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節日作文 > 冬至作文

以冬至爲話題的作文(通用10篇)

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尤其是佔有重要地位的話題作文,話題作文比命題作文和命意作文帶有更多的創造性,關鍵是對話題要有深刻的洞察力、敏銳的反映力、流暢的表達力。如何寫話題作文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以冬至爲話題的作文(通用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以冬至爲話題的作文(通用10篇)

以冬至爲話題的作文1

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冬至又到了,我很興奮,又可以搓湯圓了。

那天早上,媽媽一大早就起來做湯圓,我和姐姐也跟着起來了。媽媽把糯米粉放進盆裏,讓姐姐把溫開水倒進粉裏,就開始和糯米糰了。媽媽還告訴我,要是太乾了,就再加進一些溫開水。過了十多分鐘後,媽媽把糯米粉揉成了一團,我想拿一點糯米糰來搓湯圓。姐姐說:“妹妹,你太小,不要搓湯圓了,去睡覺吧!”我說:“我會認真搓的。”於是,媽媽拿一小塊糯米糰給我搓,我搓的湯圓有大有小,姐姐看了不興奮說:“叫你別搓你就不聽,看你把湯圓搓成這樣子!”媽媽說:“沒關係,這是祖孫父子圓,這樣纔像一家子嘛,圓圓滿滿的。”聽了媽媽說的話後,我自得地向姐姐扮了個鬼臉。

湯圓搓好了,媽媽拿到廚房去煮。不一會兒,湯圓煮熟了,媽媽把兩顆湯圓放在門的上面。我問媽媽:“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媽媽說:“湯圓又甜又圓,表示團團圓圓,甜甜蜜蜜。”媽媽舀了幾碗湯圓給我們吃,說:“吃了湯圓又長一歲了,你們可要更懂事啊!”

冬至吃湯圓是我們潮汕的民俗,我喜歡吃湯圓,更喜歡搓冬至圓!

以冬至爲話題的作文2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爲: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爲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以冬至爲話題的作文3

今天是冬至,我們學校放假一天。

冬至,是我們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聽老人說,這一天北方人吃水餃,南方人吃湯圓過節。冬至這一天,我們全家喜氣洋洋,過節的氣氛非常濃烈。奶奶、媽媽在和湯圓粉,我在一邊幫着剝花生。當奶奶把花生米炒過後,我爭着把它們碾碎。把湯圓粉和成泥後,我們就開始搓湯圓了,奶奶和媽媽的速度很快,談話間就搓出了許多,圓圓的,油光閃亮的,好誘人啊!

不用說,肯定很好吃,我忍不住嚥了咽口水。“媽媽,我也要搓。”我捲起衣袖,抓過一些湯圓泥,搓了起來,邊搓邊想:這有什麼呀,今天我要露一手給你們瞧瞧。但動手後,才發覺不是那麼回事,手裏的湯圓泥好像是專門跟我作對,一點都不聽話。要嘛碎掉了,要嘛扁扁的、方方的,就是圓不起來。我火了,“啪”地把手中的湯圓摔在盤子裏,大喊一聲:“氣死我了,我不玩啦!”

媽媽笑了笑,叫我不要氣餒,並手把手地教我兩手如何用力:“你啊,心不要太急,剛開始時要稍微用點勁,把手裏的湯圓泥多搓幾遍,這樣湯圓韌性纔夠,不容易破,口感也好。接下來兩手用力要均勻,輕輕地把泥搓成圓。”我聽了試了試,果然效果很好。我越搓越好,越搓越來勁。當廚房裏飄來陣陣香氣,我有點迫不及待了。奶奶先盛了一碗給我,邊往湯圓上撒些白糖和花生粉,邊說:“寶貝,慢慢吃,小心燙着。”我頭都沒擡地說:“奶奶,這我早就知道了,心急吃不了熱湯圓,諺語裏面有的。”

我美滋滋地吃着,心裏高興極了,因爲這裏面也有我的一份勞動啊!

