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的來歷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1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媽媽的早飯是糉子。我一邊吃糉子,一邊問媽媽:“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呀?”媽媽就給我講了一個關於屈原的故事

戰國時期的一天,秦國打敗了楚國。愛國的屈原覺得國家要滅亡了,理想實現不了,活着還有什麼意義呢?然後,屈原就抱着一塊大石頭跳入大河。大家划着一條條船,把一個個飯糰扔入大河裏。人們希望魚兒不去吃屈原的'屍體。

現在的端午節,人們賽龍船,包糉子,放風箏,掛艾草……我最喜歡吃糉子,因爲我的外公會包,肉糉和蛋黃糉,還有豆沙糉。

其實,在屈原的故事發生之前就有端午節了。後來,屈原跳河的那一天正好是端午節。於是,人們就把端午節變得更隆重了。

今天,人人都過端午節,是爲了記念偉大的屈原。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2

每年的農曆初五都是端午節,在這天,人們會吃糉子,賽龍舟,據說,端午節跟偉大詩人屈原有關係呢!

屈原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是楚懷王身邊的一位大臣,一直提倡強國富民,抗擊秦國,可不料被奸臣陷害,流放他鄉,公元前278年,楚國京城被攻破,屈原深感到絕望,便在自己的腳上捆幾塊石頭,跳汩羅江自殺,當地的居民知道後,紛紛的坐船到汩羅江去撈屈原的屍體,有的人爲了讓小魚小蝦不吃屈原的異體,就在江裏投入一些米團,告訴小魚小蝦吃米團,別吃屈原。

後來,有的人用葉子包米團,以此紀念屈原,有的地方還組織龍舟比賽,詩詞比賽。這個傳統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漸漸的,演變成現在的糉子,家家戶戶都是團圓在一起吃糉子,而現在糉子的口味也有很多,有的裏面放了肉,有的放了鹽,還有的放了白糖。

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標籤:來歷 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