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節日作文 > 冬至作文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通用12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通用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通用12篇)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 篇1

“熱騰騰的餃子出鍋了,大家趕緊趁熱吃吧!” 隨着媽媽的一聲喊,我蹭的一下從沙發站起來,一路小跑來到餐桌前,拿起筷子就衝着目標——盤中的餃子而去,...

“熱騰騰的餃子出鍋了,大家趕緊趁熱吃吧!”

隨着媽媽的一聲喊,我蹭的一下從沙發站起來,一路小跑來到餐桌前,拿起筷子就衝着目標——盤中的餃子而去,也顧不得燙了,慌忙夾起一個餃子就往嘴裏送去,咬下一口,嘴裏還沒品出餃子的香味,一股韭菜的清香味倒是搶先一步進入到了我的鼻子中,真香呀!鼻子聞着餃子的香味,手上和嘴可不能停,要不我的肚子可要跟我發脾氣了,可要狀告我虐待它了。

一個,兩個......我才吃了四個,這一大盤餃子可就沒了。這不奇怪,因爲我們家人多呀!爺爺、奶奶、大伯、大娘、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和我,叔叔嬸嬸有事今天沒有回來,這一人一個,一大盤餃子很快就被大家消滅了。我是一次往我跟前的小盤裏多夾了幾個,要不我還吃不了這麼多呢。大家可不要說我嘴饞,不懂事呀,這都怨我的肚子,早上老早就餓了,所以就什麼也不顧了。

“妞妞、源源、奇奇,今天可要多吃點,這可是冬至的餃子,吃了耳朵就不會凍了。”奶奶生怕我和哥哥、弟弟吃得少,一邊吃,一邊還對我們三個人進行勸吃。奶奶的這個行爲我們都非常習慣,也都非常樂意接受,每次吃飯的時候我們都是吃的飽飽的。

又一大盤餃子上來了,三雙筷子同時伸了上去,咦,怎麼回事,怎麼這個餃子夾不動呀?一看,原來是我和弟弟同時去搶同一個餃子了。算了,我大,不和你爭,我再去夾另外一個。不對吧,我瞄準的那個餃子怎麼又沒有了,再一看,原來是被爸爸夾走了,餃子也已經進到他的嘴裏了。不能再看了,得趕緊下手了,要不一會這一盤餃子也沒了。沒過一會兒,這一盤也空了。這一盤我吃了三個。

“再上十盤餃子來!”我忍不住喊了起來。我的這一聲喊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熱熱鬧鬧、團團圓圓的冬至餃子終於吃完了。我自己計算了一下,我今天一共吃了二十一個餃子。我的肚子吃的那個飽呀!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 篇2

今天是冬至,老師讓我們要跟着媽媽學會包餃子,體驗一下從擇菜、和麪到把餃子包好吃到嘴裏地過程。我圍上圍裙,戴上套袖,把手洗乾淨,準備工作做好了。

第一步是和麪,先把面舀一碗放到面盆裏,然後用水一點一點的灑在面上準備把麪粉和成團。我是第一次和麪水加多了麪粉就稀了,水加少了麪粉就和不成團。“媽媽,快來幫幫我”我都着急了,媽媽過來教我把面和好。媽媽真厲害 面和好了,面盆上也乾乾靜靜的。

第二步是擇菜,我們擇的菜是韭菜,先把韭菜壞的菜葉摘掉,然後把韭菜洗乾淨,晾乾上面的水分,再把韭菜切好放到一邊。

第三步我們把切好的韭菜放到早就準備好的肉餡裏,再把香油、鹽、花椒粉、醬油等各種調料放好用筷子把肉餡拌好。我端起來聞了聞,真香,媽媽這時對我說:“香嗎?我們趕快去包餃子吧!”我高興的點點頭。

我和媽媽開始擀餃子皮,媽媽對我說:“擀餃子皮要左手拿着皮右手拿着擀麪仗,右手使勁擀,左手要跟着轉,知道了嗎?”我在媽媽的指導下一個餃子皮擀好了。下一步就是包餃子,我也是第一次包,媽媽手把手的教我。先拿一個餃子皮放在手心裏,用勺子舀一勺肉餡放在皮裏,再把餃子皮對摺邊上捏上花邊,我好不容易包好了第一個餃子,我很開心。

