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透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1

我生在離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個小村裏,我那裏屬於丘陵地帶,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裏我們那裏的端午節一定要喝雄黃酒(在頭一年將中藥雄黃浸泡在酒瓶裏,到了第二年端午節就可以用喝),小孩還要在額頭擦一點雄黃酒。同時在當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鴨蛋,記得小時候每年我們都要吃2個,因爲我家條件不好,平時是很少有機會吃到蛋的,那時的我挺喜歡過這節,因爲不光可以吃鴨蛋,還要吃糉子,儘管從小到大我都沒有看到過我媽包糉子,但是是我們姐弟倆卻從來沒有少吃一次,每年都是吃外婆送來的。

記得我家剛建完房子的那一年,由於家裏的儲蓄全用完了,還欠了不少債,父母只好從節約上出發,那一年,我婆也到小姨家去過節了,我想肯定吃不了,結果鄰居家的大媽專給我們姐弟倆送來幾個,從那以後我對糉子和鴨蛋總是百吃不大厭,甚至到了現在,我都愛吃這兩樣食品,條件好了,我也工作了,有能力購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了。也就是在去年,我蘇州一個朋友結婚,去她家才真正第一次看到包糉。因爲她們那裏有種習慣,結婚時要吃糉子。

還有一次,那是在我過生日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外地讀書,那天我特想吃糉子,就去超市裏買了幾個糉子和鴨蛋,同時請我同學吃,她們還笑我說,那有這樣過生日的人呀,太對不起自己了,同時也說我小氣,不請她們吃大餐。而今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卻不能吃到糉子,儘管有太多好吃的東西,以及禮物,但是是,從內心來說我還是想吃個糉子。但是是沒有會請我吃,所以我昨晚專門去買了糉子,做爲自己送給自己的生日早餐。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2

我愛吃香噴噴的糉子,也看過別人包糉子,卻從未自己動手。直到今天,我纔有機會一顯身手。

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爲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學着奶奶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

我接過棕繩,先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認爲奶奶她們抱的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糉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糉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我不甘心,各中各樣的糉子在奶奶手中誕生,可我連一隻都包不好,骨子裏的牛勁兒頓時上來了。有了失敗的教訓,我小心了許多,也成功地包出了幾隻。

吃着自己做的可愛的糉子,我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3

有一個節日,可以流傳千古,這個節日好似一個夢,魂迴夢裏,把你帶回這古老的夢裏。這節日好似一本蠟黃的書,儘管那樣破舊,人們卻愛不釋手。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中,迎來了五月初五——端午節。

端午節是爲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人們爲了不讓投入江中的屈原被魚兒啃咬,便用竹葉包了米粒投進河裏。這樣的來歷,怎麼不令人好奇呢?

五月初五當天,一羣可愛的孩子一陣風似的在大街上飛奔,在歡慶端午節的到來,大人們拋卻工作的繁忙和生活中的煩惱,回到家和老人談笑風生。我和姐姐帶上五彩繽紛的五股繩,歡跳着慶祝。所有人都被這愉悅的氣氛所感染着,臉上洋溢着過節的愉悅和幸福!

回到姥姥家裏,我們一下子就被糉香四溢的鍋所吸引,迫不及待地掀開鍋蓋,深吸一口氣。香,真香啊!是那種深入骨髓的香。我和姐姐吃着美味的糉子,來到龍泉湖岸邊。岸上早已人山人海,被圍得水泄不通,鮮豔的龍舟在湖面上一字排開,整齊劃一,“咚咚咚”龍舟賽開始了,在岸上的人們也似乎在在這一瞬間沸騰開來,或是吶喊助威,或是討論賽績。湖上的龍舟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人們儘自己全力擺動雙漿,那敲鼓手用盡平生最大的力氣,也不怕鼓被敲破。時間爭分奪秒地過去了,有兩支龍舟不分下下,直衝終點。在衝向終點的一霎那,有歡呼聲,也有嘆息聲,但人們毫不受這影響,認識的或不認識的人都談笑風生。端午節就在這快樂的氣氛中離去了。

