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清明節踏青的作文範文(通用10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清明節踏青的作文範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踏青的作文範文(通用10篇)

清明節踏青的作文1

又到了一個細雨紛紛,引起人愁思的時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古人的這一詩句似乎是清明的真實寫照,這個時候,和暖的陽光不再充斥大地,陰雨綿綿反而成了氣象舞臺的主角,大地像是被一塊青灰色的幕布覆蓋了,小小的雨滴敲打在地上,敲打在窗邊,勾起人們對已故親人那斷斷續續充滿悲傷與哀愁的懷念,清明,本是春天的深處,春天的靈韻,春天最美好的時節,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節氣,卻被人們附加上天空青灰色的顏色,簡直壓抑地讓人窒息,喘不過氣來,然而春天的燦爛與活力生機沒有被大自然忘記,春天這一枝最絢麗的花朵也沒有因爲人們的悲痛的心情而凋謝枯萎,春天就在生活中,就隱藏在清明節氣的空氣中,春天就在那裏,它是已綻開了生機與活力,等着我們一點點靠近,去用心觸摸它、感受它、體會它……

站在樓上眺望,遠處的山上一朵朵粉色的桃花開得正豔,翠色的欲滴,像亭亭玉立的少女,膚色白裏透紅,靜靜地、悄然無息地開放出一樹的美麗,一樹飽滿的生機,春風吹來,桃花輕輕搖擺,像要爲迷人的春天獻上一首鮮活的讚歌,一眼掃去,一大片無盡的桃紅色把大山打扮地粉色的世界,花瓣被風吹下,在碧空中盡情舞蹈,心情飛揚!彷彿是春天的使者,把盛着香氣的春天之美傳遞給每一個人,看到這副美不勝收的“春景圖”,我心中那憂愁的思緒早已被一掃而光,咦!山的那邊,春光還在閃動,啊!橋的那頭,春景還要飽滿!春天在招呼,春天在呼喚!

走下樓去,踩着斑斑駁駁的青石板,一路上桃紅柳綠,鶯歌燕舞,到處都是春之精靈留下的足跡,走到河邊,春意正燦爛洋溢着,一排排的垂柳搖擺着嫩綠的柳條,似碧綠的長髮,伸向水面,清澈而純淨的一湖春水像一卷長長的錄像帶,把春之希望,春之燦爛的一刻攝錄下來,永遠地定格,永遠地銘記,柳絮迎風飄揚,小小的嫩綠的芽兒從柳條的枝節上抽出,播撒下希望的種子,來年,它一定又會成長成一片片碧綠的柳葉,這樣的春天活動,吸引了一羣色彩斑斕的蝴蝶,似一位位輕盈的舞者,翩翩起舞,停歇在枝頭,舞蹈在花叢中,動植物在這般美好的春天融合成了一體,綻放着春天生命的花朵,清明時節本是緬懷生命的時節,卻有這樣的生命在盡情綻放,盡情洋溢,或許古人把生命之美這般炫耀的時節定義爲緬懷先人的清明節正是用心良苦,爲了提醒後人珍惜生命,珍惜時間,是透過對先人的哀思讓人們明白這麼深刻的道理,彷彿一下子,此時清明的節奏不再沉重,變得歡快起來,不知不覺中,雨停,陽光又閃耀在天空中,溫暖着每個人的心靈,這正是如春天般燦爛的生命之生機!生命之活力啊!

讓我們從這個春天,這個清明開始,珍惜時間生命,畢竟,生命也像春天一樣燦爛!

清明節踏青的作文2

今天是清明節,說好了今天要上山去掃墓祭拜先輩的,所以我早早就起牀洗漱了,做好掃墓的準備。

爸爸母親比我起牀得更早,他們早就將要去祭拜的東西放在一個大籮筐裏。“酒,有;蛋糕,有;香,也有;紙,還有;香蕉,準備好了,蘋果,也準備好了;蠟燭……”我故意在一樣一樣的大聲地數,母親也樂得在旁邊看我數。“好,準備齊了,我們向山裏出發了!”我叫道。我在前邊引路,爸爸挑着祭品跟在後頭,母親也一併隨行。

