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奶奶教我包糉子的優秀作文(通用5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奶奶教我包糉子的優秀作文(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奶奶教我包糉子的優秀作文(通用5篇)

奶奶教我包糉子的優秀作文1

人們盼望已久的五月初五端午節,馬上要來了。

在這個端午佳節中,家家戶戶都會包一些糉子吃,當然,我們家也不能免俗!媽媽在超市買了一些糉子葉——艾葉和一些糯米。媽媽說:“寶貝,今天我們一起來包糉子,怎麼樣?”這可讓我樂得合不攏嘴。

到了夜晚,媽媽把用水泡好的艾葉拿了過來,把蒸好的糯米也拿了過來。我拿了一片艾葉不知應該如何去包好這個糉子,就去看媽媽怎麼包。只見媽媽把兩片艾葉並排放着,把其中的一片,打包成了一個三角,像一個小漏斗,把糯米裝在裏面。再把剩下的一部分封的嚴嚴實實的,之後再拿出一條白線,把這個糉子繫着。看還挺簡單的嘛,我就去包我的了。

我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學着媽媽的樣子把兩片葉子並排放在一起,折成一個三角形,裝上糯米。糯米一個個爭先恐後地擠進我的“漏斗”裏,還有的擠不進去就掉了下來。我像模像樣地包了起來。不一會兒,我的第一個糉子完成了。這個糉子雖然沒有媽媽包的那麼好,可這糉子中有我的辛苦。不一會兒我又包好了第二個、第三個……

透過這件事讓我知道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奶奶教我包糉子的優秀作文2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我看見奶奶正在包糉子,就纏着奶奶教我包糉子。

奶奶見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包糉子。就勉爲其難的給我一片糉葉,我開心的像小兔子一樣跳了起來,因爲奶奶終於答應教我包糉子了。

開始包糉子了,奶奶說:“首先把兩張糉葉重疊,折成漏斗的形狀。”我按照奶奶教的方法拿出兩張糉葉折成漏斗狀。緊接着放一些糯米,我認真的聽奶奶說的一字一句照做將少量的糯米放入糉葉。奶奶緊接着說:“然後將事先準備好的糖棗放入。”我依舊照做。再在糖棗上放一層糯米,直到看不見棗才肯罷休。奶奶說:“再用力將糉葉裹緊。”我不會,只好看着奶奶的樣子,奶奶嫺熟的將糉葉包好。

奶奶看看我又看看我手中的糉子說:“你也試試。”我模仿着奶奶的樣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糉葉裹好了。奶奶又說:“最後也是最關鍵的的一步用繩子把包好的糉子勒緊。”可是我怎麼也系不好,只好求助奶奶幫我係一下了。奶奶說:“如果不繫好的'話煮糉子的時候就能把糉子煮爛了那就不好吃了。”

奶奶教我包糉子的優秀作文3

今天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可我不會,我就讓奶奶教我包糉子。

只見奶奶拿起兩片糉葉,雙手靈巧的一卷,卷出一個下尖上圓的:“小筒筒”,奶奶對我說:你看清楚像奶奶這樣先卷一個“小筒筒”。說完,她一隻手捏着小筒筒,一隻手從小盆子裏抓了一把糯米放進小筒筒,又放了兩顆紅棗,再用大拇指壓了壓,她擡頭和藹可親的對我說:“先放糯米,再放棗,然後壓一壓。”話音剛落,只見奶奶又拿起一片糉葉插在“小筒筒”的邊上,一折,又一折,最後再折一下,就大功告成了。折出一個三角形的糉子,接着她取出一根紅線,在糉子上一系,哇!糉子包好了,這時我欣喜若狂。

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包出了各種各樣的糉子,然後放進蒸鍋裏蒸上一個小時,就能聞到香噴噴的氣味!

我迫不及待掀開鍋蓋,拿出糉子,仔細品嚐,黏黏的,甜甜的,美味極了!頓時我們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心想:下一次的端午節我一定還要包糉子。

奶奶教我包糉子的優秀作文4

今天是端午節,我讓奶奶教我包糉子。

奶奶說:“寶貝,你先拿2—4個葦葉並排成一列,要正面朝上,一個壓住另一個少半邊,然後將葦葉的前半部分捲成‘漏斗’狀,再往‘漏斗’裏放江米、蜜棗,放滿後,將‘漏斗’一邊葦葉的後半部分蓋到‘漏斗’的上方,等葦葉將‘漏斗’全部蓋住,也就到了‘漏斗’另一端的時候,捏出一個角,再將剩餘的葦葉轉回來纏到一開始蓋‘漏斗’時形成的角上,最後拿繩子將糉子紮緊就可以了。”

我按奶奶說的做了,但是總是不成形,總是包不住,還沒扎繩子就漏米了。

“哎呀!太難了!我不學了!”我氣憤地說。

奶奶說:“不能一遇到的困難就放棄,要知難而上,把困難克服掉。來,你跟着我一步一步來。”

在奶奶的激勵下,我開始一步步學,失敗好多次以後,才包出一個像樣的來。奶奶欣慰地笑了。我包得越來越好,心裏可美了,爲什麼呢,因爲媽媽都不會包糉子,哈哈,我比媽媽還強!

等我們包了一盆後,就讓媽媽來煮糉子。煮好後,我迫不及待地找到自己包的嚐了一口。“媽呀!燙死我了!香死我了!”我嘴裏含着糉子嗚嗚的說,看到我這個樣子,奶奶,媽媽都笑了!

奶奶教我包糉子的優秀作文5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糉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