既然端午節是一個美麗的夢,那就把它記錄下來,永久儲存着這個夢,既然端午節是一本古老的書,那就把它珍藏起來成爲最美好的回憶。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要把這傳統的節日發揚光大,成爲中國人的驕傲!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4

“天蒼蒼,野茫茫,不吃糉子是瞎忙;水彎彎,路長長,龍舟划起槳飄揚。祝你端午安康”一條資訊跳了出來,吵醒了還在睡夢中的我。“誰呀,這麼早”,睜開朦朧的睡眼,映入眼簾的是端午安康幾個大字。“啊,今天是端午節”。睡意一下子就煙消雲散了,穿好衣服,給五彩繩沾上露水系在手上。

既然是端午,就一定少不了糉子。最初,屈原投江自盡,百姓爲了不讓讓魚龍蝦蟹去咬的屈大夫的身體,將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現在我就要和爸爸一起包糉子。爸爸先把四、五片糉葉稍稍重疊平放在一起,然後再把它捲成圓錐狀,再向裏邊放上準備好的糯米、大棗和花生米,再用餘下的糉葉把口封住,一個三角形的糉子就出來了。然後,還要用繩子把糉子緊緊地綁住。看着老爸包了一個又一個,也挺簡單的。拿起一片糉葉,照葫蘆畫瓢地包起來。誰知道,看和做不是一回事。不是用力過猛糉葉碎了,就是包着包着糯米調皮的跑了出來。爸爸在一旁急的直說,終於包好了一個,還是用了好幾片糉葉,五花大綁包好的,樣子和老爸包的差遠了。“算了,能吃就行了。”

糉子下鍋了,滿屋子都瀰漫着糉葉、糯米的清香,讓我垂涎欲滴。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香氣更加濃郁。要出鍋了,掀開蓋子,濃郁的糯米的香氣撲面而來,勾起了我的食慾。我飛速地拿起一個糉子,用剪刀小心翼翼的剪斷繩子,再剝開糉葉,看到的是是白色的糯米里包着一個小小的蜜棗,像是蜜棗穿着一件厚厚的棉襖。我慌忙咬了一口,甜甜的,香香的,滑溜溜的糯米和甜甜的蜜棗吃在嘴裏,甜在心裏,讓我回味無窮。

端午不止要吃糉子,還有更多的習俗。每年的端午都不同,但都一樣有意義,去紀念偉人,感受端午文化,多好。今年的端午,我和老爸、老弟度過,學會包糉子,和家人一起品糉子,爲記憶的相冊再添上一頁。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5

你知道今年的6月8日是什麼節日嗎 對,是端午節。吃糉子是端午節傳統習俗。你會包糉子嗎 不會吧,那麼就和我一樣去拜師學藝吧!嘿,告訴你,我的師傅是我的舅媽。你找到了嗎

離端午節還有10天,我們家就已經提前準備了。這不,“叮咚——”門鈴想了,我知道,是我大舅媽來了。我趕緊衝出房間把門開啟,哇!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原來,舅媽從鄉下給我們帶來了準備好的、新鮮碧綠的糉葉。

媽媽端來了泡好的鹹肉和糯米,我們開始忙碌起來。舅媽嫺熟地包着糉子,一個又一個,看得我眼花繚亂,趕忙央求舅媽教我。舅媽看我一副成心想學的樣子,就一步一步地手把手地教我。

一開始,先把2片糉葉重疊在一起,從葉根圈成圓錐狀,窩在手裏,用湯匙裝兩勺米放進圈好的糉葉裏,再放一塊鹹肉,在鹹肉上面平鋪兩勺米後,壓緊,將剩餘的糉葉沿米處折蓋下去,在折蓋處把兩邊的角摺好後,糉葉沿着糉身包了一圈,然後用草繩紮緊。(注意,一定要捆緊,否則煮好的糉子水滋滋,一點都不好吃喲。)一個糉子就這樣包好了。

由於我的手有點小,總是包不好,但是我不甘心,一遍一遍地練習,加上舅媽在一旁不停地鼓勵我,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自己終於包好了一隻糉子,心裏別提有多高興。舅媽包糉子的速度真的很快,一會兒就包好了。我們把包好的糉子放入高壓鍋里加足水,用大火燒煮滾後,用中火煮1小時後,鍋裏就飄出淡淡的清香,然後再用小火燜半小時。這時整個房間裏都瀰漫着糉葉的香味和鹹肉的香味,饞得我口水直流,迫不急待地想掀開鍋蓋嘗一嘗。可大舅媽卻說,“不行,要讓糉子再多燜會兒,否則糉子會不熟的。”

哇,想不到,要吃到糉子,還有這麼多講究呢!

