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中秋節習俗作文600字(精選16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秋節習俗作文600字(精選1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秋節習俗作文600字(精選16篇)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1

中秋之夜,我坐在窗前,等待那一輪明月,人們常說:“月到中秋分外明。”這話果然不錯,瞧!月亮帶着一圈金環露出了朦朧的臉龐。它先是金黃金黃的,慢慢穿過一層輕煙似的薄霧,向上升着升着,就在一瞬間,我捕捉到月兒的顏色變淺了,變白了!天幕閃爍着稀稀落落的星星。它終於露出了神祕的面紗。圓的那樣美麗,那樣有趣。

“玉盤”射出的一道道朦朧的白光射入了我的心扉,使我不禁浮想聯翩。

啊!皎潔的月兒,你讓我看到了你不爲人知的一面:美麗的嫦娥,因偷吃仙藥,被關在寂寞的廣寒宮內,我彷彿看到了那悽怨的眸子,曼妙的身姿,耳邊迴盪起那悲涼的樂曲;執迷不悟的吳剛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砍着那顆不斷的桂花樹,魁梧的身子在若大的廣寒宮內是那樣的渺小;小玉兔在廣寒宮內爲嫦娥仙子夜以繼日的搗藥……我多想去慰問一下寂寞的嫦娥,多想去陪小玉兔快樂的玩耍,多想去勸勸那固執的吳剛……可月兒又那樣的遙不可及:我想借大雁的翅膀,在這團圓的時刻飛向皓月的懷抱,可大雁也無法飛那麼高;我想要借彩虹橋登上那神祕未知的星球,見識一下你的真容,可是當彩虹出現時,你卻不知道在哪和我捉迷藏……我只能抱着神祕的幻想,在腦海裏拼出你的模樣。

看着這一輪明月我又想起家鄉的親人,真是應了那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我久久的凝望着月兒,聽爸爸講着那古老而又美麗的傳說,腦海裏又浮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2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又稱中秋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效仿起來,在中秋時節對着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漸漸地就成了我國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五彩繽紛,其中嫦娥奔月神話故事流傳最廣。相傳,有一名叫后羿的英雄,一口氣射下了天上多餘的九個太陽,因此受到百姓的愛戴和尊敬。後來娶了一位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他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有一次後羿外出狩獵,小人逢蒙闖入後院內宅,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當機立斷,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她的身體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戶,向天上飛去。后羿知道此事後,悲痛欲絕,仰望星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的發現月亮中有一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無論怎麼樣也追不到,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蜜食甜果,遙祭在月宮裏的嫦娥。百姓們聞知這一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除了賞月、祭月習俗外,在這天還有人燃燈、吃月餅、飲酒的習俗。月餅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殷周時期,有一種紀念大師聞仲的邊蒲心的“大師餅 ”,它是我國月餅的“始祖”。在唐代,有一年中秋之夜, 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時,心潮澎湃,隨口說出了“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傳開。

這個傳統佳節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都有着許多的`特別的意義,它代表着團圓,代表的收穫。因此,一提到中秋節,滿滿的都是幸福與溫馨!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3

中秋節是家家團圓的日子,今年的中秋節也不例外,我是在外婆家度過的。

今天中午我去了外婆家吃飯。開飯了!哇!好豐盛呀!有素的、有肉的。看,還有一個特色菜,你們猜猜是什麼?你們一定猜不到,公佈答案:螃蟹!這時我用疑惑的目光看着螃蟹,問道“這東西怎麼吃啊?”外公笑着回答:“讓我來幫你吧!”只見外公拿來了鉗子,夾住螃蟹腿兒輕輕一使勁就開了,外公再一擠,鮮嫩的肉出來了,再蘸一蘸醬,然後送到我嘴邊,說道:“給你,吃吧!”我張開口,輕輕一吸,哇!好鮮美的螃蟹肉呀!我和外公都吃撐了,大家都很高興,這真是一頓幸福的團圓飯。

晚上回到家裏八點整,中秋晚會開始了,我們一家三口坐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這時,爸爸給我講起了中秋節的來歷: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爲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一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長生不老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把藥交給嫦娥珍藏。三天後,后羿外出,壞人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藥,危機之時她當機立斷,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丈夫,便飛到了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因思念妻子,只好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放上平時她愛吃的蜜桃鮮果,遙祭在月宮中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的消息後,紛紛在月光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爸爸講完了,我終於知道了中秋節的來歷,原來中秋節還有這麼美麗的傳說!

