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精選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6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6篇

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篇1

今天是端午節了,已經習慣了在早上看新聞的我,早上起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開啟電視,今天新聞節目上的互動話題就是“端午節”,主持人也是微笑着回憶了自己小時候在家鄉里過端午節時候的事情。

說到端午節,其實自己並不怎麼熟悉,而且我總覺得北方對這種節日好象並不象中秋節那樣隆重,反而是南方比較重視一些,也會舉辦一些活動,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麼說來,這個節日反而是多了一些懷舊的色彩,這麼多的傳統節日中,好象端午節是唯一的一個紀念古人的節日?看來,中國人確實是對古人很是尊重,或許這就是中國人的傳統吧。

早上,下起了雨,好象今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是有雨,雨水很舒服,儘管沒有帶任何的雨具,想想難得在這種天氣裏感受到這麼清涼的空氣,不禁擡頭深呼吸了幾下,真是舒服,雨天的空氣就是最純淨的,手機上早上收到了朋友發來的祝願,也爲自己的心情上添加了一抹美麗,今天一出門就是這種溫馨,想想一天都是美好的心情吧。印象中,以前是寫過很多關於雨天的文章,很喜歡雨天的感覺,雨水輕輕飄落下來,僅僅打溼了自己的頭髮,反而體會到了一種春風的感覺。

今天在一個朋友的博客中看到了一幅漫畫,雨天中的風景,看到這個時候,第一的印象就是一個安靜的心情,因爲在雨天中不是任何人都能夠欣賞到風景的,雨天中的風景需要自己用心去感受,不僅要去接受這雨水中的朦朧還要接受這雨水中的泥濘,而這些一旦進退到自己的視線中成爲了風景時,就會忘記所有的泥濘,就好象是端午節的糉子一樣,想想,都已經好象聞到了撲面的香味了。

端午節的雨水中,祝願每一個人都溫暖。

一年又一年,我們轉眼間長大了,伴着我的中秋夜,也在發生着變化,一年勝似一年。 記憶中很清楚,前幾年快到中秋節時分,家家忙着打月餅,特殊是我奶奶家。那時候,奶奶到加工廠裏打的月餅,我吃起來很香很甜,雖然僅僅是瓜子白糖麪粉的。

我記得,我家鄰居假如先打好了月餅,就拿來給我們嚐嚐鮮,不管是一塊還是兩塊。我看到後,歡歡喜喜的樣子,拿一塊放在嘴裏吃着,還不停地問:“奶奶,我們傢什麼時候打月餅啊?”

中秋節,蘋果和梨是必有的。我常常抱起一大個梨,吃的不亦樂乎。晚上,全家人居在一起賞月,談論着家長裏短。我是快快樂樂的,心裏總想着,月亮上會不會有嫦娥。

時間過的多快,我已走過了16箇中秋節了。有時候想想,還真的很喜歡以前的中秋。 和以前不同,今年的中秋,總感覺來的有些快。

今天,吃完早飯,開始學習,並沒有感覺到中秋的不同。中午,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餃子,吃月餅。可吃完午飯,媽媽就去玩了。爸爸去午休了。屋子裏空落落的,好清靜的中秋節啊!

晚上,期盼已久的中秋晚會來臨了。邊吃着月餅,月亮從窗外灑來一束束皎潔的幽光,正好照在我身上。看着晚會,感覺一點意思也沒有。人呢,也沒有了以前的歡快勁兒。

這時候,若有若無地聞聲了一聲鞭炮的嘹亮聲,有些鎮耳朵,我緊緊地捂了起來。外面,屋裏,還是和尋常沒什麼兩樣,只是多了月餅的芳香味。

看完晚會,就上牀睡覺了。望到很明亮的月光,撒下了一片銀色的朦朧。有樹枝遮去了一塊,忽明忽暗的,宛若少女羞答答的臉龐。

月光還是和以前一樣,澄澈,明亮,唯獨月光下的人變了,變得不一樣了。

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篇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已經到來了,我們一家人開開心心的過了一個端午節。

我非常期盼端午節的到來,因爲我想學着包糉子。我拿來了糯米,砌成了三角形。又拿來剛剛煮好的大紅棗插到了糯米上。然後再用竹葉把餡兒包好,還用線來回的纏繞,覺得做得很結實。接下來我把包好的糉子放到鍋裏煮了十分鐘,拿出來一嘗,糯米硬硬的,我趕緊吐了出來。媽媽說糯米不泡是煮不熟的。哎呀,我怎麼忘了這一環節了呢。看來糉子我自己是包不成了,只有等着吃現成的了。