在這糉葉飄香的季節,我們當然不會忘記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所以端午節那天,我會來到通榆河畔,把我親手包的糉子放進紙船上飄向汩羅江……

雖然我明白通榆河和汩羅江不相通,但我們的心意是息息相通的——那就是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6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提到端午節,心裏肯定想到一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在大家家,過端午節當然少不了2件事,你們應該也知道那2件事了吧!如果不知道也沒有關係,因爲下面有答案了,也讓大家一起走進端午節的世界吧!

包糉子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一大早的,太陽公公早早地起來向大家打招呼了,小草喜歡那吵鬧聲,所有也迫不及待地醒來了。我也有點迫不及待了,看見媽媽在包糉子,我想:包糉子一定很好玩。我馬上跑過去,對媽媽說:“我也要包糉子。”媽媽嗯的一聲,大家現在就要包糉子咯。要準備糯米、糉葉、肉、花生、綠豆、芝麻等材料。先把糉葉放在鍋裏滾洗,然後拿出來放在盆子裏洗乾淨,再把糯米洗乾淨,然後放在鍋裏炒,肉也要炒,和芝麻混合在一起,花生炒脆,還要把外面的那層簿簿的皮去掉,還要壓碎,糯米、綠豆等材料混合在一起,嘻嘻,材料都準備好了。包咯,拿2片糉葉,上下一層,然後向自己的方向一轉,就像一個圓錐,先放糯米,然後放肉、花生等,然後在再邊上加一片糉葉,再把側邊的糉葉壓下去,最後用繩子綁着,ok啦,大功告成,糉子下鍋咯!

總算把糉子包完了去看賽龍舟。看見觀衆水泄不迎,可真熱鬧啊!觀衆們爲賽者加油,大聲地歡呼。看完了賽龍舟,回到家裏,聞到一陣陣香味,一定是糉子的香味了,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過去了,小草再也聽不到那樣吵鬧的聲音了,我可真是懷念端午節的味道啊!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7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咸和甜,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歌謠多好聽啊!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端午節的事情。

端午節有很多的習俗。比如吃糉子,賽龍舟,飲雄黃酒,插艾草等等。這裏我覺得包糉子最有趣。包糉子首先要準備糯米、竹葉和餡料。把竹葉洗乾淨,撒上一點點調和油,再把糯米放在水裏浸上一小時,而後就可以開始準備餡料了。包糉子的餡料需要的比較多,先要把瘦肉切成細片,再把香菇泡水剪成碎末,還可以準備一些乾貝,鵪鶉蛋等。準備就緒後,可以開始炒肉調餡料,然後把浸過的糯米撈出來,瀝乾後再炒下,就可以開始包了。糉子可以包成三角形、四方形和棱形等,不過我媽媽只會包成長方形的糉子,還好我媽媽包的糉子味道是挺香的。

聽老師介紹說,我們包糉子原本是爲了不讓愛國詩人——屈原的屍體被江裏的魚蝦吃掉,也爲了屈原在汨羅江裏不會捱餓。據說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個飽讀詩書又滿腔愛國熱情的居大夫——屈原,他三番五次勸說楚王,要實施救國方法,可是楚王一點也聽不進去。後來屈原想不出更好的勸說方法,而自己的國民危險卻越來越臨近了,所以他決定以死明志,用他的生命喚醒國民奮起保衛祖國。

