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中元節的作文(精選2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爲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於中元節的作文(精選2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元節的作文(精選27篇)

中元節的作文 篇1

老師說七月半也叫“鬼節”、“中元節”,是人們祭祖祭拜先人的一個節日,也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可是我很懷疑老師的話,因爲我家的中元節是從七月初九開始的。

在七月初的時候,我們家就會開始爲七月半鬼節做準備——寫包。我老是記不住該怎麼稱呼逝世的姥姥、爺爺他們,這時候媽媽就會耐心地教我。說在寫包的時候,稱姥姥爲曾祖,稱爺爺爲祖考,結尾爲老大人,若是女性,則結尾稱呼爲老孺人。

寫了包之後就是數紙錢裝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會開始做其他準備。如,將八仙桌擦乾淨,倒乾淨香爐裏面的沙子和香灰,買好過節用的紙錢、紙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時分,我家會將八仙桌擺在堂屋的正中間,香爐倒上一些沙子擺在桌面的上方處。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處則分別擺上一條長凳。在桌子正對大門的那一方,會在桌子腿上方繫上一面方正的步,我們如果要燒紙錢,就要從布的兩側遞到桌子下的盆子中。

等到準備完畢,吃過晚飯、洗過澡我們家就會由爸爸帶頭引着我們去外邊“接客”。爸爸的手上會拿着幾支香燭、一些紙錢,一邊走,一邊嘴裏唸唸有詞,似乎是說“xxx接您回來看看”之類的……

等走到一定距離後就會開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燭,然後點鞭炮。鞭炮點過後,我們就要鞠躬拜祖。

回到家,吃些瓜果,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這個夜晚,八仙桌香爐裏的香不能斷,要一直燃到第二天。

第二天,則是接待來過節的親戚和“送客”。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擺上小茶杯,不時地祭上熱茶水。在祭過之後,我們要喝完茶水。而且,在這期間,我們不能碰到長凳。

在中午,我們家一貫的習俗是吃麪條,媽媽做的麪條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別香。就連不愛吃麪的我,在這一天都會把碗裏的面吃光光。

到了下午四點時候,媽媽就會開始做晚飯;而等到四點半或五點的時候,親戚們就會派幾個人帶着各家寫好的包或紙箱,帶到接客插香燭的地方開始燒包。

之後就是等待先人將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飯菜“吃完”,接着我們則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爐,圍着八仙桌開始吃飯。飯畢,親戚會回家去爲他們家的中元節做準備,而我們家則會再次擺上香燭,祭上瓜果,等到祭完,這個中元節纔算是過去了。

中元節的作文 篇2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四,我和媽媽在家搬出一張桌子來燒香拜拜。我問媽媽:爲什麼要燒香拜拜。媽媽說:“今天是鬼節。”等一下要回外婆家吃飯。爲什麼會有鬼節?我上網查了一番,原來:“中國有三大鬼節:清明節、中元節(七月十五)、寒衣節(十月初一)。中國人不僅對人有人情味,對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的鬼節。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爲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爲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或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家家戶戶要準備紙錢、果盤、供桌“燒經”了。特意供奉水蒸餛飩、餃子。家有新亡,除靈前則在七月十三燒經。何謂燒經,一般理解爲祭祀祖先的一種形式燒燒紙錢叩叩頭。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在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爲,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七月十四/十五日,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爲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他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許其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衆,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鑑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我恍然大悟,鬼節還有這樣的歷史啊!!

中元節的作文 篇3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爲“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爲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爲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爲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爲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樑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着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着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着,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衆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着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

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爲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爲,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爲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爲陽,鬼爲陰;陸爲陽,水爲陰。水下神祕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裏。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爲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爲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元節的作文 篇4

今天,是農曆7月14,中元節,當地人稱“鬼節”,是個很隆重的節日,每家每戶都要吃鴨肉。包餈粑,真熱鬧,我們家裏也做了很豐富的的菜,可我最喜歡的是爸爸買回來的海鮮,有九節蝦,青蟹,三文魚,青蟹的個子綠綠的,有兩個像鉗子一樣的大腿,爸爸拿刀把青蟹切成兩半,一不下心就被夾子夾住了,爸爸驚心膽跳的,急忙拿刀來拍打。

當你想摸他的時候,它就會用大夾子保護自己攻擊別人,他有又硬又小的眼睛,一碰他,就會縮回去,真逗人,九節蝦在袋子裏活蹦亂跳,別看海鮮長得不好看,放進開水裏,就會大變身,金燦燦的,真誘人,看到了就想吃。

今天過節真開心!

中元節的作文 篇5

早晨,鬧鐘的“叮鈴鈴”聲把我從美夢中“喚”醒,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無意中看了一下日曆,今天是8月24日,下面還標註着“中元節”三個字,中元節?沒聽說過。爲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問媽媽什麼是中元節?媽媽告訴我:中元節是人們紀念祖先的日子。哦,原來如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最近媽媽經常疊元寶呢!

到了中午,我們都忙開了:我負責疊紙,爸爸、媽媽負責燒飯菜。我來到桌前(桌上放着今天我應該疊的紙),哦,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桌上的那疊紙足有3釐米厚,事不宜遲,我立刻動手幹了起來。我按照爸爸教我的快捷方法:先拿出一些紙,把它們平均分成幾份,再把它們捲起來,壓平,最後它們一張一張地抽出來,就行了。過了三十幾分鍾,我把紙疊好了,媽媽那邊也好了。我幫媽媽擺好飯菜,碗筷,爸爸拿了一根樹枝和耐燒的舊臉盆,再點燃蠟燭,一切準備就緒。

爸爸先從紙堆裏抽出一張紙,點燃後,一張放在大門前,再用另一張引火放在舊臉盆裏,待火燒起來後,爸爸把兩捆紙放在舊臉盆裏,過了一會兒,紙燒成了灰,爸爸把元寶放入舊臉盆中,3分鐘過去了,元寶也燒完了,等火滅了,我們趕緊磕了頭,磕完頭後,我吹滅了蠟燭,爸爸把舊臉盆端走倒掉,我們把桌子重新收拾好。

中元節是祭祖的日子。我們不能忘記:沒有祖先的勤勞,我們也不能過上如今幸福美好的日子!

