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節日作文 > 冬至作文

關於冬至的作文600字(精選10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冬至的作文600字(精選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關於冬至的作文600字(精選10篇)

冬至的作文1

今天是冬至,媽媽告訴我,冬至那天一定要吃湯圓。“湯圓”,爲什麼今天一定要吃呢?於是,我便查了一下資料。原來冬至吃湯圓是一種傳統習俗,“圓”代表着“團圓”“圓滿”,象徵着家庭幸福和諧、幸福和吉祥。既然這樣,我想買來的湯圓雖說好吃,但自己做的肯定更美味,而且更能體現出家庭的圓滿。於是,我纏着媽媽讓她去買些做湯圓的材料,媽媽買回來後,我就開“工”了!

我先挖來一塊粉,然後使勁搓,搓圓以後再挖出一個小洞洞,裏面塞進早已準備好的黑芝麻餡。然後把它捏起來,再搓,不一會兒,一個湯圓完成了。我便把它放在一個盆子上,望着自己做的湯圓,我真想馬上嚐嚐味道,但只有一個,還是快點再做吧!我一邊做,一邊哼起了自己改編版的《健康歌》“左搓搓,右搓搓,手指動動,嘴巴動動,和我一起做湯圓!”漸漸地,盆子上的湯圓越來越多,從一個變成了十幾個。不管了,先把這些下鍋吧!

於是,我便匆匆忙忙地洗好手和鍋,然後再倒入一些水,等水燒開後,放入湯圓,趁着水在燒時,我再做一個,結果還沒等我做完,水就開了,那就不管這個了,先放已經做完的吧!我在廚房靜靜地等待着,想到馬上就可以吃上我自己做的湯圓,心裏高興極了!過了大概10分鐘,一個個湯圓基本熟了,我便放了糖,接着關了煤氣。

然後盛了一碗,哈哈!我先品嚐一下我“偉大”的傑作,嗯!這味道還是不錯的,就是有幾個的餡都露了。吃過湯圓,就代表我已經大一歲了,在未來的日子中,我要好好學習,同時希望每個人吃過湯圓以後閤家團團圓圓。

冬至的作文2

今年的冬至終於到了,我們大家忙了起來:奶奶、爸爸、我負責搓湯圓,爺爺、媽媽、大伯、二伯一起去超市買料。

奶奶拿來挫湯圓的糯米粉,放在中間一齊搓,我迅速抓起一團,認真地左搓右搓,搓完馬上放在盤子裏。結果奶奶、爸爸都笑了,我也笑了:原來,我把湯圓搓得那邊凸起來,這邊凹下去。高的像山脈、高原;平的像麥田;矮的像海洋;整個看起來像個地球。怪不得大家不約而同地笑了。

再看爸爸,不緊不慢地搓着,看似很慢,其實很快,而且很圓。我自愧不如:爸爸搓得比我快,比我圓。爸爸好像是知道了什麼,對我說:“想超過我,再搓一百年吧!”我恨不得挖個地洞鑽進去,可地上連螞蟻洞都沒有。

看看奶奶吧,那纔是真正的老手:一手搓三個!我一個未搓好,她已經搓了十五個了!我正在想,她又搓了三個,加起來十八個了!雖然沒像爸爸那麼圓,但也正常的,比我好很多。慘了,我怎麼比誰都不會搓……

料買回來了,大伯母、二伯母從樓上下來了,和大伯、二伯一齊煮。可惜兩個在廈門讀中學的姐姐沒回來。

開始吃了,我們比賽誰吃得快、多。我一馬當先,迅速夾起來,往嘴裏塞,完全不顧形象,狼吞虎嚥;奶奶落後了,吃得最慢,畢竟老了嘛;大伯從容不迫,一口接一口,卻跟我同速,和狼吞虎嚥的我簡直是鮮明的對比;大、二伯母若無其事地吃,很慢。我正暗自得意,所以慢吃細咬,沒想到她們加速,狼吞虎嚥。我“嚇”得趕快吃,把將贏的大伯扔在了後面;二伯不緊不慢,吃得卻很快,硬是把第一的我推了下去;最好笑的是爸爸:一口未吃。奶奶打趣說:“他今年要長矮了。”我們大笑一陣,爸爸說:“耶、耶,我倒數第一!”我們捧腹大笑,肚子痛死了。

今年的冬至真有趣,明年的冬至快到吧!

