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陶淵明《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以及譯文賞析

《飲酒》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於勞動之餘,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是傳統詩歌中最爲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閱讀答案以及譯文賞析,歡迎大家參考!

陶淵明《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以及譯文賞析

陶淵明《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以及譯文賞析 篇1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請從煉字角度說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2分)

2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僕麼?(2分)

答案

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後心靈的自得、閒適、恬淡。

示例二:“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任選一詞,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意思對即可。2分)

譯文

我家建在衆人聚居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牆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偶然擡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註釋

①結廬:構築屋子。人境:人間,人類居住的地方。

②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囂聲。

③君:作者自謂。爾:如此、這樣。這句和下句設爲問答之辭,說明心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居住在偏僻之地。

④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

⑤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這兩句是說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

⑥此中:即此時此地的情和境,也即隱居生活。真意:人生的真正意義,即“迷途知返”。這句和下句是說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意思是既領會到此中的真意,不屑於說,也不必說。

作品賞析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學說爲核心,中國人一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於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這一種外於而又高於人的個體生命的權威,在東漢未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於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相應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現與開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恆的宇宙的對立。詩人們不斷髮出哀傷的感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詩》)。人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無限存在對有限人生的壓迫。

但是,即使說困境與背謬註定要伴隨人類的全部進程(這是一個存在主義的觀念),在不同的階段上,人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現一種完美的生命形態。所以到東晉末,在玄學的背景中,陶淵明的詩開始表現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這就是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而是相反地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在他的《飲酒》之五中,表現得最爲充分而優美。憑着它那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爲人們熟知的一篇。

全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而歸復自然的第一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儘管莊子早就說過,這一切都是“賓”,即精神主體的對立面(用現代語彙說,就是“異化”),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終究無法擺脫。而陶淵明似乎不同些。他當時剛剛從官場中退隱,深知爲了得到這一切,人們必須如何鑽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一切尊嚴。他發誓要扔下這些“賓”的東西,回到人的“真”性上來。

於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車馬喧”,意味着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因爲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胄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一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一族。所以,儘管陶淵明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所以緊接着有一問:你如何能做到這樣?

而後有答,自然地歸結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於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進一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徵。它代表着整個爲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爲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難怪連造語峻峭的王安石也大發感慨: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爲“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爲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爲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原來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遷變的表現,只是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投入到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和名利的競逐中,以至喪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滿焦慮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態,只有歸復自然,才能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題名叫《飲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擡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爲“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爲“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峯中一起奏出,融爲一支輕盈的樂曲。

另一種版本,“見南山”的“見”字作“望”。最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批評說: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東坡先生非常聰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處,他的話說得不錯。爲什麼不能作“望”?因爲“望”是有意識的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還可以深一步說:在陶淵明的哲學觀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損,全在於人有着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帶來得之驚、失之憂,根本上破壞了生命的和諧。所以,在這表現人與自然一體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無所屬的“見”,而不能用目有定視的“望”。

見南山何物?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浮繞於峯際;成羣的鳥兒,結伴而飛,歸向山林。這一切當然是很美的。但這也不是單純的景物描寫。在陶淵明的詩文中,我們常可以看到類似的句子:“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等等,不勝枚舉。這都是表現自然的運動,因其無意志目的、無外求,所以平靜、充實、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應該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個自然運動中完成其個體生命。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裏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剛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實際的意思,是說這一種真諦,乃是生命的活潑潑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體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後世禪家的味道,在這裏已經顯露端倪了。

在詩的結構上,這二句非常重要。它提示了全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去體悟,去咀嚼。

這首詩,尤其是詩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二句,歷來被評爲“靜穆”、“淡遠”,得到很高的稱譽。然而簡單地以這種美學境界來概括陶淵明的全部創作,又是偏頗的。因爲事實上,陶淵明詩文中,表現焦慮乃至憤激的情緒,還是很多,其濃烈幾乎超過同時代所有的詩人。但也正因爲焦慮,他才尋求靜穆。正像我在開頭就說的,這是在新的困境與背謬中所尋得的理念和詩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態。也許,我們能夠在某個時刻,實際體驗它所傳達的美感,進入一個純然平和的、忘卻人生所有困擾的狀態,但這絕不可能成爲任何人(包括陶淵明)的全部人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化用了古代哲學家莊子的文句。《莊子·齊物論》:“聖人懷之,衆人辯之以相示也。……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聖人默默體認一切事理,衆人則喋喋爭辯而競相誇示。……大道是不可名稱的,大辯是不可言說的。)又《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語言是用來表達意義的,把握了意義便忘了語言。)陶淵明這兩句詩化用了《莊子》的這些文句,表達的意思是:由於景物與人心高度契合,已經領會到了人生的真意,而這種真意是不可言說的,因爲“大辯不言”;也無須言說,因爲“得意而忘言”。(注:詩句中的“辨”同“辯”,一本作“辯”。)