今年中秋我玩的真快樂,我希望把中秋的節日文化發揚光大,讓全世界來感受一下中秋節的樂趣。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4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爲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爲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爲“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爲“端正月”。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爲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5

幾天前,我們懷着一顆期待的心盼望着中秋節的來臨,而幾天後,中秋節就在我們手心的月餅上走了出來。

中秋團圓節,這一天,月餅是少不了的一種食物,不僅家裏會買一些,家裏的親戚們也都會買上一些,月餅彷彿成了中秋的一種象徵,同樣月餅也是這一天裏走親送禮的最好選擇。

有了月餅,那吃月餅就成一件大事了,在如今衆多口味的月餅中,其中五仁月餅是我的最愛,五仁月餅有獨特的口感,五種口味混合成一種,既有核桃的鬆脆,又帶有瓜子的芳香……

在我看來,中秋節這天吃月餅,也是要看準時辰的,白日裏吃月餅,月餅就好像只是一種製作手法特異的餅,說不上特別,瞧着也極爲普通,可是當太陽落下,中秋的圓月緩緩升起,等到那一輪銀盤般的圓月升至半空的時候,月餅在月輝的照耀下宛若帶入了一種魔力,月餅的口感摻雜了月光的清涼,在月下吃月餅,能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中秋節。中秋的月是圓的,揮灑的光如水般將我們的周身圍繞,中秋的餅也是圓的,甜膩的口感將我們的心包裹,中秋的人也是圓的,團團圓圓歡聚一堂,一起沐浴着月輝。

我們手拿着月餅,一口咬下,嚐出來的不僅是月餅甜的滋味,更有一種暖心,溫心,還有一種歡心。中秋節吃月餅,吃的是一種團圓。

夜幕中的圓月將天空照亮了一大半,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夜都在爲月讓步,夜空中的星光也在月輝的光耀下悄然退出了舞臺,此刻的夜空上,唯有那一輪皓月,皓月下是圍坐一團的歡笑人,衆人手心拿着的是中秋月餅,吃下一口月餅,回上心來的是一團綿綿的樂意。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6

月光紙,又稱爲“月光禡”、“兔兒禡”、“兔爺禡”,是木刻版水彩印製的神像,是中秋節必備的月神像。

祭月時拜月神像(月光紙)的風俗起源於明代,明劉侗、於奕正著《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記載:“紙肆市月光紙,績滿月像,趺坐蓮華者,月光偏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續紛。”另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月光馬者,以紙爲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舊時,每到中秋節,北京城中的南紙店的月光紙便會熱銷。舊時揚州刻印木刻月光紙的除清代小東門的會文堂紙店外,後來磚橋上的“松竹齋”、大東門街的“蓮青齋”、缺口街的“生記”等十餘家紙店也紛紛刻版印製月光紙售賣。月光紙是糊在秫秸架子上的,周圍還有臘花低鑲的邊,被人們“請”回家去祭祀,然後焚燬。

月光紙中形象最初爲道教形像,是一整張毛邊紙印刷的,是以嫦娥爲主的月宮圖景,上面有“太陰星君”的形象,後慢慢變爲佛教形象和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畫面上呈現一輪滿月的圓輪,月輪內則有一尊女菩薩端坐於蓮花之上,太陰星君被菩薩的形象所取代,民間信仰中稱其爲“月光遍照菩薩”、“月光菩薩”或“月光娘娘”。在菩薩之下還繪有廣寒宮的仙閣殿影以及玉兔搗藥的形象。