以冬至爲話題的作文4

先說大多數人自詡爲“城裏人掃墓”的所謂正統的清明節,清明節從農曆來說,既無定月也無定日,但可以推算,冬至節過了106天就是清明,一般就在陽曆4月5日。清明時期正值中國大多數地區的春季,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不一定天氣清澈空明,所以不能以此簡單定義清明詞意的來源,而且很多歷史上很多詩歌也有關於“清明時節雨紛紛”的描述,所以這個節日的天氣是不固定的。同時,清明,是傳統的農耕季節,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基本上是沒有閒暇去放棄農耕播種的好時節,而去祭掃先人的墳墓,去做所謂的“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清明無聊詩句。不過在閩南僑鄉,對於清明節十分重視,是民間傳統的溯源追本節日,其主要活動力掃墓祭祖。一般認爲,掃墓起源於秦(或曰先秦已有),但古時掃墓並不一定在清明時節,如隋唐時期,人多是在清明節前一、兩大的寒食節掃墓。後來,寒食掃墓逐漸改在清明,寒食這個節日也就被人們所遺忘了。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南安石井一帶,清明節改在農曆三月初三上己節,俗稱“三月節。”傳說是因鄭成功起兵反清復明,忌“清”字壓在“明”字上頭。但是,泉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寓“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所以對於古代漢人清明掃墓的來源比較難於有可靠的論據,倒是不排除其他遊牧異族在統治北方後推行此習慣或者當政的官僚貴族等統治階級強行推行而有此。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是冬至日的特徵,這個日子適於安身靜體。又有唐朝詩人白居易詠“冬至”詩--“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之句。難免讓人對冬至這一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節氣增添了幾分惆悵的情絲和肅敬的氣息。爲何?陽日最短,陰夜最長,方爲冬至,這個夜晚最長的日記最適合於先去的故人,最適合來祭奠先人。中國所謂的正爲陽,反爲陰;日爲陽,夜爲陰;生爲陽,死爲陰;其實頗有道理。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這天,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加上這天是陽氣初萌而冬盡春回的日子,所以稱之爲“冬至”。冬節是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這一天,也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的名稱,也叫“長至節”、“賀冬節”、“亞歲”等。稱其“長至”,是基於古人對天象變化的觀察:所謂“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此後的白晝,便一天天延長了。稱其“亞歲”,就是僅次於元旦(即今之春節)。而在我國民間,則更有“冬節大於年”的說法。

以冬至爲節日的傳統由來已久。周代以十一月爲正,冬至便作爲歲首。秦朝沿其制,冬至亦稱過小年。到漢代後,冬至才改爲冬節,皇帝於這一天舉行郊祭,官場舉行賀節之儀,謂之“賀冬”,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賀。當時冬至已和夏至、上元節、上已節、社祭等成爲較隆重的節日。當時節令很少,冬至自然更加隆重,有吃餛飩、吃湯圓、吃紅豆稀飯等習俗。

這真是難忘的一天,在這一天裏,我學會了做湯圓,懂得了更多知識,這真是快樂的一天!