這種用典籍中的文句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叫做“引用”,也叫做“用典”。把原文照錄出來的,是“明引”,把原文的意思化用在自己文句中的,是“暗引”。這兩句詩屬於暗引。

陶淵明《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以及譯文賞析 篇2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爲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着伴兒歸來。

這裏面蘊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陶淵明《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以及譯文賞析 篇3

陶淵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詩人之一。自南朝梁·鍾嶸在《詩品》中稱陶淵明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始,之後唐代大詩人杜甫、韓愈、白居易等對他亦十分讚賞,“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唐·白居易《題潯陽樓》);宋代評價更高,大文學家蘇軾酷愛陶詩,認爲陶淵明的詩在被譽爲詩仙的李白和詩聖杜甫之上;南宋的真德秀將陶詩與《詩經》、《楚辭》並列,認爲是“爲詩之根本準則”;元明清等各代對陶詩大多推崇備至,甚至認爲是“宇宙間第一好詩”(明·唐順之《答茅鹿門知縣》)。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他以沖淡灑脫的筆觸,自然、平和的心境,爲我們繪製了一幅幅優美靜謐的田園風光圖畫,語言樸實無華,境界高遠幽邃,詩意空靈安謐,洋溢着一股恬靜閒雅之氣。

《飲酒》,是陶淵明的`重要代表作,共二十首。詩前有序,說明作詩的緣起。

組詩中雖然只有九篇直接寫到酒,但所有各篇都是詩人酒後抒發情懷,故總題爲《飲酒》。清代文人方東樹說得很正確:“亦是雜詩……借飲酒爲題耳,非詠飲酒也。”這一篇是其中的第五首,是最優美、也是中國詩史上最爲人們熟知的名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詩人淡淡地說出:自己的住所雖然也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之中,卻沒有車馬的喧鬧和世俗的紛擾。

爲什麼能夠這樣呢?最核心的第四句詩“心遠地自偏”順勢推出,即關鍵在於自己心態的平和與寧靜。這四句詩,從第一句說事、第二句轉折、第三句發問、第四句作答,勢同流水,一氣呵成,又構思縝密,結構嚴謹,闡明瞭詩人的心理與崇尚。陶淵明酷愛自然,崇尚自然,並身體力行迴歸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之一)。在他看來,人的生命原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除了在社會裏人與人的關係以外,更重要、更本質的是直接面對大自然,是人的生命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但是多數人由於違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無止境的慾望,於是虛僞矯飾、傾軋競鬥,得則喜、失則憂,使得人生充滿了焦慮和矛盾、缺損和痛苦。完美的生命形態應該是復歸自然,才能使人生得到本質意義上的實現。

詩人在這裏所說的“車馬喧”,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門庭若市導致的車馬的喧鬧,而是喻指社會的喧囂和人世的紛擾。而“心遠”的“遠”,就是對爭權奪利、爾虞我詐等等,這一切世俗利害的超脫與淡然。正因爲有這樣的“心遠”,不受塵俗煩擾,俗話說“大隱隱於市”,所居之處就會僻靜而安寧,心態就會平靜而閒適,身心就會陶然而自樂。

接下來的四句詩,詩人就把自己的這些哲理的思考,以非常精妙的詩句,透過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的影像表現出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古,人們就視菊花爲一種高雅而有氣節的花卉,凜冽的秋氣使百卉凋零,然而菊花卻迎霜怒放,獨呈異采,幽香四溢,絢麗燦爛,因此人們尤其文人非常喜愛。陶淵明對菊花更是情有獨鍾,詩中常常可以見到菊的身影,如“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爲霜下傑”(《和郭主簿二首》),讚美菊花堅貞秀美的英姿、卓爾不羣的風貌。詩人在自己的園圃中隨手採摘菊花,偶爾擡起頭來,無意中目光所見,是面前那靜靜屹立悠然靜穆的南山(即陶淵明住宅南面的廬山)。