終於吃上香噴噴的餃子了,吃着自己包的餃子可真香。透過這次體驗讓我體會到了媽媽平時爲了我是多麼辛苦。我以後一定要好好孝敬媽媽。冬至裏吃餃子,還防止凍耳朵呢!你看餃子的形狀多像耳朵呀!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 篇3

早晨,我剛起牀,看見姥姥買回了許多的菜:香菇、白菜、蔥、羊肉……我好奇地問:“姥姥,買這麼多的菜乾什麼呢?”“後天就是冬至了,我們先包餃子啦。”姥姥說。我一聽高興得一蹦三尺高。以前,雖然常常吃餃子,可從來沒有親手包過餃子,今天正好讓我小試牛刀一把!

吃過早飯,全家人就開始忙了起來,姥姥調好餃子餡就開始和麪、擀皮。等一切準備就緒,爸爸媽媽開始包起餃子,只見他們先拿起皮,放在手掌上攤平,然後夾了一些餡放在上面,把兩邊對齊輕輕一捏,一個餃子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學着媽媽的樣包了起來,結果剛上“戰場”就敗下陣來。我把我包好的和媽媽包的一比,真是“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媽媽包的餃子飽滿、結實、整齊,像一隻只栩栩如生的大雁,而我包的餃子卻像一個個“傷兵”,有的“歪脖子”、有的“肚皮受傷”、有的……實在是有天壤之別。我只好向媽媽虛心求教,媽媽看了看我包的餃子,告訴我:“你之所以包得不好,是因爲餡放得過多或過少,包的時候又用力不均。不用急,熟能生巧。”

聽了媽媽的話,我又重新開工了,根據媽媽指出的原因,終於親手包成了一個“神氣十足”的大餃子。

在包餃子的過程中,爸爸給我講了冬至吃餃子的來歷。相傳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當他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時,正值冬季。他看到鄉親們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 “餃子”。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聽了爸爸的講述我才恍然大悟爲什麼人們說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了。

第一次包餃子,不僅使我學會了包餃子,而且讓我明白了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真是一舉兩得呀!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 篇4

“冬至大如年”。按通常習俗,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吃豆腐、吃餃子、喝老母雞湯,迎接就要到來的數九寒天。

小時候的那個年代,物質條件差,生活艱苦,吃上一頓餃子可是件歡喜事,也是件難事。寒風凌冽,家裏的老人早早起來去菜市場,捏着肉票排隊買肉。即便低聲下氣,營業員也是將頭擡到天上,隨便賞一塊。那一塊肉基本見不到瘦肉,白花花的,得用力抓住纔不至於滑落。順便買些蔬菜,回家後擇好洗淨瀝乾切碎,和那已經剁好的肉泥混合在一起,再加上蔥、姜、油、糖、鹽、醬油等,攪拌均勻。餡料準備好了,大人們又開始和麪,一遍一遍地揉,一拳一拳地揣,直到面不軟不硬方纔滿意。

一切準備就緒,一家人便在桌面上清理出一塊位置開始包餃子。根據年齡和能力,家裏人各有分工:母親搓面切面頭,我擀皮,外婆包餃子,年幼的弟弟將包好的餃子整理到竹匾中,高齡的曾外祖父負責下餃子。一家人忙得不亦樂乎。當時,看着外婆拿過一張餃子皮,放入適量的餡兒,轉眼一個漂亮的餃子就呈現在面前,感覺像變魔法一般。

餃子包到一定數量時,便燒開水下餃子了。那一隻只白胖的餃子在沸水中上下翻滾,煞是可愛。水開三遍之後,餃子熟了。揭開鍋,香氣撲鼻,饞得人直咽口水。盛出兩大盤,一盤送給沒空包餃子的左鄰右舍,一盤自家老老小小共同分享。吃着,說着,笑着,繼續包着。那餃子裏包入了溫馨、幸福,吃餃子更多的是享受濃濃的親情。

歲月流轉,兩位老人已仙去,而現在的我們又忙於工作和家務,很少再有時間和母親圍在桌邊包餃子。即使調配的餡兒再好,只要是用那買來的餃皮包裹,總少了那一份餃子香,卻又多了一份思念、一份渴盼。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 篇5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吃南瓜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還有很多。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出國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 篇6

冬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一天爲什麼要吃餃子呢,尤其是在北方,你像我們老家河南,到了冬至,要包餃子,每個人都得吃,你要不吃,耳朵可能就得被凍掉。這是一個習俗,怎麼傳下來的呢?

