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閱讀答案

《消逝的“放學路上”》閱讀答案

⑴“小呀麼小兒郎,揹着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說我懶呀,沒有學問我無臉見爹孃。”

《消逝的“放學路上”》閱讀答案

⑵30年前的兒歌倏然甦醒,當我經過一所小學的時候。

⑶下午4點半,方纔還空蕩蕩的小街,像迅速充脹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車和眼巴巴的家長塞滿了。開閘了,小人兒魚貫而出,大人們蜂擁而上。一瞬間,無數的暱稱像蟬鳴般綻放,在空中結成一團熱雲。這個激動人心的場面,只能用“失物招領”來形容。

⑷從前,上學或放學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羣沒紀律的麻雀。無人護駕,無人押送,嘰嘰喳喳,興高采烈,玩透了、玩餓了再回家。

⑸回頭想,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學路上。

⑹ 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戲臺,那是面孔、語言、腔調、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個孩子獨闖世界的第一步,是其精神發育的露天課堂、人生歷練的風雨操場……我孩提時代幾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聞,都是放學路上邂逅的。那是個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間,每天充滿新奇與陌生,充滿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裏那些真實或瞎編的“一件有意義的事”,皆上演在其中。它的每一條巷子和拐角,每一隻流浪狗和牆頭貓,那燒餅鋪、裁縫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錫壺的小爐竈、賣冰糖葫蘆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彈棉弓的錚錚響,還有誰家出牆的杏子最甜、誰家樹上新築了鳥窩……都會在某一時分與我發生聯繫。

⑺難以想象,若抽掉“放學路上”這個頁碼,童年還剩下什麼呢?

⑻那個黃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們不會再有“放學路上”了。他們被裝進一隻只豪華籠子,直接運回了家,像貴重行李。

⑼有位朋友,兒子6歲時搬了次家,10歲時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簡單,又購置了更大的房子。我問,兒子還記不記得從前的家?帶他回去過嗎?他主動要求過嗎?沒有,朋友搖頭說:“他就像住賓館一樣,哪兒都行,既不戀舊,也不喜新……”

⑽“他想不想從前的小朋友?”我問。“不想,哪兒都有小朋友,哪兒小朋友都一樣。或許兒子眼裏,小朋友是種現象,一種配套設施,一種日光下隨你移動的影子,不記名的影子……”朋友尷尬地說。

⑾我無語了。這是沒有“發小”的一代,沒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沒有街坊和故園的一代。他們會不停地搬,但不是“搬家”。“搬家”意味着記憶和情感地點的移動,意味着朋友的告別和人羣的'重新載入,而他們,只是隨父母財富的變化,從一個物理空間轉到另一物理空間。

⑿那天,忽收一條短信:“王開嶺,你媽媽叫你回家吃飯。”

⒀我愣了,以爲惡作劇。可很快,我對它親熱起來,30年前,類似的喚聲曾無數次在一個個傍晚響起,飄過一條條小巷,飄進我東躲西藏的耳朵裏。傳統老街上,一個貪玩的孩子每天都會遭遇這樣的通緝,除了家長的嗓門,街坊鄰居和小夥伴也會幫着喊。

⒁感動之餘,我暗暗爲自己的童年慶幸。如果說我們那一代尚可叫作露天童年、曠野童年、老街童年,那如今的孩子,則是溫室童年、園林童年、玩具童年了。

⒂面對現代街區和路途,父母不敢再把孩子輕易交出去了,不允許童年有任何閃失。

⒃就像風箏,從天空撤下,把繩剪掉,掛在牆上。再不用擔心被風吹跑,被樹刮住了。翅膀,就此成爲傳說和紀念。

(節選自《古典之殤》,有刪改)

18.文章中的“我”目睹小學生放學之景,回憶往昔,情感翻覆,請根據提示概括作者的情感變化。(5分)

見小學放學情景,爲孩子們感到 ① →與常搬家的朋友交談,爲孩子沒有故園之感 ② →收到喊回家吃飯的短信時,我 ③ →爲自己有過“放學路上”的童年 ④ →爲現在孩子的溫室童年 ⑤ 。

1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你認爲正確的有哪幾項( )(3分)

A.第(3)段中“小人兒魚貫而出,大人們蜂擁而上”,描繪了孩子們放學時的快樂自由。

B.第(6)段運用描寫和抒情的表達方式,深情回憶了童年“放學路上”的美好。

C.第(12)段插敘“回家吃飯”的短信,是對“放學路上”的進一步補充,充滿童趣。

D.結尾以“風箏”爲喻,是委婉含蓄地批評今天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20.根據要求回答下列兩小題。(6分)

(1) 文章開頭的兒歌有什麼作用?(2分)

(2) 請賞析第(8)段中劃線句子。(4分)

21.沈復的《幼時記趣》記敘了觀蚊如鶴、神遊草叢等童年樂趣,王開嶺的散文記敘了二十年前自由快樂的童年街坊。結合全文,聯繫你的生活談一談“放學路”逐漸消逝的原因。(6分)

標籤:消逝 閱讀 放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