以冬至爲話題的作文5

冬至大如年,再再於是“怎不憶冬至”。

冬至成爲一個傳統節日,人們都以冬至爲歲首;冬至雖然不是“一歲之始”,不過老人們仍將冬至改爲“冬節”,民間至今尚有“冬肥年瘦”、“交冬便交歲”、“冬朝大如年朝”以及“冬至大如年”之俗諺。據長輩們說;這個月,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時候,陰氣和陽氣互相消長,各種生物開始萌動。君子齋戒,居處不可暴露身體,安靜少動,摒除聲色,禁絕嗜慾,安定性情,遇事要冷靜,以靜待陰陽之消長。芸草開始生長,荔挺草開始萌芽,蚯蚓開始盤結,麋鹿的犄角開始脫落,水泉開始涌動。“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天時長短:每年小滿後,累日而進,積三十日爲夏至,而一陰生,天時漸短。小寒後,累日而進,積三十日爲冬至,而一陽生,日晷初長。冬至日在牽牛,景長一丈二尺;夏至日在東井,景長五寸。”常言“冬至不過不冷,夏至不過不熱”,時至冬至,天寒日短,正是人們進補攝養的好時機。俗話說:“冬至日,吃塊肉。”又說:“冬至不吃肉,凍爛腳指頭。”還說:“冬至不吃兩角翹(餃子),兩個耳朵要凍掉。”不過,一過了冬至節,白晝便逐漸長起來了。諺雲:“冬至當日歸。”又說:“冬至夜回頭,夏至日回頭。”還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曾經看到過有一網絡文;唐杜甫《小至》詩云:“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一般在陽曆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今年是12月22日(即農曆十一月十三日)14時2分交冬至。在二十四節氣中,只有冬至和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每年的冬至;長輩們總是張羅着回老家上冬至墳,今年也不例外;唯一不一樣的是,往年各自回家,今年的冬至,正好休禮拜;一大早的,幾個弟弟就開始電話不斷的聯繫;一起回家,這樣的話,他們商量着就不再去麻煩老家的鄉親們了,準備上了墳就各自回家,沒有想到;到了目的地以後竟然發現這麼多人沒有一個帶火機的,在這個時候弟兄幾個七嘴八舌的說開了,這個弟弟說回村裏找火機,那個弟弟說;打個電話讓一個遠房叔叔給送來,我在他們議論怎樣做的時候,我就徑直往村裏走去了,剛到村頭就看到我的同學的爸爸在那邊往我們這裏張望,更確切的說是,我同學加戰友的爸爸,我看到他老人家;心頭一顫;我本想說我們來上冬至墳的,忘了帶火機,正準備進村裏便利店買火機的。但是看到我戰友的爸爸以後,我的話鋒轉了,我說成了要跟老人家一起去戰友的墳上看看,老人家一路沒有說什麼話,只是眼睛裏嵌着淚。有生以來。我這是第二次看到老人流淚的樣子,第一次是看到我爸爸在我奶奶去世的時候,我爸爸哭的樣子。第二次就是昨天,我看到了我戰友的爸爸他老人家哭的樣子,老人哭的樣子,當時老人的臉,真的像滄桑的老槐樹。皺巴巴的痛苦表情無以言表;我違心的勸老人家說,時隔開撲越戰前線已經過了30多年了。還請老人家保重自己的身體。老人家老淚縱橫,我當時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夠讓老人家安靜下來,沉默了許久,老人家要我去他家裏,爲了不希望老人家再繼續這麼悲傷,我回絕了他的邀請。我目送着老人家回家。最後還是沒有忍住淚水。

回過頭來看見我的那些弟弟們都早已準備好了,都各自坐在車上就等我一個人了,我三步兩回頭的看着這生我養我的地方,在回來的路上,幾個弟弟,沒有一個說話的,沒有誰來打破這寂靜。我閉上了眼睛,陷於了無盡的遐想中;每年的習慣就是;各自帶着禮物到我們的遠房叔叔家裏,剛開始叔叔、嬸嬸們很是感謝,久而久之便習慣了。習慣了,便理所當然了。於是,就是在去年我回去的時候只准備了一份禮物,一進村頭就遇上了另一家的叔叔,自然的就沒有去原來的那位遠房叔叔家。也就是從那時起那位遠房叔叔就不爽了。就這一點、足足證明了今年爲啥沒有像每年回家時候的前呼後擁的情景。其實他們忘記了禮物本來就是我的,我想給誰都可以。爲此,是他們自己的心態驅使他們整的不愉快,道理很簡單;每天給他一塊錢,只要有一天不給,他便會記恨。每天給他一巴掌,只要有一天不給,他便會感激!!別人幫你!那是情分!別人不幫你!那是本分!藉此節日寥寥幾筆;獻給那些佔便宜沒夠,吃點虧就難受的人!!

