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清明——憶兒時

清明——憶兒時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伴隨着這首古老的詩歌,我和爸爸踏上清明祭掃之路。

清明——憶兒時

回去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一輪明月鑲在天空,照着大地。在鄉下,才能看到如此美麗的月亮。路過小溪時,那流水聲,在寂靜的夜裏顯得分外突兀。

第二天,在破曉的晨光中,我醒了過來。穿衣後,先看了一本書,又出去玩了一會兒。很快,八點到了,該做清明瞭。

我和爸爸、大伯、三叔等人上了山去掃爺爺的墓。雖然冬天剛過,可一路上,綠枝成蔭,鳥語花香。遠看,那一片片竹林若隱若現;近看,那森林中的松樹高大無比;左看,有幾隻小鳥在啄樹葉;右看,那太陽在山頂上照耀着大地。

在山頂上,爸爸先拿出紙來,用火點燃。一瞬間,山上突起了滾滾濃煙,在整個山谷中獨樹一幟。大伯又拿出鞭炮放了,噼哩啪啦,山谷中迴盪着這清脆的回聲。三叔拿出一點紙,放在地上,我們跪上去,向爺爺墳墓叩首,山谷中流淌着對親人的思念。

很快,墓掃完了,我們要回去了。此時,沒有郊遊的快樂,空氣中瀰漫着一種濃濃的思念。朦朧中,彷彿聽見了爺爺的笑聲,聞到了爺爺那嗆人卻讓人莫名喜歡的煙味兒。

清明,不必那麼悲傷,逝者已逝,我們生者,就一定要好好活在世上。

清明——憶兒時2

油菜花,我見過許多次了,茵綠的莖,細短的枝,土黃色的小小的花朵,點綴着幾隻白蝴蝶或蜂,而清明時節雨霧朦朦,更是使我心曠神怡。

瓊苞肯放酥似的油菜花?燕燕歸來,試問春何在,依舊盈盈笑語,蜻蜓蛺蝶雙雙飛,時而緩,時而急,俯衝,滑翔,規避,百看不厭。我撩開兩邊豐滿的油菜花,低着頭慢慢潛入,忽然像鑽入了個大涼棚,頓時神清氣爽,貪婪地大口呼吸這清新芬芳的空氣,晶瑩剔透的露珠害羞地蜷縮在花瓣邊,莖葉上,且不比作什麼珍珠、凝脂,至少讓人內心靜謐雲和。

仔細瞧着,無意間發現二三隻胖乎乎的熊蜂,正逗留在花瓣上,和花兒竊竊私語,我不忍打擾他們的笑談,想悄悄然穿過,只爲身子笨拙,很不容易,那樣子,按父親的話來講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小狗熊。

一脈清流從那邊流來,水流得很急,嘩啦啦像《降大D調練習曲》,但水很淺,只有小拇指深,一眼就把底面光滑的淡棕色石壁看得一清二楚。這股泉流一直被油菜花掩蓋,尚未爲人所知,我好奇地嚐了一口,從肩背到腳趾,霎時間,每一個毛孔都舒暢地張開大口飽飲這甘甜的泉水!隨後,我感到一股春季特有的乾爽襲上身心。

這片油菜地是我的外曾祖父開墾的,他臨死前也要求將自己葬在這片土地中。我回憶起這些,突發奇想,這條清流是否也是他留下的呢?我不知道,誰也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油菜花很美,泉水很清……

清明——憶兒時3

又是那首熟悉的曲調,這是您最愛的曲目,但如今播着同樣的曲調,卻有着不一樣的感受。隨着曲的旋律,我不經意、不經意地在心湖上泛起了一絲絲的漣漪。在湖波中,我又思念起您;在湖波中,又泛起您和咱們一起度過的日子。也許是我不能接受您的離去,但是您確確實實離開了咱們已有兩年多了,兩年多的歲月裏,我對您的想念,您又能感受到多少呢?可我又不想您領會到那一絲絲的思念,因爲我不想打擾您的清夢,您的寧靜,因爲您是我最敬愛的人——外公。

