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關於端午節包糉子的作文400字四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包糉子的作文400字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端午節包糉子的作文400字四篇

端午節包糉子的作文400字 篇1

我只會吃糉子,但不會包糉子。

農曆五月初五的時候,我看見奶奶正在廚房裏忙忙碌碌的,我好奇地問:“您在幹什麼?”奶奶笑着說:“我在包糉子。”我興奮地說:“哇!我最喜歡吃糉子啦!”奶奶依舊笑着說:“過一會你就可以吃了。”說完,又繼續包起來。我看了有半分鐘,突然乞求地對奶奶說:“您讓我包一下糉子吧。”奶奶經不住我的央求,只好讓我試一試。

我先挑選好糉葉,放在水裏洗乾淨,哇!真像一條條腰帶。再把米也洗乾淨,放在盆裏,然後把糉葉一折,就像“漏斗”一樣。奶奶突然對我說:“別把糉葉折破了,還有,舀米進漏斗時,手要握實,不然,就不結實。”我聽了之後牢牢地記在心裏。我小心翼翼地嘗試着。

不過還是有偏差:米填少了,糉葉破了無法包。我不氣餒,有做了一個,我覺得還是不行:米填多了,絲線扎不住。終於,第三個包成了,一個糉子變成了一個小星星。不過和奶奶包的放在一起,我的還只是“醜小鴨”。我心想:我一定要做的更好,我又做了一個又一個,一個比一個漂亮,我高興極了。

最後,我把糉子交給了奶奶,奶奶把一個個像小星星的糉子倒在了鍋裏,它們像一羣小雞奔向窩裏。聞着糉葉的香味,我口水直流。奶奶看見了:“看你這個樣子,真是一隻小饞貓。”

雖然這是第一次包糉子,也包的不算很好,不過我很有成就感啊!

端午節包糉子的作文400字 篇2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將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將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將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

由於端午節和兒童節捱得很近,所以美術老師教我們包“糉子”,一方面是讓我們學會怎麼包“糉子”,另一方面嘛,就是爲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做準備。

剛開始包的時候,我們都以爲很簡單,就沒聽老師的“教程”,自顧自的包起來,沒想到第三部的時候就弄不起來,但是就住在這個時候,陳洋包起來了,我們有的就去請教陳洋,有的讓陳洋幫他包。陳洋忙的不可開交,我在旁邊一邊看陳洋包,以便自己摸索着,結果還是失敗了,我還是沒有放棄,將紙拆開來以次一次的重新折,一次一次的重新包,然後我總結了經驗(其實是失敗的經驗):每次做第四步時,老是折不立體。我只好讓陳洋幫我折了一個。

後來我仔細觀察了陳洋幫我着的那一個“糉子”,原來是要將那個上去,我若有所思。後來,我又折了幾次,但是還想剛開始的時候,邊對不齊,氣得我火冒三丈。

回到了家,想到還要做一串糉子和一串千紙鶴,就暈菜了,看來我還得慢慢的摸索,或者去請教大人。

端午節包糉子的作文400字 篇3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節包糉子的作文400字 篇4

端午節快到了,這是爲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的民間傳統節日。

按規矩,在端午節那天,要吃糉子鴨蛋什麼的。以往不怎麼吃糉子,現在有時倒心血來潮,想吃下糉子,不僅想吃,更想親手包一包。

奶奶是包糉子的一把好手,包出來的糉子能和商店裏賣的媲美。於是,我便向奶奶討教如何包糉子。站在奶奶的旁邊,看奶奶嫺熟的包着糉子,心裏癢癢的。奶奶將三片糉葉疊在一起,折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一隻手拿着糉葉,另一隻手則下餡料,第一層是大米,第二層是剝了皮的綠豆,第三層便是肥豬肉和鹹蛋黃,最後一層又是大米,這樣一層層地疊上去,香味就完全保留在糉子裏面了,味道自然特別好。看着奶奶如此麻利地幹活,很想試一試。

我也拿起三片糉葉,十分生疏地折成三角形的樣子,裝模作樣地學着奶奶。不過接着問題問題就來了,我下的料總是從底部漏下去,試了好多次都是這樣,最後,我很不耐煩地將糉子一丟,說:“我不學了,在21世紀,什麼東西都可以在商店買到,還用得着學這些東西嗎?”奶奶說:“學東西,就要學徹底,不要一遇到挫折就撒手不幹,這樣半途而廢 是學不到任何知識的。”奶奶給了我一番鼓勵,我就請教奶奶。奶奶說:“疊糉葉時,折成三角形的形狀後,還要按同樣的方向,往裏面折,雖然剩下的口更小,卻不用擔心餡料會從下面漏出來。”我試了試,果然如此。最後,綁糉子時,我卻不小心將糉子打散了,我還是沒有成功,心中有小小的失落,但我覺得其樂無窮。

和奶奶一起包糉子的事,想起來心裏甜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