歷代文人對這兩句詩極爲推崇。人恬靜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人悠然、山悠然,人與自然融洽地化爲一體,情與景會,悠遠寧謐,一派天籟,物我皆忘。眼前的景物則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詩人並不着力描寫面前南山那些引人入勝的景物,也不寫空中所見的飛鳥矯健凌空的姿態,只是概括地說縈繞山中的嵐氣日暮時分更加美好,一羣羣鳥兒相親相愛結伴而歸。在陶淵明看來,在夕陽餘暉的照耀下,大自然這種充沛的生意和飛鳥呼朋邀侶結伴歸來的自由與自在,正是詩人心中的嚮往。陶淵明總是這樣概括地描繪眼中、心中的景物,如“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歸去來辭》),“卉木繁榮,和風清穆”(《勸農》)等等,我融於物,神與景接,從自然中去領會人生的真意,認爲一切應該像大自然一樣,而不要刻意地去追求,還人以自然的本性,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詩的最後兩句是全詩的總結:“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明確地告訴人們,人可以也應該從大自然中去細心地體會人生的真意,去領悟生命的真諦。

在大自然的啓發下領會到的理想中的生活意趣,想辯說出來卻忘了該怎樣用語言來表達,即無法用言語來表達。道家的莊子曾說過:“辯也者,有不辯也,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有位現代作家也說:“最真實最切己的人生感悟是找不到言詞的。”因此,陶淵明這裏的意思是:領會到的真意不可言說也無須言說。

陶淵明的這組詩題名《飲酒》,這位極其看重志節“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名士,“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感士不遇賦》),除了前面所說的緣由外,看來仍有深意:一種沉浸於物我兩忘意境中的聯想與追求。觀照今天,人作爲大自然的一部分,應該心態平和,迴歸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與大千世界一道共奏一曲和諧的樂章,則也是地球村中現在和將來每一個人的追求。

陶淵明《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以及譯文賞析 篇4

飲酒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賞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前四句詩是詩人對自己現實生活的寫照。處在現實喧鬧的人世中,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詩人卻能做到不受塵俗的紛擾。只要自己在思想上遠離那些官場同僚的車馬喧囂,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不與他們多糾纏。在前四句中,詩人首先用“車馬喧”描述了現實官場中爾虞我詐、奔走諂媚的醜態,透露了生活在這樣現實生活中的無奈。

因爲作者在前兩句表達出生活在喧囂塵世卻沒有聲色噪音的紛擾,對於這點讀者必然感到疑惑不解,因而緊接着詩人便採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告訴人們在這樣一個同流合污的門第社會,要想擁有一片純淨的心靈世界,就要做到儘量遠離,不僅是身體的遠離,而且是充分地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尋找精神的慰藉以及生活的樂趣。就最後一句來看,“心遠”“地自偏”兩個詞一方面表達了詩人要找到超凡脫俗的精神世界的期待,另一方面也再次表達了詩人渴望遠離渾濁官場的願望。步步高論文發表網,本站刊載大量經濟論文範文格式,管理職稱論文。供廣大論文答辯需要者、經濟評職稱需要者參考。

第二層的前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謂是傳誦千年的名句,但凡讀過陶淵明飲酒詩的都對這兩句頗爲熟悉。之所以會有如此豁達的心境,不得不說是得益於詩人的“心遠地自偏”,正是放開了心裏的鬱卒,才能發現身邊世界的美好與恬靜。“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句詩簡單來看是對當時詩人所處之地所處之時的反映,實際上從詩人個人經歷來看,卻又具有濃濃的韻味。在黃昏時分的東籬採菊,此時山氣正好,飛鳥也恰巧迴歸森林,周圍環境中的一切都沐浴在和融淳淨的氛圍中,凸顯了詩人神逸方外的氣質,儼然已與大自然的淳淨融爲一體。