記得您離別咱們的那天,是一個黃昏,一個正吹拂着微風的黃昏一點點的淚水。當我接到那從鄉間傳來您已辭世的消息,我並沒有哭,因爲我再也無力從眼眶內擠出那一點點的淚水。我站在窗臺前讓那透窗而過的涼風夾着小雨拍打着我的臉龐,是一陣陣的刺痛,刺痛的卻不是那一張臉,而是那受不想打擊的內心……

送別您,我是多麼的不捨,我捧着一盤您喜愛吃的天津紅棗,心裏有說不出的話,但縱使我說出心裏的千言萬語,您又會聽到嗎?我想,上到了山,您終於可以安睡了,去您那無人騷擾的樂土,您是多麼的安詳,在您安詳的臉上掛着的是那慈愛的微笑,但也掩蓋不了歲月在您臉上留下的痕跡。

我掬一把黃土輕輕地蓋於您的身上,我哭了,一直故作堅強,安慰親朋的我哭了,但只有無聲飲泣,暗暗地從眼角淌下了淚珠,因爲您不喜歡愛哭的孩子,我怎能又叫你失望呢!您可以放心的歸去吧!永遠寧靜,您那愛哭泣的外孫女已經學會了堅強歌曲依然在播音,我只希望您可跟我一起欣賞這曲調——《彩雲追月》。

清明——憶兒時4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我心中清明節是一個特殊的節日。因爲別的節日都是熱熱鬧鬧、開開心心的,但清明卻是冷冷清清讓人傷心的,今年的清明給了我一次不小的感動。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也是中國的24節氣之一。

這天我在家上網想看看清明節的來歷,無意中點到了新聞上,這時我突然發現了一則感動人的新聞,上面寫着:“記者從蘇州相關部門所獲悉,今年清明節,蘇州掃墓大軍將突破300萬人次,比去年猛增100萬,創歷年清明節之最,其中,尤其以上海人爲主。”原來清明節回到家鄉爲親人掃墓的人竟然這麼多,上海人居然佔主要部分,而且在十分現代化的上海也不會忘記這個中國古老的節日,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也要抽出時間回到家鄉爲自己遠去的親人掃掃墓,告慰先人。

看來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中不管那個節日有多麼的古老,只要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就會永遠銘記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中。今年的清明我沒有感到冷冷清清,而是心裏感到了陣陣暖流。我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感動的清明。

清明——憶兒時5

又做夢了。無窮無盡的夢仍在延續,發生着我一直不願看到的事情。我心不在焉地走在路上,一邊微笑,一邊流淚。

我不知道以後自己究竟要以怎樣一種方式,一種狀態存活下去,我只看到現在的我整天渾渾噩噩,想改變,又不想改變。

多麼想再夢一次他的笑臉。他笑起來很好看,潔白的牙齒成排,眼睛裏泛着柔和的光澤。當初我以爲我可以一直陷在他的溫柔裏,自甘墮落。可是,長時間看不見聽不見他,時間這麼過去了,我的心情也逐漸平復。我不知道他是否還能輕易影響我的情緒,我沒試過,也不想再試,只因我想放棄了。如今他對於我,不過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

我想,如今我一個人終於可以自由自在沒有那麼多牽掛。以後走在學校的林蔭道上,看到他的時候,也不必羞澀地低下頭去,因爲內心一片清明,心裏住的鬼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

我可以自由地走遍每一個角落,不再害怕別人的惡意中傷,不再相信別人的阿諛奉承,只把心中那片清明,留給 自己的目標。

儘管我不知道我的理想在哪裏迷路了還沒回來找我,但來日方長,這不重要,我可以守着這一片清明一邊走一邊找,等走完了,也找到了。我想。

清明——憶兒時6

今天,是清明節。我要去郊外春遊,一大清早我就起了牀,天還矇矇亮,而我就早已起牀開始準備出行了。一出門外邊颳着微風,太陽也剛從地平線上升起,路上的人很少,顯得十分的安靜。

今天我要去春遊,難得有這樣的時間,可以離開喧鬧的城市,騎着車去郊外走走,看看美麗的風景。大清早,路上幾乎見不到什麼人,車也很少,路也比較好走。但由是頂着風往前騎,所以比較費勁。兩旁的街道上種植着柳樹。柳條已經變綠了,而且抽出了許多新的枝條,給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小草也從睡夢中醒來。穿過一個又一個的街道,我來到了一個工業區,從煙囪裏冒出了滾滾濃煙,向着市區飄去了。到處都能聞見刺鼻的化工原料的味道。一輛又一輛的汽車極速穿過工業區,向前駛去。這沒想到那裏的空氣質量也太差了。