中元節的作文 篇6

我是紹興人,紹興是水鄉,紹興人天生對水有一種敬畏之情,特別在七月十五這一天尤爲突顯。

七月十五爲中元節,這一天雖不很喜慶,但那氛圍卻很隆重——我們那兒許多人都齊聚河沿,可不熱鬧嗎?那爲什麼要聚在河邊呢?爲的是祭拜河中判官。這一天,奶奶買了許多瓜果糕點,就是爲了這件事。在七月十五的下午,老老少少趕至河邊,老人們要擺好供品菜肉,還要預備蠟燭紙元寶之類的東西,小孩子們並不是很在意這種祭拜,而老人們這種事卻一向很是重視,在那之前還要念經唸佛。

在做好了一系列準備之後,祭拜才正式開始。人們點上蠟燭與香,開始祭拜河判官。一堆火在河沿熊熊燃起,祭拜前所備好的紙元寶之類的統統放了進去,熊熊的火光與隆重的儀式吸引了不少他鄉之人甚至外國人駐足觀之。

祭拜儀式結束後,人們先回家休養並準備湖燈。據奶奶說她小時候,雖然也放湖燈,但用的卻是河蚌殼加香油。以前的湖燈多麼樸素哇!隨着生活條件之變,湖燈之狀也有所變了,如今之湖燈較以前精緻之許多呀。

許多人家都拿着自家制的湖燈趕來了,此時天還未黑,如若天黑了下來,那時便有更多人了。所以一些人在這一天傍晚會早早吃完飯便趕去河邊。

這湖燈先前全得靠人推動水才能移動,有的運氣差的湖燈飄到橋的另一邊,偏離航向,則無法挽救;有的好運的湖燈順着風與浪一路向前,火力全開,便一帆風順。據說,在放時飄得越快越遠越好。

每個民族有每個民族的特色,各處地區有各處地區的風俗,但我相信每個人最難忘的節日風俗來自故鄉。這就是我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節日,它是故鄉的中元節。

中元節的作文 篇7

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即中元節。此節初爲佛教節日,稱“盂蘭盆會”,傳說釋迦弟子目蓮,爲救在地獄中受苦的母親而求佛超度,後演爲民間追薦祖先,故亦稱是日爲“鬼節”。

清末畫報中關於盂蘭盆會放河燈燒法船的記載

舊京之中元節,除廟宇僧衆舉行演經文等重大佛事活動外,民間則重放荷燈與燒法船。

放荷燈亦稱放河燈,其含意是導引鬼魂進入極樂世界或及早託生轉世。荷燈之樣式,其上半部皆爲彩紙疊成之蓮花兒,下半部之載體各異,或西瓜或冬瓜或南瓜或倭瓜,取其半並掏空瓤肉,中插點燃之蠟燭,於夜幕初降時放入河湖,燭影搖曳,隨波盪漾,與水中倒影上下映帶,燦若繁星。正如清宣宗《養正書屋全集》(道光三年刻本)之《中元河燈》詩所云:“萬盞蓮燈水面浮,中元佳夕蕩輕舟;繁星朗月光同映,點綴前汀一段秋。”

清末民初以來,北京傳統風俗,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人們照例要到北海公園參加一年一度的孟蘭盆會,大放河燈。是日夜晚,北海太液池之上,南迄雙虹榭邊,北至五龍亭畔,盪漾的碧波漣漪之上,燈火晶明,如銀河羣星,明滅浮動,景色極爲壯觀。

這天黃昏,明月初升,北海漪瀾堂兩側的走廊和北河沿岸的四周以及金鏊玉帶橋邊,真是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北京什剎海、積水潭、御河橋、護城河水關等處,也有放荷燈之盛舉,故清宗室文昭(號紫幢,博學工時,負有才名。)《紫幢詩抄》之《京師竹枝詞》曰:“坊巷遊人入夜喧,莊連哈達右前門,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

中元節燒“法船”,其用意是爲渡幽冥孤獨之魂,此種冥器,俗稱“燒活”,小者丈餘,大者數丈,由冥衣鋪匠人以秫秸扎架,彩紙裱糊並繪畫而成,料價雖廉而工錢甚昂,故凡燒法船者,非殷實之家而莫敢問津世。

法船之船頭,爲猛虎虎頭圖案,探身持叉之開路鬼站於前,其後相對而立者,系“黑白無常”鬼,“白無常”也稱“活無常”,身着白袍,頭戴白色高帽,上書“利見大人”四楷書大字,手持哭喪捧若揮舞之狀;"黑無常"又稱“死有分”,身着皁袍,手持“勾魂牌”,上書“你可來了,正要拿你”,並用硃筆圈點,其猙獰之貌,令人望之不寒而慄。

艙內糊十殿閻君,即秦廣三蔣,楚江王歷,宋帝王餘,五官王呂,閻羅王天子包,卞城王畢,泰山王董,都市王黃,平等王陸,轉輪王薛。中爲地藏王菩薩,正襟危坐,接受十殿閻君朝拜。神鬼以外,尚有掌舵者一人,持漿划船者數人至十餘人不等。船之桅杆上掛一面旗子,正面書“盂蘭聖會”,背面書“慈航普渡”。

如此龐然大物,系由四五節組合而成,連至法會現場,須由冥衣鋪臨時僱用十餘人(俗稱“拿燒活的”)舉送,絲毫不得損壞。列隊而行,穿街過巷,雅子頑童出於好奇,每每尾隨不已,並極願爲顧工代勞,體驗一番舉送燒活的滋味兒與情趣。

舊時焚燒法船,皆在午夜舉行,先由和尚奏法器誦經文,而後於水畔焚之,火舌沖天,光焰晃眼,糊味兒薰鼻,雖如此而觀者如堵,不飽此眼福誓不罷休。恰如《都門離詠·中元》雲:“朵朵蓮燈放滿河,燒船拯溺誦彌陀。夜深婦女歸家去,螢火飛飛鬼火多。

中元節的作文 篇8

在富士康工作的大哥給我打來電話,讓我抽空幫助富士康寫一篇祭文拜“普度公”祭“好兄弟”。農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他們要做祭祀活動。

中元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鬼節”。印象中, “鬼節”期間,我們這裏沒有什麼重大活動。但是,常年在外奔波的經驗告訴我,東南沿海一帶包括在其他國家、地區生活的華人,在此期間,應該有所動作。

我爽快地答應了大哥。

乘閒,我在網上搜尋了一下中元節的祭文。搜了將近一個小時,也沒有看到一篇拜“普度公”祭“好兄弟”的文章。看來大哥給我佈置的,不是一個小任務。於是,我就把中元節的資料仔細地消化了一下。接着,我繼續在一個有許多祭文的網站仔細甄別。遺憾的是,網上無數文章,均與此無關。不過,細心的我還是看到了這個網站的客服電話。我撥通了,對方告訴我,可以在線請求工作人員支援。我按照她的指點,與在線的工作人員取得聯繫,工作人員用QQ與我交流。當我把問題告訴她時,她告訴我,她們沒有這項服務,但是她可以提供一個網址,讓我在上面搜尋。

我欣喜若狂,但是連結了她給我的地址以後,我發現,我又回到了剛剛那個網站。我知道,指望她們,看來是不可能了。只好靜下心來,仔細揣度祭文的寫法。

盛傳的各種祭文,它們或者是祭祀祖先,或者是祭祀某個近期遠去的親人、朋友,這些文章,非常欠缺專業性,遠遠不能符合我的要求。我接觸過真正的祭文,那是應中國海洋文化節之邀,在浙江岱山祭海期間,由岱山縣的縣委書記親自爲我們誦讀的。祭文非常工整,每四字爲一句,全文流暢、押韻,誦讀起來,朗朗上口。那篇祭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汶川地震之後,《江西日報》發表了我一篇祭奠汶川遇難同胞的詩歌,還發表了別人寫的一篇祭文。那篇祭文,前半部分寫得比較規範,後半部分則較爲鬆散,規範性稍許弱了一些。

中元節的作文 篇9

早晨,窗外一陣陣鴨叫聲把我從美妙的夢境中拉了出來。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從房間裏走向客廳。我習慣性地看了看日曆,今天是8月27日,下方註釋着“中元節”這幾個字,所謂中元節,就是人們農曆七月十四殺鴨祭祀祖先的日子。

“我回來了。”只見媽媽拎着大袋小袋,滿載而歸,跨進家門。

“媽媽,您起得真早。”我看着滿頭大汗的媽媽說,“怎麼不叫我一起和您一起去購物呢?”