剛出門,就覺得不大對頭,滿天的烏雲,那一朵朵黑沉沉的雲彷彿是吸滿水的大海綿,飽脹得就要滴下來似的,難道老天爺也是有靈性的,要祭拜了也非常傷感?我也不禁擔心起來,對母親說:“看來,天要下雨了,真是麻煩。”母親說:“是啊,不過東邊的天還好,比較亮。我看了天氣預報,說今天只是雷陣雨,應該不會那麼早下吧。走,快點,我們去叫上你奶奶。”奶奶今天也要一起去祭拜,她自己一個人住在村子東頭。我們走向奶奶家。進了奶奶的房子。咦?怎麼奶奶不在家呢?我叫了起來:“奶奶,您在哪裏?”從後面的菜園傳來了奶奶的聲音,原來,奶奶在田裏種菜啊!母親也趕緊走去幫忙。真是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啊!三下五除二,奶奶母親匆匆忙完,我們就去墓地掃墓了。

我們來到墓地。啊,這裏的景色真美啊!羣山起伏,連綿不斷,那遠處的山峯上還繚繞着淡淡的雲霧呢,峯頂若隱若現,彷彿是天上的仙境。山上樹木茂盛,滿眼的蔥綠,似是給山上穿了一件綠色的連衣裙。山腳邊那不知名的野花,不正是給裙腳鑲上了花邊嗎?再看看近處的小草,草尖上掛滿了晶瑩的水珠,是不是昨晚做了個美夢流下的羞澀的眼淚啊。聽,還有清脆的鳥鳴聲,一唱一與,是不是在歌頌這裏的美景。我情不自禁的張開雙臂,做擁抱狀,大喊:真美啊!惹得一旁的爸爸母親都哈哈大笑。

我們結隊走到爺爺的墓地,放下祭品。母親對我說:“熙熙,你與妹妹先到那邊去玩,讓母親與爸爸好好除掉這些雜草。”說完,母親與爸爸就開始動手拔草。爸爸將較大的樹木砍倒。我問爸爸:“爲什麼要砍倒呢?這不是濫砍亂伐嗎?”爸爸笑着說:“這不算是濫砍亂伐的,在墓邊的樹要砍掉,就似家裏打掃衛生一樣。要不砍掉,到時連墓在哪裏都找不到了。”我點點頭,閃到一旁,與妹妹一起坐在木板上玩手機。過了一會兒,墓地清掃乾淨了,奶奶把東西擺好,插上香,點着火,又手合一放在胸前,嘴裏唸唸有詞,也不知在說什麼。我見了忙把手中的手機放下,問爸爸,奶奶在念什麼。爸爸微微一笑,擺擺手,意思是叫我這時候不要說話。五分鐘左右,奶奶唸完了就叫爸爸去放炮燒紙,然後也招呼我也去拜四拜,說是許許心願,那些列祖列宗會保佑我的。我聽了,半信半疑地照做了。我是希望我們全家幸福如意,我的成績似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

我們許完願,就開始放爆竹了。那劈啪劈啪的聲音在山裏顯得格外的響亮,連小鳥的聲音也停止了,樹木也站立不動了。

天,又下起雨了,我們不得不趕緊收拾東西回家。一路上,我們還看見了很多人也來掃墓呢,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啊!

清明節踏青的作文3

踏青是清明的又一重要節俗。清明時節,春光明媚,楊柳青青,人們常借祭墓踏青郊遊。

清明節氣期間的戶外運動,其本來的意義就在於順應時氣,是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泄,萬物萌生,尤其是孩子,更把祭掃踏青當做一件樂事。

現在山東地區仍有這種古老習俗的傳承,清明時節,孩子們在村外踏青時,有的用柳樹的枝條做成口哨吹,有的擡着頭大口呼氣。

豐子愷有一篇文章叫《清明》,寫自己幼年時在桐鄉石門過清明節的活動和感受:

祭掃期間,附近三竺庵裏的和尚來問訊,送我們些春筍。我們也到這庵裏去玩,看見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見天日。我們終年住在那市井塵囂中的低小狹窄的百年老屋裏,一朝來到鄉村田野,感覺異常新鮮,心情特別快適,好似遨遊五湖四海。因此我們把清明掃墓當做無上的樂事。我的父親孜孜兀兀地在窮鄉僻壤的蓬門敗屋之中度送短促的一生,我想起了感到無限的同情。

因爲有外出郊遊的機會,童年的豐子愷把清明掃墓當做無上的樂事,周作人也有同樣的感受,他在《百草園》中寫道:“在舊時代裏,上墳時節頂高興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們。從前讀書人家不準婦女外出,其唯一的機會是去上墳,固然是回孃家或拜忌日也可以出門,不過那只是走一趟路,不像上墳那樣坐了山轎,到山林田野兜一個圈子。況且又正是三月初暖的天氣,怎能不痛快地遊樂一番呢?”