同樣是鄉親;我記得有一年,很熱的夏天,我跟同學們出去漂流。有一個女同學的拖鞋在玩水的時候,把拖鞋掉下去了,沉底了。到岸邊的時候,全是曬的很燙的鵝卵石,我們要走很長的一段路。於是,那女同學就向別人尋求幫忙,可是誰都只有一雙拖鞋。女同學心裏很不爽,因爲她習慣了向別人求助,而只要撒嬌就會得到滿意地答覆。可是這次卻沒有。她忽然覺得我們這些人都不好,都不心疼她。後來,有一個男同學將自己的拖鞋給了她,然後自己赤腳在那曬得滾燙的鵝卵石上走了很久的路。還自嘲說是鐵板燒。女同學表示感謝,男同學說,你要記住,沒有誰是必須要幫你的。幫你是出於交情,不幫你是應該。女同學記住了男同學的話,自此以後學會了對施以援手的人銘記在心,並給以更大的回報。這位男同學就是我從小一起長大,又一起參軍,又分在了同一個師裏,一起去了對越自衛還擊戰場,到了邊防前線我們的分工不同,直到他犧牲的時候,我們也沒有見上面。這是我一生中的遺憾,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想起了這些,對感恩又有了一些認識,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好。一開始,感激不盡。可是久了,便是習慣了。習慣了一個人對你的好,便認爲是理所應當的。有一天不對你好了,你便覺得怨懟。其實,不是別人不好了,而是我們的要求變多了。習慣了得到,便忘記了感恩.還記得有一次;就是發生在去年的這個冬季的事情;我們家屬院裏有一位鄰居;下班時間開車往家走,跟行人在院門拐彎處發生兩車刮擦,開始發生了口角、最後大打出手,我在樓上看着他們打起來了,急忙往下跑,我的隔壁鄰居也往下跑,幾乎在同時,更有幾個往樓上走的,還嘴裏唸唸有詞的說;‘看那樣會出人命的,我嚇的趕忙走了’還有一個更像箭一樣的回到了家中,我跟隔壁鄰居一起跑出去,把他們制止住了,但是已經晚了,鄰居整的滿頭滿臉的都是血,如果,那倆鄰居像我倆一樣的,開始就勸說一下的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受傷的鄰居回到家,他們都來了,七嘴八舌的,全是虛僞的言語,在這鬧嚷嚷的一羣人中間,唯獨沒有我的隔壁鄰居的影子。真正的友誼,不是花言巧語,而是關鍵時候拉你的那隻手。那些整日圍在你身邊,讓你有些許小歡喜的朋友,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而那些看似遠離,實際上時刻關注着你的人,在你快樂的時候,不去奉承你;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爲你付出、關心你的人,那纔是真正的朋友!

以冬至爲話題的作文6

今天是冬至,早上來到學校,翟老師領着全班同學和冬至的太陽合了影,還給我們講了冬至的來歷、傳說,並且教我們背誦了《二十四節氣歌》、《九九歌》。在《九九歌》中,給我們介紹了九九消寒圖。翟老師還說,冬至還有一個傳說,還給我們講了一遍。回到家,我把這個傳說給媽媽講了一遍。奶奶告訴我,冬至不吃餃子會把耳朵凍掉的,雖然是個傳說,但是個美麗的傳說。中午放學回家我和奶奶一起包餃子,今天吃到了自己包的餃子,很高興!媽媽的話:今天孩子一回家,便把老師給他講的關於冬至的故事給我講了一遍。在聽孩子講的時候,我同時也學到了好多。

以冬至爲話題的作文7

光陰似水,轉眼間我盼望已久的冬至夜已經到來,我們一家人坐在桌子旁,享受着豐盛的美味佳餚。

面對着一道道的美食,讓我不得不垂涎三尺。一個火鍋裏有魚有羊,讓這個火鍋變得香味四溢,夾一口鮮嫩的魚肉,喝一口美味的魚湯,一家人坐在餐桌旁,一邊吃一邊聊聊天,整個家裏都是我們的歡聲笑語。在冬至夜,我們雖然已經吃了八分飽,但還是免不了一頓夜宵,我們煮了下午剛包的餃子,煮好後,馬上開始,最後一大鍋餃子被吃的一塵不染。