這裏詩人用了的“山氣”更多的是爲了烘托了在如此意境下,詩人心境正佳,兩者的意境相通,心境相同,實現了主觀心態與客觀環境的巧妙融合。“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裏的“此中”用得看似沒有什麼技巧,實際上卻也是詩人經過自己琢磨的,它正好與上句的意境相接,指的是詩人在採菊時所體現出的意境,“真意”其實並不是詩人要解析其中真正的樂趣,而是強調自然本身的樂趣,或者更多的是從詩人主觀方面所體會的人生樂趣。

最後一句詩人之所以會說是“欲辨已忘言”,事實上並不是忘記了說什麼,而是這種主觀心境與客觀意境相融合的樂趣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正是所謂“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正如《莊子·齊物論》裏所說:“辯也者,有不見也。”(“辯”與“辨”通),詩人如此說是想留給讀者更多想象的空間去體會和體味。

整體而言,陶淵明在這首詩中運用了“見”“菊”“真”等值得考究的詞語,從這些考究的詞彙中,我們不僅能體會到詩人真正的文學涵養,還能從詩句的字裏行間體味出詩人寄情田園,脫離塵世官場的紛擾,尋找心靈的淨土,終於實現客觀意境與主觀心靈的結合,也最終成就了陶潛“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美好願望。

作者簡介:

陶淵明,東晉詩人,又名陶潛,字元亮。從小熟讀儒家經典,陶淵明的思想也深受其影響,自小就立志爲國效力,兼濟天下。但是在東晉末期,由於實行嚴格的門第等級制度,門第氏族完全掌握着士子的前途命脈,因而庶族中沒有門第的學生就沒有辦法完全根據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情況,出生於庶族無權的陶淵明徒有雄才壯志而沒有辦法實現,當然受這樣社會情況的限制,他也找不到實現的路徑。直到而立之年,他纔開始做官,但是面臨殘酷的現實以及他個人原因,他也只做了祭酒參軍等職,這些小官距離他心中的雄才偉略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再加上他自己不願與官場中其他人同流合污、虛與委蛇,進一步導致他的在官場中始終得不到重用,心中更加鬱卒。

直到39歲,他心中的雄才壯志最終敵不過社會現實,開始發生質變,由追求爲國效力轉向躬耕自給自足,追求心靈的恬靜和淡泊。整體而言,《飲酒 其五》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爲一層,主要透過詩人對現實人際關係的看法和觀點,表達詩人鄙棄官場,不願與官場同僚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爲一層,可以看出這一層主要以對景色的描寫爲主,透過對南山晚景動態與靜態的描述,動靜結合,同時實現了客觀意境與主觀心境的融合,表達了詩人心中的真正的悠閒與恬靜。

陶淵明《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以及譯文賞析 篇5

陶淵明《飲酒》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辯已忘言。

賞析

這是東晉詩人陶淵明辭去彭澤令、決心隱居後所作。《飲酒》組詩共二十二首,此爲第三首。前有小序,說明全是醉後的作品,不是一時所寫,並無內在聯繫,興至揮毫,獨立成篇。

詩人透過描寫農村的美好風光,展現自己閒適的生活和超脫的心境。他開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築在人世間,可是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那麼“在人境”一定會有“車馬喧”,爲什麼沒有“車馬喧”呢?他自己自問,說“問君何能爾”,就是我問你是什麼原因能夠達到這樣的地步呢?下面他答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非常有名的詠菊的詩歌,“採菊東籬下”是一俯,“悠然見南山”是一仰,在“採菊東籬下”這不經意之間擡起頭來看南山,那秀麗的南山就是廬山,他家鄉的廬山,一下就撲進了他的眼簾。所以這個“見”字用得非常好,蘇東坡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

下面他就說“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就是說山裏面自然的景觀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時分飛鳥呼朋喚侶結伴而歸,大自然是在這個很自然的氣氛中飛鳥就回到鳥巢中去了。然後從這樣一種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意境中,陶淵明感受到人生的某一種境地。但是這樣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欲辯已忘言”了。