周作人對清明祭掃時的吃食記憶深刻,在多篇文章中皆有所提及:

小時候掃墓採杜鵑花的樂趣到了成年便已消失,至今還記憶着的只有燒鵝的味道,因爲北方沒有這東西,所以特別不能忘記也未可知。在鄉下的上墳酒席中一定有一味燒鵝,稱爲薰鵝,製法與北京的燒鴨子一樣,不過它並不以皮爲重,乃是連肉一起,蘸了醬油醋吃,肉理較粗,可是我覺得很好吃,比鴨子還好。

那時的小孩子還會吃一些野菜或者野菜的加工品,如黃花麥果和紫雲英,周作人寫道:

黃花麥果通稱鼠鞠草,系菊科植物,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春天採嫩葉,搗爛去汁,和粉做糕,稱黃花麥果糕。小孩們有歌讚美之雲:黃花麥果韌結結,關得大門自要吃;半塊拿弗出,一塊自要吃。

清明前後掃墓時,有些人家一一大約是儲存古風的人家—用黃花麥果作供,但不做餅狀,做成小顆如指頂大,或細條如小指,以五六個作一攢,名日繭果,不知是什麼意思,或因蠶上山時設等,也用這種食品,故有是稱,亦未可知。自從十二三歲時外出不參與外祖家掃墓以後,不復見過繭果,近來住在北京,也不再見黃花麥果的影子了。

掃墓時候所常吃的還有一種野菜,俗名草紫,通稱紫雲英。農人在收穫後,播種田內,用作肥料,是一種很被賤視的植物,但採取嫩莖油食,味頗鮮美,似豌豆苗。花紫紅色,數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繡,如鋪着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尤爲小孩所喜。

清明節踏青的作文4

清明,人們祭奠逝去的親人,清明,人們祭奠爲共和國奉獻了生命與鮮血的先輩們;清明,親人,親友相聚,追思故人,感悟的是人間真情,與生命的美好與生生不息;清明,人們追尋的是生命的歷史足跡。清明,人們走進田野,山林,踏青,登山,用身體擁抱已經到來的春天。清明時節,神州大地,善良的人們,感悟到的是生命的活力,美好與創造世界的力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當今吟誦起蘇軾這首飽蘸濃情之筆的不朽詩篇,我的內心被一個永恆的節日所詮釋,是清明節,乃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是億萬人民向英雄逝世的革命者傳達祝福傳達心生的節日。

“清者,從水,青聲,象徵青色的水流;明者,從日,從月,意味着日月當風,普照萬物;因此‘清明’二字即是天清氣朗,萬物生化的時節。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時節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清明節的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後來,逐漸與掃墓、祭祖等聯繫在一起,唐宋以後又加入了踏青、郊遊等內容。千百年來,人們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節裏既懷念先人,又迎接春耕的到來。同時,清明節的儀式和內涵也呈現出不斷演化、不斷整合和不斷豐富的“活體狀態”。因此,清明不只是祭祀,也不能僅剩下掃墓。今天,我們過清明節假日,更多的是要透過掃墓祭祀等形式喚起後人對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體現感恩祖宗、傳承家族榮譽的文化傳統,從而不斷增強凝聚力,同時確保民族的優良文化和共同的記憶,得以代代相傳、萬載永續。

面對日新月異的今天,社會必然要進步發展。但社會發展不能拋棄傳統,傳統是民族的根,傳統是子孫的精神家園。清明節,總是給人帶來些許感傷,它勾起我們對親人的思念,也讓我們更多的思考生命,思考人一生的意義。

清明節踏青的作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年的清明節,天空晴朗,萬里無雲,並不象有雨的樣貌。我們一時興起去遊春踏青。可是還有一個小小的目的——能帶點野菜回來。到了東環邊的麥地,綠油油的一片,一眼望不到邊,美麗極了,這時腦海裏蹦出了好多詞語:一馬平川、美麗草原、遼闊平原等等,我真不明白該用哪個好了。