據說在東漢末年,在河南地界兒,有一年冬天,天兒特別冷,天寒地凍,寒風刺骨,大雪封門,那年頭也沒有空調沒有暖氣,吃不飽穿不暖,很多人都得了凍瘡,剛開始是凍手,後來凍腳,凍手凍腳,怎麼這麼不老實啊!啊,把手和腳都給凍壞了。後來耳朵、臉,以至於全身都生了凍瘡,是疼痛難忍,不光是疼,它還癢,你說這多難受啊,苦不堪言!有的人耳朵都給凍沒了,全身潰爛的也有。你說,這老百姓碰到這個天災,政府不管嗎?管?沒法管。當時是什麼個情況,兵荒馬亂,諸侯紛爭,沒人顧得上黎民疾苦。

就在這個時候,活菩薩出現了,醫聖張仲景回鄉祭祖,張仲景他是河南南陽人,這一路上看到這樣的情景,心急如焚。這怎麼得了,我得治病救人哪。他就在當地搭起了一個醫棚,支起了一口大鍋,把白菜、羊肉切碎,加入花椒胡椒和一些祛寒提熱的藥材,放在鍋裏煎熬,完了之後用麪皮兒包起來,包成耳朵的形狀。再放到鍋裏煮熟,連湯帶食,免費發放給窮人,老百姓吃了之後,你還別說,發現不光抵禦了傷寒,還治好了凍傷的耳朵。從這兒之後,鄉親們就模仿製作這種食品,稱之爲餃耳,又叫它餃子。發放餃子這天恰好是冬至,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這位聖人,每到冬至這天就吃餃子,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冬天到了,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這是家裏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 篇7

中國24節氣大家應該都十分熟悉,這算是中國上下5000年凝聚出的文化瑰寶之一,而今天是24節氣中的冬至。

冬至最重要的一個習俗便是要吃餃子了,這到還是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傳張仲景在冬至歸鄉時,發現很多貧民們露宿街頭,耳朵都給凍壞了。他見狀便心生可憐,用羊肉辣椒等做成餡,再用白麪皮包起來包成耳朵的樣子,稱爲焦耳,也就是現在的餃子。然後人們一吃着焦耳,耳朵就都好了,於是在冬至時節,吃餃子的這個習俗便一代代地傳了下來。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雖然這從科學方面來看,實在有些不切實際,但這是我們的民族文化,是把所有中國人串在一起的重要因素。不穿秋褲,是對這個冬天的不尊重,而冬至不吃餃子,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尊重。一個失去傳統文化的民族就像失去了靈魂。

所以今天中午媽媽給我做了餃子吃。可惜的是因爲時間不夠,我們是從超市裏直接買來的水餃。雖然品嚐起來味道十分的不錯,讓人很有食慾,但又總感覺少了點什麼,吃起來感覺怪怪的,大概就是因爲這餃子並非我們自己動手做的,我只吃了五六個也就不再想吃了。

現在想來,似乎明白了什麼。冬至的餃子,元宵的湯圓,端午的糉子,中秋的月餅,這一切並非是人們想去品嚐美味,而是以這些食物爲載體,裝載了那些大家聚在一起團圓的幸福與快樂。

總之,這些食物是讓人們在製作的過程中享受唯美的親情。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 篇8

冬至馬上來臨,今天便是接冬至,應該吃餃子,不然會凍耳朵,這雖然只是諺語,但吃餃子是我們不會改變的習俗。所以媽媽和姥姥就開始包餃子,我也來幫忙。

包餃子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餃子餡,一部分是餃子皮。餃子餡兒已經有姥爺攪拌好了,我們只需要做好餃子皮就好。媽媽用一個大盆裝了許多面粉,再加上水就可以開始和麪了。我在一旁看着媽媽和麪,原本又溼又粘的面,被媽媽一拳一拳砸硬,砸光滑了。我也來試了試,挺費力的,手砸下去後會被黏住,不好拔出來。

好不容易和好了面,姥姥說:“和麪講究三光,手光、面光、盆光,你這樣還不行。”媽媽就幫我和麪,麪糰變光滑了,這纔算和好了面。媽媽把麪糰分成了八個球狀麪糰,再把它們分別搓成環狀,用刀割開,切成小塊。我拿到了一小塊,用擀麪杖擀成麪皮。可我不會擀麪皮,麪餅粘在擀麪杖上面,皮成了長條,這些都是我做出的。