穿過工業區,把它遠遠地甩在後面,向的一片又一片的麥田駛去到處都是綠油油的一片,農民們在農田裏辛勤的勞作着,希望今年的收成比上次還要好。麥苗已經從土壤中鑽了出來,茁壯成長着。微風颳過,麥苗們隨風起舞,像綠色的波浪,起伏着。有的麥田裏還有一座座的塑料大棚,走近一看才發現,裏面種的都是草莓,有的還是青色的有的是紅色的,個頭都不是很大,都接在圓圓的葉子底下,顯得十分的可愛。我才發現原來草莓也可以在大棚裏生長。從小到大這還是我第一次見草莓原來生長在大棚裏。一路上到處都可以見到這美麗的景象。

這一路騎下來可真是不容易啊!從家騎到那都有四十多分鐘了。不過收穫還是不小的。一路上的風景真好看,如果在城市裏也能見到這樣的景色該有多好啊!

清明——憶兒時7

昨日是清明節,雨絲凌亂得在天空中紛飛着,我昏昏沉沉地撐着一把透明的雨傘,漫步在那悠長、悠長的小巷中。

這是我的外婆家,我已三年未去了,那裏的一切都未曾改變過,一樣的'房子,長輩的熱情,還有那個充滿溫馨的小屋,這裏的一切讓我感觸太深了,我想起來已經離我遠去的外公。

那慈祥的笑容,炯炯有神的眼睛,已經在我腦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我始終無法釋懷,爲何如此好的一個人得不到老天的眷顧呢!

“啪嗒—啪嗒—”整條小巷上空無一人,似乎都去上墳了,雨水滴在我的雨傘上,顯得格外孤寂,我悵望天空,陰沉沉的,似乎要有更大的一次將要來臨吧!

“伊伊,伊伊,你過來!”我隨着聲尋去,到了一個角落,我看到了一個老人,在向我揮手,“你是誰?”我走進了一看,那雙眼睛—我的外公,“外公是你嗎?我想你了—”那個模模糊糊的人並沒有說什麼,只是點了點頭,對我笑了一笑,那個笑讓我更加確定那是我的外公,我放開了雨傘,只聽見“哐—”的一聲,我奮力地向前奔去,想抓住他,可他越來越透明,最後等我到時卻已不見他的蹤跡。

我整個人全溼了,但我的心—

我拖着沉重的腳步,一步一步地走着,等我站着雨傘前,卻又看到外公站在我身邊爲我撐傘,我擦了擦眼睛,外公又沒了,我收起傘走到一個角落,蹲在那裏,回想起了外公去世時臉上的笑容……

清明——憶兒時8

細雨濛濛,透過細膩的雨絲,彷彿能看透街上的行人,就好像“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的,街上的人不多,嘆,又是一個清明。

回了老家,在未開桌前,看天未暗又下着幾滴小雨,伴隨着這種天氣走了出去。

眼前是一排整齊的綠,鋪滿老房子前面那塊地,聽爺爺說那是米麥,他還笑我沒見過這東西。下地後一股清晰的味道撲鼻,似乎是從天空飄下的餘地濺落在大地上,順便還把藏在土裏的香味帶了出來。是的,這的的確確是大地是味道。上前折下一支米麥,整支米麥裏都沾着春雨,一有什麼動靜,水珠就滴溜溜地滾進葉子於杆的縫裏去。細看這支米麥,有六股,它們還沒成熟,青幽幽的。一粒粒一顆顆,都有以根常常的須沖天向上。爺爺告訴我它們是先長殼再長肉的,成熟後可比現在大多了。

其實剛進老家的小道,我先注意到的並非這片麥綠,而是遠處寧go頭(方言,院子)裏兩棵高達的梨樹以及那漫樹白花。看完這片綠,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去看這片白了,哦不,是雪白。真的很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站在這片雪下,滿地都是春風帶下來的花瓣,零零散散,灑灑落落。又回到老房子轉了轉,欣喜發現14年前那棵枇杷樹結果了。有好幾棵枇杷樹在支小小的土地裏孕育,生長。那是14年前媽媽懷我的時候所吃的枇杷,隨便一扔,誰知所扔之處必有發芽,它們與我同歲,與我一起成長。