好朋友和我在麥田畦裏追逐打鬧玩了起來,一尺多高的小麥苗很粗狀,也很健康,有的農民伯伯在爲它們除草,有的在爲它們澆水。遠處的白色塑料大棚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啊!那裏必須是草莓基地吧!”我驚喜的大喊,之後便飛快的向那裏奔去,爸爸和我的朋友緊跟其後。到了那裏,我一溜煙的鑽進白棚裏,一看,咦不是草莓呀,問了那裏的人才明白,草莓還沒長出來呢。雖然有些失望,但旁邊的土山又引起我們的興趣。

我刺溜一下爬了上去,不知爲什麼我的朋友爬的那麼慢,剛好土山頂上有一根繩子,我便借用那根繩子把他拉了上來。這時,我倆已成了小泥孩了,渾身的土,爸爸說:“已成這樣,那就放開玩吧。”哈哈,跟土的大戰開始了。(媽媽的話:藍天、白雲、綠地、土山這一大自然最樸素的景象卻給孩子們帶來了無限歡樂)盡興後爸爸說該回去了,我和朋友從土山的斜坡上滑下來,滑下的一瞬間,微風吹着,涼爽極了。

回到麥田地,看到媽媽已經挖了好多野菜,她的額頭已大汗淋瀝,小臉紅紅的,零亂的幾縷頭髮已貼在了腮幫子上了,身上也竟是土,和我一樣成了小泥人,我頭一次看見媽媽這副狼狽樣,不禁大笑起來感慨到:“我可愛的老媽,你也迴歸大自然了哪裏還尋得平日裏的煙脂香味呀”媽媽害羞的笑了。

看到媽媽身旁那袋勞動果實,我驚奇地問:“媽媽,你挖了那麼多野菜,真歷害!”媽媽說:“我挖的算少得了。”果然,旁邊的魏阿姨比我們挖的多多了。媽媽又教我挖野菜,右手拿刀,插進土裏,割斷野菜的根,左手揪起野菜,如果根上的土多,就抖動抖動,挖多了,左手拿不了,就往袋子裏裝。經過我的幫忙野菜越來越多,可愛的野菜擠在袋子裏,彷彿在說笑打鬧呢!該回家了,我們看着那些碧綠的麥苗和可愛的野菜,踏着依依不捨的腳步向歸途走去。

回到家,我們迫不及待的幹起來,擇菜、洗菜、蒸菜,分工合作,不一會兒,媽媽已經端上來一大碗蒸好的野菜了,我嚐了一口,那味道又新鮮又甜美。

今日的晚餐真美味呀!我想是因爲那裏麪包含了我的勞動吧!

清明節踏青的作文6

翻看報紙,許多以“小鎮”命名的房地產廣告,其古韻樸質的實景畫面,會使我的思緒飄飛在那生我養我的家鄉小鎮。可是,如今卻回不去了,那兒早已沒有容身的家,也沒有什麼可以走訪的親友了。但是,我又不得不回去,因爲小鎮的青山之上還安息着先人們的靈魂,每到清明,這種意願就特別強烈。

清明,歷來爲小鎮人所看重,尤其是父輩。小鎮人過清明的所有民俗儀式,都在悄無聲息地秩序中進行着。早在清明節前十幾天,人們就在計算着日子,聯絡着親友,安排着行程。紙錢是悄悄購買的,柳枝是悄悄插於屋檐和門窗上的,清明糉、清明粑等祭品是悄悄被搬上供桌的……或許有一天夜裏,夢見了先人的音容笑貌,於是說:“他們都在那邊唸叨着了,該去添土祭墳了。”

記得,小鎮的清明總是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來臨。綿綿的細雨灑落在堅硬的青石板街面上,無聲無息,使人思緒萬千,想起黯然傷神的往事,正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意境。扛一把鋤頭,提一個裝有祭品的竹籃,揣一顆思念的心,老老少少一大羣人就去墳地祭拜了。小鎮人的清明祭品不如城裏人雅緻,沒有鮮花之類,大多是些酒、肉、米、茶、蛋等食品,自然少不了香火與紙錢。小鎮的清明之境,可以讓逝者靜靜地躺在泥土中,不再有痛苦與悲傷,不再理會塵世的恩怨情仇,靈魂得到安息,得到超度。

