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家鄉的糉子作文五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爲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糉子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的糉子作文五篇

家鄉的糉子作文 篇1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天,人們要裹香甜可口的家鄉糉子。

談起家鄉糉子,歷史上還有個傳說。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着,投江自殺。人們把竹筒子裏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第二年人們划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裏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着米飯的竹筒子改爲家鄉糉子。家鄉糉子外面包上箬竹葉,四角形狀,繫上五彩繩,再投進江裏。

於是從那時到現在,人們每年農曆五月初五都要裹家鄉糉子吃。家鄉製作家鄉糉子所需的材料有:箬竹葉、細長的棕葉、糯米、板栗、臘肉、蜜棗。媽媽先把箬竹葉與棕葉一起放在清水中浸泡,並用刷子洗乾淨,把臘肉切成臘肉丁;然後將箬竹葉圍成圓錐的形狀,像一個又尖又大的漏斗,用勺子盛起糯米一層一層的平鋪在箬竹葉上,一邊放上板栗,另一邊放上蜜棗;接着將臘肉丁放在中間,再鋪上一層薄薄的糯米,好像爲板栗、蜜棗、臘肉蓋上雪白的被子;最後把箬竹葉裹起來,成爲一個個家鄉糉子,每頭有兩個尖銳的小角,好像一個穿着綠衣裳,頂着四角帽的小精靈。這樣,一個家鄉糉子就做成功了。

家鄉糉子包好以後,放在鍋中煮上幾個小時,便可出鍋拿來品嚐了。媽媽開啟鍋蓋,一股熱氣立刻衝了出來,熱氣中摻雜着濃濃的香氣,撲鼻而來。我解開家鄉糉子的衣裳,裏面露出了白花花、香噴噴的糯米,咬下去一口,糯米既脆又軟又黏,十分潤滑。一顆顆糯米就像一顆顆白玉珍珠,一邊的蜜棗散發出誘人的氣息,像一顆顆紅珍珠,它那耀眼的光彩染紅了周圍的糯米,使白糯米換上了紅衣裳。蜜棗甜甜的,又香又脆,板栗雖有點苦澀,但苦盡甘來,使人回味無窮。

吃家鄉糉子有很多種方法,可以放在鍋裏煮,可以放在火爐上烤,還可以切成片狀,放在鍋裏煎。家鄉糉子吃不完可以放在冰箱裏,儲存很久,想吃時再拿出來煮、煎着吃,也可以送給親朋好友,增加朋友之間的友誼。

家鄉糉子,你香甜可口,是端午節裏一道香甜的食品,是人們心中喜愛的食品。我愛你,家鄉的家鄉糉子!

家鄉的糉子作文 篇2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傳統端午佳節。雖然傳統端午佳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傳統端午佳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傳統端午佳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傳統端午佳節特色。

傳統端午佳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傳統端午佳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在這天,村裏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爲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傳統端午佳節只吃糉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傳統端午佳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傳統端午佳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糉飄香,龍舟響噹噹,好事成雙雙!傳統端午佳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讚頌。吃着正宗的家鄉糉子,看着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裏頭別有一番滋味。

20xx年,又一個新的傳統端午佳節即將到來,我懷着一顆思念,期待,激動的心去迎接你。去歡迎你。

家鄉的糉子作文 篇3

家鄉的端午有許多風俗和外地一樣:裹糉子,把一張張糉葉裏放上餡,有的放肉、有的放豆沙、還有的放蛋黃;掛艾草,把一株株曬乾了的艾草掛在門上,可以“辟邪去妖”;喝雄黃酒,用雄黃酒在孩子們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些都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而我一到端午,就最愛吃奶奶裹的糉子了,我們嘉興五芳齋的糉子是出了名的,只要外地的.人一談起嘉興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嘉興五芳齋的糉子。

雖然說,五芳齋的糉子名氣很大,也很好吃,但是我奶奶裹的糉子也不賴,選用的都是上好的糯米,又白又香,連糉葉也都是最好的,還帶有竹子的清香。

說到了糉子,就不得不提提迷你型的一口糉了,這一口糉就如同這名字,咬一口就沒了,這隻能是放在餐桌上,大家一直喝酒餓了,就每人一個,墊墊肚子。在家裏,大家一般都是裹一些比較正常大小的糉子。裹糉子的程序非常複雜,而且裹糉子的手法、技巧都非常難,我就簡略的介紹一下:先把糯米洗乾淨,把糉子在水中浸一夜,把洗淨的糯米倒些醬油(包括白抽和老抽),再放些鹽和味精,把糯米攪拌均勻,切一些肉,要切成塊狀,也放些白抽和老抽,接着把肉和糯米裹到糉葉裏(具體手法較難,我就不解說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糉子。

家鄉的糉子作文 篇4

在美麗的東江河畔,有一顆璀璨的“水鄉明珠”,那就是我可愛的家鄉——道滘。

道滘有着悠長的歷史傳統文化,城市面貌、人們日常活動無一不體現着這一特點。來到這裏,你會驚奇地發現就連飲食也滲透着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別的不說,就拿這裏的特色食品——家鄉糉子來說吧,道滘人是要頗費一番心機,將材料精心搭配好,務求做出最佳口味。怪不得凡是吃過道滘家鄉糉子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讚。

