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節日作文 > 春節作文

鄒城的春節怎麼樣作文

鄒城是個經濟發達的城市,那麼鄒城的春節是怎麼樣的?同學們,我們看看下面的鄒城的春節作文吧!

鄒城的春節怎麼樣作文

鄒城的春節怎麼樣作文1

我的家鄉在鄒城,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春節了,春節這天大家最忙了。

到了晚上,家家都包餃子,什麼餡得都有:蘿蔔肉的、芹菜的、胡蘿蔔的'、豆角的……五花八門,想起噴鼻。到了門外,走在路上,路兩旁的樹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彩燈,所有的大樹都成了路燈,爲這條路增添了一種色彩。回到家,香噴噴的餃子熟了,吃着美味的餃子,別提那滋味了。

晚飯後,不能睡覺,春節這天都要熬夜,而且這天晚上還有春節聯歡晚會,什麼節目都有:歌曲、舞蹈、相聲、魔術、雜技等節目讓人百看不厭,坐在沙發上,看着聯歡晚會,吃着瓜子、糖塊。別提多舒服了。

到了十二點鐘,鞭炮聲響徹雲霄,“霹靂叭啦“家家都要到樓下去放鞭炮,或者趴在陽臺上欣賞天空中燃放的煙花,五光十色,顏色繁多,紅的、黃的、藍的、紫的、別提多好看了。

這時已經12點鐘了,聯歡晚會也結束了,困的眼睛都睜不開了,大家這時也該關上燈去牀上睡覺了。

躺在牀上,聽着鞭炮聲,看着各樣的煙花,漸漸睡去…睡去……

春節就是這樣從鞭炮聲中過去了。

這就是我家鄉春節的特色,大家一直忙活了一整天,直到十二點鐘才肯去睡覺,我愛我家鄉的春節。

鄒城的春節怎麼樣作文2

正月初一

嚴格地說,春節是從初一零點開始的。家長首先起牀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據說怕直接開門遇到神),然後才能說話。其他人陸續起牀。起牀後婦女忙着煮餃子,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進行祭拜。招遠舊時的祭拜順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竈王、四拜財神、五拜老祖,

現在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燃放鞭炮。爲了驅除邪惡、求吉利,有的地方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飯後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餘頭。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竈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兩碗,意在希望人多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吃到紅棗,意味着新的一年能起早幹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

〔拜年〕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而後進行近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後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

舊時拜年要叩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商人拜年,除了問好外,還要互相恭喜發財。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新媳婦給公婆拜年,公婆要給相當數量的“壓歲錢”。鄆城等地有“春節五更乞長”的習俗。

〔吉利話〕

春節要講吉利話是山東民俗的重要特點之一。每到年前,父母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誡子女,說話千萬不要“走火”。即使遇到不順利的事,也要說吉利話。膠東民間最忌諱的兩件事,一是打碎了東西,絕對不能說話,要一聲不響地把打碎的東西收拾乾淨,趕快把它扔到井裏,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說話。據說這樣就可以消災;二是初一早晨煮餃子,非得煮破幾個不可,但不能說破了,也不能說“堆鍋裏了”,而要說“掙了”。意在掙錢發財。商人之家對此最爲講究,而且有意進行對話,問好了沒有?答曰好了;又問掙了沒有,答曰掙了。如此這般,大吉大利。

〔家畜〕

魯西南地區初一早上不能把雞、鴨、鵝等放出來,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據說是怕它們弄髒了年,攪亂了年(因爲鞭炮齊鳴,會把家禽驚得到處亂飛),其他如牛、馬、狗、貓等家畜動物,都得到優待。即墨在初一早晨,用隔年飯餵雞,據說雞吃一粒米,就能下一個蛋;把各種食品端給狗吃,據說狗先吃的東西,必定豐收。

〔送家堂〕

萊蕪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習俗。人們上墳、燒紙、鳴炮、叩頭,將祖宗送回墳塋、回家以後,把家譜收起來,春節祭祖儀式遂告結束。但是,有的地區是初二送家堂,還有的地區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忌諱〕

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準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臨沂則忌動針線,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氾濫成災。

正月初二

膠東地區於初二日落後送年,送年時要擺供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擺上供桌,接連不斷地鳴放鞭炮,十分熱鬧。有的地區於初三下午送年。

臨清有初二祭財神的習俗。商人之家都供着財神的牌位,桌上擺着“錢龍”和“棗山”。祭祀時,燒香叩頭,街坊鄰居也帶着香紙,到商人家祭財神,祝賀生意興隆,主人則以酒餚招待,表示感謝。

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膠東東部和萊蕪等地於初二到岳父家串親,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即墨於初三或初四給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話說:“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萊西串親的順序是“先看姑,後看舅,岳父岳母在後頭”。

岳父母家對姑爺、特別是新婚姑爺要盛情招待。萊蕪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雞、魚、肉、蛋外,一般都要擺“四頂四”,就是四個果碟、四個炒碟、四個小碗、四個大碗和四個大盤。陪客的人要輪流給姑爺敬酒。