這首詩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詩歌。特別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對我們今天也不無啓發,就是我們今天生活在一個非常現代化的、非常喧鬧的這樣一個社會當中,我們已經不可能像陶淵明時代那樣隱居到山林裏面去。我們在這個非常熱鬧的現實當中,只要我們每個人他的心遠離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質的追求、遠離了一些世俗的官場,那麼我們住的地方也會變得偏僻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會變得寧靜起來。我們也會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緒,這樣使自己變得非常的寧靜,這個對於我們自己人生的修養,對於我們社會的安寧都是很有好處的。

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是我們中國文學史上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我們說唐代有很多田園詩人,比如說王維、孟浩然,宋代有些田園詩人,像范成大、楊萬里。唐宋這麼多的田園詩人應該說他們所創作的田園詩都是在陶淵明田園詩的濃蔭籠蓋之下,可以說是沒有超過陶淵明的田園詩的。

陶淵明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爲三個時期:29歲以前主要是讀書的時期,從29歲到41歲他是一會兒出來做官、一會兒又要歸隱,是仕隱反覆的時期。他在彭澤當縣令時有一次上級來檢查工作,他的這些下級的書吏們就說,你趕緊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長嘆曰:“我不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於是就掛冠而去。這種不肯爲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們中國知識分子的傲骨,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像李白,他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那麼他掛冠歸隱以後就隱居到田園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園中度過的。

他跟鄉親們的關係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時候就讓隔壁鄰居的老人們一起來喝酒,他自己沒酒喝的時候就去敲人家的門說你家有沒有酒,所以這個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還親自參加體力勞動,他有首詩歌寫“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個“願”一般人理解爲迴歸自然之願,但是我覺得除了這個以外還可以有一種解釋,那就是這個願望就是豐收的願望。

我認爲只要能夠豐收,那麼衣服打溼了沒有什麼關係,這樣理解可能更接近於普通的老百姓,而且這一點也不影響陶淵明形象的偉大。陶淵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說“少無適俗運,性本愛丘山。”他很喜歡自然、很喜歡率真,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這個人不會彈琴,可是他自己家裏老是放着一把無絃琴,就是沒有琴絃的那個琴,高興起來的時候就把琴拿着撥喇撥喇,沒有琴絃肯定沒有聲音的,沒有聲音不要這個聲音。“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就是說只要有琴動的意趣就不需要有子弦的聲音,這是非常有趣的。他的一生最喜歡的一個是美酒,一個是菊花,這兩點都非常突出,這兩點在《飲酒》其五中都有生動的體現。

陶淵明《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以及譯文賞析 篇6

飲酒·結廬在人境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註釋

1.[結廬在人境]: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問君」二句:設爲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爲xiàn更好,彷彿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的樣子。南山:指廬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家建在衆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歸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裏有人生的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賞析

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採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採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採?山中飛鳥,爲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祕,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陶淵明《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以及譯文賞析 篇7

在醉意朦朧中,自我意識消失了,詩人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態可掬的詩人形象。

詩人最後說:有些人迷戀於虛榮名利,而我則知“酒中有深味”。魏晉以來,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們所追求的是與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透過飲酒,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酒之深味便在於此。

其十二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苟不應,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帶索,飢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詩人一下筆,就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一個矛盾現象:人們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事實上可謂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齊餓死在西山(首陽山)。伯夷、叔齊是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後,他們互讓君位。周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終被餓死。詩人緊接着義正嚴詞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爲什麼古聖先賢要講那樣的空話呢?

詩人又舉出榮啓期的事蹟,證明善有善報之類的說教是空話。榮啓期是一個安貧樂賤的人,是封建社會的一位善人。孔子說榮啓期:“善乎,能自寬者也。”但這位善人九十歲還是以鹿皮爲衣裳,以繩索爲衣帶,過着飢寒生活,像他青壯年時一樣。

但是伯夷、叔齊也好,榮啓期也好,他們生前沒有得到善報,死後名聲卻流傳後世。他們所以能名聲傳世,依賴的就是固守貧困的節操。陶淵明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固守窮節的貧士。

其十三

顏生稱爲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蕕年,長飢至於老。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爲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陶淵明的飲酒賞析陶淵明的飲酒賞析。

裸葬何足惡,人當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顏回,可謂仁者也。然而他29歲,頭髮盡白,早死。榮啓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歲還過着飢寒生活。他們雖留下身後美名,但死後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養身,把身軀看得千金一樣貴重,但臨終時,再寶貴的身軀,也得消滅。西漢楊王孫於病危時,囑其子裸葬,要以身親土。人當解其真意。

