生長一切善法。

32、愛是人間的一分力量,但是隻有愛還不夠,必須還要有個"忍"——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能安。

33、七情六慾是人之常情,人們因此生出愛與恨、悲與苦,於是衆生之間便產生了聯繫,或和睦相處,或相互鬥爭。情就是人與人之間糾結的根源。

34、我們不一定要在心外尋找財富,真正的財富應該是內心源源不斷的能量。

35、時光過得很快,過了一天,我們的壽命就會減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魚兒,沒有一點快樂可言。佛教講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無論是參禪還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長期纏繞在心頭的妄想之心。

36、發無畏心,摧破一切外道邪論。

37、很多人之所以碌碌無爲地過活,是因爲他們無法以平常心度日,不肯承認自己只是凡人,好高騖遠,對自己沒有準確清晰的定位,如此一來,自然就會在煩惱與焦躁中虛度時光。許多大的修爲,都是在一日一精進中不斷積累,繼而到達的。

38、不交流又如何同流?不同流又如何能達到合屋?

39、舍獨善樂,得共一切衆生善樂。《大智度論》卷八十五

40、我曾許過諾言,此生只做凡俗中的男子,來世再聽佛訴說禪音。可此刻我卻想做布達拉宮的一個無名的朝聖者,獨行在悠長的石階。由於我有一個希望,唯願這人間的每一條河流,每一座青山,每一株草木,可以不分彼此。願山河靜美,亂世長寧。

41、所謂"難過",並非時間漫長難度,而是心念卡住過不去。

42、一切斷欲,截意根源,晝夜守一,必入定意。《法句經》卷下,塵垢品

43、人所處的時間和空間無不在分分秒秒發生變化。

44、認識自己,要先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再肯定自己的優點。

45、對於現代人來說,不執著於得失,不拘泥於成敗,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才能不浮俗世、適性隨緣、清淨快樂。

46、心灰盡,有發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搖落後,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納蘭容若《憶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

47、人間淨土理念主張用佛教改造人世間,以普度衆生爲己任。

48、佛法者,教人成佛之法,尚非聲聞之法,何況人天之法。

49、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公平的,都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的。就像佛說的:"別人能夠幫得了你一時,但幫不了你一世,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能真正幫得了你一世,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50、佛在教誨世人時,總是會特別強調"寬容"與"原諒"。因爲一個人 如果懂得了"寬容"與"原諒",很多怨恨也就自然而然地遠離了你的心 靈。"大肚(度)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這句話既說明了一種胸襟,也道出 了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

51、勿以善小而不爲。

52、修治最勝行,嚴淨諸剎海。修行無量行,嚴淨諸剎海。

53、佛說:"一切俱有緣,不可太執著。"確實,無論做什麼事,都不可用心過於執著,太執著就會使自己受到外物的約束,因爲執著是偏見和短見的同行者,太執著會失去活潑灑脫的樂趣。

54、行善是本分、付出無所求,不執著"善有善報’’,自然輕安自在。

55、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達智慧圓融,更應含蓄謙虛,像稻穗一樣,米粒愈飽滿垂得愈低。

56、人在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時,應該要有正確的心態,既要追求生活的充實與快樂,同時又要摒除凡塵浮名與虛利的捆綁。

57、對一切美好的東西,請不要吝嗇熱情,當你需要熱情的時 候,熱情就會應聲而至。對一切能夠改正的過錯,請不要失去寬容, 當你渴望寬容的時候,寬容決不會無動於衷。順境時請放下冷漠的面 孔,逆境時請抹去臉上的愁容,順境和逆境組成滾動的圓圈,而你不 可能在某一個切點上永恆固定。

58、歡喜,隨喜以樂爲食,如光音天。

59、做實事纔是做好事,要有做事的方法和智慧,才能實實在在地幫助他人。

60、寂靜大悲海,出生三世佛。《華嚴經》卷六十八

61、擡頭是白雲悠悠,低頭是流水潺潺。當我們俯仰之際,何等暢快!有誰聽得懂這無絃琴奏出的妙樂?真正了悟人生之士,內心既無寂寞又無喧譁,純真的天性與自然融爲一體,就是心的本來面目。

62、不要把生活裏的故事想像的多麼複雜,生活樸素的不過就是一道平常的菜,快樂也罷,煩惱也罷,不過就是油燜茄子罷了。

63、諸佛法身,湛然不動猶如虛空,如虛空故,所以遍滿一切,以便滿故,所以空即無量,無量即空。

64、抓住一樣東西,就意味着放棄了更多的東西。放棄和失去,其實始終是人生的大局。人生若茶,生活似水,水能讓茶由苦變甜,生活的磨礪能使人超越苦難而嚐到幸福的`甜蜜。不經苦,何來甜。一念苦,一念甜,轉個念就是希望。