屈原捨身救國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呀!據說當時楚國的老百姓一聽說屈原投江自盡了,國民們紛紛划着船到江裏去搜救,爲了早點救出屈原,大家團結一心,奮力划槳在汨羅江裏忙碌着……這也是我們後來端午節要舉行賽龍舟的起源。

端午節時,人們還會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葉,用一些雄黃酒撒在家裏的房前屋後,因爲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那時天氣炎熱,蚊蟲特別多,所以人們要用一些有香味的艾草葉和雄黃酒來驅趕蚊蟲,也有辟邪保平安之意。

說完端午節的習俗,我不由得想起老師前階段教我們的一首詩:“悠悠艾草香天下,甜甜糉子美名揚。端午悼念屈大夫,中國傳統代代傳。”我要永遠記住屈原的愛國情懷。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8

“吃糉子,吃糉子嘍!”終於盼到奶奶這清脆甜美的聲音了。我告別了親愛的小夥伴,一個箭步跑回家,筆直地站在奶奶身邊喊道:“報告,我回來了。”媽媽在邊上點着我的鼻子說:“你這速度都快趕上火箭了。”笑聲在院子裏迴盪着。

我特別喜歡吃奶奶包的紅棗糉子,香香的,甜甜的,真是好吃極了。當一層一層的葦葉攤開來,江米的醇香也越來越濃的撲到鼻子,流進了我心田。看着手裏的糉子,白得透明,鮮得誘人。我迫不及待地吃着糉子,不一會兒,糉子就只剩一個角了。“慢慢兒吃,細細兒嚼,聽爺爺給你講講端午節吧。”

爺爺蒲扇一搖,故事就開始了:“你知道我們爲什麼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當年的五月五日,楚國被秦國打敗,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就是因此得來。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聽到消息,馬上把船划進茫茫的洞庭湖進行撈救。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發展成爲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我使勁地點頭。是啊!端午節吃糉時不能忘了我們紀念的是一個人,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沒有國,哪有家。沒有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哪有豐衣足食的百姓。屈原愛國就像愛自己的家,愛百姓就像愛自己的親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值得世世代代崇尚。

吃着手中香甜的糉子,聽着屈原愛國的感人故事,真是個幸福的時刻呀。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9

今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早上9點,參與人員已到達參賽地點(公司後花園),這次活動分爲三個部分:第一個,親子活動,以家庭爲單位比賽包糉子,在30分鐘內最快包完20個糉子的家庭獲勝。第二個,知識搶答,這是關於端午節的問題,每答對一題獲得2個糉子,答錯一題則扣掉1個糉子,最後獲得糉子最多的家庭獲勝。第三個,玩“曲水流觴”遊戲,每個家庭坐在旋轉的圓桌邊,用一個杯子盛半杯醋(因爲小孩子要參加,不能喝酒)放到桌面上,當桌面停止轉動時,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喝下醋並表演一個節目。

活動中最激烈的是第二個知識搶答,由楊爺爺主持,他念完題目就說“搶答開始”,每個人就立馬開動腦筋,積極地搶答,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每個人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遊戲中,拍桌子聲、搶答聲、歡呼聲響徹雲霄。透過激烈的競爭,我家取得了勝利。

最有趣的是第三個遊戲,每當桌面轉起來的時候,每個人都很緊張,心裏默默祈禱,醋杯千萬不要在自己的面前停下,大家都怕喝那酸酸的醋。“桌子停了”不知誰叫了一聲,緊接着又是一陣歡呼聲,醋杯停在了唐伯伯的面前,唐伯伯嘆了一口氣,之後只見他皺了皺眉頭,左手捏着鼻子,右手端着醋杯一飲而下,“好酸啊!”大家給了他熱烈的掌聲。可就在這時,他忽然起身跑了出去,一到廁所把剛纔喝下的醋全部吐了出來,大家這時笑得更開心了。

活動結束了,楊爺爺說,這次活動大家吃了自己包的糉子,玩了遊戲,拉近了同事之間的友誼,增進了親子關係,讓孩子們瞭解到了端午節的文化和傳統習俗,大家度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端午節!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10

糉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往年的糉子總是媽媽在市場或超市買現成的。今年,我纏着媽媽,硬是要學包糉子。媽媽拗不過我,只好答應了。

