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端午糉子作文合集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糉子作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糉子作文合集5篇

端午糉子作文 篇1

又到端午節了,又到了吃糉子的時候,妻買了糉葉和蜜棗交給妻嫂,就等到端午節那天包糉子。

糉子是端午節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特有食品,幼小的時候,我就從奶奶那裏懵懂的知道吃糉子爲了表達對屈原的尊敬、懷念之情。我不知道屈原是誰,也不知道爲何吃糉子就是懷念他,刨根問底的問奶奶,奶奶總是神祕的對我說,要想知道是爲什麼,那你就好好學習,學習好了,你就知道了。奶奶的招法還真靈,從那時起,我就知道刻苦的學習,想終有一天我會知道原委。糉子真好吃,我不知道是用什麼做的,平素里根本吃不到,它是一個個奇怪的三角型食物,用一種特殊的含有淡淡清香的葉子,包上一種特殊的白米,做成一種特殊的食品,有的裏面還放有甜甜的棗兒。

孩時的我,家裏窮,一日三餐總是單調的玉米粥、高粱米粥、玉米麪大餅子等粗得不能再粗的食糧,總期望着天天過大年,日日迎小節。吃一頓餃子、一頓白米飯;喝一小碗肉湯;穿一件新的衣服,哪怕這件新的衣服是哥哥穿小了的經過漿洗後而變得很乾淨的;只有那幾天,纔是我夢想的天堂和希望之所在。

城裏人生活的富裕,有講究,他們絕不放過任何一個節日,農曆的、公曆的,就是七天中的一個禮拜天,他們都得改善一下,而對我們農村的老百姓來說,每年只有春節、正月十五、清明、端午節,中秋節纔算是節日,清明節和端午節又算不上什麼大的節日,只是清明節的時候講究吃豆腐、做鍋貼,煮幾個雞蛋,也就是過節了,端午節呢,有說道,到了過節這一天,大人們早早的就起來了,父親拿着鐮刀進山了,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就回來了,濃濃的露水將他的半身都露溼了,他割了一大捆艾蒿、水柳枝條。奶奶則在家中把幾天前就用青麻絲染成的五彩線、小掃帚、荷香包拴在正在熟睡中的我們的脖子上、衣領前、手、腳脖上,意思是掃除身上的疾病,拴住永遠的吉祥。等父親回來後,奶奶又和他一起往艾蒿上、水柳枝上拴好五色葫蘆、五彩線和大一點的小掃帚,分別插到房屋的四周和大門上。所有這些活計都必須在日出之前做完。最忙碌的是母親,她是第一個起來的,忙碌的第一件事就是煮雞蛋、鴨蛋、鵝蛋,滿滿的一大鍋,鹹的、淡的都有,還有幾個極爲特殊記號的雞蛋,是五月初一那天小雞下的蛋,孩子吃了這天的雞蛋,一年肚子不疼。

雞蛋煮好了,母親就開始淘米、浸泡,接着是一片一片地洗淨那翠綠色的糉葉,再一摞一摞地碼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備好後,便一個人坐在米盆前,不厭其煩地一個一個地包着那盛滿情感的糯米糉子,然後就燒火蒸。足足有三個小時左右,一股清香味便撲鼻而來,我們哥幾個圍在母親的身邊焦急的等待着。這時母親就把我們叫到屋裏,端來一大盆蛋給我們分,她先給我們每人一個初一的雞蛋,讓我們吃下,然後就一個雞蛋、一個鴨蛋、一個鵝蛋的公平地分給我們,懷捧着熱乎乎的蛋,我們高興地合不攏嘴開始四處藏起來,生怕被別人看見偷吃了。

糉子熟了,我們顧不得燙嘴,爭先恐後的搶在手裏,每人端一個小碟等待着母親給我們分白糖,我實在等不及了,就大口的撕咬起糉子來,奶奶看着我的'樣子笑得前仰後合,傻孩子,糉子是吃裏面的米,得把皮剝掉。吃着那口感極好的糯米糉子,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這就是幸福的味道吧。

長大了,從教科書上,我知道了屈原,明白了奶奶的話。

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古老的習俗潛移默化地印在了我的心中,這些年來我也一直效仿這一傳統的習俗,每逢端午節到來,也在家門的上端、房屋檐下插一束束捆艾蒿、葫蘆、五彩線,也學着奶奶的樣子給孩子的手脖上、腳腕上繫上一條條多彩的線,把多少代人傳承下來的美好企盼寄予在這個端午節了。而我唯一不做的就是包糉子,因爲每年的端午節我都要帶着妻兒回家,回家吃母親親手做的糉子······