“ 呵呵,等你起來,街上的東西都賣光了。”媽媽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中元節,購物的人非常多!”

媽媽買回來的是今天晚餐的主食和用來祭祀祖先的祭品。到了中午,我們全家都忙開了:媽媽殺鴨,外婆煎魚,我煮豬肉。一個小時後,我把煮熟的菜擺放在一張桌子上,媽媽再擺上五杯酒,兩雙金筷子,這就是祭品了。最後我跟媽媽把桌子擡起放在陽臺,再在後院插上幾根香,就大功告成了。

接下來就是燒紙錢,外婆拿了一隻簸箕和一捆紙錢,一切準備就緒。外婆先從紙堆裏抽出一張紙,點燃後,一張放在大門前,再用另一張引火放在簸箕裏,待火燒起來後,外婆再慢慢地把一捆紙錢一張一張放在簸箕裏,過了一會兒,紙錢燒成了灰,再用“酒”把火給滅掉,外婆就把簸箕拿走倒掉,外婆一邊燒紙錢,一邊嘴裏低聲地念着,大概的意思就是希望祖宗保佑我們幸福安康!生活美滿!

傍晚,在外打工的爸爸也急匆匆地趕了回來。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桌前,享用可口的飯菜,因爲我們全家難得能圍坐在一起吃一頓晚飯,所以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感到十分開心,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開心地說:“過中元節,能祭祖,又能吃鴨肉,真好!”外婆不住地點頭:“好,現在的生活就是好!”

中元節是祭祖的日子,我們不能忘記祖先:沒有祖先的勤勞,我們也不能過上如今幸福美好的日子!

中元節的作文 篇10

閩南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我們這美麗的家鄉——閩南同樣也具有別具一格的民俗民風:有跑王的端午節、看煙花的元宵節…但我還是喜歡最有閩南特色的走火炬中元節。

盼啊,盼啊,盼……終於盼來了家鄉熱鬧的中元節了。這一天,可熱鬧了…

中元節,俗稱“鬼節”。傳說掌管地府的是地藏菩薩。他的母親被關在了地府裏。地藏是個孝順兒子,不忍母親被折磨得不成樣,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徇私把母親放了出來。沒想到牢房裏的小鬼蜂擁而出,成了各個地方的“遊鬼”。所以,人們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都要“盛情款待”各地的遊鬼以保平安。我覺得地藏菩薩真的好勇敢,好有型啊,覺得連傳說中的鬼怪似乎也不那麼可怕了。

到了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擺出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供品,真是吃了忘不了的美食。聽說做的大米要放到井裏浸泡幾天呢。蒸熟的鬆@雪白雪白的,鬆、糯、軟、冰,夏日裏能吃出一片冰涼,比冰淇淋還好吃,且更綠色。現在因爲商場多了起來,購物比做這些小吃簡單多了,所以在七月十五的前幾天,大人們則會次數繁多地帶我們去逛商店,讓我們“大開殺戒”。

說說中元節這天晚上吧。這天晚上,不等太陽公公說再見,大家就開始準備上香了。六點多時,剛開始還只是一兩戶人家,可過了一會,就陸陸續續的愈發多了起來。香菸繚繞,燭火搖曳,煞是熱鬧。絡繹不絕的香客摩肩接踵,鄉音中熱情地相邀,於是乎甩開膀子的酒客吆五呼六,微醺中大笑開懷,圍坐一羣的茶客茵茵水汽中娓娓莞爾。夜色漸漸的來了,孩子們喜上眉梢,因爲屬於我們時光到了,小夥伴們紛紛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火炬——青青的竹竿灌上煤油,塞了毛巾,點燃了,呼朋喚友,蜂擁着遊走於阡陌、田間,嘻嚷着誰家的火光明亮,哪家的火炬持久,宛如一條夜行的火龍映照着燦爛的童顏,徹夜不眠。於是,大人們品味着鄉俗,放鬆着盛夏下的身心,孩子們追逐着鄉俗,娛悅着無憂無慮的童年……

故鄉的文化底蘊深厚,“鬼節”的傳說中也洋溢着濃濃的鄉情!我希望我們的故鄉——閩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中元節的作文 篇11

剛剛進入農曆七月,自初一那日的鞭炮聲後,每日的清晨,便是被一聲聲“篤、篤、篤”的敲擊聲給喚醒的。大概早晨五六點的時候,東邊山頂上的天空,已經有了暗灰色略帶微金或微粉的雲彩霞光在流轉,這時,屋後那戶人家的老漢就會拿出一把長條凳、一個馬紮,正襟危坐在自家門口的屋檐下,左手執一管鐵器,右手揮一把木錘,在粗劣毛糙的黃裱紙上,敲出一排排外圓內方的錢印子,條凳邊上一摞摞的黃色糙紙,打好錢印的香票紙放一邊,空白的黃裱紙放在另一邊。“篤、篤、篤”的聲音就此綿延開來,似佛堂裏敲木魚的聲響,沉悶中透着清亮,規律的節奏彷彿無休無止地悠遠漫延,時刻提醒着人們,七月半中元節就快要到了。

記得小時候,每到陰曆七月,父親也會早早地起牀,漱口淨面後坐在廊下打紙錢,說是給過世的先輩們在陰間流通所用。打紙錢有很多的禁忌,外婆常教導我們,不得喧譁吵鬧,要凝神屏氣、肅穆恭敬,還說女人打的紙錢不值錢,男丁打的紙錢才頂用,清晨打的紙錢最牢靠,下午打紙錢不得懸空敲打,得伏在地上打才能接地氣。就連錢印的個數都是很有講究的,她煞有介事地說,紙錢中豎列3排的是敬神,豎列4排的是敬鬼,橫排的個數按“金、銀、銅、鐵、錫”的順序,視紙錢長短,以“16、11、6”的個數爲佳,這樣,每個橫排不論從哪邊開始數起,頭、尾都是“金”字,最爲金貴、實誠。打好香票紙後,還得一張張對摺碼好,放在早已買好的竹製籠屜裏,說這是先人的錢箱,用封條貼上名字,七月半時燒給他們一併帶走的,其餘的紙錢要分別打包郵給不同的前輩,再多餘的,就用來打發那些無子無女的遊魂野鬼。小時候幫着大人碼紙錢的時候偶爾會偷懶,一次將好幾張紙錢對摺,母親發現了便會訓斥,說是幾張紙錢重疊對摺只能當一張用,馬虎不得,到時前人用度不夠,要託夢算賬的,於是只好老老實實按部就班操作,再不敢偷工減料了。待到七月十五日那天,父親就打包好一個個“包袱”,準備燒寄給早逝的先祖,一般上溯三輩至曾祖輩,再加上一些過往甚親卻無兒女的早亡親戚,年年都得有十七八個包袱。用不經裁剪的一整張約一尺見方的黃裱紙,將事先準備好的紙錢、元寶、紙衣等一併包好,對照民俗書上的古文格式用毛筆書寫好,署上郵包人和子嗣的名字,通常是“今據孝男xxx攜孫xxx等虔備財包一封恭憑中元大會化上”,再將先祖的名諱(男稱老大人x氏xx,女稱老孺人x氏xx)寫在包上,註明“魂下冥中 往生利用”字樣,最後落款“某年七月十五日跪焚”,好似一封寄往陰曹地府的郵件專遞。後來,父親着人按照鬼節郵包的格式給刻了一塊“中元板”,每年打好包,只要在印刷板是抹上墨汁,往黃裱紙上一印,再拿毛筆填充姓名即可,省了重複書寫的麻煩,還顯得工整美觀。如今,各行各業都實行專業化運作了,小縣城開了多家賣壽衣、花圈兼營香燭的店面,紙錢、冥幣、包袱封、竹扎紙糊的小洋房、小家電一應俱全,連僕人小偶都配齊了,近些年,更是涌現出了不少用金泊硬紙板製作的全套金飾、蘋果手機、豪華轎車等時興玩意。

