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寫重陽節作文集錦六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寫重陽節作文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寫重陽節作文集錦六篇

寫重陽節作文 篇1

在作文課上,老師問:“昨天是什麼節日?”同學們有的說不知道,有的說是重陽節。於是老師就給我們講重陽節的來歷,聽老師說,過重陽節要喝菊花酒,還要登高……

兒童節家喻戶曉,爸爸媽媽都會領孩子去商店購物,每個孩子都會得到許多禮品。而重陽節很少有這樣的情景。

重陽節又叫“老人節”,尊老、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去奶奶家,每次都幫奶奶倒垃圾,奶奶樂得合不攏嘴。如果不是重陽節,媽媽也會買許多好東西去看奶奶,我覺得奶奶很幸福,媽媽很孝順。

我祝世界上的老人健康長壽!快樂幸福!

寫重陽節作文 篇2

重陽節是老人的節日。重陽節裏,我們應該給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遞上一張賀卡。在那個重陽節裏,我做了這樣一件事。

重陽節到了,我尋思着要給爺爺奶奶送什麼禮物。一邊的小王啓發我:“重陽糕怎麼樣?”我想了想,裝出生氣的樣子:“拜託,我爺爺奶奶又不在上海,寄過往不發黴纔怪呢!”忽然,一個動機清楚地從我腦海中閃過:有了!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櫃地找出了兩張精美的信紙和一隻小魚熱手袋。我記得奶奶曾說過,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腳冰冷,要是我給了奶奶一隻熱手袋,奶奶的手腳就不會冷了。

接着,我攤開精美的信紙,在上面寫滿了我的祝福和一直想對爺爺奶奶說的話。我的真心,裝滿了兩張薄薄的信紙。我署上自己的名字,把信裝進了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愛,送向遠方的'爺爺奶奶的家……

小魚熱手袋被我用一個裝禮品的盒子包了起來,又在盒子四四周上了金絲帶。傍晚,在爸爸的幫助下,我把禮物和信寄了出往,也把我的牽掛寄了出往。我堅信爺爺奶奶收到我的禮物,必然是開心與激動的……

寫重陽節作文 篇3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爲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爲菊與重陽關係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麪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軒輊,車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軒,比喻高低優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幹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爲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爲一臺,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於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爲玩者,縐紙爲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並將菊縛紮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

寫重陽節作文 篇4

明天就是重陽節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要到明明家做客。

一大早,家裏明明家就熱鬧起來了。爸爸在拖地,他把地拖得乾乾淨淨,每個角落都不放過。媽媽在擦玻璃,她把玻璃擦得亮晶晶的,像冰一樣透明。明明在做賀卡,準備送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每人一張。大家把打掃的非常乾淨,希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明天能在他們家度過一個快樂的重陽節。

寫重陽節作文 篇5

今天是星期六,秋高氣爽、菊花飄香,我們又一次迎來了一個特殊的節日——重陽節。此時,九九重陽節帶着所有人對老人的尊敬與愛戴,悄悄地來到了我們身邊。

爸爸和媽媽帶我來到外公、外婆家一起吃午飯。看着年近古稀的外公外婆。突然讓我回憶在外婆家度過的那段美好童年,無論是吃喝拉撒,還是玩耍嬉戲,方方面面都照顧得週週到到。如今我也不小了,可是還沒有一次正式地爲外公和外婆做過一頓飯,洗過一次腳,過過一次生日。

至此,我不再浪費時間,起身一股腦兒鑽進廚房。我兩手搭着外婆的肩膀,貼着她的耳朵說:“外婆不要太辛苦了,今天就由我和媽媽來給您做飯吧!“外婆一愣,手停止了洗菜,扭過頭微微一笑,她滿臉欣喜,說道:“怎麼,今天變乖了?”我說“外婆,我今天給您和外公做碗長壽麪吧”我一邊說着媽媽一邊教我做,我拿了一個雞蛋,輕輕沿着鍋碗一磕,蛋清和蛋白就都流到鍋裏了。我又加入青菜,堆點肉末,散點小蔥。

一碗香噴噴的長壽麪就做好了。正準備端碗,就聽見外婆喊:“慢點兒,小心燙手。”短短一句話,透露着無限關懷,聽着外婆的叮囑,我小心地端着手中的長壽麪。我拿起筷子,夾了一根面,放在嘴邊輕輕地吹了又吹移到外婆嘴前,笑呵呵地說:“外婆外公,這是我親手爲您做的,嚐嚐吧!”他們一邊吃,一邊使勁地點頭,還不時地說:“恩,好吃,我的孫子長大、懂事了。”看到二老眉開眼笑,我真是太興奮了,在重陽節來臨之際,我終於如願以償,爲外婆外公做了一碗盤普通而情意濃濃的長壽麪。

這一年的重陽節讓我過的很充實,很完美!即使在平時,我也會多多的爲長輩做事。爲什麼呢?因爲我是一名少先隊員!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事情。

寫重陽節作文 篇6

重陽節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由於年代久遠,跟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的形成已經不易考察明確,但民間流傳着衆多關於重陽節起源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是認爲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種儀式。

“大火”即心宿二(天蠍座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確定季節的標誌。“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內火”之說。大火星的隱退,意味着漫漫長冬的到來,這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爲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內心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因此,在“內火”時節,正如其出現時需要迎火儀式那樣,人們也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現在雖然很難知曉古人的祭拜儀式,但從後世重陽節儀俗中,我們可以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有些地區重陽節有祭竈神的習俗,竈神就是家居的火神,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遺俗。

漢劉歆在《西京雜記》中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可見,古人是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爲相對應的春秋大節,而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便是以“大火”出沒爲依據的。

隨着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代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