冬至的作文3

一談起冬至,人們一定會想到吃餃子。今年的冬至,我跟隨着鄭州晚報小記者團,過了度過一個與衆不同的冬至節。因爲,這次冬至,我不僅吃到了自己包的餃子,而且還爲殘疾人送去了愛心,溫暖了他人。

冬至那天上午,我和幾位小記者一起來到了萬福花園,要給殘疾人們包餃子,送餃子。等人都到齊了以後,豫殘聯盟的工作人員就把我們帶到了廚房,終於,我們要開始忙活了!

我們小記者有的去廚房裏和麪,擀麪皮,下餃子;有的到一間空閒的屋子裏包餃子;還有的則在客廳裏吹氣球,折千紙鶴。我加入到了包餃子的隊伍中去。其實,我並不怎麼會包,我們家裏包餃子的時候,媽媽總是不用我。我對包餃子的其中一位阿姨說:“阿姨,我包的不好,怎麼辦呀?”阿姨一聽,就笑了,說:“沒事,包的餃子多了,就會包了。”旁邊的爸爸插了話:“你既然不會包餃子,就去擀麪皮吧。或者下餃子其他的都行。”這時,我旁邊的小朋友一不小心把麪粉弄得滿臉都是,變成了小花貓,他的樣子引得我們鬨堂大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整個屋子裏都充滿了我們歡樂地笑聲。

餃子做熟了,要去送餃子了!我們每人都拿了四盒餃子開車送往分配好的殘疾人家裏。爸爸帶着我火速趕到一戶殘疾人家中,已經是中午時12點了,這戶人家接到餃子後一直在說:“謝謝!謝謝!”在這個家裏,我看到有一個半米高鐵籠子裏靜靜地坐着一位老人,大概有70多歲吧。他似乎想要說什麼,但又合攏了嘴。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老爺爺頭腦有問題,如果不放在籠子裏,就會跑出去,而且還經常打人摔壞東西。我問這家的一位阿姨:“阿姨,晚上這個爺爺就在這裏過夜的嗎?他不冷嗎?”阿姨想躲避我的目光,但我一直看着她,阿姨無奈地搖了搖頭,說:“是的,可是也沒辦法呀!”從這位爺爺家裏走出來後,我心裏一直很難受。

也許正是因爲這次與衆不同的冬至,讓我在以後的生活中變得更加懂事,更懂得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哦,這年的冬至,真是令我難忘!

冬至的作文4

當雪花飄落在寂靜無聲的大地上,你是否已經感覺到,一個純淨的冬季已經來臨?或許大多數人只是嫌冬天把火熱的激情帶走,而搬來了寒風和飄雪。但是,誰又注意過冬日的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呢?

冬至,在我們眼中,或許只是一個在地理書上記過的日子,一個平淡的12月22日。但是在中國古代,我們的老祖先們對這一天卻極爲重視。

古時,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足見人們對冬至的重視。人們認爲:冬至過去,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吉日,應該慶祝。許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都有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即用糯米粉捏成許多動物的形象,放入蒸籠,蒸好後將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後,親戚們還要一同舉杯暢飲,聯絡感情,稱爲食祖。

但是,冬至的一些風俗習慣並沒有被人們完整地保留下來,尤其在今天,冬至可以說是無影無蹤了。而在上文中提到地九層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見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擔心。

傳統節日作爲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一直被人們高度重視:從除夕春節,到元宵清明端午節,再到七夕重陽,冬至,每個節日都有着各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內涵。

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正席捲着改革中的中國,中國傳承了數千年的民俗節日也受到了外國洋節的猛烈衝擊,正一步步走向社會的邊緣。更多的年輕人喜歡過聖誕節,情人節這樣的西方節日,而春節,冬至一類的節日正在淡出年輕人的視野。

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尋找冬至,尋找的不僅僅是冬至這個節日,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每個人時刻銘記着句話,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脈纔不會中斷。

冬至的作文5

冬至那一天,一大早我便吆喝媽媽早點起來和我一起包餃子,因爲小時侯,媽媽常常對我說∶“冬至不吃餃子,耳朵會凍掉的。”