七月是秋夏時令鞭炮燃放較爲頻繁的一個月,也是宰殺秋鴨較爲集中的時節。七月初一的大清早,各家各戶就燃放起鞭炮,殺雞宰鴨迎接“老祖宗”回鄉團圓過節,自當日起至七月半這期間的每日晚上都叮囑家人無事避免夜間外出或晚歸。七月初七,人們念着“七月七,毛雞毛鴨殺一批”的諺語,又放鞭炮又灑血,既爲七夕乞巧,也爲祭祀祖輩護佑得平安、得豐收。七月十五是送諸鬼踏上歸程的日子,更是隆重熱鬧,清早殺雞斬鴨將血灑在紙錢和包袱上,中午大魚大肉、雞鴨滿桌祭祀自不必說,傍晚時分的燒包、禱告、點爆竹送先輩上路是那天的重頭戲,還要一再叮嚀一家老小待夜一擦黑便一概不準出門了。十五那日的黃昏時分,母親會在房子靠西北的角上,放一捆乾枯的稻杆均勻地平鋪成一米見方的祭臺,然後將那一個個臌脹的包袱鄭重其事地小心排列在其上,燃燭、點香、敬獻酒菜果盤後,開始燒包、放鞭炮。每次我都陪在母親身邊幫着燒包,父親則負責點燃鞭炮。母親一邊燒着包,一邊唸叨着:“爺孃啊,你們又在山上聽了幾年的鳥叫了,要保佑子子孫孫平安啊!”說着,總要揉揉腥紅的眼睛,卻說是讓草灰給迷了眼。由於紙錢包袱打包時較爲嚴實,常常燒得不完全,需要用小木棍略微挑起,才能完全燃燒。我這才發現,那些叫不上名的遠親的包袱稍顯輕薄些,外公外婆和爺爺奶奶的包則更厚實,金元寶也更多些,可見骨肉血緣的親疏分別。暫且不說人生是否真有六道輪迴、靈魂不滅的說法,但那種對已然故去的親人的懷想和追思,卻是每個人都無法捨棄的。除此之外,母親每年都要備下許多散裝的紙錢,焚燒時口裏還唸唸有詞,無外乎祝禱那些遊魂孤鬼普渡超脫、早登極樂的絮語,據說這是篤信佛教的外婆交待下來要多行義舉、安撫冤魂的。

經查閱資料方知,中元節也稱鬼節、盂蘭盆節,居然還有個“目犍連救母”的來歷。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犍連,欲報答已故母親的養育之恩,用神通尋找母親,卻發現其投生餓鬼道。目犍連異常心痛,送飯飼母,可飯菜未及母口,即化爲火炭。目犍連悲痛萬分,將此事告訴佛,經佛祖指點,目犍連在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梵意爲“解救倒懸”),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衆,使得其母脫離了苦海。可見中元節風俗的流傳,不僅僅寄託了世人對先人的哀悼和追思,也教導世人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更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除卻其鬼神迷信之說,從慈悲的角度出發,中元節存在的意義,還是很有期勉世人互助博愛的人情味的。

七夕之後,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爺也沾染了一些憂思,久旱無雨的小縣城竟然開始淅淅瀝瀝飄灑起“金豆豆”來,這可是近兩個月來的頭一場及時雨呀!看着天幕中灑下漂浮的細雨,如傾如訴,聽着那有節奏的打紙錢的聲音,無止無休,心裏思忖着,這久旱逢甘露,不知是神鬼護佑的作用,還是中華子女全民祭祀先祖、孝感動天的結果呢?

中元節的作文 篇12

北京的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們因陋就簡,扎制蓮葉燈、蒿子燈、茄子燈、蓮蓬燈、西瓜燈、香燈來斗燈娛樂。這些都屬於窮開心、窮玩樂的燈,原料易得,製作簡單,而且頗具童趣。蓮葉燈製作最爲簡易。孩子們摘來一支長柄蓮葉,中心用竹籤插小紅蠟燭而燃之,便成爲一盞精緻美麗的蓮葉燈了,可以舉着在天街月下參加斗燈會,持燈沿街遊走,青光瑩瑩如磷火。也有“一柄荷葉綠蓋頭”的小孩,將荷葉反扣在頭上,再插上半隻小紅蠟點着,呼伴結羣,滿街跑着玩鬧遊戲,小孩們衆口一詞地喊道:“荷葉燈荷葉燈啊,今兒點了明兒扔啊!”。正如《都門雜詠》竹枝詞所言:兒童也愛中元夜,一柄荷燈綠蓋頭。

清宗室文昭的《京師竹枝詞》雲:“坊巷遊人入夜喧,莊連哈達右前門。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照佛門的盂蘭盆會儀規來看,放河燈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節目,並不顯得多麼要緊。而在民間的中元節民俗活動中,放燈則是比較重要的活動。河燈也叫“荷花燈”,荷燈形式很多,一般是用彩紙做成的朵朵蓮花,底下用半個茄子做託,在中心插上點着的蠟燭,使其飄浮水面。還有的是用西瓜、南瓜和苤藍半個,將其中心掏空,當中插上點好的蠟燭,往河裏一送,其燈自然順水飄流而下,排成一隊“水燈”,隨波盪漾,燦若繁星,在微風之中,流向遠方。與河裏倒影相映成上下雙燈,緩緩移動,蔚爲奇景。當時,凡有河渠湖泊之處,皆有放荷燈之舉。例如:積水潭、什剎海、運河二閘,最熱鬧的是水關,次爲泡子河。遊人雲集,幾無立錐之隙,竟有被擠下水者,可見當時盛況。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魂靈。這一天若是有魂靈託着一盞河燈,就得託生。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