還有以一張整幅順紅紙印製的,上端是“關聖帝君”、“增福財神”,是給鋪戶用的。店主希望自己可以財源廣進。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7

提起中秋節,誰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節”嘛。可我們舟山人過中秋節卻在農曆的八月十六日。那麼,我們舟山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是什麼呢?吃月餅、賞月、和家人團聚……這些都已成爲我們舟山人必不可少的習俗。

在八月十六這一天,多數人家的餐桌上都會有一碗傳統小菜“芋艿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傳說在很早以前舟山人不知有芋艿,到後來食用芋艿,這中間與明愛國將領抗倭有關。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十六,瓊州參將俞大猷奉命在舟山圍殲倭寇,不料在離舟山不遠的海面上遭到襲擊。幸虧俞大猷指揮有方,將部隊安全撤退到普陀山附近一個小島駐紮,只是運糧船被倭寇劫走,吃飯成了問題,當時實行海禁,島嶼上居民已被強迫遷走,島已變爲荒島,部隊面臨糧草斷絕的困境。

士兵們餓得發慌,遍地去找可吃之物,發現沼澤地裏有種野生植物,根部長有球莖,於是便挖來煮着試吃。一吃味道很好,且又耐飢。俞大猷得知後發動大家都去採挖。就靠這種球莖,俞大猷的部隊渡過了難關。所以俞大猷把這種不知名的食物取名爲“遇難”。

第二天,俞得到情報,那些槍糧的倭寇在普陀集結,設計水陸夾擊大敗倭寇,普陀山潮音洞畔到今留有紀念明將抗倭石刻,上鐫“明嘉靖癸丑秋,副使李文進,參將俞大猷,都司劉恩至,督兵滅倭於此”字樣。

舟山人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8

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它的形式與意義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並有相關的祭祀的記載。在民間,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着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加之相關詩詞的作用,中秋節更逐漸爲人們重視。

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爲人們關注,中秋節也成爲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中國城鄉各地,乃至在遍佈世界各地的華人僑胞,中秋節這天都有賞月、吃月餅的習俗。民間諺語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中秋節還有吃芋頭的習俗。節日這天家家戶戶烹煮一鍋蕃薯芋頭,供家人食用。據說是感謝土地公公賜給窮人蕃薯芋頭以解困之恩德。還有把吃芋頭同元末漢人推翻元朝暴政聯繫起來。"芋艿"和"遇難"的諧音,吃芋艿不忘國家和民族的危難。

中秋遊樂。在江南一帶,因爲江河湖泊縱橫交錯,"夜半湖生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河亭。也是美事一樁。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9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我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古時還有祭月和拜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有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地方,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餅與中秋節的聯繫是在明代。

具有關資料說,當時,北京城市裏出現了一種以果做餡的月餅,而人們在中秋節這一天自己製作月餅,用於自身和贈於親朋好友,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那時的月餅大小和形狀很不規範,差別甚大,其名稱也頗特別。比如,山西省介縣一帶在中秋節這天,當出國地老百姓已有閤家圍坐分食團圓月餅的習俗其製作的月餅名堂多且有趣,如有專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餅,有隻限於女的享用的葫蘆月餅,還有特別爲小孩們準備的“孫悟空”,“兔兒爺”之類的月餅,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10

中秋佳節來臨,那爲什麼我們中國會有中秋節這個傳統習俗呢?讓我給大家娓娓道來吧!