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親,叫做“紮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紮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紮根時,外祖父、舅舅、姨媽等都要送給新媳婦壓歲錢。魯西南的新婚夫婦串親一般都在雙日,意爲成雙成對,大吉大利。

舊時,臨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親,俗話說:“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彎死老天。”初七、初八、初九不能串親,初十尚可,拐彎是指初十以後,直到十五,更不能串親。過了十五之後,才能串親。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東的一些地方稱爲“五馬日”,並以這一天的陰晴來佔當年騾馬的吉凶,說這一天萬里晴空則騾馬興旺。

這天又稱“破五”,有些地區在初五之前婦女不能出門串親,也不準動刀尺做針線,還不準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鍋,過了這天則不再忌諱。臨清一帶的“破五”,以家族爲單位舉行送家堂的儀式。沂南也在這天撤家堂軸子,有的還吃炸糕,掃院子,據說這天掃院子不招螞蟻。

臨沂等地婦女這天不出門、不梳頭、不動針線,據說動了針線會招蠍子、蚰蜒。

這天普遍中午吃水餃,也可以吃麪條,有“初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的說法。

舊時,初五有送窮的習俗,或稱“送窮媳婦”,茌平稱爲“五窮”,忌拜年,放鞭放炮謂之“趕五窮”。單縣這天通行送瘟神,爲了消除病患,家家戶戶都到村頭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燒紙,祈求瘟神遠走高飛,讓一家人康泰平安。

許多商家稱初五爲財神生日,黃縣等地或稱“路頭日”,這天開門營業爲開市大吉。人們鳴放鞭炮,祭祀財神,吃象徵元寶的水餃,希望生意興隆,財源茂盛。這天的水餃像初一一樣,也要故意下破幾個,掌櫃的在廚房外高聲問道:“夥計,元寶掙了沒有?”夥計則高聲回答:“掙了!”以此來圖個吉利。這天最忌諱說“賠”、“散”之類的話,吃大蒜不許吃蒜瓣,蒜泥要稱“義合菜”,免得犯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爲人日,唐代稱爲“人勝節”。據說人日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黃縣、招遠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爲“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麪條以祝人們健康長壽。

有的地方人日還有祀神的活動。沂南在這天推磨壓碾,送天地神,鄒縣祭祀火神祝融,舉燭同社必至,謂之“守駕”。單縣、鄆城這天送火神。

人日這天,臨清、濟南等地忌諱婦女做針線。據說:“人日做針線,專扎婆婆眼。”單縣早晨吃餃子,現包現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點燈,據說是讓老鼠娶媳婦,不要危害百姓。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爲穀日。魯南地區又稱此日爲“轉八日”,簡稱“轉八”。這天沂水家家戶戶吃麪條,取“擀麪軸子轉一轉,一畝地裏打一石”之意,祝願新的.一年穀物豐收。沂南則完全相反,轉八日是忌轉的,紡車、碾磨等所有能轉的工具,這天都要停轉。博興等地以穀日陰晴佔豐歉。有的地方則謂八日晴,宜谷。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傳說是石頭生日。這天不準搬動石頭,也不準搬動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恐怕因此傷害了當年的莊稼。

昌濰地區有的在這天焚香燒紙祭拜石頭神。鄄城有擡石頭神的習俗。鄆城也有類似習俗。鄒縣等地十日作脯,謂之“納福”。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爲元宵節,又稱燈節。

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們往往端着燈互相照照臉龐,還要照一照屋內屋外的各個角落。

山東花燈的種類繁多,各有特色。面燈和蘿蔔燈的農家氣息比較濃厚,而彩燈的都市特點比較突出。舊時,膠東、魯中和魯西南地區習慣用豆麪和玉米麪做成十二生肖燈,做工細緻、形象逼真。十二生肖燈的寓意在於消除病災,使人丁興旺。此外還有代表十二個月的月燈。月燈的寓意在於祈禱該月收穫的農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豐收。面燈一般擺在牀頭、窗臺、門砧和桌子上。

滕州一帶的蘿蔔燈別具一格。過去,德州舉行燈會,彩燈的花樣繁多,有內容連貫的套燈,有形態各異的散燈,有端莊華麗的牌坊燈,還有變幻莫測的盒子燈。曹縣有一種特別精緻的彩燈,叫雪花燈。據說需要一個能工巧匠的經年之功才能製成。

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着燈,圍着棗樹轉六圈,同時把“嘟佬嘟佬,開花結棗”的口訣念六遍(傳說嘟佬是主管棗樹的老公公)。據說照了棗樹,棗子就能得豐收。

費縣玉皇廟會在元宵節這天舉行“送駕”儀式。滕州一帶元宵節“打花”更是令人傾倒。鄄城的姑娘們在元宵這天製作花樹和花姑娘,意在希望棉花取得豐收。

個別地方婦女有“看了孃家燈,要死老公公”的忌諱,有的地方新媳婦則必須回孃家去躲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