小時侯總會在媽媽的懷裏哭呀,害怕耳朵會凍掉。(因爲我不愛吃餃子。)現在一想起就會發笑,我當時是多麼幼稚。媽媽買來餃餡,我們全家總動員,開始包起來,告訴你我可不是第一次包餃子了,已有一年的歷史了。我託着餃子皮,愜意的往餃皮裏放了一大塊餃子餡,用手輕輕地捏了捏餃皮邊,呵,第一個餃子包好了,我把自己的得意之做拿給了媽媽,媽媽只是微微一笑,我轉開了話題,和媽媽爸爸親暱地交談着……過了一會,餃子熟了,看着那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我的心裏別提多高興了。我拉着媽媽的衣服撒嬌地說∶“媽媽你給我講冬至爲什麼吃餃子。”媽媽說:“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爲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爲良相,亦當爲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爲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麪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我聽後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呀,以後要多吃餃子以免耳朵凍掉,不一會兒餃子就吃完了,但媽媽跟我說的話我永遠不會忘記的。

冬至的作文6

由於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曆法把冬至作爲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選單”更是考究,延續着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鍊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餘”(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着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製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糰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糰子,六月二十四謝竈團,七月豇豆糕,八月餈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蔔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爲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爲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爲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於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啓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後食羊肉的最高峯。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闆透露,冬至裏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隻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冬至的作文7

傍晚,我和弟弟早早的來到了外婆家,想與他們共同度過這溫馨的一夜。外公外婆也正樂呵呵的迎接我們呢!

該吃晚飯了,外婆端來兩碗赤豆糯米飯,笑着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我聽了,急忙拿起勺子,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心想:我一定要快快長大!弟弟也想早點長大,一邊誇飯香,一邊埋頭“苦幹”哩。

吃完飯,我開始聽外公講有關冬至的傳說,“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還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

“百鬼夜行,午夜12點鬼門開,晚上記得早點回家睡覺哦!”外婆也插了一句,弟弟嚇得毛骨悚然,搞得全家哈哈大笑。“騙你的啦!”外婆笑着說。“不過,也應該早點睡,添歲嘛!”在全家的笑聲之中,我想起了杜甫的《小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第二天醒來,是冬至節,太陽開始回來了,春天也越來越近……

冬至的作文8

冬至到了,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有句民謠是“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所以,今天中午一放學,媽媽就說包餃子,並且牟星宇媽媽也一起過來包餃子。我高興的說:“我們也學包餃子,媽媽同意了。

我們先學第一步,媽媽教我們把面放在盆裏,然後一邊往麪粉裏澆水,攪動麪粉和麪,我照媽媽說的做,可是一會兒兩隻手就被粘住了,媽媽往我手上撒了一些乾麪粉才把面弄乾淨。原來看媽媽和麪時覺得很簡單,現在覺得真難啊!在媽媽的指導下,我們笨拙的把面終於揉到一起。

第二步是切餡,今天的餡是藕和胡蘿蔔的,我們先把藕和胡蘿蔔插成細條,又剁成沫,然後阿姨放上較好的肉和佐料,餡就弄好了。

第三步是揉麪和擀皮,首先媽媽在面板上把面揉勻,切成四小塊,又把一小塊面拉成長條,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再把小段壓扁,擀成一個一個小面片。我們也學着媽媽的樣子做起來,可一到我手上,它們就變得不聽話了,尤其是擀麪片,我右手拿着擀麪杖,左手拿着麪餅,可是怎麼擀也擀不圓,不是粘在麪杖上,就是不聽使喚地擀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我說:“唉,真難”。媽媽和阿姨包着水餃說:“挺好,挺好”。聽着她們的鼓勵,真希望擀得一個比一個好。

第四步就是學包水餃了,我把面片放在手上,又用勺子弄了一點餃子餡,可是這邊捏好,那邊漏餡了。我想:我再包一個,要少放一點餡,我捏好一看,沒漏餡,可放在那,就像一個半圓的麪餅,真難看。媽媽看我泄氣的樣子,就手把手教起來,他讓我拿起一個面片,放上餡,然後把皮合起來,先再中間一捏,在向兩邊一捏,直到沒有縫兒,我包了一個又一個,媽媽說我有進步,我心裏美滋滋的。

在我們共同努力下,餃子終於包好了。這時,鍋裏的水也燒開了,我還學着大人的樣子煮水餃,一會功夫,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就端了上來,我吃了一個水餃,覺得今天的餃子格外香。我第一次包餃子,真開心啊!