王凱泰於1870至1875年任福建巡撫,他在《中元節有感》中寫道:“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福州人從七月初一開始,供給鰥寡孤獨、老弱病殘和乞討者膳食,這叫做“陽舍”,7月15日那天,還要往河流中放河燈、倒粥來賑濟孤魂野鬼,這叫做“陰施”,這兩種活動合起來叫做“陰施陽舍”。道家在中元節那天作“普利”道場,舉行慶賀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聖誕的儀式。道觀裏焚香秉燭,供奉地官牌位,大聲吟誦《玉皇宥罪錫福寶懺》。此日也作超度亡靈的法事。在主殿上搭棚設壇,壇上設經卷案、供桌,安放各種紙紮法船之類的法物,上懸掛太乙尋聲救苦天尊畫像,前懸掛藍緞繡花的幡門、幡條,建資度道場,作“晝夜功德”。附近俗民們攜帶豬羊、燒酒、米飯、餑餑、糕餅、香菸以及柚子、香蕉、黃梨、鮮姜等水果祭品,供奉神仙、亡靈、孤魂。供品堆積,高達三四丈,稱爲“排肉山”。供物上都插有三角紙旗,上寫“普照陰光”、“敬奉陰光”或“慶贊中元”等字樣,家家門首也貼了紅門聯,大多也寫這些字句。俗民除了擺供,還會鳴炮、祈禱,爲祖宗贖罪,爲亡人解脫。下午四時,道場圓滿之後,祭棚、法船焚燒。晚間鐵罐施食,追薦本廟羽化的祖師,超度九幽十獄衆孤魂、四生六道諸苦爽。忙完祭祀後,道觀裏的道士和來幫忙的人大吃一頓,家家戶戶也如此,叫做“散福”。

中元節的作文 篇13

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朝鮮族特色。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著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百種”名稱的意義

“百中”這詞有多種寫法,如“百種”、“百衆”、“百踵”、“百終”、“魄縱”等。據洪錫謨《東國歲時記·中元》載,“百種”是指“百果”,因此“百中”或“百種”意思就是多種農作物成熟、豐收。而李植的《澤堂答倭人問目》則認爲“百種”是指百戲。成俔《慵齋叢話》則認爲百種是指僧侶們用百種花果作盂蘭盆。又有一種說法認爲“百中”這一名稱是因爲當地盛產水果和蔬菜,古時曾彙集百種穀物的籽而得名。但柳得恭的《京都雜誌》則指此乃無稽之說。錦溟寶鼎所著的《詠養蜂子》則指農家稱爲“百種”或“百踵”,禪家則稱爲“魄縱”。

“百中日”也被稱爲“中元”是從道教思想裏來的。根據道教的神仙思想,玉皇大帝派仙官一年三次遍查人間善惡。每次下界的時間稱爲“元”。一月十五叫“上元”,七月十五“百中日”叫“中元”,十月十五就是“下元”。因此,到了那天有朝着星星舉行祭祀儀式的風俗稱爲“醮祭”。“中元”便是從仙官下凡的說法而來。

“百中日”也叫做“亡魂日”的由來是,爲了告慰父母在天之靈,祭拜的時需擺上酒、食物以及新鮮的水果,因爲那天是舉行“薦新儀式”的日子。

“百中日”也叫“長工日”。因爲人們相信這一天山神們要收穫穀物,去田裏幹活的話反而要妨礙他們,於是男人們不下地,女人們在家做針線活兒,除此以外,家裏的事一概不做。主人家會給長工們每人一件新衣服以及給他們一點可供吃喝的錢。這和今天的勞動節類似。因此便有了叫做“百中場”的大廟會,廟會上有各種有趣的遊玩項目。慶尚南道密陽地區的“百中廟會”很有名。百中日那天村民們把農活幹得最好的長工稱爲“互助狀元”,讓他騎到黃牛背上,在農樂聲中走街串巷。若是去了主人家,主人要用豐盛的酒席款待,大家高高興興地玩上一天。

歷史

中元節在朝鮮可追溯至新羅時代,據《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儒理尼師今》載,新羅王儒理尼師今九年,既定六部,七月時儒理尼師今六部分爲兩組,每組由一名王女帶領,自七月十五開始每日早上集大部之庭織麻,直至八月十五晚上分出勝負,負方要置酒食請勝方吃,一起作歌舞百戲,於是稱七月十五爲“百種節”。《澤堂答倭人問目》、《洌陽歲時記》亦有同樣記載。新羅、高麗時代佛教盛行,僧侶、寺院常舉行盂蘭盆會,世俗人亦爭相仿效,在中元日具百種花果供養祈福。高麗王朝時百中節的慶祝活動已經在民間十分流行,高麗歌謠《動動》就描繪了當時過節的情景。到朝鮮王朝,中元節的各種節日活動在民間十分盛行,除了僧侶設齋薦先魂外,庶民亦會祭奠亡魂,士大夫家則會在這天祭祖。《慵齋叢話》、《東國歲時記》、《洌陽歲時記》、《鬆都志》《澤堂答倭人問目》等典籍和當時一些散文都有相關記載。京畿道的曲水裏還有規模頗大的市集,直至日治時期才停辦。

到現在,中元節的節日活動於大城市日漸式微,只有寺院宮觀等仍有舉行中元法會或盂蘭盆會,一些農村地區則仍然保持傳統的習俗,以慶尚南道密陽的密陽百中戲規模最大。

中元節的作文 篇14

這兩天不知道爲什麼空氣重總是瀰漫着一股紙張燒焦了的味道,還時不時地又人燃放鞭炮,讓我不敢開窗戶也不敢出門,因爲空氣質量太差了。於是我就問媽媽這是爲啥?媽媽告訴我中元節快到了,大家在燃燒紙錢祭奠先人,所以空氣總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到底什麼是“中元節”呀,於是我就問媽媽什麼時候是中元節啊媽媽說讓我去看日曆我一看日曆發現本月31號是中元節,之後我問媽媽媽媽說她也不知道了,我便跑到網上去查。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爲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爲上元,七月十五日爲中元,十月十五日爲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衆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爲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衆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爲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爲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原來中元節是鬼節啊,好嚇人啊!

中元節的作文 篇15

這兩天不知道爲什麼空氣重總是瀰漫着一股紙張燒焦了的味道,還時不時地又人燃放鞭炮,讓我不敢開窗戶也不敢出門,因爲空氣質量太差了。於是我就問媽媽這是爲啥?媽媽告訴我中元節快到了,大家在燃燒紙錢祭奠先人,所以空氣總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到底什麼是“中元節”呀,於是我就上網去查有關的資料。經過查詢我知道了“中元節”它是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日‘就是俗稱的“鬼節” 。

說道“鬼節”我想同學們可能更熟悉的是“萬聖節”吧!它是西方的“鬼節”,在這一天小朋友可以裝扮成各種奇怪的樣子問鄰居索要糖果……完全沒有我們中國的“鬼節”的“硝煙瀰漫”“雲山霧繞”讓人不敢深呼吸,因爲一不留神就會吸入過量的煙霧讓人極不舒服。

真希望我們的“鬼節”也像西方一樣是一個鄰里之間和睦,開心的節日,而不是“硝煙瀰漫”、“雲山霧繞”讓人不敢出門的日子。

中元節的作文 篇16

農曆七月十四,俗稱鬼節,亦稱中元節、七月半。

在這一天,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

小時候,常聽村裏的老人說,鬼節就和人間的春節一樣,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鬼門關就開了,一些亡魂可以回到生前的家裏探望。農曆初七到十五的晚上常常有亡魂四處活動,陽氣低的人晚上出門就會看到許多鬼的樣子。所以常常告誡小輩,這幾天晚上千萬呆在家裏別出門,否則會尋晦氣,膽小的我們那時候真的給唬住了,一到晚上就窩在屋裏不敢出門、