初四下午,我就跟媽媽學包糉子。媽媽拿了一張糉葉,用手一捲,糉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了一張糉葉,想把它捲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

接着,媽媽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糉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糉葉包緊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點樣子了。

然後是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捏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個糉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糉子了。把綁好的糉子逐一放到鍋裏,然後放入冷水滿過糉子1釐米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後把鍋裏上下糉子兌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香噴噴的糉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注: 近:緊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地品嚐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啊!真好吃。

透過這次包糉子,既吃到了美味的糉子,又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好一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恆心,這樣才能把本領學好。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11

中國歷史悠久有許多傳統節日,如:元旦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其他節日,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因爲我端午節過得最快樂。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聽爸爸說:“戰國時期有個愛國人士,他叫屈原。”屈原是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曾多次勸國君楚懷王聯齊抗秦,但昏庸無能楚懷王聽信小人,以致國破家亡。屈原聽到自己國家將要滅亡,便抱着石頭自投舊羅自盡。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直行洞庭湖,終不見屈原屍體,老百姓爲 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家家戶戶包糉子,然後把糉子投入舊羅,讓魚兒吃飽,這樣就不能吃到屈原的屍體。端午節就這樣慢慢的傳下來。端午節還要賽龍舟、帶綵帶線和掛香包等形式來紀念屈原。”爸爸說完,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快過來吖,包糉子咯!”我的媽媽喊道。我們連忙跑出去,我拿了兩片糉葉,學着我的媽媽那樣包,可包來包去一點都不像我的媽媽包的那樣,反而把糯米灑了一地。我氣地把糉葉丟在地上。我的媽媽說道:“做事不能做一半就跑了,要慢慢來,首先要把糉葉繞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後把糯米放進去。”我按照我的媽媽說是那樣做,包成第一個糉子我很高興的說我會包糉子了啊,後來連續包了好幾個。這時,我的媽媽邊說邊包地說:“在我們老家過端午節要插艾葉草、葉菖蒲、賽龍舟、飲雄黃酒等習俗。”包好了糉子,我們就煮起來了。過了半個多鍾糉子也煮熟了,我的媽媽就拿給我吃,哇!真香,好好吃哦,這是我們包的糉子,不油也不膩。”幾分鐘過去了,一吊糉子被我們吃完了。

哇!今天過得真快,讓我明白了很多知識,也知道了許多民間風俗,讓我感到很開心很快樂地過完這個端午節。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12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xx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端午節快到了。一提到端午,我就會想起小時侯唱得一首兒歌: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滿香堂。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是吃糉子和賽龍舟,這種習俗傳說起源於楚國。因楚國人捨不得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屈原,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的魚兒,以免魚兒吃掉屈原的身體,還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爲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糉子樣。

端午節這天,媽媽總會買上艾草和菖蒲掛在門前。燒上一桌子香噴噴的飯菜。飯桌上五紅是必不可少的:炒莧菜、紅心鹹鴨蛋、烤鴨、龍蝦、黃鱔。媽媽不會包糉子,就從超市買來各種餡料的糉子,有豆沙糉、火腿糉、蛋黃糉、蜜棗糉。我最喜歡吃火腿糉,那味道可真香啊! 媽媽還喜歡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我的脖子和手腕上,太好玩了!

我真希望明天就是端午節,端午節讓我好期盼啊!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13

今天,媽媽告訴我,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假期了。我有些奇怪地問媽媽:“端午不就是吃糉子嗎?還要特地放一天假,就是爲了讓大家好好地吃糉子?”媽媽說:“看來你對端午節還不大瞭解哦,上網查查資料吧,你就會知道,端午可不是簡單的糉子節呢。”

上了百度,在搜尋欄裏輸入“端午”——呀,真讓我大開眼界啊,一下子就搜到了3,950,000多個結果,看來比最紅的小瀋陽還熱門呢。

我開啟幾個網頁看看,端午真是個很有意思的節日。端午也稱端五,“端”的意思相當於“初”,“端五”也就是“初五”;端五的“五”字與“午”相通,因爲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也有好幾種說法,分別是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紀念革命女詩人秋瑾、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百越族的祭祖節。