這首詩的前八句說名不足貴,後四句說身不足惜,都是憤世之言。

陶淵明寫《飲酒二十首》詩時,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經常斷酒喝。當他寫成十九首詩時,家裏的酒罈酒罐又空了好幾天。就在這個時候,一天清晨突然聽見有人敲門。陶淵明披上衣裳,開啟門一看,原來是鄰居李老漢,抱着一個酒罈,站在門外陶淵明的飲酒賞析李老漢說:“我們家大清早剛釀成的酒,我想讓你嚐個鮮,就趕緊給你送來了!”

陶淵明一看送酒來了,高興得手舞足蹈地說:

“我幾天不吃飯不覺餓,可是這幾天沒喝酒,簡直渴得要死!”

“我還不知道你!”李老漢說,“就算渴死了,也要當酒鬼”。

兩個人朗朗地笑起來。

進到屋裏,陶淵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淺黃色的酒液散發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爲是剛釀成的酒,沒有經過濾,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螞蟻。陶淵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一撓頭,想起頭上纏的葛巾,蒙在一隻空碗上,把另一碗渾酒倒在葛巾上。他撣了撣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圍到頭上,頭上的葛巾也飄逸着迷人的酒香,這股酒香,透過鼻子,一直鑽到陶淵明的肺腑裏。

“這是個好法子”,陶淵明得意地說,“又過濾了酒,又能戴在頭上聞香”。

陶淵明舉起那碗濾清的酒一飲而盡,頓時覺得兩眼發亮,兩掖生風,每一個毛孔都透氣,每一個細胞都快活。

陶淵明喝足李老漢送來的酒,寫成了《飲酒二十首》的最後一首詩。

其十四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爲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恐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陶淵明是以飲酒爲題材,大量創作酒詩的第一人。他的詩,可謂篇篇有酒,寄酒爲跡。

伏羲、神農是傳說“三皇”中兩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經離我們很久遠了,世上已經罕見那樣純真的人。只有那個一生勤奮奔走的孔子,還想把四分五裂的東周社會彌補復原,讓民風世俗再回到那個淳樸的時代陶淵明的飲酒賞析百科。

孔子的奔走努力雖然沒有達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鳳鳥雖然沒有飛來,但經他整理研究,殷周以來的詩書禮樂,總算由殘缺不全而恢復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間設壇施教的事業停止以後,他的微言大義就再也聽不見了。

好在西漢初還有伏生等幾個老儒生,傳授六經的工作勤勤懇懇。可是爲什麼隔世之後,六經就沒人愛好和親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樣成天在外馳車奔走,可是沒有人前來禮賢問津。

最後突然轉到飲酒上,在這樣

令人絕望的世風下,我還能說什麼,做什麼?只好痛痛快快地飲酒,纔對得起頭上戴的過濾酒的葛巾

陶淵明飲酒詩寫了二十首,這是最後的一首。這組詩是借酒後直言,談出自己對歷史、對

現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爲是酒後直言,所以難免有謬誤之處。“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這是二十首飲酒詩的總結。

陶淵明《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以及譯文賞析 篇8

賞析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爲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爲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這裏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這首詩以情爲主,融情入景,寫出了詩人歸隱田園後生活悠閒自得的心境。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兩層,前四句爲一層,寫詩人擺脫塵俗煩擾後的感受,表現了詩人鄙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後六句爲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寫詩人雖然居住在污濁的人世間,卻不受塵俗的煩擾。“車馬喧”,正是官場上你爭我奪、互相傾軋、奔走鑽營的各種醜態的寫照。但是,陶淵明“結廬的人境”,並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麼會聽不到車馬的喧鬧呢?詩人好像領會了讀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個設問句“問君何能爾”,然後自己回答“心遠地自偏”。只要思想上遠離了那些達官貴人們的車馬喧囂,其他方面也自然地與他們沒有糾纏了。這四句,包含着精闢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爲有了“心遠地自偏”的精神境界,纔會悠閒地在籬下采菊,擡頭見山,是那樣地怡然自得,那樣地超凡脫俗!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閒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