如今,母親離我而去了。兩年的端午節到來時,我便有一種酸楚之情難以言表。沒有了吃母親親手做的糉子的那份熱切感受,找不回盛滿母親情懷的那份溫存,再無法見到母親那熟悉的忙忙碌碌地身影。每每見到街市上那各種各樣的糉子,夾肉的、包蛋的、什錦的、蜜棗的。但我總是總感覺那糉子情不濃,意不深。

端午節就要到了。僅藉此文,權作緬懷自己的母親吧,也追憶那些爲所有兒女操勞一生的——偉大母親。

端午糉子作文 篇2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吧。這是爲了紀念楚國最後投江自盡的偉大詩人屈原,傳說人們爲了不讓河裏的魚吞食屈原的遺體。便紛紛向河裏投糉子,魚兒有糉子吃,屈原的遺體也就能完好無損了。於是包糉子的習俗就由此而來。今天我們跟着蕭山日報小記者團一起來到蕭山日報報社。來向這些包糉子高手學幾招。

首先老師叫我們分成幾個組,然後再從組裏挑出一位會包糉子的阿姨來輔導我們。我們組的阿姨去拿材料了,材料有一捆線,每人一大一小兩片糉葉。還有生糯米和生肉,好啦,一切就緒,準備開始包糉子了,開始我學着阿姨的樣子把兩片糉葉朝一個方向。用大拇指和食指將它彎曲成一個叉子。用大拇指和中指緊緊的扣牢。右手則用勺子將糯米塞到裏面,中間再放上一塊肉,在我們糯米鋪滿,然後將糉葉往上一翻,哈哈,原來這麼簡單啊。我暗自得起來,誰知,剛把糉葉翻過去,裏面的糯米就有一大部分都掉出來了。一旁的阿姨見狀說道“你這弄得太鬆了,米也弄的太多了,你看着應該這樣包。”說着,阿姨便示範起來給我看,我一邊仔細琢磨着,一邊心裏想着,下次再也不能讓糯米“鑽空子”啦!“好啦,現在可以綁線了。”我把線拿個過來,只見阿姨手中拿着線,橫着綁幾圈,豎着綁幾圈,又在三個角上各綁了幾圈,最後再打個結,好啦,一個糉子就完成了。“下面就由你自己包嘍!”“嗯!”我一邊點頭嗯又拿起兩片糉葉開始包起來。汲取上次教訓,我把糯米放少一些。可是當我爸好之後,我發現天吶,跟別的糉子比起來,我的糉子簡直像個弱不禁風的“小孩子”,哦,包了太瘦啦!沒關係,再包一個,經過兩次鍛鍊的我,漸漸的掌握了包糉子的竅門兒。“完工啦!”我興奮的大叫起來,滿意地看着自己剛包好的糉子,不大不小,長短正好,線與線之間的距離也十分均勻,一旁的阿姨看到,不禁連聲讚歎“嗯,包的真不錯,比阿姨包的還好啦。”聽着阿姨的表揚,我的心裏甜滋滋的。

之後我又不斷嘗試的幾個。最好老師告訴我們,今天還有一個活動。就是將我們自己親手做的糉子送給社區裏的孤寡老人,讓他們也沉浸在這端午的濃郁習俗之中,我們都爽快得答應了,想着自己今天不帶學會了如何包糉子,還能給社區的孤寡老人送去一份溫暖。真是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爲呢?

好啦,美味糉子鬧端午到這裏就拉響了尾聲,我先去吃那剛剛出爐的香噴噴的糉子啦!

端午糉子作文 篇3

今天我一大早就起牀了,因爲今天是端午節,我又要吃到香甜可口的糉子了。

我忽然聽到門外有動靜,仔細一聽:“軒軒,我買了糯米和紅棗,你找好朋友美池一起包糉子吧。”只聽“咚咚!咚咚!”的敲門聲,我開啟門真是洋溢軒,我們兩個互相擁抱後,便準備包糉子了。

我小時候就盼望着能吃上自己包的糉子,今天如願以償。我將一碗糯米倒扣在案板上,輕輕把碗拿起,一個碗型的飯糰端端正正的呈現在眼前。我用手捧着飯糰在案板上不停的旋轉,我把飯糰切成三角形的,又在每個三角形上面摁下一個個閃閃發光的大紅棗,端午重逢糉子日。還在上面撒上了白糖。然後我們就一絲不苟的往上裹鮮海苔,最後纏上線繩。一個個身穿海苔的糉子寶寶誕生了!再看看洋溢軒,她竟然做了一個個菱形的糉子,真有創意啊!