許多人都認爲,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傳說記載: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之藥之後,飛向了月亮。嫦娥此舉是爲了代替后羿受罪,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爲此頗爲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相傳,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所以會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亮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來世人每逢中秋,不僅想登月與嫦娥一聚,還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的時候,會祈求男的早日登步蟾宮,高攀仙桂……女的則希望相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爲節日來慶祝了。

另外有人認爲,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這本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和楊貴妃在月下游玩兒,游到興處,二人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爲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一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一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一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韃、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一舉推翻了元朝統治。後來,每逢中秋節,都吃月餅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勝利。

中秋的由來,衆說紛紜,你覺得哪一種纔是最符合邏輯的呢?你又最喜歡哪一種呢?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11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爲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爲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衆,後立她爲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爲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的“舉杯邀明月”,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12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每當每個節日的到來,各個民族都以不同的方式慶祝,在潮陽的節日裏我比較喜歡中秋,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節日。

在早上於中秋這段時間,我們就會開始籌備拜神的物品、晚上吃的食物,這一天裏要拜兩次神,有的人甚至到很多地方拜神。

午夜到晚上是最爲熱鬧的時段了,在中秋也像過年一樣早早就要洗澡穿新衣服。午夜時就要開始第一次拜神,這一次是拜晚上吃的食物,可以形容爲“八菜一湯”一點也不比新年的時候差。

晚上最熱鬧的時候到了,家家戶戶把一個大圓桌擺到天台,大圓桌意喻着一家團團圓圓,並且在這一天不管在多遠的親人都要回來共度佳節,邊吃團圓飯邊賞月是何等的享受啊!吃過飯後,就要開始拜嫦娥了,再拜嫦娥裏必須要有五果、月餅其他的則是小孩喜歡吃的,糖果、水果之類的。

大人在家拜,小孩在外玩,一般是潮州人的慣例,在公園或天台看,人人都在賞月吃月餅,有些小孩就會拿着燈籠到處遊逛,有時候家鄉里還會舉辦一些活動,拿豬、羊、牛祭拜,有時候還會有潮劇可以看,一些老人和小孩特別喜歡潮劇,並且邊看便跟着唱,處處洋溢着快樂喜慶的氣氛。

中秋佳節每每都會讓我很開心,不僅僅家人慶祝,還能與親戚朋友一起過節。

這就是我印象中的佳節。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13

八月十五正是那中秋節,正是那一年最快樂,也是涼爽的一天了,一年辛苦勞動結出的果實,最後終於可以品嚐果實的甜美,歡度佳節。

從而形成我國豐富多彩的中秋飲食風俗。

吃月餅

“中秋佳節吃月餅,”這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每當風清月朗,桂花鑽入人心之際,家家吃月餅,賞月亮,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別有一番滋味。我記得蘇東坡的詩句中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爲中秋節的美味糕點。有的地方過中秋節,比如江南過中秋就有點與衆不同,比如有錢人家吃月餅,貧苦人家吃南瓜的風俗。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名叫黃花,黃花美麗,善良,聰明。由於那年大旱,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經常躺在牀上,後來,黃花在南山的草叢裏發現了兩個扁圓的野瓜,於是就把他帶回家,煮給父母吃,沒想到這瓜香噴噴,甜津津的,兩位老人吃了後食慾大增,慢慢的病就好了。黃花把瓜種子種在地裏,後來長出許多瓜來,因爲他是從南山採來的,所以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就流傳着吃南瓜的習俗。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看着月中桂花,聞着一陣陣的桂香,喝上一杯桂花酒,全家人坐在一起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歡聚一堂,以成爲節日的一種享受。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14

今天是八月十五日,是什麼日子呢?是中秋節!

中秋節可是我國傳統節日呢!我要好好地過這個象徵着團圓的佳節。

夜幕降臨,在黑幕中一輪玉盤漸漸升起。啊!多麼明亮的月亮,月亮映着一家團圓。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吃月餅,在中秋節裏吃着月餅是多麼甜蜜,滋潤人的心田,月餅也像月亮一樣,在中秋節裏,是象徵團圓。我們坐在桌邊上吃着飯,這樣真得很高興,平時父母都是早出晚歸,吃一頓飯要吃得很快,沒有能一起說說話,聊一聊天。可今天不一樣,平時不太搞笑的爸爸今天也開起了玩笑,還說笑話。吃完飯,我本想去賞月,但是媽媽說;“你還是先待會去吧,姥姥在家裏,很孤獨,你去打個電話,和姥姥說說話。”我和姥姥在聊天中,我聽到姥姥笑得很高興,如收到最好的禮物。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看月亮。今天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出國的滿月更亮更圓。許多詩人給這明月作詩,裏面都含有對家人、對親人的思念。對啊,每次見到這圓圓的月亮,都會想起親人和家人,又想起自己的孤獨,一種缺少愛的滋味,多麼不好受。我覺得我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許多人因爲工作忙,不能和家人團聚,只能仰望天上的明月。更可憐的是沒有父母的孤兒,他們不明白,爲什麼中秋節我就不能與家人團聚。

