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包糉子的作文(精選1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包糉子的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包糉子的作文(精選15篇)

包糉子的作文1

今天,當我看見外面賣糉子的,我就想起了端午節學包糉子的情景。

端午節的時候,我和媽媽到外婆家做客。聽外婆說,她從一大早就開始準備包糉子所需要的'東西了。外婆準備了一大塊的肉,再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當然還有洗好的糉葉以及香菇、蝦仁、糯米、芋頭、鵪鶉蛋等等。

到了下午,外婆終於全部準備妥當,開始包糉子了。我站在旁邊看,只見外婆拿了兩片糉葉,把兩片糉葉疊在一起,然後用一根手指頭按住糉葉的中間,兩手同時把兩端的糉葉疊好,像一個三角形的袋子,然後往裏面加各種各樣的料。我看見外婆塞了特別多的料,有大片的肉、糯米飯、蝦仁、香菇、鵪鶉蛋、芋頭等等。

外婆接着用糉葉緊緊地把料包起來,再用糉繩繞兩圈後綁緊,一個糉子就大功告成了!我問外婆:“可以教我嗎?”,“當然可以了”,外婆答應了。我拿出兩片糉葉,按照外婆的辦法就疊起糉葉來,可糉葉怎麼都不聽使喚,怎麼都包不好。外婆笑着說:“我來教你吧!”“好,外婆,快點快點!”於是外婆手把手地教我卷糉葉。卷好了,我就往裏加料,我特地多塞了一塊瘦肉。接着把糉子包好,用糉繩綁好。“啊!我終於包好一個糉子了,太難包了!”

接着在外婆和媽媽的指導下,我又學包了幾個,越來越熟練起來。經過幾次的練習,我慢慢的學會了包糉子!我太開心了,雖然包得不是很漂亮。我跟外婆說:“外婆,到時候我要吃自己包的糉子!”

這次端午節,我收穫好大呀!不僅學會了包糉子,吃到了自己包的糉子,還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以及熟能生巧的道理。

包糉子的作文2

初四下午,我就跟媽媽學包糉子,媽媽拿了一張糉葉,用手一捲,糉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了一張糉葉,想把它捲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接着,媽媽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糉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糉葉包緊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

然後是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捏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個糉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餡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餡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包糉子的作文3

一天,我放學回家,看見媽媽正在包餃子,我覺得很好奇,就請求媽媽教我包餃子,媽媽爽快的答應了。

首先,我拿了一個小麪糰,學着媽媽的樣子,用手把它壓平,接着用擀麪杖趕起來,呵呵,怎麼趕,也不能像媽媽那樣順手,費了好大勁,終於趕薄了。我用勺子盛了一勺餃子餡,放在麪皮上,接着,用手將麪皮對抵,學着媽媽的樣子,左捏捏,右捏捏,可是捏了這邊,那邊露餡,捏了那邊,這邊露餡,弄得我是滿手都是油,天哪!怎麼也捏不好,費了好長時間,也沒有包好。

我不由得着急起來,手都有些酸了。看着我的樣子,爸爸走過來,不禁的大笑起來。我有些泄氣。媽媽說:“來,寶貝我教你!”於是媽媽耐心地教起我來。我仔細的看着媽媽的手,看她怎麼拿麪皮,怎麼放餡子,怎麼捏邊,接着怎麼換手。

我看得很認真,不敢有絲毫的馬虎,否則,還會包不好。終於,心裏有底了,於是我重新拿起麪皮,慢慢的包起來。不一會我的第一個“作品”出手成功了,雖然什麼都不像,也沒有媽媽包的那樣飽滿好看,但是,不管怎樣它也是我的成績啊,我依然很高興。

我似乎有了信心,於是又包了第二個。果然,比第一個好多了,當然還是不能與媽媽的相比。但是我會繼續努力,我相信一定會包的和媽媽包的一樣好看。

餃子包好了,爸爸去燒水,準備下鍋了。爸爸說“今天我們都嚐嚐,女兒包的餃子,好不好吃?”

