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又到重陽節作文

坐在辦公桌前,望着窗臺上吐香搖曳的九月菊,我心馳神往、感慨萬千。對於九月菊,我總是偏愛。這是因爲九月菊的飄若浮雲的獨特風姿,以及“凌霜留晚節,殿歲奪春華”的可貴風格。九月菊少牡丹之霸氣,無梅花之傲氣,與紅葉凌霜,如青松傲骨。故歷代文人墨客多以菊之品德自勵自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韓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猶看黃花分外香”;蘇東坡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皆爲千古流傳之詠菊名句。

又到重陽節作文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辦公室外的嘈雜聲,將我纏綿於賞菊醉意拖了回來。可不是嘛,光顧賞菊,殊不知重陽至。心中忽然就想起了那句“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的詩句來。在衆多的傳統節日中情有獨鍾者當屬重陽節了。若問緣由,那就得從其別稱——“老人節”說起。據報載:去年重陽節,某報記者進行了一次隨機性的街頭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接受採訪的年輕人並不知道當天是重陽節,有的雖然知道是重陽節,但不曉得有老人節一說。

由此可見,重陽節在當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恰恰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影響的日漸式微。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許多年輕人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而對中國傳統的“七夕”卻不屑一顧,實乃可悲!

工作二十餘載,雖不能功成名就,但也編鑑修志五部。每逢重陽,帶領女兒、兒子到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幫助他們乾乾家務、陪陪他們說說話,這樣以踐促行的行動,促成其尊老、愛老、敬老的行爲養成。

前文提及我對重陽節情有獨鍾,其實還有一段與奶奶有關的點滴當屬其因。

自打記事起,我跟太太、奶奶一起生活,幸運的是,她們對我百般呵護,生怕我受到一絲一毫的委屈。記憶裏,奶奶對我最好了。雖說那時家裏窮得揭不開鍋,靠奶奶每天步履蹣跚地務農維持生活,但吃穿方面從沒虧待過我。重陽節那天是奶奶最喜歡的日子,我喜歡看她在這一天綻放難得的笑容,宛若燦然盛開的菊花;我喜歡聽她在這一天講述自己的故事,充滿曲折和苦難;我喜歡和她在這一天去縣城湊熱鬧——逛“九月九”白雲寺廟會;我喜歡聽她在這一天說出自己的願望——到老家寧夏海原走走。

十多年前,奶奶飯量突然減少,時常呻吟心口痛。於是我和父親、叔叔帶着她去了省城蘭州診斷,確診爲食道癌。這晴天霹靂的診斷結果,使全家悲痛欲絕。當奶奶硬撐着,笑容滿面地走下車時,許多人以爲診斷錯了。剛上炕,她就一下子癱倒了……

從她去世那一年,至今整整十多年了,每每憶起,心裏都會有不可言喻的隱痛。彷彿又看到了她對我慈愛地微笑,我淚眼模糊,聲音哽咽“奶奶,孫兒等着帶您去逛“九月九”白雲寺廟會;給您備好到老家寧夏海原走走的車輛”。唯有此時,才能真正理解“子欲孝而親不在”的苦楚和無奈。

“九月九”重陽節這一天,我都要來到奶奶的墳墓念穆斯林的“許熱”,祈求偉大的安拉賜予她永久的樂園。

一陣微微的秋風掠過視窗,辦公室的九月菊香氣撲鼻、沁人心脾。接孩子的時間到了,看着走出校門的兒子,心裏默想:重陽佳節,我要給他好好講講有關太太、奶奶的故事。教他如何做人,學會感恩,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道理;瞭解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引導他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汲取營養、茁壯成長,真正成爲“知書達理、尚禮重義”的祖國棟樑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