這個團圓的中秋,給多少人帶來幸福、美滿的回憶,我真想把時間永遠地停在那一刻。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15

每逢到了那天,奶奶就買來雞鴨魚肉用來祭竈,往上面貼圓形的紅紙,往佛臺前燒紙錢。佛臺前擺着一對蠟燭,插着香,一團火在鐵盆裏燃燒着,奶奶則在一旁不斷添紙,直到化爲灰燼。屋裏煙霧瀰漫,可我們還得向佛祖磕頭。

到了晚上,飢腸轆轆的我們迫不及待想吃月餅,由於爸媽今天休息,所以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會有種興奮洋溢的感覺。奶奶切開了一個大月餅,首先她把兩份月餅擺在了竈臺上,然後拜了拜,終於開始吃了……點子。這個程序,是一件十分爛漫的事情。奶奶拿出了幾張五顏六色的大彩紙,她將厚厚的紙放在手中搓來搓去,讓紙變得柔軟起來,這樣可以折起來方便些。我們在一旁馬上拿出了蠟燭,點上了火,蠟燭便燃燒起來。心靈手巧的奶奶三下五除二就把紙折成了一隻較大的船。我們接過紙船,往它的下面和側面均勻地滴上了蠟燭油,然後將另外小巧玲瓏的小杯子狀的蠟燭放在了紙船的中間。一家人就到河邊放起了紙船,火光照亮了紙船,在水中漸漸漂去,我們都閉上了眼睛,默默許願……

之後我們聚在陽臺上,望着夜空中的圓月,吃着月餅,說有關於中秋的美麗傳說,猜有關嫦娥的歇後語……就這樣,我漸漸地睡着了。

每一次的中秋節,都因爲這些習俗而特別有意義!

中秋節習俗作文 篇16

今天是中秋節了,我和爸爸媽媽去了姥爺家,我打了一會遊戲,大家一起吃完晚飯後,我就和媽媽去看中秋節的月亮,我發現月亮非常亮,也非常的圓,我還發現月亮上有隕石碰撞形成的小黑點。

等我們看完月亮回來,姨媽開啟了一盒月餅,我吃了一個,覺得月餅太甜了,都有點膩了,然後我把剩下的一點給媽媽了。後來又和哥哥下了一盤象棋,就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今天是中秋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

中秋節的夜晚,我和姥姥媽媽來到了樓下,看見了有人提着大包小包匆匆忙忙的趕路,我想他們可能要回去跟親人團圓。我擡頭一望,看見了月亮,它像一個明鏡,也像一個大月餅,還像一個大玉盤,金黃金黃的。這使我想到了嫦娥,玉兔,嫦娥正在梳妝,玉兔正在追它的影子呢。我們走着走着,發現月亮也跟着我走,過了一會兒,我發現月亮不見了,於是我東張西望地看,忽然他又從兩個樹的中間冒出來,原來他是跟我們玩兒捉迷藏呀!今天是中秋節是大家團圓的日子,可是我們家沒有團圓,因爲爸爸沒有回家,他在外地沒有回來,可是月亮只有一個,我和爸爸都看着那輪明月就會想到對方的。

詩中有一句話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月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在我明白她的意思了。雖然我見不到爸爸,可是我想爸爸正在望着那輪明月思念我們,我也望着那輪明月思念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