水燒開了,一個個餃子像一隻只大白鵝,撲楞楞地飛入了鍋中。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不一會,餃子和水一起發出了咕嚕咕嚕的聲音。接着加水再煮,連續加三次水,餃子就可以出鍋了。

爸爸媽媽都在吃我包的餃子,還直誇我包的好吃呢,我知道,我包的並不好,他們只是在鼓勵我。無論做什麼事,只要努力去做,一定會最好。

吃着自己包的餃子,比吃買的餃子開心多了。透過這次包餃子,我終於明白了一句話的真正含義“只要肯用功,鐵杵磨成針”。

包糉子的作文4

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每家每戶都會報糉子、吃糉子。

這不,已經快要到端午節了,奶奶早就把糉子包好了。因爲它的美味,還沒到端午節就要被我們吃完了。糉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樣子既小巧又可愛,身上的糉葉就像穿了身綠衣服一樣。

糉子的做法非常簡單:

拿出一張又粗又長的箬竹葉,把下半部分捲成個圓錐形;再往裏面放入紅棗和糯米,用剩下部分的糉葉捲起來封口;光這樣是不行的,還等用線把它纏起來;然後,給它們“洗個熱水澡”——也就是放到鍋裏煮。煮到飄出一股清香來即可。最後,就是一口一口把它吞掉。

怎麼樣,簡單吧!特別是最後一步。

煮熟後的糉子看起來就很誘人。剝開它的衣服,咬一口它的肉,真是又黏又甜啊!而且色、香、味俱全!

糉子不僅有紅棗餡的,還有鮮肉餡和紅豆餡的,裏面想放什麼就放什麼,花樣非常多。

介紹了半天,還沒跟你說糉子的由來呢。想必你們都知道,傳說,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一生寫過很多愛國詩歌,提出過很多拯救國家的政策,可楚王不予理睬,對屈原的主張持反對意見。幾年後,國土淪喪,屈原滿懷悲憤,最後投汨羅江自盡了。

爲了紀念他,每到端午節,人們就把糉子投入江中,給屈原做祭品。這個習俗一直流傳下去。也許有的地方還保持這樣的習俗,但我們這裏好像沒什麼人把糉子投到江裏。

這就是端午節我們爲什麼要吃糉子的原因了。

現在,我每吃一個糉子就會想起愛國詩人屈原來。

對了,我還要提醒大家,糉子雖然好吃,有它獨一無二的味道和樣子,但我們一定不能吃多哦!因爲這是糯米做的,吃多了會拉肚子的。

好了,聽了我的介紹,你想不想去吃一個香甜可口的糉子呢?

包糉子的作文5

週末回到家,糉葉的一陣清香飄然入鼻,我知道又要包糉子了。

本來下週四是端午節,可奶奶想着我一個星期回一次家,既然回來了,就包包糉子給我吃。到了二樓,香味越發撲鼻,一盆糯米和紅豆在水裏美滋滋的泡個澡,活像一個個小珍珠。週六一大早,睡夢初醒,就聽見嘩啦啦的開水龍頭的聲音、鏘鏘的鐵盆碰撞的聲音,似乎還有奶奶和媽媽的說話聲,我於是慵懶的伸個懶腰,起牀瞧瞧。

開啟房門,一道陽光刺進雙眼,微微閉着眼,細細的灰塵在白亮的光柱裏舞動着,卻依舊看得清奶奶和媽媽已經開始包糉子了。翠綠的糉葉乖乖躺在一旁等待着屬於它的一份糯米的香甜與蝦仁豬肉的美味。已經包好的糉子被竹梗輕捆着,悠閒地掛在椅子的一旁。奶奶雖已是耄耋之人,但手上的活仍然有序而快速的續折,兩片糉葉一疊,一個轉角,就形成一個小三角空間,放上糯米,坦平,放上蝦仁蒜頭,有的時候放上半個鹹鴨蛋,一個糉子便成了。

