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又逢中秋作文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以下小編爲大家分享了又逢中秋作文,希望大家喜歡!

又逢中秋作文

又逢中秋作文1

驀然回望,又逢中秋。片片桂花默默綻放,留一抹芳影香語。檯曆上,餘下薄薄的幾頁象徵歲月的紙。此時,那些關於明月、關於相思的詩詞斷句,一行行疊疊,載着紅塵的囈語,也載着夜的靜謐,悄然而至。

夜闌人稀,我欲覓芳徑,踏曲幽,悠閒信步聆聽。聞天籟傾情彈奏《二泉映月》的寂寥悲愴,“一泓悲愁映泉月,神曲繞樑今未絕。”“賞松濤舞動《高山流水》的繾綣纏綿,“山青青,水碧碧,千古知音難尋覓。”……旋律悠然明悠然暗,心緒百曲,柔腸九轉,是吟詠的共鳴,是喃喃的附和,隨着案頭淡淡的茶香嫋嫋,思緒宛如這杯清茶,帶着一絲風毫水箋的清澈。映亮了塵世浮生的秦腔百韻、水袖三千。我在喧囂的紅塵中,撿起紛紛落地的心語花瓣,聽一曲曲歌聲繚繞,願,那些散落在歲月深處的水痕彌散開去,溢滿在彼此的心頭,如花永雋。

長夜當歌,印記澹然,月色下,糾纏凝結出了的影,那記憶中的眉眼依然清朗如昨。只想跨越萬水千重山,在浩淼人海中穿越繁華的`喧囂,走過大漠孤煙的荒涼去尋找你。離別的日子,自信是兩汪不起波瀾的湖水,是兩彎不興雲影的孤寂的月亮。南國的秋表面繁花依舊,綠草如故。然,我心底卻是星移斗轉,改月換天,度日如年。日日忙忙碌碌走過輕塵,夜夜寂寂寞寞仰望天宇,明月照無眠,給予安慰的是“千里共嬋娟”,柳影花蔭裏是千徊百轉的孤單。我知,今年的中秋,依舊孑然一人。

望天空皎月如練一黛如洗。想起那月中的廣寒仙子,想起那癡癡守望數千年的吳剛。不知癡情的男子何時能感動仙姿玉貌的嫦娥,好蟾宮折桂,終成眷屬歸。轉身靜安一隅,在詩書薰染間,採弦上月華,拔流水芬芳,把絲絲柔情盛開爲古老傳說的花朵。

明月清風爲伴,踩着古韻悠悠的節拍,一路上筆歌墨舞,已經掛在中天。站在紅塵之外,看千山萬水等若迷塵;看五千年的時光,在發稍上輕輕掠過,琅琅心絃,憑欄的是柔腸千結;也許,船過,水無痕,但是,只要船行過,終有音韻在心中迴盪。“飛花已逐東風去,丹桂偏能留晚香。”這句話,彷彿是遠歌拂着細碎的花,自心頭開落,迤儷在心中。難以釋懷的情節,都皆是紅塵中捨不得逃離的牢。沉溺有時,寂寞有時,情感何需破繭,淡淡一笑間。

又逢中秋作文2

老院剛盤迴草垛還散發野地的清香,不斷從窗子飄進屋來。幾隻蛐蛐在草垛上下蹦跳、鳴唱着,一聲一聲如癡如醉,似乎依舊懷念散淡的秋野,攪得人心煩意亂的。仰頭張望一輪秋月當空,不覺讓人感奮起時令的飛快,中秋又到了。一家人走出屋子,院子中間擺起桌子、月餅,幾代人開始過中秋節了。