冬至夜,是吃貨的節日;是團聚的節日;也是歡樂的節日。

以冬至爲話題的作文8

今天是冬至,我依然盼望着雪的來臨。似乎比平常更冷了,梅也綻開了燦爛的笑臉,在空氣中散發着淡淡的幽香。似乎與平常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一轉眼 ,就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了,耳邊傳來一聲聲呼喚“吃羊肉啦!快來吃吧!”,我不禁笑了笑,微笑着走了過去。盛了熱氣騰騰的羊肉和飯菜,便坐下細細品味着學校特有的“冬至羊肉”。吃着,吃着,我被凍僵的手熱和了許多,心周圍的冰雪也漸漸的融化了,一股暖流流進了心中,在心的海洋中盪漾出一絲絲漣漪。不知道怎麼來形容冬至,似乎所有華麗的辭藻都與冬至格格不入,只是覺得在寒冷的冬天這樣的冬至會帶來許多溫暖。

以冬至爲話題的作文9

今天就是冬至了,冷空氣來了,呼呼~風吹着。

冬至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古人認爲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爲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爲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爲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以冬至爲話題的作文10

冬至,一年最冷的季節。

今年冬至,我一人在家。姥姥身體不適,媽媽留在她身邊照顧。爸爸在外地上班,特意叮囑我晚上記得給祖宗燒紙。

很久沒做過祭掃祖先的事情了,只記得兒時太太拿着一支紅色小花鼓,在我面前搖晃着逗我。晃晃悠悠,如今,我已17歲了。

吃過晚飯我便出了門,天早早的黑了,刺骨的風颳在臉上麻麻的,吹散了道路兩旁粘在枝上掙扎不肯離去的樹葉。頭頂的月亮模糊不清,不似平日裏那般鋥亮,泛着黃,爲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又添了一絲深沉。

聽爸爸說,買祭祀品要去人少僻靜的小店。我獨自走在小道上,兩隻放在口袋裏的手緊緊地攥着兜布,滲出了細細的汗。冬至的夜顯得格外的黑,店鋪基本上都早早的關了門。走了很久,一道暖黃色的光映入眼簾,一家破舊的菜市場中門前整齊有序的擺列着各種祭祀品。

我長吁一口氣,終於到了。

賣家是位四十左右的中年婦女,很貼心的爲我準備了紅色的袋子,並介紹羅列着的金銀財寶。這裏是金光閃閃,最受歡迎的金元寶,那裏是財源廣進,意義深遠的長銀條。她細心告訴我祭祀的步驟——先把名字寫在紅袋子上,再在周圍散一點紙錢,最後就着燃着的火星把紅袋子從底部燒起。這樣紙錢燒了,別人家不會搶。

我在心底記下步驟,謝過她便離開了。一路上,陸陸續續有人開始燒紙,嘴裏唸唸有詞。三五成羣,也有一個人。人們佇立着,安靜的看着火苗,嘴裏唸唸有詞,時不時用小棍將即將暗淡下去的火苗撥地更旺。那明亮的火焰伴隨着嫋嫋青煙既有淡淡的傷感,也是對已故先人一種深深的緬懷。

我按照心裏記下的步驟將祭祀做完,又把灰燼整理在一起。並在心裏祈願——家人健康平安。我想太太能夠聽到我的聲音,我也會爲了整個家族的興旺而更加奮發努力。

到家了,身體漸漸暖了起來。我將買好的餃子放進鍋裏,嫩白堅硬的它們撲通撲通的一個個跳進鍋裏,發出清脆的聲音。不一會兒,噴香的餃子就出鍋了。湯水白白的,餃子餡兒的油零星地浮在湯麪上,一大口喝下去,心裏滿滿的。

冬至,是一年最冷的時候。死者已矣,活着,要懂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