而端午節的風俗,就更是數不勝數……

“怎麼樣,端午節只有吃糉子嗎?”見我看得那麼專注,媽媽湊過來打趣我。

“真沒想到端午節這麼有意思啊,”我忽然有了個想法,“我們現在這樣過端午節,好像有些浪費哦。我要爲端午節設計一個活動方案,讓同學們都能真正體會到端午的樂趣。”說幹就幹,我找來一張紙,刷刷刷,把我的“繽紛端午樂翻天”策劃案給寫了下來——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14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主要的習俗有插艾葉、賽龍舟、吃糉子……然而,這次的端午節卻讓我有了一個很大的成就,那就是――我學會了包糉子。

那天早上,媽媽就對我說:“你啊,也不小了,今天我就教你包糉子吧!”聽到這裏,我的眼睛裏立馬閃爍出喜悅的光芒。

我迫不及待地跑進廚房,看見媽媽正在準備包糉子的材料,有糯米、紅棗、瘦肉、棕葉和細線。

開始包糉子了,媽媽給了我一份包糉子的材料,就開始教我包糉子。“首先,我們要把棕葉折成一個空心的倒三角形,再把糯米倒進這折成的倒三角形裏。”媽媽邊說邊給我做示範,“然後,把一顆紅棗和一塊瘦肉放進做米的中央,最後把糉葉纏緊用細線包好就行了。”我看着媽媽一下子就能包出一個這麼可愛的小糉子,立馬信心十足,心想:包糉子肯定很簡單吧!

到我包了,我把糉葉折成一個“窩”,學着媽媽的模樣倒糯米、放紅棗、放瘦肉。可不知爲什麼,在媽媽手裏聽話的糯米,一到我手裏就開始調皮了。當我還沒用細線捆好棕葉時,糯米就全從棕葉裏漏了出來,我只好重新再包,可每次都漏了餡。我失落極了,正打算放棄學習包糉子時,媽媽卻語重心長地說:“你啊,就是沒耐心,這次,你靜下心來,在看我是怎麼包的,再包。好嗎?”“好。”我答應了。

我跟着媽媽慢慢地學,媽媽也很耐心地教我包糉子裏的一些小細節。我靜下心來,認認真真地包起來,也相信這次我能包好,不會再有小漏餡了。五分鐘過去了,我親手做的第一個糉子終於誕生了!沒有漏餡!我心裏樂開了花。“你瞧,靜下心來做事,不就成功了嗎?”媽媽摸着我的頭,微笑着說。我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

晚上,我吃着自己做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那一刻,使我明白:做一件事,如果想要成功,就應該靜下心來,專心致志。

我的端午節初一作文15

糉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傳說是爲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往年的糉子總是母親在市場或超市買現成的。今年,我纏着母親,硬是要學包糉子。母親拗不過我,只好答應了。

初四下午,我就跟母親學包糉子。母親拿了一張糉葉,用手一捲,糉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着母親的樣子,拿了一張糉葉,想把它捲成圓椎形,可就是卷不好,捲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母親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緊糉葉一角,右手將糉葉的另一角往裏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母親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糉葉。

接着,母親在空心圓錐形的糉葉裏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裏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的緊緊的。我也在糉葉裏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糉葉戳穿了,就是糯米包不緊。母親說:“搖動筷子時要輕一些,把糉葉包緊些。你看……”母親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糉子像點樣子了。

然後是捆繩。只見母親兩手捏緊糉葉,用繩子在糉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我也照着捆好了第一個糉子。隨之,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我一連包了好幾個。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煮糉子了。把綁好的糉子逐一放到鍋裏,然後放入冷水滿過糉子1釐米左右,點火……水開15分鐘後把鍋裏上下糉子兌換位置,再以慢火煮上1小時即可。

香噴噴的糉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品嚐了自己的勞動成果。啊!真好吃。

透過這次包糉子,既吃到了美味的糉子,又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好一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恆心,這樣才能把本領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