媽媽在一旁指點我,擀麪皮要一手推一手拉,麪皮就會轉起來,就能擀成圓形了。雖然經過了一番周折,但麪皮還是擀好了。接下來的包餃子就簡單一些了,有姥姥和媽媽來做,她們包的餃子,又快又好看。餃子放鍋中,用開水煮,煮好了,一道美味的食物就出來了。

吃着自己參與包的餃子,心中十分開心,果然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吃自己的勞動果實,心裏感到驕傲與快樂。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 篇9

冬至,一年最冷的季節。

我長吁一口氣,終於到了。

賣家是位四十左右的中年婦女,很貼心的爲我準備了紅色的袋子,並介紹羅列着的金銀財寶。這裏是金光閃閃,最受歡迎的金元寶,那裏是財源廣進,意義深遠的長銀條。她細心告訴我祭祀的步驟——先把名字寫在紅袋子上,再在周圍散一點紙錢,最後就着燃着的火星把紅袋子從底部燒起。這樣紙錢燒了,別人家不會搶。

我在心底記下步驟,謝過她便離開了。一路上,陸陸續續有人開始燒紙,嘴裏唸唸有詞。三五成羣,也有一個人。人們佇立着,安靜的看着火苗,嘴裏唸唸有詞,時不時用小棍將即將暗淡下去的火苗撥地更旺。那明亮的火焰伴隨着嫋嫋青煙既有淡淡的傷感,也是對已故先人一種深深的緬懷。

我按照心裏記下的步驟將祭祀做完,又把灰燼整理在一起。並在心裏祈願——家人健康平安。我想太太能夠聽到我的聲音,我也會爲了整個家族的興旺而更加奮發努力。

到家了,身體漸漸暖了起來。我將買好的餃子放進鍋裏,嫩白堅硬的它們撲通撲通的一個個跳進鍋裏,發出清脆的聲音。不一會兒,噴香的餃子就出鍋了。湯水白白的,餃子餡兒的油零星地浮在湯麪上,一大口喝下去,心裏滿滿的。

冬至,是一年最冷的時候。死者已矣,活着,要懂得珍惜。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 篇10

窗外,寒風呼嘯……

終於放學了,疲憊的我迅速推開家門,簡直太冷了——雙手被嚴寒侵襲得冰涼通紅,臉也被寒風刺得疼痛。現在的我,只想進家,感受感受溫暖。

一進家門,就看見桌上擺着一袋麪粉,屈指一算,又到了冬至的日子,該吃餃子了。

我正思索間,外婆從廚房裏探出頭來:“回來啦,來,趕緊洗個手,一起包餃子吧!”我甩下書包,我顧不得洗手的冰冷,連忙奔至桌前,與外婆開啓了一場與餃子的“親密接觸”。

我趕緊捻起一聲麪皮,讓外婆手把手地教我包餃子的技巧。“將餃皮平鋪在手上,舀一勺餡餃皮中央,然後餃皮兩頭一重合,將餡裹起來,對,對,就是這樣!”外婆一邊示範,一邊用語言引導我。看着外婆忙碌的手,溫和的笑容,我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溫暖,我想這就是幸福吧。

在幾次傳授後,我熟悉了技巧,逐漸加快,鋪上餡,裹上皮,折一折,沾上水,繞一圈……這些口訣時刻在我腦海中迴盪,我看着外婆,外婆看着我,燈光聚焦到桌前,映着我們一老一小的背影,都在感受着這小小的幸福。

片刻工夫,一籃水餃便包好了,承載着我與外婆的辛勞,它開始了與水的碰撞摩合,不消半響,幽香便順着空間,瀰漫在家中,也瀰漫在心底。

一鍋餃子就這樣冒着熱氣,熱騰騰地端上桌來。爸爸媽媽也下班回家了,在這個冬至日,一家人圍着餐桌,吃着盤子裏雪白可口的水餃,談笑風生。驀然地,我們沉浸在這身邊的幸福中。