這樣的節日經過了多少次已經記不清楚了,可是讓我念念不忘,耿耿於懷還是早年鄉下老家過節的記憶。那時幾世同堂一起過節賞月,溫馨莊重,彷彿比過大年還有滋有味,正兒八經呢。老年人一臉的凝重莊嚴,氣氛有些象祭祀先祖的意思,木訥,惆悵,偶爾臉上的表情略有些時光苦短,無奈痛苦的樣子。每個人話語極少,讓人有些壓抑,那樣子不像是過節,有點沉重的想哭。有的忙着往祭臺上祭放貢品,有的則忙着點燃香火。稍年輕一點的人舉頭望月,臉上患得患失,彷彿什麼人離她去很遠的地方,一去不還似的。我們這些晚輩則拿出有關中秋節的詩詞曲賦對月吟誦着,寂靜小村,圓桌四圍,皓月清輝,親情友情,其樂融融。如今回想起來不僅是八月節,還是文化氛圍極濃的文化節感覺呢,我對古詩詞的興趣也是那時薰陶的。(唐)李樸《中秋》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玩月》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宋)蘇東坡《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時總能牽動起爺爺奶奶這些年長者的詩性來,不由自主的也參與進來,這個中秋節便成了中秋家庭詩會了。

爺爺是個老私塾先生,朗誦起詩文那是得心應手,激情所致,鬍子象上微翹,腦袋與眼珠子一同打轉,儼然又是一代詩聖。(宋)蘇軾《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隨着節奏變化,啥時眼鏡落到鼻尖上,詩性也便進入高潮,這時奶奶也加入進來了。不過,奶奶不是朗誦詩的,她是專挑爺爺刺的,弄得爺爺手足無措,一陣手忙腳亂左右搪塞,引得兒孫們是鬨堂大笑爲止。這時大哥總喜歡撬父親的竹槓,非讓父親朗誦一首詩不解,因爲父親僞滿時期是王爺府最後一名筆帖式,滿腹經綸,說唱唸打樣樣皆通,只是革職爲農後再也沒有施展的機會了,那些閒情逸致早已與他無緣。記得父親最願意朗誦的就是(宋)辛棄疾《太常引》的詩了,每每朗誦起來,兩眼發光,就像變了個人似的。他興奮啊,多麼想回到那些曾有過的光陰歲月,讓他再好好發揮一下,可是這一切都不會從來了,他老了啊!。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當父親正朗誦的興致勃勃,我乜斜看他一眼,眼裏已泛着淚光。母親這時也彷彿進入一種自我的境界,默默地注視着遠方。母親一向矜持、內斂,很少言語,從不大聲講話的那種人,出身也是草地一屆富戶人家呢。姐妹七個行排老三,人稱三小姐。母親與父親命運與時代一樣,豈能逃脫時代的羈絆。我們很想讓母親高興一下,也給我們表演一首詩,每次母親嘸爾一笑,忙她的活去了。此時孫兒們開始騷動了,一個個紛紛主動站出來朗誦詩歌。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是大哥的專利。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是二哥的拿手好戲,每一次朗誦都格外討外公喜歡,因爲外公家最遠,年輕時躲避戰亂,老哥倆挑挑闖關東,屬於那種詩人筆下“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姐姐則喜歡陽春白雪,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是她的保留曲目,也是她的最愛。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妹妹則是屬於林黛玉似的那種小家碧玉,多愁善感型女性,也許這與她一小身體羸弱有很大的關聯,喜歡低吟淺唱那種,蘇軾《中秋月》是她的招牌菜。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每一次吟誦都讓外祖母哭得一塌糊塗不解。輪到我的頭上,一些眼前的詩都給朗誦完了,我只好翻腸刮肚朗讀的份了。我最喜歡是王建詩《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還有就是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寄遠》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髮。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我朗誦完了,大家也便邊吃邊嘮嗑了。對照頭頂一輪明月,爺爺開始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講一家幾代人奮鬥的故事,一直講到我們東倒西歪睡去罷了……

斗轉星移,又逢中秋,十五悄然入夢。臨窗而立遙望長天一輪明月,彷彿才從那土屋中一覺醒來,誰知已是地角天涯了,對照一輪圓月清輝,李白《把酒問月》飄然入懷。“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心裏又涌起淡淡的惆悵……

現如今老大一家人,早已四散而去。可謂秋來月幾重,搖嘆已忘年。老家早已遠去,即使兒時的老屋也早夷爲田地,那些記憶中的碾坊,土井恐怕影子也都沒有了呢。不過我還是深深地戀着她呢,因爲那是我生命的搖籃,我的家,我的生身地……

十五的月亮,只有你能夠照見我心中的老家,讓我打馬歸山,走進鄉鄰,感受童年父母兄弟姐妹的氛圍,團圓與幸福的快樂……

十五的月亮,人生最美的長廊。

標籤: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