十幾分鍾後,我開啟鍋蓋一股香味沁入心脾,各種形狀的糉子讓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的拿一個,不顧一切的咬了一口,裏面露出了一一顆顆糯米,還有大紅棗。“啊,好香!”我情不自禁的讚歎道。我一連吃了好幾個,那香甜的糉子讓我回味無窮。

今天我過了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糉子作文 篇4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到了,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孩子們的歡歌笑語。

說到“吃糉子,撒白糖。”那可是我的最愛。每年端午節前夕。我都會和媽媽一起包糉子。我們先去超市購買新鮮的蘆葉、蜜棗、糯米、紅豆……媽媽把買來的蘆葉放在冰箱的冷凍室裏凍上幾個小時,這樣會讓蘆葉有柔韌性,包糉子的時候不會斷裂。同時也會把糯米、蜜棗等餡放在水中泡一泡。開始包糉子啦!只見媽媽左手先拿一張凍好的蘆葉,右手從水裏抓一把調好的餡,再放一個我最愛的蜜棗,蘆葉在媽媽手中左右翻轉,像變魔術似的,不一會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呈現在我的面前了。

原來包糉子這麼簡單啊。我也學着媽媽的樣子包起糉子,可是糉子一點也不聽我的話,不是這個角漏米了,就是那個角裂開了,每次都要媽媽重新加工,原來看似簡單的事情做起來並不容易啊!

經過我和媽媽的共同努力,一會兒就大功告成了!開始煮糉子嘍!剛開始煮幾分鐘,我就被廚房裏飄出的蘆葉香味吸引了,圍着鍋轉個不停,想趁機偷偷的先拿一個嚐嚐,媽媽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說我這隻小饞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糉子開鍋啦!我拿起一個糉子,顧不得燙手,剝開蘆葉,整個房間裏飄蕩着蘆葉與糯米的香味

“五月五,是端陽。吃糉子,撒白糖……”我抓了一把白糖,撒滿了糉子,一邊吃一邊開心地唱了起來。

端午糉子作文 篇5

都說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而對於我這種對賽龍舟或是掛蒿草、艾葉、荷包的傳統活動都一概提不起興趣的人來說,六月則意味着一個可以敞開懷大吃一頓糉子的時節到來了。

糉子作爲傳統節日的傳統食品,它和月餅一樣,有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千奇百味的餡兒。像五仁啦,蛋黃啦,蓮蓉啦,豆沙啦,月餅有的餡糉子它都有。而且因爲糉葉裏面兒裹的是糯米,所以能摻進去的料就更多了,紅棗、瘦肉、臘肉、香腸……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糉子裏面裹不到的。

然而,在衆多雜亂紛陳、讓人眼花繚亂的糉子餡當中,只有兩樣是我的最愛——紅豆、豆沙糉和小白糉。縱使糉子餡兒日益翻新,一天一個花樣,我還是對它倆愛得深沉。

先說紅豆、豆沙糉吧。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那會還興家家自個兒動手包糉子。端午前後一個月,每天我放學回家把小書包往沙發上一擱,就屁顛屁顛地跑去廚房端糉子吃。剛出鍋的糉子還散發着熱氣,每次拿到手裏都是一陣新鮮,解裹着糉葉的細白繩兒也成爲一大樂趣。又軟又香的糯米夾帶着些紅豆或是豆沙,面上再灑下一層白砂糖,好不美味。吹着涼快的空調,邊看電視邊咬糉子,夏天最愜意的事莫過如此。

至於小白糉,顧名思義,就是又小個兒又是白餡兒的糉子。剝開糉葉,裏面除了雪亮的糯米外再沒有別的,頂多爲了添點兒味再灑點白砂糖就開吃了。這種小白糉在老家金堂的大街小巷上處處可見。每到吃糉子的時節,走到哪都是這樣那樣關於“小白糉”的叫賣聲。餡料簡單,做工精練,外形小巧可愛,是頗受歡迎、極其搶手的一道美味。

這不,又到了端午,吃糉子的大好時節。不知道今年能不能也大飽口福一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