其實,發現幸福並不困難,一次小小的奉獻,無論鄉村城市,無論山南水北,幸福都一直在,只要我們用心尋找,一定會發現。

或許真的是發自內心吧,在與家人吃餃子時,我感受不到任何寒冷,只有溫暖駐我心。窗外,任它風吹雨打,窗內是永久的團圓和幸福。

期待着,下一次身邊的幸福……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 篇11

衆所周知,冬天裏最冷的一天就是冬至,冬至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

記得我第一次過冬至節,是在一個週末。

那天早晨,我還在牀上做美夢,姥爺叫我,說讓我跟他去買菜。我一骨碌就爬了起來。我們到菜市場後,姥爺又領着我來到一家豬肉店,我以爲今天要吃回鍋肉呢,但姥爺卻讓賣肉的人把肉剁碎,難道今天要吃餃子嗎?不出所料,今天的確是要吃餃子。

我問姥爺:“今天爲啥吃餃子嗎?”姥爺回答我:“寶貝,如果今天不吃餃子的話,你的耳朵就沒了,要不這樣,你和我一塊兒包餃子,不過,你自己包的餃子自己吃。”我這才知道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的,我很爽快地答應了,因爲這是我第一次包餃子。

話不多說,姥姥準備好肉餡和麪團,我們就要包餃子了。廚房裏,我學着姥爺的樣子,把餃皮放在手心,挖了一勺肉餡,放在餃子皮上,兩邊對摺,手使勁一捏,沒想到,餃餡全擠了出來,我看姥爺已經包好一個餃子,準備包下一個了,我想:如果我把肉餡放少一點,不就不會擠出來了嗎?我把餃皮開啟,挖出一半肉餡,再捏在一起,可我一看,這哪像小耳朵呀,咋看都像月亮,我放棄了。後來,我腦子又有一個新的想法,我把一勺子的肉餡放在一個餃皮上,我又拿了一個餃皮放在上面,然後沿着邊捏住,一個像太陽的餃子大功告成了!

姥爺哈哈大笑:“你把餃子包成啥樣子,你耳朵就會長成啥樣子。”啥?我可不希望我的耳朵長成太陽的樣子。姥爺看我還想包餃子,他就手把手地來教我,有“師傅”教,我自然很快掌握了“技術”,我不僅學會了包餃子,還包了十幾個呢!

那天,吃了熱騰騰的餃子,果然,一個冬天,耳朵沒有凍掉。我到現在喜歡過冬至,冬至是一個熱氣騰騰的節日,是一個有愛的節日,我們與家人相守在一起,包餃子,煮餃子,吃餃子,既暖心又暖身體,這纔是最溫暖的時刻。

冬至吃餃子的小學生作文 篇12

東漢時候,南陽有個張仲景,是個名醫。他醫術很高,不管什麼疑難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們稱讚他是妙手回春的醫聖。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那年告老還鄉,正是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他走到白河岸邊,看到那些爲生活東奔西走的窮鄉親們,面黃肌瘦,衣不遮體,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裏很難受。

張仲景一到家,登門求醫的人很多,他雖然很忙,可心裏總掛記着那些凍爛耳朵的窮鄉親。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個棚子,盤上大鍋,在冬至的那天開了張,給窮人舍藥治凍傷。舍的藥叫“祛寒嬌耳湯”,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裏煮熬。等煮好後把羊肉和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然後分給來討藥的人,每人1大碗湯,兩隻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只覺渾身發暖,兩耳生熟。

張仲景在長沙做官的時候,經常爲當地百姓治病,受到那裏的百姓愛戴。他告老還鄉後,長沙的人們,每年推選幾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着鄉親們的心意去看望他。那年,張仲景身染重病,長沙的老人說,長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壽終時葬於長沙。南陽的人哪裏肯依?兩下爭吵起來。張仲景說:“我吃過長沙水,不忘長沙父老情;我生於南陽地,不忘家鄉養育恩。我死了,你們擡着我的棺材,向長沙方向走去,靈繩在哪裏斷了,就把我葬在那裏算了。”衆人一聽,也不再爭論了。

那年冬至,張仲景壽終了,長沙來了許多人弔喪,你一挑,我一擔,把張仲景的墳壘得很大。又在張仲景的墳前修廟供奉,這就是現在的醫聖祠。

張仲景是冬至這天壽終的,又是冬至這天開張舍。祛寒嬌耳湯”的。爲了紀念這一天,每年冬至家家戶戶都包餃子吃,並說冬至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掉了。

此後,每逢冬至進九,大家都紛紛爭食餃子,有諺語“冬至的餃子不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