一會兒,媽媽叫着我一起去趕集,我第一次趕集覺得很新鮮。來到集上賣菜、賣水果的應有盡有。我看到了一個大西瓜,看樣子已經熟透了,媽媽買下了這個大西瓜,我開開心心的把它抱回了家。媽媽還買了許多東西,我最喜歡的還是那些大糉子。

回到家,我拿起糉子就吃,吃的滿嘴都是米香,特別是那大紅棗,吃到嘴裏又香又甜。

我們過了一個歡快的端午節。開心從皺紋中溢了出來, 層層疊疊的。我揮了揮手: “好,奶奶再到這兒接我啊! ”奶奶應着。車開走了,倒車鏡中奶 奶停駐了一會兒,蹣跚地往回走。爸爸嘆道: “唉,老人看一次便少一次了! ” 而去年過年時我沒回老家,奶奶也再不能站在那門前等我們回來了。 記得有一年清明,奶奶住在我家,而去世多年的爺爺的墓在千里之外的老家。奶奶當 年頭腦還很清楚,在廚房忙活了一下午,做了一籠綠色的、竹葉蓋着的糯米餅。我問奶奶這 是什麼,奶奶說: “清明果啊,在老家,每年清明我都做的,你沒吃過吧,來嚐嚐! ”我聞到 清明果的清香,便夾了一個來嘗,但並沒有想象中好吃,糯米的香味聞到卻吃不到。好不容 易才吃完一個,便放下了筷子。奶奶見我不是太喜歡,嘆了口氣,坐在沙發上,揀了一個最 小的,一口一口嘗着,慢慢地嚼。 香味聞得到卻吃不到,人啊,憶得起卻見不到。 去年清明時節,爸媽回到老家爲爺爺奶奶掃墓。在北京的家中,有外婆外公和一個老 家來的保姆陪我住。

外公近來明顯地老了,外婆還是沒怎麼變。保姆在清明那天,做了一盤 清明果放在餐桌上。外婆外公和我坐在客廳看電視,不知怎的就說起了我的爺爺奶奶。外婆 說: “你爺爺過世的那年也是我和你外公在這裏照看你的。你才六歲,問你還記不記得起爺 爺的面相,你說不記得。十年啦,你奶奶,終於又見到你爺爺啦……”我起身,到餐桌旁抽 了張面巾紙,拭去淌下的淚水。 又是清明果啊!清明果仍是綠綠的,蓋着一片竹葉,散發着熟悉的香味。我夾起一個, 咬下一口,仍是口中沒有滋味。而淚又流下了,咬一口,鹹鹹的。 人啊,憶得起卻見不到。 我吃完了那一個清明果,重新擦了眼淚,把桌上那盤清明果端到客廳, “外公,外婆, 嚐嚐保姆做的清明果吧! ”外婆和外公笑了笑,應着: “好,好……”一人夾起一個嘗着,他 們臉上的皺紋,也層層疊疊着。 今年清明,或許仍在忙着複習而無法回老家,但明年清明,我想回老家看看從沒見過 的清明時節的漫山杜鵑,和我的爺爺、奶奶,還有,外公外婆。

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篇3

對過節的興趣越來越淡了。春節便春節,在冰箱裏多放些東西,堅持幾天不去菜市場而已。中秋便中秋,買來月餅也不吃,做做樣子罷了。可是今年有些不同了,糉子的香味越飄越濃的時候,我們剛好學到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鴨蛋》一文,平淡幽默的語言,侃侃而談中流露出對故鄉和兒時生活的眷戀,這種情愫抓緊了我,讓我也深深的陷進了對家鄉的懷戀之中。

家鄉的端午節是有很多講究的。包糉子,糉葉有要求,新鮮的蘆葦葉,碧綠碧綠的,或者是槲葉,散發着淡淡的清香。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裏,飽滿的蜜棗,花生仁,葡萄乾,都早已泡好,勤勞的女主人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絲線層層纏繞,一個精緻的糉子便誕生了。煮糉子不能心急,小火慢慢煮,老年人愛用火爐,前一天晚上把糉子放在爐子上,能燜整整一個晚上。第二天孩子們一起牀,揭開鍋,就是熱騰騰的糉子,屋子裏,院子裏頓時都瀰漫着蘆葦葉和糉子的香氣。除了吃糉子,還要吃煮熟的大蒜,雞蛋。這幾種食物放在一起,即使不吃只看看就是享受了,扁圓的白玉般的大蒜,肉紅色的橢圓的雞蛋,碧綠的不規則形狀的糉子,從顏色的搭配到形狀的組合,都煞是好看;薰艾蒿,我們這裏離山遠,艾蒿都是從集市上買的,在端午節這天掛在門楣上,過幾天干透了,取一兩隻在屋子裏點燃薰一下,至於薰的目的是什麼,我是不很清楚,有人說是薰蚊子的,我想可能還有更多的東西,比如蜈蚣,蠍子什麼的,大概類似其他地方的薰五毒吧。帶香包,鮮豔的布料做成各種形狀的飾物,裏面放上香料,就成了孩子們心愛的飾物,掛在脖子上不時的嗅一下;系五色線,手腕腳腕都要帶。但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卻是黎明時分卻去田野裏拔“聖草”了。這裏說的聖草,加引號,是我實在想不出當時大人們怎樣說的。