清明的祭奠儀式是一個充滿傷感的畫面:拔淨一片亂草,培上幾把新土,擺下幾杯冷酒,點上幾支香燭,燒上一把紙錢。風雨愁人,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唯有心底默默的哀思。沉積的親情如潮水涌起,如陽光傾瀉,如清風徐來,親人們的面龐在繚繞的清煙中漸漸清晰起來……

小鎮飄蕩着清明粑的香氣,古樸滄桑的街道上行人匆匆。淚溼衣衫的人們在墳頭的三炷清香中叩拜,爆竹聲把小鎮的寂靜一次次撕破。在通往山林的青石小徑上,間或能碰上三五成羣、扶老攜幼的掃墓踏青人,熟悉的,閒聊幾句;陌生的,會心一笑,從彼此的喘氣聲中一擦而過。行至疲乏時,擇一處光潔的石巖席地而坐,小憩片刻。這時,一縷從大山深處拂來的清風,帶着春天的氣息,挾着麥苗的鮮潤,裹着油菜花的芳香,讓人一次次深深地呼吸,清明的春意便浸入身體,溶進血液,盪滌全身。

小鎮人過清明,少了世俗,多了虔誠;沒有斷魂,只有思念。

清明節踏青的作文7

“清明時節雨紛紛”,在清明即將到來之際,老天爺放了太陽一星期的假。這幾天來,風雨雷電在人間暢遊嬉戲,豆大的雨點落在地上,劈啪做響,譜出一首歡快的雨中交響曲。可我有點兒沮喪,萬一清明那天雨神還不走,多惱人啊!到了這一天,太陽公公又出來工作了,睡了一星期的它精神特足,放射出強烈的光芒。

“萬歲!”天公作美,太陽出來喜洋洋。我樂不可支,急急忙忙吃完早飯,就上了路,陪我上路的,還有那撲朔迷離的清明夢:九泉之下的外公過得快樂嗎?我們又來“看”你了;山媽媽是否依然青春綻放?小鳥是否依舊歌聲嘹亮?……

我迫不及待地加快了步伐等我們到山腳下時,不少掃墓的人家已經上山了。我三步並作兩步走,大步流星地追趕,很快就趕上,然後把他們遠遠地甩在後面。是誰說“路上行人慾斷魂”我看是“路上兒童皆歡喜”,因爲,一年當中,難得有踏青的機會。你瞧我,又蹦又跳的,活像個調皮的.小精靈,哪來的“斷魂”呢?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郊遊機會呀!平時,我們被關在“監獄”裏學習,整天戴着個“緊箍咒”在那茫茫題海中奮戰,身心疲憊,多想放鬆一下,借清明掃墓,給大腦放個假,你說我能不快樂嗎?

到了山頂,哇!墓地上的野草又鑽出來,雖然是春風吹又生,但今天你們也在劫難逃。我套上手套,幫大人拔草,我用力一拔它倒是沒啥動靜,我卻差點摔倒在地,呵,這小草還挺倔強,我不信拔不起,我搓搓手,站穩腳,雙手握緊小草,用力一拔,終於拔出一撮草,可我也因爲用力過猛而摔了個四腳朝天。哥哥、姐姐都笑彎了腰。

我整個人都成了跳跳球,上竄下跳,好不調皮。一會兒拔拔草,一會兒摘摘花,一會兒嚼嚼泡泡糖,一會兒又把紅花油倒在毛毛蟲身上,看它如何垂死掙扎……

可沒過一會兒,我的肚子就又唱起了“空城計”咕嚕咕嚕地叫個不停。我只好靜靜地蹲在地上畫餅充飢。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肚子的埋怨聲也越來越大,此時它就像個乾癟的氣球,有氣無力。

透過我們的努力,野草們終於“全軍覆沒”了,我們征服了它,我們戰勝了它!開始燒紙錢了,烏煙瘴氣,我還咳嗽了幾聲。隨後,再那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中,我們狼吞虎嚥地吃起東西來。這些食物真是美味可口,在加上一覽無餘的山間美景,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滋味,更是回味無窮。