一鍋水咕嚕咕嚕地開了,一大把糉子下鍋,咕嚕咕嚕的冒着水泡,半小時後,糉子一開鍋,整個房子便飄滿糉子的香味。趕緊拿着碗和勺子在桌子上像個孩子一樣貪婪的望着一籃子的糉子,拆開一個糉子,糯米膨脹後像個小白胖子,一堆沾在一起,一口進嘴,糯米的清甜、蝦仁的鮮味、蒜頭的微辣,一覽在口,不餘下一滴美味。家鄉的糉子有專屬的家鄉味道,那是姑姑們遠嫁不得歸的奢望啊。

總之,一年一次的糉子在口就是幸福。

包糉子的作文6

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糉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糉子呢!你瞧……

做糉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姐姐已準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糉葉,這樣準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我將米放在葉子裏,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姐姐對我說:“你要將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接着再把米放進去啊!”

於是,我按照姐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麼?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麼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並用繩子用力的紮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將水燒開,接着把糉子放下去。

過了一會兒,糉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糉子。

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着了。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着吹着,將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糉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着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

端午節就這麼過去了,嘴裏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想着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包糉子的作文7

一片片清香的糉葉,一團團雪白的糯米,一塊塊香味四溢的肉,一盤美味可口的糉子。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包糉子。我們把包糉子必須要用的配料——糉葉、糯米、醃好的肉準備好,便開始包糉子。

只見爸爸把三張糉葉捲成三角形的筒狀,把泡好的糯米舀一勺放到裏面,又放了幾塊肉在裏面,再把糉葉合上,糉子就快要包好了。接下來就是扎繩子,爸爸用繩子在上面繞了幾圈,再打了個結,糉子便包好了。爸爸剛想把糉子拿在手裏欣賞欣賞,只見繩子突然散掉了,米“譁”的一下流了出來,爸爸懊惱的搖頭,只好又包了一個,但是繩子總會散掉,就這樣散了又包,包了又散,一個糉子總算包好了。

看到爸爸成功包了一個糉子,我也想試試,於是我學着爸爸的樣子,有模有樣的包了起來,可是我包的糉子總是漏米。就這樣折騰了好幾次,我總算包好了一個糉子。我和爸爸又包了幾個糉子,便把糉子放到鍋裏煮。過了一會兒,我便等不及了,於是走過去看看糉子,我揭開鍋蓋,頓時傻眼了——糉子裂開了,糯米全漂了起來!這時媽媽走了過來,看到這個景象,便開玩笑的說∶“這可真是“一鍋好粥”啊!晚上我都不用煮粥了。”

大約過了三小時,糉子終於上桌了,我迫不及待地剝開了一個糉子,嚐了一口,哇!可真香啊!

這次包糉子雖然一波三折,但是味道可是槓槓的,更讓我明白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包糉子的作文8

端午節到了,媽媽買了很多葡萄乾、大紅棗回來。“媽媽,今年端午節,咱們家自己包糉子啊?”我問媽媽。

“是呀,你看我這不是買了很多的葡萄乾、大紅棗回來嗎?糯米和糉子葉都泡好啦,今天咱們要自己包糉子。”媽媽高興地說完,就開始忙活起來。

哇,太好啦!我看見媽媽將洗好的葡萄乾、大紅棗、芸豆和事先泡好的糯米混在一起,順手拿起糉子葉。“媽媽,我也要學包糉子!”看着媽媽不一會兒功夫就包好了一個糉子,我的心癢癢的。

“行,你也來吧!”媽媽笑着說。

我先看媽媽包,只見媽媽取了兩片糉子葉,輕輕舒展一下,重疊放在手心,將糉子葉旋轉一下,糉子葉就成了一個圓錐形,像一個漏斗。媽媽先在漏斗的底部放上一枚洗過的大棗,然後用水盆裏的糯米、葡萄乾、芸豆將漏斗填滿,再在漏斗的兩側分別放上一枚大棗。接着將上端多餘的兩片糉子葉折回蓋住上面的糯米,用草繩環繞糉子四周,將糉子緊緊捆住。不一會兒,一個四角形的糉子就在媽媽的手上誕生了。

看了媽媽包糉子的過程,我也拿起兩片糉子葉準備大顯身手。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先把糉子葉一折,做成一個圓錐形,然後依次放上了大棗、混合在一起的糯米、葡萄乾、芸豆,接着再在邊角上放上兩枚大棗,把糉葉往上一蓋,用草繩捆了起來。