冬至的作文9

一年一度的中華傳統節日——冬至快到了,我們又能吃到香噴噴的餃子了。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多年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傳統,比如;賽龍舟,吃棕子,吃月餅,吃餃子等一些文化。

我最愛吃餃子了。看着奶奶在廚房裏忙碌,我忍不住跟了過去。只見奶奶把剁好的肉餡,還有大蔥放進盤子裏,又放了各種調料把餡拌好,最後又放了些香油,頓時,一陣香氣撲鼻而來,把我饞的直流口水。奶奶看到我的羊子笑了起來,說:“小乖乖,你知到我們爲什麼愛吃餃子嗎?這裏還有故事呢!”

相傳,在東漢時期有一名醫,他的醫術很高,什麼病他都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人們稱他醫聖張仲景。有一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飄飄,張仲景從外行醫回來,一路上看見很多人穿得破爛單薄,臉上都生了凍瘡,不少人連耳朵都凍爛了,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於是,決定用自己的醫術幫助大家。他帶着人支起了一口大鍋,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進鍋裏熬好後,又把它們撈出來切碎,用麪皮包成一隻只像耳朵一樣的東西,煮好了分給大家吃。人們的凍瘡慢慢到就好了。這是一種可以治凍傷的藥,張仲景給它起名“祛寒嬌耳湯”,那天正好是冬至,很多人都分了一大碗湯,兩隻嬌耳,大家吃了以後,覺得兩耳發熱,凍爛的耳朵不出半個月就好了。

後來,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都要包嬌耳吃,慢慢地,就變成了今天人們吃的餃子了,還說,到了冬至吃餃子,就不會凍爛耳朵了。

聽了奶奶的故事,我心裏敬佩着張仲景助人的事蹟。我們這個大國家,有許多古人流傳至今的傳統文化,爲我們偉大的祖國有這麼多的傳統文化感到驕傲,自豪。

冬至的作文10

“冬至不碰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每逢冬至的時候,家家戶戶的桌子上就一定會出現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今天,課堂上也上演了一場與餃子有關的活動。

老師今天穿上了圍裙,端着麪糰、餃子餡等包餃子的配料笑嘻嘻地走了進來。“老師這是要幹什麼?”“包餃子嗎?”同學們議論紛紛。正在這時老師突然宣佈:今天,我們一起包餃子。同學們聽後,有的興高采烈,有的卻無精打采,我猜想:不高興的原因肯定是你不會包餃子吧?

包餃子開始了,老師拿起一大塊麪糰,用力拉了拉,用刀切成了一個個的小麪糰,然後用擀麪杖擀成皮,老師擀着麪皮,麪皮像在歡樂的跳舞。這時,同學們也都躍躍欲試,老師先讓張同學上來擀,張同學摩拳擦掌,走到了講臺前。他拿起擀麪杖,左擀擀,右擀擀,可是麪皮總會粘在擀麪杖上,沒想到最後他卻擀出了一個與衆不同的形狀——等腰三角形。看完張同學擀的麪皮,再看老師擀的,同學們都目瞪口呆了,張同學羞紅了臉,灰溜溜地回到了座位上。

麪皮擀好,開始包餃子了。李同學先包,只見她拿起一個麪皮放在了掌心裏,接着她用筷子夾起一些餃子餡,放在餃子皮中間。然後開始沿着餃子皮的周圍捏了起來,捏了之後餃子皮又開了,她又捏,又開……她急得一頭汗。最後,她使出了吃奶的力氣,終於“制服”了那個餃子。

該我包餃子了,我夾起一大塊餃子餡,放在餃子皮上面,又用筷子壓均勻。然後,我捏着餃子皮,讓兩邊融合在一起,最後我又把餃子的兩個角捏在中間,就成了一個完整的餃子了。哎,原來包餃子也不容易呀!

吃着餃子,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老師在背後爲我們的辛苦付出,這真是一次別具一格的包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