65、在修學佛法中,我們常說:"我慢高山,法水不入"。這正是在強調爲人處事當中首先要學會恭敬和謙讓。然而,真正去做卻不是那麼簡單,需要久久地練習。因爲無始劫來,我們習慣了我慢貢高,所以想一下子"低下來"很不容易。

66、一生要經過很多驛站,只要心是安靜的,無論是站在紅塵外,靜賞繁華,還是正在塵世煙火中,百味嚐盡,都會多了一份淡定與從容。塵世間的一切,來了開懷擁抱,走了揮手作別。

67、不是因爲多付出纔會受傷,而是期待回報的心讓自己受傷。所謂的感情,只是一場交換,一場"我執"與"我執"的較量,所以總是在傷害別人或被人傷害。痛苦的根源不是感情,而是我執,只有逐步放下我執,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68、佛:世間何爲最珍貴?弟子:已失去和未得到。佛不語。經數載,滄桑鉅變。佛再問之,答曰:世間最珍貴的莫過於正擁有!

69、溫和地對待下人而不加體罰。

70、福慧雙增,吉祥如意。

71、人生苦短,生活中總是,悲喜交織,得失並重。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等待我們的並不全是鮮花和坦途,承受苦難和挫也是必修的內容。所以,不要輕言痛苦,也不要太注重結果。人生沒有對錯,只有承受。學會放下,令自己不悅的事,學會放手令自己卑微的人。只要還有明天,今天永遠都是起點。

72、活在別人眼裏,是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

73、人生,不糾結別人怎麼看自己,只糾結自己怎麼看別人。

74、不能長期堅持好好學習的人,容易產生各種懷疑心,找不到正確的答案,失去了人生中很多成功的機會。

75、如果要想做一個佛學家,光學因明是不夠的,一定要學通整個五部大論。

76、每個人從生下來到死亡之間,都受着無常的主宰,沒有一個生命是常存的。

77、如果能夠真正懂得因緣所生法,你就會很好地珍惜緣起。而當下的這一念心若充滿智慧,那你就會是一個自在的人。爲什麼?因爲你不會受煩惱的束縛。

78、如果能夠真正懂得因緣所生法,就會很好地珍惜緣起。而當下的這一念心若能充滿智慧,你就會是一個自在的人。

79、當我們發現自己不快樂,就要馬上轉心,讓自己快樂;如果心的力量不足以轉動鬱悶的情緒,那就離開那個境界,等平靜之後再來看破它,最後放下它。

80、一浪翻一浪,一波過一波,便是彼岸。

81、光陰早就把最美妙的東西加在了修煉它的人身上。那個美妙的東西,是妖,是簡貞,是從容不迫,也是一顆最自然的心。是時間贈閱的從容與清淡。是知道喜氣安穩比濃烈詭異更從屬於內心。

82、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佈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名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

83、我從一份調查書上得知,大多數的美國人都宣稱自己苦於孤獨。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承認在過去兩週以來,曾經深深地感覺到孤單。這樣的情形好像非常地普遍。城裏的街道上有幾千個人,但是不會看彼此一眼,就算眼光交接也不會笑,除非有人在中間幫他們正式介紹;在火車裏,大家並排坐在一起好幾個小時,但是也不會互相交談。這不是很奇怪嗎?

84、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85、巨浪滔天,坐船的不怕,船外人倒怕得很;席間有人罵,席上人不在意,席外人卻咋舌。故君子身陷市,心也要超然事外。

86、昨天再好,也走不回去;明天再難,也要擡腳繼續。日子過得是心情;生活要的是質量。要懂得,無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87、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爲色空,周遍法界。

88、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89、禪詩·《憨山德清》:底事分明在己弓,不須向外問窮通。但能角處回光照,莫被塵勞困主公。

90、寡聞之(愚)人,生長如牡牛,唯增長筋肉,而不增智慧。經多生輪迴,尋求造屋者,但未得見之,痛苦再再生。

91、一個不殺害別人的人,就不會造成別人殺害他的原因。我們不希望別人加諸我們的,我們也不要加諸別人。

92、如果不能與比我們優秀的人爲友,連和我們同一程度的人也找不到時,寧可一個人獨自修行,也不要和愚人相伴一起修行。

93、當我們的心潔淨沒有一切不良因子,沒有自我、憤怒、貪慾、驕傲,便不會爲害外在,也不被外在所爲害,心纔是自在無拘,纔是自己的主。

94、我們的本性是真實的、永恆的,是慈悲喜捨的;而凡夫的心卻永遠在變化,虛妄不實在的,因此,我們要從不斷地觀照中來修正我們的心。

95、我們對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學習以歡喜心來接受,不要因過度敏感,而產生錯誤感受,因而平添了自己的煩惱。

96、人嘛,只要不傷天害理,只要對得起自己,只要不是盲目的衝動,幹什麼不行?

97、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着。

98、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標籤:語錄 佛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