印象中,每年的鬼節,家家戶戶都有包糉子的風俗。鬼節前一天早上,大人們就將包糉子要用到的竹葉用滾燙的開水煮過一遍,然後撈出來再在木桶裏泡上。下地幹活之前吩咐家裏的老人或小孩在午飯之前把竹葉洗淨疊放整齊。而每次小孩子們和老人聚在一起洗竹葉的時候,各種歡樂,老人就會跟我們講着各種各樣久遠的故事,當然說的最多的還是一些先人們的事,老人們說着說着,聲音就會慢慢地低下來,語調也會逐漸變緩,手上的活也停了下來。年少的我們自然不會明白老人們回憶起先人們的各種傷感,只是把它當成了老人們爲哄小孩子編出來的故事罷了。

鬼節的早上,吃過早飯後,家裏的婦女們就會把泡好的糯米和一些花生、板栗,綠豆擺好,再拿出前天洗好的竹葉,開始熟練地包起來糉子。只見她們的雙手飛快的疊竹葉,舀糯米,放調料,包葉子,綁繩線……不到幾分鐘,一隻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這個時候,我們這些小孩子一般都會圍在她們身邊看,一臉的`崇拜之情。而老人們就開始燒用來煮糉子的水了,因爲煮糉子可是一件費時間的事,煮好少說也要要幾個小時。

等包好糉子,小孩子們又開始轉移陣地,跑到竈旁看火,久不久就會問老人們什麼時候可以吃糉子。老人們一邊說快了,一邊往竈裏添柴火。小孩子終究沒有耐性,鄰居的夥伴一聲招呼,就飛一般地溜出去玩了。等到回來,糉子早已熟了,拿起筷子夾了幾片裂好的糉子吃的津津有味,一臉的滿足。

鬼節,最隆重莫過於祭奠祖宗了。晚飯過後,父親和大伯,還有叔叔召集家裏的小孩子們,拿起祭奠用的物品到屋外的空地上送祖宗出門。這時,每個小孩通常都有任務,有的拿着兩條糉子,有的拿着托盤,有的拿着白天老人剪好的紙錢,有的拿着柴火,還有的拿着未點好的香……跟着大人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路上,到處都是點燃的香紙,全村的孩子都出動了,互相打招呼說:“那麼早啊!”然後迅速到固定地點點香,放祭品,澆酒,祭拜,放鞭炮,一切都是那麼按部就班。最後,大人們讓我們跟祖宗們說幾個自己心願,據說祖宗聽了就會保佑我們的。記得當時許的最多的是新學期考個好成績。一切都做完之後,收拾好東西,回到家裏,一家老少其樂融融地聊天逗樂……

現在想來,自己也有幾年不在家裏過鬼節了,鬼節的風俗希望能夠永遠的流傳下去,因爲這畢竟是一種懷念儀式吧,和清明節一樣,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中元節的作文 篇17

中國的漢字,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化載體了,你看,單就從一個字的寫法上來看,就儘可以從中窺見我們這個民族所推崇、重視、弘揚的一些東西了。

比如這個“孝”字——重陽快到了,自然要說到孝——上面半個“老”字,下面一個“子”字,意思就很明顯了:老人已是身子入了半截土的人了,在生活上失去了許多能力和本事,就需要他的子女來爲他打好基礎,提供各種生活資料,才能把他頂起來,立起來。

還有一句老話,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讀起來雖然有點拗口,但意思也是很明顯的——每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今天你沒有老,不等於你將來不會老。所以,在很多時候,也要設身處地多爲老人想一想他們的處境,儘自己所能,爲老人創造各種便利。將來等你老了的時候,你自己也就能夠同樣享受到這些便利了。

寫個“孝”字很容易,但要真正將字所蘊含的意思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恐怕就有些難度。畢竟,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利益糾雜在一起,各種各樣的困難也像一張網一樣罩着我們每一個人,使我們逃無可逃……

於是,有些人就有了很多的藉口。更有甚者,還做出了令人不齒的事情——前段時間就看到有新聞說某村一老婦活活餓死在家中……

再過幾天就是重陽節了。

這一天也終將成爲你、我、他……每一個今天青春煥發的人的節日。所以,趁着今天年輕,今天我們還依舊青春,那就認認真真地寫一個“孝”字送給爹孃吧!當然,不僅僅是紙面上寫下這個字,更要把這個字深深刻在心裏!

中元節的作文 篇18

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俗稱鬼節。這天,爸爸帶我一起回老家過節祭祖。

一路上,爸爸與車上的叔叔談的很投機,竟然忘記在街上買冥錢冥衣等物品了。到了爺爺家,爸爸看到正騎着摩托車到街上購物的叔叔,連忙叫叔叔帶東西回來。叔叔回來後,爸爸問多少錢,叔叔說算了,只有幾元錢。爸爸堅持要付錢,爸爸說:“祭祖當然要誠心,我是誠心誠意買的,錢當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錢接了過去。

吃過中飯,爺爺奶奶開始舂粑粑。他們把浸泡過的黏米放進石臼裏,用一根很長兩頭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後將舂過的米粉過篩子粗的繼續放進石臼裏舂直到米粉細滑到滿意爲止。接着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團,在用手捏成一個個長長的橢圓形的粑團,然後用水洗乾淨的桐樹葉包好,放進蒸鍋裏,蒸熟。揭開鍋蓋,香氣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訴我說:“只有讓先祖吃過後,我們才能吃。”我莫名其妙,不情願地走出去玩了。

天漸漸暗了,爺爺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壇,擺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紙冥衣冥錢等東西解開堆在一起。一切準備就緒,我們按照長幼次序排定,燃放煙花,點燃冥俱,祭祖正式開始。只見爺爺口中唸唸有詞,左手拿起燃燒的冥紙,右手拿起酒壺,祭天祭地祭祖。禮畢,大家一起雙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平安與幸福。

祭祖一結束,我立即從桌子上抓起一個粑粑,就吃了一口,頓清香撲鼻,軟甜爽口。想不到祖先嚐過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這也許是託先祖的福吧!感謝先祖們,給我們以美食、平安、快樂和幸福。

在江蘇,每逢中元節吳縣居民以錫箔折錠,沿路楚化;儀徵縣各地尚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火,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麪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成爲“度尾”。

在中元節,人們也要祭祖,在陰曆七月十五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返家探望子孫,故需要、祭祖。祭祖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先插上香,每日晨、午、昏,共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爲止。

這就是中元節的習俗,聽了我的介紹,你是否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中元節的作文 篇19

吃了午飯,奶奶準備好了要用的東西。我一看,準備得可真周到呀:除了天地銀行的錢和金銀財寶,連衣服、褲子、襪子、鞋子都考慮到了。我就和爸爸媽媽、奶奶、小姑媽乘上了爸爸的車出發了。在車上,奶奶告訴我:“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奶奶便向我說起了寒食節的故事。