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爲稱道:“採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纔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種忘機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麼勝景,致使詩人如此讚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也是詩人無意中看見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詩人在這裏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諦。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人從這大自然的飛鳥、南山、夕陽、秋菊中悟出了什麼真意呢?是萬物運轉、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則嗎?是對遠古純樸自足的理想社會的嚮往嗎?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嗎?是直率真摯的品格嗎?詩人都沒有明確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而他則“欲辨己忘言”。如果結合前面“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來理解,“真意”我們可以理解爲人生的真正意義,那就是人生不應該汲汲於名利,不應該被官場的齷齪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應該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賞大自然的無限清新和生機勃勃!當然,這個“真意”的內涵很大,作者沒有全部說出來,也無須說出來,這兩句哲理性的小結給讀者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餘地,令人回味無窮。

全詩以平易樸素的語言寫景抒情敘理,形式和內容達到高度的統一,無論是寫南山傍晚美景,還是或抒歸隱的悠然自得之情,或敘田居的怡然之樂,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於情趣,又饒有理趣。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那樣景、情、理交融於一體的名句不用說,就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羣已忘言”這樣的句子,雖出語平淡,樸素自然,卻也寄情深長,託意高遠,蘊理雋永,耐人咀嚼,有無窮的理趣和情趣。

陶淵明《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以及譯文賞析 篇9

飲酒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處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本詩選自《陶淵明全集》。

二、重點詞語及易錯字

1、結廬:建造房屋

2、車馬喧:指世俗往來的紛擾

3、問君:這裏是作者自問

4、尓:這樣

5、悠然:悠閒自得的樣子

6、相與:共同,一起

7、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義

8、辨:通“辯”,辯解,分說。

易錯字:喧 籬 辨

三、翻譯

我建造房屋在人羣聚居的地方,卻沒有世俗往來的紛擾。要問我爲何能夠這樣,只要存心遠離塵俗,所處的地方自然也就偏遠了。我在東籬下隨手採幾朵梅花,悠然之間望見美麗的南山。山中雲霧在傍晚顯得更加美麗。歸巢的鳥兒結伴飛還。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真正的意義,想說出來又沒有更合適的語言。

四、內容及主題

這首詩作者透過描繪自己生活環境的幽靜,表現了一種超脫於塵世的寧靜平和,透過描寫歸隱生活的閒適,表達了自己迴歸自然的喜悅之情,含蓄地告訴人們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美妙感受。

五、名句賞析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這四句,包含着精闢的人生哲理,它告訴我們,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淨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只要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以改變客觀環境對自己的影響,到處都可以找到生活的樂趣。“心遠”一詞,反映了詩人超塵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2、“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

這兩句以客觀景物的描寫襯托出詩人的閒適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說明詩人所見所感,非有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見”字也用得極妙,“見”是無意中的偶見,南山的美景正好與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

3、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兩句是全詩的總結,是點睛之筆,看似平淡,實則極富哲理,含蓄地表達了詩人陶醉自然、物我兩忘的深沉感情。

六、寫法歸納

1、全詩融說理、抒情、寫景於一體,樸素而形象地表現了陶淵明厭棄世俗陶醉自然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情趣。

2、詩歌用語質樸而意味深長,不假修飾卻詩意盎然。

陶淵明《飲酒》其五閱讀答案以及譯文賞析 篇10

飲酒·結廬在人境

作者: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註釋

1.[結廬在人境]: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房屋。人境:人聚居地方。

2.「問君」二句:設爲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3.[爾]如此、這樣。

4.「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5.「此中」二句:意謂此中含有人生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如何用語言表達。

6.[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爲xiàn更好,彷彿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7.[悠然]自得樣子。南山:指廬山。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

8.[日夕]傍晚

9.[相與]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1.[無車馬喧]沒有車馬喧鬧聲。指沒有世俗交往。

12.[心遠]心遠遠地超脫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氣]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真正意義。

16.[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翻譯

我家建在衆人聚居繁華道路,然而沒有煩神去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籬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鳥兒迴歸遠山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裏有人生真義,已經無需多言。

賞析

本詩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第五首。詩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採菊’二句所表達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採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採?山中飛鳥,爲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祕,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之。這種偶然情趣,偶然無心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本真之境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心境,不是自然造就,而是你自己心境外化。

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