快樂的你,快樂的我,快樂的我們在清明。

清明節踏青的作文8

清明,人們祭奠逝去的親人,清明,人們祭奠爲共和國奉獻了生命與鮮血的先輩們;清明,親人,親友相聚,追思故人,感悟的是人間真情,與生命的美好與生生不息;清明,人們追尋的是生命的歷史足跡。清明,人們走進田野,山林,踏青,登山,用身體擁抱已經到來的春天。清明時節,神州大地,善良的人們,感悟到的是生命的活力,美好與創造世界的力量。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當今吟誦起蘇軾這首飽蘸濃情之筆的不朽詩篇,我的內心被一個永恆的節日所詮釋,是清明節,乃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是億萬人民向英雄逝世的革命者傳達祝福傳達心生的節日。

“清者,從水,青聲,象徵青色的水流;明者,從日,從月,意味着日月當風,普照萬物;因此‘清明’二字即是天清氣朗,萬物生化的時節。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清明時節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清明節的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後來,逐漸與掃墓、祭祖等聯繫在一起,唐宋以後又加入了踏青、郊遊等內容。千百年來,人們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節裏既懷念先人,又迎接春耕的到來。同時,清明節的儀式和內涵也呈現出不斷演化、不斷整合和不斷豐富的“活體狀態”。因此,清明不只是祭祀,也不能僅剩下掃墓。今天,我們過清明節假日,更多的是要透過掃墓祭祀等形式喚起後人對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體現感恩祖宗、傳承家族榮譽的文化傳統,從而不斷增強凝聚力,同時確保民族的優良文化和共同的記憶,得以代代相傳、萬載永續。

面對日新月異的今天,社會必然要進步發展。但社會發展不能拋棄傳統,傳統是民族的根,傳統是子孫的精神家園。清明節,總是給人帶來些許感傷,它勾起我們對親人的思念,也讓我們更多的思考生命,思考人一生的意義。

清明節踏青的作文9

今年的清明節放假,我們一家到去野外踏青去。

一路上我很興奮,坐在車上我總是不停的說、笑、扭動着身體,媽媽說我快樂瘋了,哈哈……春風吹着我們,小鳥在天空唱歌,路邊的柳樹向我們招手,它們也告訴我春天多麼美好。

路邊的田野裏,麥苗碧綠碧綠的,金黃的油菜花全都張開了笑臉,就像黃和綠組成的圖畫。我們來到馬陵山,山上的人已經很多了,人們穿行在綠樹和紅花之間,真是舒服極了。我喜歡路邊的蒲公英,金黃的花瓣,毛茸茸的花心,多可愛呀。我喜歡像紅雲一樣的桃花,這兒一片那兒一片,我的心情也像這花兒一樣,變成粉紅色的了。我喜歡那些綠得發亮的葉片,像媽媽做的飯一樣散發着芬芳……

我們又來到了馬陵山陵園,有很多人來燒紙上墳,爸爸說這叫祭祖,清明節在古代也叫鬼節,是紀念逝去的親人的節日。聽得遠處傳來的哭聲,我的心不由的有些悲傷,忍不住想起經典誦讀上的那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真是一個讓人悲喜交加的節日呀。

清明節踏青的作文10

清明節放假,我對爸爸說:“我們一起去山上踏青吧!”我用懇求的眼神望着爸爸,希望爸爸能夠同意,爸爸可怎麼都不幹,我便大哭起來,爸爸奈何不了我,只好點點頭答應了。

早上,我早早的起牀,帶上上山的裝備,和爸爸一起去踏青。半個小時的路程讓我筋疲力盡。

到了山上,我貪婪的呼吸了一大口空氣,看着那巍峨的雄山,流淌的小溪,碧綠的泓碧水,嘰嘰喳喳的小鳥在天空上自由自在的飛翔,還有那隨風搖曳的柳樹,更是讓人神往。頓時,我彷彿明白了高山流水的真正含義,那美景勝過一件華麗的衣服,勝過一棟舒適豪華別墅,勝過一個優美舞者。對於此時此刻的我來說,那是一件無價之寶,沒有人能夠買走它。我欣賞着美景,俯視山下,看到了一棟棟房屋,一個個忙碌的人,一隻只引領孩子前進的母親

轉眼間,到了中午,爸爸採了一些野菜,我吃着野菜雖有些苦澀,但我吃到了自然的味道,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先苦後甜,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目標,說到這,我又回味了這裏的美景,午飯後,和它告了別。回到家,我並不覺得勞累,只認爲那是一種享受,享受到了從未享受過的美好。

這一次踏青,讓我感受到了美景,感受到了大自然,也感受到我的未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