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試題

《洛陽牡丹記》綜合檢測試題

試題2.49W

一、積累?整合

《洛陽牡丹記》綜合檢測試題

1、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鬻文(yù)緋紅(fēi)記載(zài)惆悵(chàng)

B.幄幕(w)罕見(hǎn)數緡(mín)旌旗(jīng)

C.花萼(è)憑藉(jí)斧斫(zhuó)畦塍(chéng)

D.花蒂(tì)立契(qì)樵夫(qiáo)癰腫(yōng)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美譽磅礴雍榮華貴千鈞一髮

B.體查妖豔涉筆成趣啓人深思

C.墮落憑藉卓爾不羣儀態萬方

D.烘托翔實引經據點風雨寒暑

3、對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得備衆花之一種備:準備

B.(越之花)不見齒齒:提及,重視。

C.寒暑風雨乖與順乖:不順

D.旌其所異者而志之旌:表明,顯示

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A.宜遍被四方上下,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B.洛陽牡丹始盛,然未聞有以名著者

C.可憐顏色經年別,收取朱闌一片紅

D.所進不過姚黃、魏花三數朵

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士庶競爲遊遨,……至花落乃罷B.雖越人亦不敢自譽以與洛陽爭高下

今姚黃真可爲王,而魏花乃後也醜好雖異,而得分氣之偏病則均

C.千葉黃花,出於民姚氏家D.以菜葉實竹籠子藉覆之

此花之出,於今未十幾年以蠟封花蒂,乃數日不落

6、下列各項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洛陽牡丹記》原文由“花品序”、“花釋名”及“風俗記”三部分組成。

B.《洛陽牡丹記》作者歐陽修,字永叔,幼孤貧好學,後有文名,號醉翁。

C.歐陽修是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文忠公集》是以他的尊稱命名的。

D.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獨撰《新五代史》、與宋祁合修《新唐書》。

7、在下面橫線上填上相應的'內容

歐陽修晚年自號,曰:“吾《集古錄》一千卷,一萬卷,有一張,有一局,而常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爲六一。(《三朝言行錄》)”

8、請將下面句子的譯文寫在橫線上

①此花初出時,人有欲閱者,人稅十數錢,乃得登舟渡池至花所,魏氏日收十數緡。

②謝靈運言永嘉竹間水際多牡丹,今越花不及洛陽甚遠,是洛花自古未有若今之盛也。

③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

二、感受?鑑賞

(一)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牡丹出丹州、延州,東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陽者,今爲天下第一。洛陽所謂丹州花、延州紅、青州紅者,皆彼土之尤傑者,然來洛陽,才得備衆花之一種,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獨立與洛花敵。而越之花以遠罕識不見齒,然雖越人亦不敢自譽以與洛陽爭高下。是洛陽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洛陽亦有黃芍藥、緋桃、瑞蓮、千葉李、紅郁李之類,皆不減它出者,而洛陽人不甚惜,謂之果子花,曰某花某花,至牡丹則不名,直曰花。其意謂天下真花獨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愛重之如此。

1、請用原文回答問題,並對選取的原文進行翻譯

①概括第一段內容

原文:

翻譯:

②第二段中“其愛重之如此”的“此”指代什麼內容。

原文:

翻譯:

2、這兩段爲了突出洛陽牡丹,使用的最重要的寫作手法是什麼?請結合課文內容簡要說一說。

答:

3、課文體現了牡丹無與倫比的魅力和影響力,下面詠牡丹詩中,最能體現出這一點的是

A.樵氏深山斫錦霞,魏家池館鎖奇花。

B.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C.可憐顏色經年別,收取朱闌一片紅。

D.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只有兩隻殘。

三、思考?領悟

(一)閱讀下面文段,回答問題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①。山門圮②於河,二石獸並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水中,竟不可得,以爲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耙,尋十餘里,無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③,()能爲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沿河求之,不亦顛()?”衆服爲確論。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爲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注:①幹:岸。②圮:毀壞。③杮:削碎的木片。

1.填入選段空白處最恰當的一組詞語是

A.焉於而豈耳乎

B.矣以且豈也乎

C.矣於以雖耳也

D.焉於而雖也耳

2.對“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翻譯最恰當的一項是

A.你們不懂得物理,這不是小木片

B.你們不懂得研究物理,這不是小木片

C.你們沒搞清事物的道理,這(石獅子)不是小木片

D.你們這些人不懂得研究事物的道理,就去判斷它的是非

3.用原文填空

關於尋找石獸的問題,有三種推斷和做法:①僧人向去找,理由是;②講學家主張向去找,理由是;③老河兵主張向去找,理由是 ? 。結果第種意見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