長輩告訴我們,月宮裏的嫦娥,年年不停地搗藥,這些藥是要在端午節前夜,灑在各種草木上,河水裏。在端午這天太陽沒出來之前,這些藥還停留在草上,如果這時拔回來,熬製成水,用這水來沐浴,可以治好百病的。小孩子當然非常相信,天矇矇亮,我們就呼朋引伴的出發了,向着蒙着神祕面紗的田野,我們要替家人完成一件神聖使命。農曆五月的黎明是美好的,空氣涼涼的,清爽滋潤,周圍都靜悄悄的,你無意的一臺眼,也許就逢上鄰家來挖野草的孩子。相視一笑裏,多少歡悅在其中。早晨的田野在這一天提前被驚醒了,那茁壯的青草上,露珠還在轉動,我們需要的草是有講究的,如貓貓眼,一摸眼就紅的那種草,今天不怕它,就採。還有車前草,節節草等,不能磨蹭,一定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採回家,這樣那些神祕的藥纔會有效啊。慌慌張張的回家去,擡頭看看天空,戰勝了太陽般的自豪。現在想來,還覺得那種神祕如格林童話中的哪一篇,太陽一出,萬物回覆原貌的神祕。

又要端午節了,誰還會去野地挖草呢,給孩子洗澡,有專門的沐浴露了,糉子也懶得包了,吃不了幾個,幹嘛哪麼費勁,買幾個就好了嘛。可是,在種種過程裏藏着的細心,樂趣,也買些就可以了嗎?在能親自做的時候,不要買了吧,因爲一個簡單的“買”字,讓我們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東西啊。

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篇4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說起端午節可能會讓你想起一個故事: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糉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糉子又叫“角黍”、“筒糉”,前者是由於形狀有棱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糉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裏食用。糉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糉子已極爲有名,市場上常有糉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糉子。糉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糉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爲糉子的餡心。小小的糉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着一定的位置。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習俗,此種習俗源於一種信仰,即:五月爲“惡月”,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於是日將未滿週歲的兒女帶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爲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設備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於是產生躲午習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隨着社會變遷而消失了,但吃糉子、賽龍舟等習俗仍然流行。

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篇5

提起端午節,大家都不陌生,對端午節的習俗和來歷也應該略知一二吧!但是,一個地方一個風俗,有很多端午習俗大家都不知道,今天就由我來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糉子和賽龍舟,是爲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爲“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爲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爲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揩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爲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糯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爲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萬水千山糉是情,糖餡肉餡啥都行。糯米沾着紅棗香,糉葉包着朋友情。”不管怎麼說,聽完我的介紹後,是不是又知道了很多端午節的知識呢?

寫端午節的600字作文4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包糉子。

端午節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着糉子的味道,真香啊!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裏,告訴媽媽我也想吃糉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我們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糉子呢!”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已經把材料準備好了:江米、紅棗、花生、箬葉。不等奶奶開口,我就搶着說:“做糉子可簡單了!我們把材料準備好,用箬葉一裹再一煮就可以了!”我有點兒得意,心想:奶奶一定無話可說了,我已經把做糉子的全部過程都說了下來,奶奶一定覺得我太聰明瞭。可奶奶說:“你說得簡單,包糉子可有許多講究呢!”我不相信,包一個小小的糉子能有什麼講究?

開始包糉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糉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個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着糉子繞了兩圈,然後繫了一個好看的蝴蝶結,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可我剛一鬆手,糉子就“散架”了。箬葉一鬆,江米從裏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我們做示範。箬葉經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個糉子。奶奶還教我們包糉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於學會了。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收穫可真不小呀!

寫端午節的作文1000字 篇6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糉子葉,甜糉子裏藏着紅紅的糉肉,鹹糉子裏白白的糉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棒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糉子.端午時節,家裏包了一大把糉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糉子作爲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糉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衝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裏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划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儘管下着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溼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裏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裏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爲,我是女孩子。

村裏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爲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糉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20xx年,又一個新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我懷着一顆思念,期待,激動的心去迎接你。

標籤:精選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