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初中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初中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

初中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1

在我的家鄉有許多風俗習慣如:臘八節吃臘八粥,元宵節要吃湯圓,除夕要掛燈籠、放鞭炮、貼春聯、貼福字,中秋節要吃月餅……當然還有很多,但我最喜喜歡的是端午節。

端午節一般分爲三個部分,一個是包棕子,一個是吃棕子,還有一個是觀看賽龍舟。

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準備玉米葉、糯米、蜜棗、紅豆沙、線。首先把糯米和玉米葉清洗乾淨,然後分別放入兩個乾淨的盆中,人們又準備了一個勺子爲的是在包糉子的時候盛糯米和紅豆沙更方便衛生一些。

所有的材料已經準備齊全了,人們開始包棕子,先把玉米葉弄出一個像甜筒一樣的形狀然後再向“甜筒”中放入少許糯米,然後放入蜜棗、紅豆沙(作爲它的夾層)。放好以後再放一些糯米,把放好的餡料蓋住,用多餘部分的玉米葉封口,封好以後用線繞封好的三角玉米葉圍上幾圈,再打個結,第一個糉子就做好了?心靈手巧的人們手不停的動着,發出有節奏的聲音,不一會棕子就全做好了。

人們把已經包好的棕子放入了鍋中,蓋上了鍋蓋,準備蒸棕子。

現在人們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觀看一年一度的賽龍舟,人們簇擁在一起,臉上寫滿了緊張。選手們個個神彩飛揚,身強力壯,當槍聲響起的時候場面更是熱鬧的不得了。龍舟上的鼓手鼓足了勁雙手拿着鼓錘有節奏的打着鼓爲隊友加油,劃舟選手真叫一個一鼓作氣,配合的十分默氣,突然隨着現場一陣接一陣的掌聲中冠軍誕生了,現場隨即爆發出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正好,這時棕子也好了,人們美滋滋地品嚐着今天的成果。

我最喜歡熱鬧的端午節了,你們呢?

初中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2

我家的端午節總是喜歡吃餃子,大抵是小時候養成的習慣。爺爺是個手藝人,做點心,燒菜都拿手,尤其包的一手好餃子,所以家裏逢年過節總是吃餃子。爺爺包餃子總要自己和麪,軟硬合度,還要多醒一陣子,蓋上一塊溼布,防乾裂,還能兩個小麪糰一起擀,包餃子皮薄餡大,開鍋以後熱氣直冒,配上一碗清醋,一個蒜瓣,外加一碗熱湯,我總吃的一頭大汗,十分滿足,然後小小的年紀就故作老成的感嘆這就是幸福。

後來大了一些,每年端午節前後同學們都在討論什麼餡兒的糉子好吃,久而久之,吃着爺爺包的餃子竟覺得有些難以下嚥。然後自個兒生着悶氣,撂下筷子跑到角落去看書,正巧看到元稹的詩:“彩縷碧筠糉,香粳白玉團。”好像那晶瑩剔透的感覺就在眼前,那一段時間香香糯糯的糉子在我眼中就成了無上妙品了。

後來我忙於中考高考就不去爺爺奶奶過端午節了,而每一年的端午我開始吃糉子,菱糉、筒糉,肉餡的、鴨蛋黃餡的,蘸糖、蘸醋、蘸醬油吃,吃到嘴裏總是覺得少了一些什麼,這種感覺伴隨我多年,直到我高考結束。

那年的端午節,爺爺燒了一桌的菜,還做了拿手的餃子,那熟悉的一碗清醋、一個蒜瓣、外加一碗熱湯,我忘記了備考的疲憊和報考的揪心,溫暖的讓人眼眶溼潤,好像倏地明白了這些年的糉子爲什麼吃的索然無味,我低頭悶吃,好久才緩過情緒。飯足菜飽,看着還剩了半盤的白胖餃子,禁不住誘惑,給吃了個精光。

印象裏那好像是我吃過的最好吃的一頓餃子,至今難忘,正所謂“餃子含禪意,食中蘊道深”,這大概是生活與幸福的滋味吧。

初中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3

屈原,千百年來,人們用包糉子,賽龍舟,等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紀念他。

可是,我卻並不覺得他像人們想象得那麼完美,可以說,我對他很不滿意。

人們,正是因爲他的才學,他的許多對國家有益的意見而紀念他,可我,卻不能忘記他的一個致命的缺點。

當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鬱鬱寡歡,纔去跳江,使得他鬱鬱而終。

雖說,他是爲自己抱憾,爲自己的才華無人應答而自盡,但是,我想問一句,他這種行爲正確嗎?

“跳江”,這是一種正確的反抗方法嗎?

縱使他一心爲國,才華橫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

也許你會說,既然他那麼一心一意爲了國家,大膽地提出了那麼多建議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說他無膽量?

可是,懦怯,不在於他對於國家興旺的勇敢,而在於他對於種種打擊後的放棄。

跳江代表着他對一切都放棄了,自己的理想,抱負已拋入九霄雲外,他面對這個世界,只有逃避,那麼,他的頭腦、才華、忠誠,又有何用?

他的這一舉動,真是讓人失望無比,一個人,如果對待事情只有絕望,沒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偉業?

即便跌倒了一次,也要再次的爬起來,跌倒兩次,那就第二次爬起來……跌倒一百次,就要有第一百次的爬起來。

因爲相信,所以堅持。因爲堅持,所以成功。

屈原雖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終沒能堅持下來,他沒有堅信着自己總有一天不會再“跌倒”,會如山一般屹立,他乾脆不再“爬起”了,就是這樣,他失敗了。僅僅留下了那樣一篇《離騷》,絕唱千古,書寫着他一生的遺憾。

雖然人們一直讚揚着他,但是,我讚揚他的忠心爲國,也鄙夷他的放棄懦怯。

初中端午節源於屈原作文4

又是一年端午節,聽爺爺奶奶說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跟我國古代屈原跳江的故事有關,作爲紀念,我們每年都要過端午節。

因爲這是個特殊的節日,我知道大家每年這個時候要包糉子、吃糉子,所以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主動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包糉子,首先要把糉子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紅棗、雞蛋、肉等做爲陷,將自己喜歡的味道和陷搭配合適,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葉子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然後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粳米紅棗等,摺疊起來包出棱角,做成四角或三角的形狀。最後在糉葉的外面纏上糉葉條或做衣服的線,終於把一個完整的糉子做成了。

我最開心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的洋相:聽說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