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關於端午的作文4篇

關於端午的作文1

時值晚春,繁密的枝葉已被春風吹成深綠,再過不久,便是屈原爲國捐軀的日子,人們爲了魚蝦不撕咬他的身體,向河裏投入大量包好的糯米,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紀念屈原成爲了中國的節日——端午節。

關於端午的作文4篇

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不進行向河裏投糉子這種浪費的事情了,端午演變成了一家團圓,享受美味的節日。

南方人吃肉糉,在乳白的糯米糰裏放上一顆肥膩的肉塊,我倒不怎麼喜歡這種口味,油腥味掩去了糯米的清淡,失去了原有的滋味。

家鄉的甜糉味道清香,不加修飾,更易品出屈原澄澈真實的想法。晾乾的蘆葦包裹住清香的糯米,偶爾向其中塞入一顆甜棗,摺疊成錐體,綁上纖細的葦杆,載入鋥亮的瓷盤,鍋中沸水掀起一股股白浪,如龍王的怒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斜端瓷盤,大塊濃綠被這波濤淹沒,於是又拿起竈臺上的鍋蓋,輕輕釦下,叫他接受洗禮,散發香氣。

苦痛熾熱的煎熬總是漫長的,待火光熄滅方纔發現,葦杆不知何時變得色深柔軟,棕葉綠得油亮,頗有食慾。撈入盤中,鬆開棕葉之上的束縛,抄起筷子,夾住一端棕葉,慢悠悠地將白玉般的糯米自棕葉退下,忽然眼前一亮,在深綠的糉葉下,糯米光滑的身軀更顯潔白明亮。

放在盤中託在手上,輕捷地將它們擺在桌上,一家人圍坐在方桌几面,面前擺上載着白糖的小蝶,大人身旁附上一杯白酒,夾起糉子蘸少許糖,就着白酒的辣味兒拉起家常,平日工作的勞累一揮即散,彷彿回到古時田園的小家,食物簡潔卻真情四溢,總覺得這就是屈原先生嚮往的生活。滿嘴溢着甜味,嗯,端午的味道。

縱使時間老去,年代老去,我們老去,但有一樣東西永世繁盛,那就是祖國傳統的節日,先人的願望,我們的和諧,將永不散去,端午的味道,真情的味道,永遠都不會改變。

關於端午的作文2

我小的時候十分的期待端午節的來臨,那是因爲我很佩服屈原的出色精神品質,因此他在中國十分的出名,古代的帝皇爲了紀念他把端午節作爲一個節日專門去紀念他,這讓我看到了古代的帝王還是很重視賢臣的。

我喜歡端午節不僅僅是因爲我能夠從中學到了許多的知識瞭解到了越多的歷史,每到端午節母親都會花一個小時來給我講關於端午節的故事,雖然每年我都會聽到這個故事,但是我從來都不會感到厭煩,而是對屈原生活那個年代產生了更多的遐想,母親年輕的時候不會包糉子,但是我特別的貪吃,特別的愛吃糉子,非要母親給自己買,母親爲了節約點錢,便學習起了包糉子,就是爲了滿足我在端午節吃糉子的要求。

除此之外,我都會在端午節快要來臨的時候,人們正在忙碌的時候去給他們搗亂,有時候會入迷的看着他們包什麼糉子餡,要是被我這貪吃鬼看上了的糉子,我就死活賴在他家不走了,除非給我一個吃解解饞。每次吃糉子的時候我都會想起母親給我講的屈原的故事。屈原是一個熱愛國家的愛國勇士,是人民的英雄,更加是我的偶像,他生活在他的那個年代遭遇到了許多的挫折,可是他一樣那麼的堅強,讓我特別的佩服,屈原還是我的偶像,所以在端午節那天我會吃許多的糉子來紀念他。

我還記得在端午節我會洗一次澡,那是一次特別的澡,那些水是用藥草泡過的,母親每年都要求我去洗這樣的澡,我心裏可是十萬個不願意啊,除非在洗澡的時候吃着糉子才行,母親拿我沒辦法,就答應我這樣洗澡的要求,我永遠都忘不了一邊洗澡一邊吃糉子的那些童年回憶,我一不小心沒那穩就把糉子給掉洗澡水裏了,我還因爲那一件事哭鬧了好久呢!