來到了我們永康的花街那兒的一座山上,那裏樹木成羣,山路歪七扭八,偶爾也能聽見幾聲清脆的鳥鳴聲,因爲今天早上剛剛下過雨,所以地上的泥土有些變得泥濘起來了。

我們找到了太公、太婆的合墓,我便開始幫起忙來了。奶奶把準備好的飯菜擺在了墓前,敬上了酒,點上蠟燭。接着,就讓爸爸媽媽把清明紙標起來,媽媽告訴我:“用清明紙插起來或者放在上面用石頭壓上,就表示這家人已經來過了。”標好了以後,奶奶讓小姑媽拿出12支香給她,奶奶點燃了香,只見往上一衝,火就滅了。奶奶把12支香分別發給我們4個人每人3支,便讓大家拜起來。當時,我在心中默默地說道:“太公、太婆,今天我們來看你們,給你們帶來了好吃的、好穿的、好花的,你也要給我們一點嗎!我希望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每一家人都生意興隆,讓家裏的孩子都學習優秀,特別是今年就要考大學的表哥,讓他一次性就考上重點線,上一所好學校。你們能答應我嗎?太公、太婆?我相信你們一定會答應我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儘管用吧!”說完,奶奶收了香,把它插在一邊,讓我去敬一次酒,還囑咐爸爸把帶來的鞭炮放起來,爸爸便聽了奶奶的話,乖乖地把鞭炮放了起來。放完了鞭炮,媽媽有敬起了酒來。除了爸爸,我們就燒起了帶來的東西,燒了差不多有一半了,奶奶嘴中便說道:“東西太多了,拿個帶子給他們裝一下吧!”說罷,便把手中的塑料帶丟進了火堆中。幹完了,奶奶把把一個托盤拿了回來,其餘的就放在了那兒。快要走了,我對太公、太婆說:“太公、太婆,再見了,明年的今天,也就是明年的清明節,我們還會來看你們的。”

中元節的作文 篇20

農曆7月14日我們這裏傳統的鬼節,家家戶戶都殺雞宰鴨上供,焚燒陰間用的紙錢、別墅、轎車、家用電器等等以祭拜祖宗。總之神臺前是燃香點蠟的,煙味兒瀰漫了整個空間,陰陽兩界,在這煙霧繚繞中連爲一家,共慶一年一度的鬼節。

因爲爺爺的爺爺曾經當過所謂的“道公”,所以7月13日晚老媽大人就給我和爸爸下了死命令——我們一家明天得“吃齋”,忍飢挨餓到下午四點鐘方可吃東西。我當時好象看見爸爸的臉都餓綠了,自己也面如菜色呢。現在都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了,黨的陽光四處普照,燦爛無比呢,怎麼還有這樣的破規矩呢?真是的!可礙於情面,我和爸爸即使眼前晃着美味佳餚,也絕對不敢抗旨的,這請您老媽大人放心好啦!

那天上午,我遲遲不敢起牀,賴着也睡不着了,只好爬起來玩電腦。爸爸早已約他的牌友玩牌去了,媽媽自己忙活,反正我不得吃東西,也賭氣不當下手了。可是玩歸玩,肚子還是要鬧革命的,於是拼命地喝水。玩到1點多鐘,屏幕上的字都變成了蘋果(我用的是紅色字型),圖片也變成了飯菜,朋友的頭像也成了烤鴨,音樂是口水滴答的節奏。我餓,主啊,救救我吧!

實在受不了啦,把口袋裏的錢全都扔在了電腦桌上,自己跑出去瞎溜達。來到街上,汽車尾氣也是香香的,一個小男孩還故意拿着冰淇淋舔啊舔,那個小妹妹也竟然大口大口地吃着火腿腸,尤其是那個哥哥,都這麼老了,還吃剛烤出來的熱狗。我嚥了咽口水,以防盯愣聞傻了滴落下來。他們也太過分了吧,怎麼不知道在街上隨便吃東西是不文明的表現呢,平時的大街上壓根兒也沒有這麼人吃東西啊。今兒是怎麼啦?於是忿忿地走進時裝店,這兒摸摸,那兒看看,笑嘻嘻地請老闆取下模特身上的那幾件裙子,試了又試,反反覆覆地照了鏡子,幾個來回後,雖然店裏的買主和老闆都說合身,但我“醉妞之意不在裙”啊!我餓,同志姐啊!

後來又去新華書店看書,隨手拿起一本《幽默與笑話》,看着看着,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惹得衆人對我投來鄙視的目光,他們疑心我神經病了麼?鬱悶……只好放下書本,假裝找起歌舞光碟來,找着尋着,突然那些花花綠綠的光碟都在眼前晃成了香甜可口的菜餚。此時肚子更是咕咕地唱起歌來了——食物啊,我的姑奶奶!

終於熬到了下午三點半鐘,我便滿懷希望奔回家來,看見爸爸已先我一步到家了。他就在廚房砍着雞肉呢,那動作好熟練,媽媽也看傻眼了。爸爸眨我一眼,示意我不要出賣他的“看家本領”。

阿彌陀佛,光輝的下午四時終於到啦!可以開飯了——我和媽媽一掃平時吃飯細爵慢嚥的作風,配合爸爸上演了狼吞虎嚥的精彩激烈場景。一會兒工夫,一桌豐盛的飯菜就光榮地犧牲了一大半。我們叄都只顧埋頭吃啊吃,惟恐怠慢了自己的肚子。哈哈,突然叄雙筷子一齊夾向那碟酸甜排骨,於是我們面面相覷,“噗嗤”——不約而同噴飯啦!

最後的飯局以“噴飯”而告終,要不然,我還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碗呢,撐死事小,影響事大呢!

——唉!這難捱的鬼節!

中元節的作文 篇21

中元節源出於道教,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衆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爲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係。“孟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們認爲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

佛典《孟蘭盆經》中記載這麼一個故事,說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鉢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爲灰燼。

目連無奈,哭着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衆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衆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裏,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衆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衆僧,這樣做既可爲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爲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爲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我國儒家傳統的孝出國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讚揚和重視,並在我國廣爲流傳。

中元節的作文 篇22

8月28日(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鬼節”或“七月半”。每逢這天前後,不少湘潭人都會在路口或水邊“燒包”,綿延千年祭祖的傳統習俗。

吳秀蘭今年60歲,住在雨湖區建設北路延長線附近。

9年前,自從她的父親過世後,每年的農曆七月初八下午,全家人都前往離家不遠的池塘邊,燒些香燭冥幣祭祀亡者,表達對親人的懷念。

“這是一代代留下的習俗,也算是一種信仰。”吳秀蘭認爲,中元節好比清明節,燒包等習俗不能忘。

在嶽塘區芙蓉路胡東海家,保留着一套代代相傳的瓷碗,共8個。隔年的“七月半”,他家會把這套瓷碗拿出來,並裝滿豐富的祭品“接客”。

“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家裏的老人告訴胡東海,傳說地府會放出全部鬼魂,家人焚香祝告,可以把亡魂請回家中飽餐一頓。此外,根據當地老人們的說法,這段時間,老人和小孩晚上不要出門。

中元節的作文 篇23

時值農曆七月,當遊客漫步在臺灣各地的大街小巷,一定會發現一個共同現象——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不管是商戶還是住家,門口都會擺出一張供桌,上面放滿了各種糕點、水果和“紙錢”。

這是臺灣同胞在過當地的傳統民俗節日———中元節。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爲“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臺灣還叫“中元普度”。

根據中國傳統習俗,中元節是針對“上元節”和“下元節”而言的。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主要是用來慶元宵的;農曆的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主要是爲了祭祀先人;而農曆的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是食寒食,紀念賢人。