看着自己的作品,抽抽巴巴的樣子,怎麼看也不好看,不過我還是很高興。我得意地瞅了媽媽一眼,“怎麼樣,包得不錯吧?”只見媽媽朝着我嘿嘿一笑,表情有些古怪。我懷疑地看了看我的糉子,哎呀,糉子的底漏了,糯米都跑出來了。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媽媽叫我再試一次。有了第一次經驗,第二個糉子順手多啦,而且包出來也比第一個好看多啦。

“哈,太好啦,我也學會包糉子啦!”我高興得跳了起來。“等糉子熟了,我一定要嚐嚐自己包的糉子!”看着媽媽把包好的糉子放到鍋裏,我心裏默唸着。

包糉子的作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個清明節,雖然沒有“雨紛紛”,但我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包糉子。

繞了一大圈,買來了糉葉、糯米、線、肉,回到家,終於可以開始包糉子了。爸爸將水放到鍋裏開大火煮,在這同時,他將肉上面的皮切了下來,將瘦肉和肥肉切好分開,這是要一定的時間的,在這個時間裏,我開啟鍋,裏面的'水已經煮沸了。我將糉葉、包裹用的線放了進去,用鍋鏟把它向底下壓,使糉葉的每個部分都充分收到水的浸泡。

大概過了五分鐘吧,我把火關了,爸爸也將肉切好了,於是,他將肉放到了一個大盆子裏,往肉裏倒了大量的料酒和醬油,開始用手使勁地搓了起來,我從來沒有想過,美味的糉子,竟是這麼簡單就可以做出來的,爸爸使勁搓,搓出了泡沫,表示已經好了。

我們又拿來了糯米來淘,,將糯米放在蘿裏,爸爸淘米的速度很快,因爲不能讓糯米吃水太多,然後,爸爸將醬油和鹽、雞精到了進去,雪白的糯米瞬間變成了黑乎乎的,然後,爸爸又像搓肉一樣搓糯米。搓完後,我們進入了包糉子的階段,這個說難也不難,但也不簡單,我們經常包地漏餡了,最後請姑姑出馬,總算包好了。

晚上,我們坐在餐桌前,吃着香噴噴的自己包的糉子,感到無比的幸福。

包糉子的作文10

“過端午,賽龍舟,糉子艾香滿堂飄。”就像語文課本里面說的端午節到了,奶奶要包糉子啦!當時我心裏突然有了一種衝動,也想跟着奶奶一起包糉子。於是我跑到奶奶面前問:“奶奶,我可以和你一起包糉子嗎?”奶奶望了一下我邊說邊準備食材:“當然可以呀!”

奶奶準備了一些蜜棗、糯米、蘆葦葉。奶奶先把蘆葦葉浸泡在涼水中,大約半小時後蘆葦葉變軟了,把變軟的蘆葦葉放進涼水鍋裏用大火燒開。我問奶奶:“爲什麼這樣做呢?”奶奶說:“弄軟了就能包出糉子的形狀。”“啊!原來是這樣啊!”我恍然大悟。糯米是奶奶前幾天就泡好的,今天剛剛泡發。奶奶說泡發的米包的糉子吃起來更軟糯。

一切準備就緒,我們要開包了。只見奶奶熟練地先把三片綠油油蘆葦葉捲成了小喇叭狀,再把糯米、棗放了一些在小喇叭裏,並小心翼翼地包好,最後用線把糉子捆起來,一個“肥嘟嘟”的大糉子就包好了。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可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我要麼包的時候蘆葦葉破了,糯米全掉出來,要麼在捆線的時候捆鬆了,讓糉子轉了一個大圈。儘管我用了奶奶教的辦法,可就包不成。我皺着眉頭,嘆了一口氣,心裏想:哎!包糉子太難了,我還是放棄吧。奶奶看穿了我的心思,說道:“你要再堅持一下就成功了。”我聽了奶奶的話,覺得非常有道理,便繼續包起糉子來。我光學折小喇叭就學了大半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總算大功告成。看看奶奶已經包了很多,而且個個精緻,而我包的不像三角形,倒像個梯形。