每逢端午佳節,龍舟鑼鼓敲響,家家戶戶的婦女便忙碌起來。她們挎着籃子,一大早就來到市場採購做家鄉糉子的材料:糉葉、糯米、綠豆、肥豬肉、鹹蛋黃等,她們還不會忘記買五香粉。材料齊全了,婦女們便開始洗糉葉、泡糯米、碾綠豆、切肥肉……一切的工作儘管是那麼繁瑣,但她們臉上卻始終洋溢着愉快的笑意。

準備工作完成後,便開始裹家鄉糉子了。首先用兩片大糉葉交叉折成漏斗形,在底部鋪上薄薄的一層糯米,然後又鋪上一層拌了香油、鹽、糖、五香粉的碎綠豆,接着把一個通紅透亮的蛋黃放在上面,再在蛋黃旁放上一塊晶瑩的肥肉,最後又蓋上一層綠豆和糯米。材料按順序放好了,就把糉葉往裏摺疊,蓋住漏斗口,再用兩塊糉葉包住縫隙,綁上繩子,一顆家鄉糉子就這樣誕生了。婦女們靈巧的手上下翻飛,猶如翩翩起舞的蝴蝶,一顆顆大小一致、形狀均勻的家鄉糉子,相繼產生。包完家鄉糉子,便要煮家鄉糉子了。可別小看這步驟,家鄉糉子入口綿不綿全靠它了。把家鄉糉子放在一個盛了水的大鍋裏,用柴火細細地煮它三四個小時,待香味從鍋蓋裏飄溢出來,家鄉糉子就熟了。

你拿出一顆熱辣辣的家鄉糉子,剝開墨綠色的外衣,那噴噴的糉香直衝你的鼻子,真讓你“垂涎三尺”。你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綿綿的糯米夾着綠豆絲絲的清甜,直滑入你的喉嚨。啊,真好吃!這個時候,瀰漫道滘上空的就是糉香,無論你走在哪裏,只要輕輕吸一口氣,也會覺得沁入心脾。這是道滘水鄉特有的香味,這香味是勤勞的道滘人們散發出來的氣息,它讓人陶醉,讓人難忘。

啊,我愛家鄉的家鄉糉子,更愛勤勞的鄉親!

家鄉的糉子作文 篇5

又到了五月端午,又到了包糉子的時候。

每到端午節,家鄉的人們都要包糉子。這個風俗起於何時我也說不清。聽大人們說,大約在兩千多年前,一個名叫屈原的愛國詩人,在汨羅投江而死。人們爲了紀念他,就把包好的糉子投進江裏,以防魚呀什麼之類的東西把他的屍體給吃了。就這樣,這個風俗一直沿襲至今,就成了家鄉的一種傳統習俗。

包糉子要用箬葉,箬葉長在山上。端午前夕,山裏的村民們就揹着竹筐到山上採摘回來,挑到市場上賣。人們就到市場上把箬葉買回家裏。等到端午節的前一天就把箬葉拿出來,放到水裏浸溼、洗乾淨,然後把糉子包好、煮熟,到了端午節那天就擺上桌,人們一邊喝着酒,一邊吃着糉子,那感覺就像過年一樣,熱熱鬧鬧,多麼有意思。

說起包糉子,那可是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包糉子那天,每家每戶都端着個桌子,擺出幾張凳子,把洗好的箬葉,浸好的糯米一起放到院子裏。那些村姑村婦們就坐在院子裏一邊包着糉子,一邊聊着天,嘻嘻哈哈的,顯得多麼快活。她們手裏拿着一片箬葉,中間對摺成一個漏斗形,然後用手抓起一把糯米放進摺好的箬葉裏,壓緊、按平,再把口子封住,成一個三角形樣,用草蓆捆好,十個十個爲一提,包到百來十幾個的時候就打住了。這時,她們提着包好的糉子回到屋裏燒水煮糉子了。

煮糉子是一件費時的工夫。你必須坐在竈前,一邊看着火,一邊燒水煮。待柴燒完後,你得給它加柴;水燒乾了,還要添水,一直等到糉子煮熟爲止。這樣前後花費的時間大約要一兩個小時。要是火力不足的話,煮上個三五個小時也是常有的事。

糉子的形狀多種多樣,有棱形的、四角形的、金字塔形的,最多的還是三角形。糉子不但式樣多,而且品味也各有千秋,有用瘦肉做餡包煮的,也有用青豆摻和包煮的;有紅棗的,也有花生米的,總之多種多樣。糉子裏面放些小蘇打或硼石之類的防腐劑,煮出的香味可濃了,吃一口又香又韌,味道好極了。

我最愛吃糉子。一口氣能吃它三五個還不夠癮。媽媽說我是個“糉子寶”,我纔不管她說這麼多呢。

又到了五月端午,又是到了包糉了的時候。故鄉的糉子啊,令我多麼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