時間還早,又與哥哥去了後山,這個小小的村莊依山而建,後山不是一座兒是一片。找了最近的地方上了山。這是一條經常走的路,小時候把整座山都翻遍了,走遍了,玩遍了卻找不到什麼寶藏,今日卻感覺整座山都是寶藏,它正堅守着小時候與夥伴們冒險留下的快樂與回憶。上山依舊做着那同樣的事,走同樣的路,吹一樣的風,卻又不一樣的感受。整座山都沐浴在微寒的春風中,都沉浸在有趣的回憶中。依舊做着看似幼稚的事,採了一大把紅杜鵑,小時候也如此,彷彿上山就是爲這片春風春雨滋潤過的紅色似的,時間怎麼過還是如此風塵不變。

這些植物以及這些山,完好地保留着我的回憶,觸摸着空氣,觸摸着風,看到它們彷彿開啟了記憶,那扇陳舊的門。

清明——憶兒時9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又到了,它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

這次清明節爸爸帶我回鄉下去祭祖。那天天氣晴朗,一路上,我再次聞到了農村獨有的風味――“空氣清新”。一棵棵樹都長滿了嫩綠的葉子,梨樹的枝頭上開滿了雪白的梨花,粉紅的桃花也開滿了枝頭,在春風的呼喚下把它小小的花瓣灑入人間,好像正歡迎着我們在它這裏通行。田野里長滿了綠油油的小麥,田岸上的油菜也開滿了黃色的小花,放眼望去,真是萬綠之中一點黃,非常好看。站在這裏,感到在我們頭上的天空是那麼的藍,白雲是那麼的白,春天的氣息注入到我的腦海間,讓我心曠神怡,我真想永遠的生活在這片天空下。

到了墓地,我們就分頭忙開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會兒就把雜草叢生的墳頭整理得乾淨了許多,接着還要把五顏六色的墓錢插在墳頭的新土中,這一來,日久未修的祖墳頓時面目一新了。

大人們取出供品擺在墳前,點燃香燭,還燒了許多紙錢,這些供品是給祖先吃的,紙錢是給祖先用的,表示我們後輩的孝心。最後大家要按從大到小的輩份輪流磕頭祭拜,大人的口中還唸唸有詞呢,我心裏也念着:“祖先保佑,讓我考試得滿分!”祭拜完,我們收拾好東西,緬懷着對祖輩的思念,回家了。

這次清明節,讓我對我們的祖先增添了幾分敬意,也讓我沐浴了大自然春天的氣息。

清明——憶兒時10

又逢清明,念及母親。

其實說念及,不太恰當。每日睡前,我都會在心裏看一看母親,和她說說這一天發生的事。悲傷的,說了,能聽到母親的勸慰;開心的,說了,能體會母親的欣悅;幸福的,說了,能感覺到母親的享受。如果說,心裏會有某個祕密,母親便是唯一的知情者。我不會對她老人家隱瞞任何事。她是我最知心的朋友,最貼心的親人。

因爲身體不好,好久沒去看望母親。心裏總是覺得對不起母親,她是那麼惦記我,時常入夢來看看我。母親依舊慈祥,目光中充滿了關切;言語中,含滿了疼愛。我告訴母親,我的好多文章發表了,我的小說也在網上發表了。母親爲我自豪,像當初一樣,喜我而喜,樂我而樂。

數年如一日的思念,許多朋友勸我放下。如何放下?這是血液,是脈搏的傳承!偶一日,一位朋友說:“不用放下,母親是最愛你的人。”我終於明白了,何必放下?母親最疼愛我,她會時時刻刻守護着我,我爲什麼要把她拋棄?把她的愛拋棄?我要這份愛,這份守護!

有許多記憶,有就有了,不可能抹去;有很多愛,愛就愛了,何必想要去追回?太陽落了,明天會再升起來;花兒謝了,來日還會再開;時間過了,就不會再回來!就像眼淚,永遠也不會變甜!淚水的滑落,不會沖洗掉心痛。但,深深的愛,可以讓我擁有溫暖、擁有信心、擁有堅強!