大陸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部分在七月十四。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很多地方七月十五這一天和每年的清明節有些相似,家人是要去上墳掃墓,祭拜祖先的。

不過,和大陸不同,臺灣的中元節不像大陸或是農曆七月十五,或是農曆七月十四,根據不同地方而選擇的中元節日子不同。在臺灣,中元節不是某一天,而是整個七月,從七月初一一直過到七月三十。

在臺灣,普遍的傳說是,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一凌晨,地府開鬼門,讓所有在陰間受苦的鬼魂,能回到陽間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後世子孫,陽間的人們則統一在七月十五,爲所有鬼魂舉行大拜拜。陽間從初一開始擺好食品水果等讓鬼魂好好吃一個月好飯菜。到七月三十,陰間假期結束,這些鬼魂重返陰間,中元節則宣告結束。

據瞭解,臺灣的中元普度分爲公普和私普,公普是地方寺廟舉行法會,聘請僧侶或道士作法施放焰口、普度孤魂野鬼。私普是指各行各業自行協調一天聚集普度,而民間在自家門口擺設祭品進行祭儀,則稱爲家普。公普形式接近佛教盂蘭盆會,私普祭典則是道教中元節的形式。中元普度的對象是孤魂野鬼,因此儀式也與一般祭典不同,普度時供桌須擺設在門外,不可“請鬼入厝宅”,桌下放置一盆清水,盆上覆蓋毛巾,並備髮梳、鏡子、春仔花、白粉等供好兄弟梳妝打扮。中元普度祭品之豐盛爲所有年節之冠,祭禮時間也最長。

中元節的作文 篇24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中元節我要去給外婆掃墓。

一大早老媽就把我叫起來,倒計時上去買燒紙也就是所謂失去親人的“錢”到啦集市上各種各樣錢看得我眼花繚亂。有一元。兩元一千元的紙幣上面還有玉皇大帝的頭像。還有金銀元寶,紙銅板……

買好燒紙後我們往回返。

外婆的墳墓在一大片玉米地裏,由於玉米的葉子非常鋒利,很容易刮傷我們於是我們各自都做好啦防護。姑外婆和老媽都穿個破褂子,帶頭衝進了玉米地我也不甘示弱披上雨衣也衝進玉米地在地裏,在地裏我雙手向前伸直,把玉米葉撥向兩邊這樣就傷不到我了。

這樣過了十分鐘左右,我們來到拉墳前用手劃拉一個十子架,接着用打火機點燃啦“錢”火嘩的一下燒拉起來由於玉米地裏本來就悶熱再加上燃燒的火焰使本來就汗流浹背的我們更熱啦,汗珠啪嗒啪嗒的往下落,但老媽卻說“老媽收你的錢在那邊要捨得花錢,別省吃儉用……”此時老媽的表情是那麼嚴肅。痛苦。

中元節,這個悲傷哀痛的日子;這個思念親人的日子;這個令我永生難忘的日子。

中元節的作文 篇25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爲盂蘭盆節。民間傳統節日,“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爲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着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爲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在這天大家都會放孔明燈,在道路旁放着蠟燭。

記的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在街道上看孔明燈。但是我們左看右看都沒看道大孔明燈,只有小小的孔明燈,於是我便向小賣部的老闆問問,一打聽原來還在作呢!沒辦發,於是我們便在路邊等啦!終於做好了大孔明燈,那孔明燈依就像重前那樣,在孔明燈旁邊裝這許多的煙花,當它升空時瞬見煙花飛賤落道許多的地方嚇的人們鳥獸散。雖然在連續放了許多的大孔明燈,但是我以經看膩了。我們走着走着,在路旁發現了許多的孔明燈,我都看的眼紅了。於是我便問媽媽要錢買孔明燈,沒想道媽媽竟然爽快的答應了我的要求,於是我買了兩個一紅一黃的孔明燈在校園放。一開使我們放個紅色的,但是我們不懂怎麼放在沒有充滿熱氣時就放飛,結果燒的孔明燈黑晡溜羞的。我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我們等道充滿氣時才把孔明燈放飛,我就像一個成功的小孩子高興的一蹦三尺高,還大叫着“成功了,成功了”。

這個中元節我過的很快樂。

中元節的作文 篇26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它擁有遼闊的面積,擁有豐富的資源,還有豐富多彩的古老節日。我們中國的節日,有歡天喜地的春節、有歡聚一堂的中秋節,還有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端午節等等。可是紀念死去的親人的節日有清明節,還有七月半的中元節。

中元節那天到了,我和爸爸在草場上悠閒地散步,草場上燒紙的人可真多,燒紙錢發出的火光讓黑夜一片明亮。

有的人不僅燒紙,還放孔明燈。當孔明燈飛起來的那一刻,那家人就像離去的親人要走了一樣,是那樣的悲痛,那樣的不捨……充滿悲傷的眼睛一直看着孔明燈慢慢地飛向天際,再也看不見……

爸爸對我說:“兒子,我們回去吧!”“好吧。”我和爸爸加快了回家步伐的速度,不一會兒就到家了。

一進家門,就看見媽媽準備好了紙錢。我們來到一空曠處,媽媽把火點着,就叫我過去和她一起燒。火光映着媽媽的臉龐,我看見媽媽的眼神中有着一絲絲悲傷。

我想:媽媽應該是想念姥姥了吧!燃燒的紙錢火苗在跳躍着,透過火光中,我隱隱約約看見了姥姥慈祥的面容。

我想起了她老人家在世時對我的好。姥姥總是先把好吃的給我,爸爸媽媽知道後讓我把那些好吃的還給了姥姥。可是姥姥又偷偷地把吃的給了我。那時我還小,可是現在有好吃的,她老人家卻吃不到了。

小時候,我犯錯,爸爸要打我,姥姥就護着我。現在我長大了,聽爸爸媽媽的話了,不用在被誰保護了,可姥姥她老人家卻不在了。

給姥姥燒完了紙錢,我們就要回家了。這時一陣微風吹過,吹拂起了燒盡的紙錢黑色紙灰,那一片片紙灰翩翩起舞,有如一隻只美麗的黑蝴蝶。我彷彿又看見了姥姥那慈祥的面容。

我想您,姥姥!

中元節的作文 篇27

中元節,是華人很重視的一個日子,每一年的中元節都會有許許多多普渡祭拜的盛會舉行。

這個鬼節也是衆多的華人節日中規模最大,花錢最多的一個節日。

中元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節”。有關盂蘭節民間一直是流傳着目蓮救母的故事。話說,目蓮的母親劉青捷被打入地獄。

目蓮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親墮入惡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嚨很小,不能進食,餓得很辛苦。他見狀,拿了飯要喂母親,可是飯一進口,就燒成灰炭。

目蓮感到悲痛極了,要求釋迦解救。釋迦告訴他說: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羅列百味,供奉衆僧,才能解他母親倒懸之苦。

終於,他幫助了他的母親脫離倒懸之苦。後人因此應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華人社會在這一個月會開始供拜,有些地方則會舉行普渡大拜拜。盂蘭盛會是華人除了農曆新年,第二大的節日。

七月鬼節,你不難在街頭巷尾的空地上、廟宇看到設壇祭拜。一些較大的祭拜,會供拜鬼王。鬼王也稱普渡王,傳說是觀音大士的化身。

標籤:中元節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