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實用】糉子作文合集六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糉子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糉子作文合集六篇

糉子作文 篇1

快端午節了,我非常高興!

因爲我知道了怎麼包糉子。先把江米放再水泡四個小時。然後再把糉子葉用熱水泡一個小時。然後準備紅棗,葡萄乾等。現在可以包了。

將葉子從它的角開始,折成三角形,把米放進去然後放棗,再放一些米進去,趕快用繩子纏起來,三個角不能漏米,要不然煮的時候會變成一鍋粥。

包好的糉子放到鍋裏大約煮一個小時,然後,再悶一會兒,這個時候開啟鍋蓋兒,一陣香氣撲鼻而來,開啟一顆來吃,真是太美味了!

糉子作文 篇2

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那麼,端午節爲何要吃糉子呢?

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古代糉子又叫角黍、筒糉。角黍是因糉子的形狀有棱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糉是因最初的糉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中祭弔的事。 到了唐宋時代,糉子已成爲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美味食品。長安有專門製作糉子的店,而且技藝也相當高。當時糉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糉子",是用艾葉浸米裹的。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糉,哀甚將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糉子"。

明弘治年間,就用蘆葉裹糉子,糉餡也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間,林蘭癡《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糉子"一條,這種糉子流傳至今。現代糉子以浙江嘉興最負盛名。如今,糉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爲中國的三大節令食品。

民俗專家介紹,吃糉子的風俗,千百年來,不但盛行不廢,而且流傳到日本、和越南等國。

糉子作文 篇3

老人們說,端午節是門前懸掛的艾草,菖蒲,可以驅鬼辟邪,求得平安;青年們說,端午節是河上的一條條龍舟,可以盡情展示自己孩子們說,端午節是腰上掛着的一個個香袋,每一個都裝有一個童趣的心。只要擁有過她的人,哪怕只聽過她的故事,都會有刻骨銘心的感覺,我又豈能例外。

端午節是我們這塊神州大地上的一個傳統節日。到了那時,可熱鬧了!人人門前懸上艾草,掛上鍾馗,有的地方還有賽龍舟,但這些還是吸引不了我,我最喜歡吃糉子,爸爸對我說,端午節包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屈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時候,不願離開生他養他的故土,爲了祖國,爲了民族,投江殉國。我想,愛國主義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凝聚國家和民族團結支柱,屈原精神的偉大,在於他心憂天下,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包糉子首先要有箬葉。媽媽對我說,箬葉要到山上採,山上會有箬葉樹,我和夥伴們,大人們一塊兒去採箬葉,山上有人工栽種的箬葉樹,所以我們不用瞎瞄瞎撞,直接去採就行了。我每次都會與夥伴們競賽,看誰採的多。箬葉採回家後,還得用剪刀剪去箬葉的兩端,放在水裏泡個一天半會兒的,才能包!有了箬葉還不行,還得有糯米和餡料,我家是吃葷的,所以當然是去買肉了!

糉子作文 篇4

端午節到了,媽媽說準備包糉子了,我一聽就說我也要學包糉子啊。

媽媽一大早就去菜市場買了新鮮的竹葉、糯米和花生米。媽媽把原料都拿了出來準備好,突然我聞到一股清香的味道,我一看原來是碧綠的竹葉散發出來的.,潔白的糯米泡在清水裏。我開心極了,大叫一聲:“媽媽,開始吧。”媽媽說:“你先看我咋包了”我發現媽媽先把兩片葉子稍微重疊平放在一起,然後把它拿在手裏,捲成圓錐形狀,在往裏面放上準備好的糯米,蜜棗和花生米,再用餘下的糉葉把口封起來,用繩子綁起來,一個三角形的糉子就包好了。

我包來包去啊,包的都是奇形怪狀糉子,經過媽媽的指導,我終於學會了包糉子。學習的過程中雖然我總是出錯,但是正是這一次一次的錯誤,讓我熟練地掌握了包糉子的技巧。同時,我也懂得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糉子作文 篇5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終於又到了,這個令我們小孩子歡樂無比的節日。我們又可以品嚐到誘人的糉子了。

與多數北方人不同,我更偏愛甜糉子。其中,我最喜歡蜜糉。剝開糉葉,一陣陣香氣飄來——那是糉子的糯香夾雜着蜜棗的甜香。這種香味讓你陶醉其中,迫不及待的想要咬下一口。第一口下去,往往是吃到的都是一嘴富有黏性的糯米,它們好像一個個淘氣的小孩子,久久地佔據着你的口腔不肯離去。雖說沒有吃到精華,但依然享受到糯米質樸的口感。再吃第二口,味蕾往往一陣驚喜——半個蜜棗已進入口中,細細品味,蜜棗的蜜又好像甜掉牙,不過經過糯米的中和,這種甜便恰到好處。糯甜彷彿使你麻木,又好像鑽進你的腦子裏,讓人有股醉意。懷着這種醉意品嚐完整個糉子,彷彿一切憂愁和煩惱都消失了。

說道糉子,就不能忘記他的紀念對象——屈原。

兩千多年前,由於當時楚國的黑暗以及他人的迫害,屈原被流放到了很遠的地方,但是他還是不忘楚國的前途,楚王的安危。不過,受那些“忠臣”的迫害,屈原被逼上了絕路,他便抱石投入汨羅江自殺了。楚國百姓聽聞,痛哭流涕去汨羅江祭奠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端午節。糉子就是爲了不讓魚兒吃他的屍體,端午節時投入江中供魚食用的。

兩千多年過去了,今天,我們仍忘不了他那種“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的潔身自好。有人問他:“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爲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衆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啜其離?何故懷瑾握瑜而令見放爲?”他答:“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有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守赴常流而葬乎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唉,伯樂已死,有誰能識別屈原這批千里馬呢,當時世上已經沒有人能瞭解屈原,屈原對世人也無話可說。

今天,當我們歡樂的與家人品嚐香甜的糉子時,誰又會想那位投入汨羅江的愛國人士呢?

糉子作文 篇6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奶奶學包糉子。

我先和媽媽到菜場買了糉葉,然後又買了些糯米。回到家裏我們把糉葉一張一張洗乾淨,然後用剪刀把頭和尾剪掉,用水把糉葉燙一燙,我們把洗好的米和糉子葉放在了桌上,萬事具備,就等奶奶上場了。

奶奶把糉葉兩片一疊加,輕輕一裹,中途加一片糉子葉,輕輕一蓋,把有米的地方包起來,然後用繩子一系,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很輕鬆,剛開始我怎麼也學不會,奶奶手把手的教我,終於我會包了,於是就和奶奶比賽包糉子。奶奶十分鐘包三個,我十分鐘包四個,今天的冠軍就是我馬舒窈,但是我包得糉子是奇形怪狀。整個糉子上裹得全是白色繩子,像個傷病員。

透過包糉子我感覺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那麼簡單的,要靜下心來,慢慢學,做好一件事就要動腦筋,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