柳枝綠了,又迎來了春天。

春天裏,我去看望母親。

清明——憶兒時11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微涼的清晨,出得門來,空氣中都是的味道,不由得人不深呼吸一下,我卻沒有那興致,只佇立在車窗外,凝望、凝望……

天,泛起銀灰,很冷,像纖手拂過青瓷,沁涼入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讓人不由得嘆嗟。

我撐傘,路,實在泥濘,我挽着奶奶的手,慢慢踱步,眼前的房屋,稀稀疏疏,後半部分已經塌陷,牆角爬滿了青苔,泛黃的牆壁彷彿向我們訴說無盡的淒涼。我仰頭,我希望有雨水滴下來,溼了我的衣裳。

奶奶道:“這是你爺爺親手栽的銀杏樹,三十年了,時間可過的真快!”我拭乾奶奶眼角的悲涼,復仰頭,銀杏葉顫動,你也在爲誰嘆息。

爺爺與年輕時的愛情,竟也是轟轟烈烈着的,就在銀杏樹下,兩顆年輕的心愛了。他們的婚姻就開始在無聲裏鋪排開來,柴米油鹽,一屋子的煙火薰着。再後來,病牀上蒼白的身影,心跳漸弱,一個年輕的生命,去了。

奶奶亦悲涼,將他葬在銀杏樹下,喃喃:“老頭子一輩子的寄託也就在這銀杏樹上了”。

村中亦有人住,卻已是垂垂老矣了,他們和房子一樣,都老了。

我與奶奶來到墳前,墳很簡易,草制的,父親已經蹲在那兒了,靜寂、無聲,父親將包好的錫元寶,倒出來,元寶慢慢緩緩的落入火堆,“噼啪、噼啪”燃燒的聲音,荒涼,一陣絞痛,覆上心頭,兩行淚,緩緩落下來,止不住的,無盡的悲傷。很快地,我止住淚水,默默走向前,撫碑,與爺爺作告別。

這樣的清明,才能將人們從那些深沉的悲痛中拉攏出來,慰以最清明的祝福。

願爺爺在天之靈,安好。

清明——憶兒時12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一年一次的祭故掃墓,一年一回墓裏墓外人的對話。4月4日,我們全家去了鄉下掃墓,中午到鄉下時,天開始下起了雨。春天的鄉村到處洋溢着生命的音符和泥土的芬芳,田野草木青翠欲滴,野花遍地,火紅的杜鵑花會在每個角落向你綻放笑臉。

兒子快活地奔跑在鄉間的小路上,把大人這莊重的祭祀活動,變成了一次愉悅的踏青。是啊!清明本是踏青的好時光,古人將清新明麗的春之歡樂與生離死別的人間悲酸合爲一體。

其中藏有怎樣的玄機呢?也許,生與死,本來就是順應自然的輪迴,優雅相對才符合人生真諦。生與死的行走充滿詩境,生命才能獲得本有的尊嚴和高貴。

萬物復甦之際,人們傾城而出,郊遊掃墓,讓清明成爲生者與逝者合歡的節日,這正是先人的大智慧啊。 婆婆在墳前燒紙時口中唸唸有詞。

大意是讓墳裏的人好好過,保佑墳外的人平安幸福,我想大多數人上墳的人都是這樣的吧。要墳裏的人保佑墳外的人,首先還是要墳外的人保佑墳裏的人;只有墳外的人過的好,纔會慷慨地拿出更多的祭品來祭奠墳裏的人。

我想,陰間陽間該是一個樣吧,在哪一邊都不容易,要想活出個人樣來,靠誰都不可靠,誰都活得不輕鬆。還是老祖宗那句話說得好——自強不息。首先把自己過好,只有自己過好了纔有能力去照應別人,不管是墳裏墳外的人都一樣。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