在我的端午節裏,一定要吃糉子,不管怎樣我都要爲屈原做一些事情,畢竟父母和老師教導我不能浪費糧食,所以我不能夠像古代那些紀念屈原的人一樣,把糉子扔海里,但是我能夠把糉子扔我的肚子裏,那樣就算是對屈原的紀念了吧!端午節吃糉子,爲了我的偶像。

關於端午的作文3

端午節也不過纔過去十天,又想起糉子,每年端午節,奶奶都會包上一鍋糉子,其中還要在這煮糉子的鍋裏放上醃好的鹹鴨蛋一起煮。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作家汪曾祺在《端午的鴨蛋》中寫了約摸十二種端午節的風俗,不過,那是南方,在我們北方,至少在我的家鄉,就沒有那麼多風俗了。

我們家鄉端午節的風俗也有幾種,例如系五絲,插艾草,包糉子,煮鹹鴨蛋,吃大餐等。

單說的是系五絲,就是將五種顏色的線搓成繩子狀,在天矇矇亮,還沒出太陽的時候,孩子還在睡覺的情況下,家長將它系在孩子的手腕上,等孩子醒來後發現彩色的絲線象手鐲一樣纏繞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到很美,同時家長再教導孩子等下大雨的時候,記得講這五絲拆下來,壓在石頭地下,將來它就會變成彩色的蛇,保護着屈原和自己不受毒害。

插艾草呢,就是在五月初一的那天早晨,每家的爺爺們,家裏沒有爺爺的,就得相當於爺爺的長輩,早早的起來,趁着太陽還沒有升起來的時候,到野外去菜艾草,將才回來的艾草插在自己的大門口門楣頂上,沒有大門的就乾脆插在房門的房檐上,因爲艾草是“愛”和“礙”的諧音,這表示家人最家的愛,表示家人對傷及家的阻礙。

端午節的重頭戲是包糉子,煮糉子,吃糉子了。我想寫的人就很多了,它所寄託的傳統文化當然是爲敬仰屈原了。

隨着時間的變化,家鄉的端午節的風俗也在跟着變化,由原來的祭祀屈原,變成了家人團圓的一個由頭,於是吃大餐也成了我們這裏的一個風俗了,不過這個大餐卻有點特別呢!

它是糉子的大聚會,兄弟姊妹們將各自包的糉子,帶到母親家中展示,從形狀來就有很多種;大姑包的是長方形的,兩半糉子合在一起的,成爲夫妻棕,二孃包的是三角棕,只有大姑的六分之一大小,媽媽包的是四角的';小姑包的做好看了,既小巧玲瓏,又長方適中。從內容上來看和煮的火候上來分析,口感最好的是奶奶的二米相摻的黃白相間的原始棕了,這次我才明白的原始的食物該有多美了。

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品嚐着自己包糉子,就這油黃黃的鹹鴨蛋,大人們喝着家鄉的密州春,拉呱着家中的變化,想想着家人的將來,真是其樂融融,幸福滿滿。

家鄉的端午節,有聲有色,有吃有喝,有喜有樂,有思念,有陪伴,我敬你,直到永遠。

關於端午的作文4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糉子的習慣,端午節吃糉子的習俗都是爲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幾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羅江自殺,爲了不讓江中的魚吃屈原的屍體,人們包了很多糉子投入江中,所以幾千年來就有了吃糉子這個習俗。

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而且糉子其實就是糯米爲主的食物,糯米的吃法很多的,爲什麼要用葉子包起來呢?關於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有很多種傳說,下面小編帶您看一下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

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呢?民間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馬上划船撈救,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另一種關於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的說法是,公元前340年,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爲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糉子——“筒糉”的由來。就是說我們現在吃的葉子包的糉子,其實在以前是竹筒裝起來的。

爲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糉子呢?有記載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爲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但是關於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的由來,專家考證,糉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糉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糉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衆的心願而已。實際上,爲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吃糉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糉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糉的民間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