我和奶奶把包好的糉子放進涼水鍋裏,用慢火慢慢煮。聞着鍋裏飄出的葦葉清香,我明白了:我們做每一件事都不能半途而廢,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最好的成就。

包糉子的作文11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我和媽媽決定今天包糉子。媽媽先買來優質的大米、蠶豆、紅豆、花生、蜜棗和糉子葉。首先,先提前把蠶豆、紅豆、花生泡上,這樣利於煮蒸。再把糉子葉放在水裏泡。媽媽說:葉子泡泡就新鮮了。媽媽把葉子兩頭剪掉,把不好的挑出來。然後,開始包了,拿兩三個糉葉圍成一個漏斗的形狀,拿一個花生堵住漏斗的口,再把大米、蠶豆、紅豆、花生、蜜棗放到葉子裏,然後包住頭部,不讓大米漏出來,最後用線把糉子系的嚴嚴實實;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看到媽媽包得這樣嫺熟,我好生羨慕,就對媽媽說:“媽媽,你教教我吧!”媽媽笑着點點頭。

我連忙搬了一個小凳子,坐在媽媽身邊,跟着媽媽學了起來:我也先把糉子葉圍成一個漏斗的形狀,就慌里慌張的把大米等東西裝到裏面,當我用糉葉裹它們的時候,它們卻從漏斗下面竄了出來,“傻孩子,沒用花生米堵口吧。”我仔細一看,哎呀,都怪我粗心。重新再來吧,我又拿起兩片糉葉圍成漏斗形狀,我先用花生堵住下面的口,再往裏面填滿東西,最後放上一粒蜜棗,開始用糉葉裹的嚴嚴實實,然後用繩子把糉子繫上。我滿心歡喜,驕傲地讓媽媽看,可“砰”一聲就開了,米散了一地;媽媽說:“你係得太鬆了,一定要把繩子繫緊。”我再次拿起兩片糉葉,重新包了起來,這一次我認真掌握了包糉子的要點:圍漏斗,堵漏口,填東西,裹嚴實,繫結實。一個完美的糉子包好了。就這樣,一個、兩個、三個……直到包完爲止。

最後,媽媽把糉子放到鍋裏煮。幾個小時後,香甜可口的糉子,終於出鍋了。我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情格外的美好!

包糉子的作文12

端午節快到了,今天上午媽媽帶我到幸福村市場買了嫩綠嫩綠的糉葉、蜜棗和糯米,回家包糉子。

回到家,媽媽在鍋裏放了水,在水裏放一點鹽,再把糉葉放進去,蓋上鍋蓋,煮上半小時。煮好糉葉後放到水盆裏,放一些涼水,用乾淨的白潔布把糉葉的兩面清洗乾淨,再用乾淨的盆裝好備用。接下來開始清洗糯米和蜜棗,食料全部清洗好了,媽媽從桌子擔上面繫好繩子,我們就開始包糉子了。

媽媽包了一個糉子示範給我看,我認真觀察,學着媽媽的樣子開始包。先拿兩片糉葉弄成一個像聖誕帽子的形狀,再裝進一點米,用一隻筷子把它聚緊,中間放上一顆棗,再放一點米,然後就把兩邊多餘出來的三角形向裏面一折封好,再用繩子捆起來,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和媽媽用了將近兩小時才包完糉子。

包好以後,媽媽就把糉子放進鍋裏,放上水要淹過糉子,用大火燒開,再改成中火,煮上兩個小時,一鍋香甜漂亮的糉子就出鍋了。看着媽媽剛撈出鍋的糉子,我迫不及待地掰開一個糉子,真燙啊!可是我還是兩三口就把它吃完了,好香甜呀!媽媽在旁邊笑邊講:“小饞貓,別燙着。”吃着自己包的糉子,我真開心啊,既便糉子好燙,但我還是三兩口就完了。感謝媽媽,讓我學會了包糉子,也讓我品嚐到了勞動的快樂。