清明——憶兒時13

清明這個節日是寄託人們的哀思的,不像其它節日那樣喜慶,大家忙着掃墓祭奠逝去的人,人們帶着鮮花美酒到陵園掃墓祭拜,在燒上一些紙錢藉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裏默默地爲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也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着。清明節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做清明粿,也叫“菠菠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這做清明粿可是有講究的,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這做粿皮可不簡單要把菠菠菜汁倒入糯米飯中,然後放到一個石臼裏反覆的捶打直到把它錘得和菜汁完全融合變成綠色,然後以棗泥、豆沙、蘿蔔絲和炒過的肉末等爲餡捏製而成一個個小包。雖然它造型比較簡單,但味道十分清香,菠菠菜的青綠色賦予清明粿以春天的綠意。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菠粿,來祭奠逝去的人。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雨在飄灑,人生思緒在輕揚。對冥冥之中的祖先或親人的景仰與懷念,重溫自己從哪裏來、到哪裏去的天問,也許我們能再次從心靈深處感受一種人生的超越,體會一份血緣親情的真純,在祖先血脈依存的凝聚力與感染力中,夢尋一段嬌花照水、楊柳臨風的美好境界,清明節是我們祭奠逝去親人,也是我們對過去的回憶。

清明——憶兒時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是一年清明節,我和媽媽摘了許多清明菜回家,準備做我們的傳統美食——青團。一路上我們邊找邊摘,頭髮已被濛濛細雨打溼。

回到家後,媽媽就開始忙活起來,把之前準備的食材都拿了出來,有肉、豆腐乾、紅蘿蔔、粉條……不一會兒,廚房就傳出“篤篤篤”的響聲。我看着媽媽把這些食材剁成細小的顆粒狀,攪拌到一起成了青團的餡。做好了青團的餡,她又把摘來的清明菜洗乾淨,搗出汁,放入麪粉中,雪白的麪粉被染成青色了,最後她又把麪粉揉成了一個大面團。

媽媽囑咐我把手洗乾淨,要我一起包青團。青色的大面團和一大碗香氣撲鼻的餡擺在桌子上,讓我不知從何下手,我只能跟着學。媽媽從大面團上扯下一小塊,放在手心搓,她搓得很圓很圓,麪糰很聽媽媽的話。然而,麪糰在我的手裏卻從東滾到西,一點也不聽話。媽媽看到了,就耐心地教我。媽媽一手託着搓好的小圓球,一手用食指在圓球的正上方輕輕地戳一個洞,在大拇指兄弟的幫忙下,一邊捏,一邊轉,小面球就變成了一口小碗的形狀。

開始放餡了,我舀了一勺又一勺,要把這口“小碗”裝得滿滿的。之後,媽媽教我怎麼把“碗口”給收回來,而我在收口的過程中收得很糟糕。媽媽一邊笑一邊說:“你怎麼放這麼多餡呀,太貪心了!”媽媽說着,把我青團中的餡舀掉了一些,我的第一個青團終於包好了。

我們花了一上午的時間,青團終於全包好了。媽媽開始放在鍋裏蒸,沒過多久,青團濃濃的香味就往我鼻子裏鑽。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而我開始漸漸喜歡這個節日裏的特色美食——青團。

清明——憶兒時15

正如唐代詩人杜牧所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懷着無比沉痛的心情來到了烈士陵園,祭奠革命先烈。

碑前有一個大花圈,有一排排小小的、美麗的白花,已有人走過的蹤跡。一陣風吹過,白花紛紛從空中飄落,掉落在我的肩上,我把它們撿起,放在碑前。我在心裏默默地感謝着他們,爲他們送上那小小的白花。是你們!用生命的火苗來點燃我們心靈的希望;是你們!用鮮血點燃的路燈來照耀我們前進的道路……當然,一個小小的白花不能表達出我對你們的敬意,但我會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我自己:我可以!你們安息吧!

如果我是迷路人,那您就是引路人,不管前方到底有多麼危險,您總是不顧生命來抗戰。如果我是小鷹,那您就是老鷹,不管有沒有兇猛的鳥類襲擊您的生命,你總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來保護我們的幸福生活。

我相信,中國人是偉大的!我們照樣可以用鮮血把“東亞病夫”這個可惡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我們也能從自己的海域提取力量,吸取精華!這種力量是東方巨龍的脊骨,就是五千年來中華兒女成長的足跡。

望着路旁的鮮花和野草,我的心中不禁有些淒涼與悲傷,但是,此刻我的心中又涌起一波又一波的興奮。

我擡頭仰望着那矗立在草叢中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碑上那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