包糉子的作文13

艾葉香,香滿堂,糉子香,香廚房”。農曆的五月初五到了,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爲喜迎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到來,我們班舉行了包糉子比賽。老師早已把包糉子用的糯米、糉葉、繩子分成了兩份,分別放在教室兩邊。看着擺放在那的糯米和糉葉,我們一個個躍躍欲試,巴不得馬上衝過去包糉子。老師似乎看透了我們的心思,慢條斯理地說:“別急!別急!大家心別太急。我們分成兩隊,來進行包糉子比賽,好嗎?”我們異口同聲地答應了。

接着老師把我們也分成兩個隊,大聲說:“糉葉、繩子、糯米這些東西都需要我們自己動手洗乾淨,一切準備好了才能開始包糉子。”

我被分配到洗糉葉組。綠綠的葉子帶着一股竹子的清香,不過它也很危險,葉子兩側有又細又密的齒,十分鋒利,會割手,我們都很小心,每片葉子正反兩面我都刷了好幾遍,纔算洗乾淨了。

不一會兒功夫,我們這邊糉葉洗好,那邊同學把米也洗好了,老師就開始教我們怎麼樣包糉子了。老師一邊教一邊包:“先把兩片糉葉疊在一起,在葉子的三分之一處卷一個漏斗形,底部不能有洞。”我們照着老師的樣子一步一步地做。“再用勺子盛一些米放進去,壓實。然後把口子封好綁好繩子,”老師接着說。老師包的糉子真好看,四個角尖尖的。可我們怎麼都卷不好,米掉得到處都是,綁好的糉子一動就散掉,手一點也不聽使喚。還好在老師細心和耐心地教導下,我們也有了自己的成就。雖然扁的扁,破的破,漏的漏,看上去慘不忍睹,可總算是綁起來了。以前我看別人包糉子感覺好簡單,沒想到動手起來還蠻難的,真是“看花容易繡花難呀!”不過我有信心一定能學會裹糉子,我一定能將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傳承下來。

比賽結束後,我把自己的戰利品糉子帶回家給父母親看,心裏開心極了。

包糉子的作文14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包糉子的作文15

聽說,端午節人們要把糉子投到江裏來紀念古代著名詩人屈原。我可捨不得把香噴噴的糉子投到江裏,這多可惜呀!

今天,終於到了端午節。我決定自食其果,大顯身手一回。

我抱着虛心的態度,準備向家長學習。我換好衣服,舉起乾淨的雙手,佔領了最佳位置,一板一眼地準備包糉子。媽媽看着我哈哈大笑起來:“你是準備給糉子做手術嗎?”我看着自己,不禁也跟着笑了起來,包糉子活動就在笑聲中開始了。

媽媽給我做了示範,包好的糉子棱角分明,大小適中,可以和商店裏的媲美。我基本看清了動作,找了兩張糉子葉落在了一起。左手拿着寬的一頭,右手拿着糉子葉中間,把寬的一頭向中間一彎,底部形成了一個尖角。這時,糉子葉成了一個錐形小碗。只要放上米和棗,把它們包起來,用繩子拴起來就OK了。我開始往小碗裏裝米,忽然發現米總也裝不滿,原來糉子的底部成了無底洞。糉子葉也七扭八歪了,不管我怎麼擺弄就是弄不嚴底角。我靈機一動,又拿了一張糉子葉,把底角包住。不管三七二十一,米和棗一起放了進去,再用上面的葉子包住,雙手死死地攥着。接下來,捆繩子又難住了我,一隻手使勁捏住糉子,另一隻手拿着繩子,好歹捆在了一起。可我又該怎麼繫上呢?我恨不得把雙腳也用上,最後參差不齊的牙派上了用場,終於包好了一個“時髦”的“怪胎”。和媽媽的相比,簡直是太“酷”了。不管怎麼說這是我勞動的成果。在我不斷的努力與實踐下,終於還算包好一個個的糉子。最後再經過煮,就可以品嚐我的傑作了。吃着我的“怪胎”,心裏別有一番滋味。

看來,做任何事情,都不想想象中那樣簡單,必須經過努力與實踐才能成功。

標籤:精選 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