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試題

2020年全國II卷語文高考真題

試題2.82W

  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

  注意事項:

  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併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6分)

  (一)論述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把實物當作原物的傾向,在美術史領域根深蒂固。事實上,實物並不等於原物,我們需要對美術史中“原物”的概念進行反思,對美術館藏品的直覺上的完整性提出質疑。這種反思和質疑並不是要否定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們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發揮藏品作爲歷史材料的潛在意義。一旦美術史家取消“實物”和“原物”之間的等號,他們就必須認真考慮和重構二者間的歷史關係。這會引導他們發現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問題,其核心就是美術的“歷史物質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圖》的淵源,提出這幅卷軸畫原是北宋宮殿一套建築畫中的一幅。鄧椿《畫繼》記載,他祖上被賜予一個宅子,他父親被任命爲提舉官時,朝廷派遣一箇中官監修這所宅第。一天,鄧椿的父親看到裱工用“舊絹山水”擦拭桌子,他拿過來一看,發現竟是郭熙的作品。那位中官說“昔神宗好熙筆,一殿專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繼位後,易以古畫,退入庫中者不止此爾。”鄧父請求徽宗賞賜這些“退畫”。徽宗答應了,並派人把廢棄的郭熙壁障整車拉到鄧宅,這個記載透露了宋神宗時期皇宮中“一殿專背熙作”的狀態,這應該是郭熙創作《早春圖》這類大幅山水時的狀態。因此,任何討論這幅畫的構圖、功能以及觀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須首先重構這種原始狀態。這也就是說,目前人們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圖》只是這幅畫的“實物”而非“原物”。也許有人會說:如果研究者的關注點是郭熙的筆墨技法的話,這種研究則似不需要。但是筆墨離不開觀看,而觀看必然和繪畫的形式和空間有關。

  鄧椿的記載還引導我們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即郭熙繪畫的“歷史物質性”甚至在徽宗時期就已經發生了重要變化:從形式上說,這些畫作從建築繪畫轉變爲卷軸畫;從空間上說,它們從皇宮內的殿堂進入了私人宅第;從觀賞方式上說,它們從要求“遠觀”的宏大構圖轉變爲鼓勵“近視”的獨幅作品。

  需要強調的是,這種“歷史物質性”的轉換並非是少數作品的特例。一幅卷軸畫可能在它的流傳和收藏過程中並沒有發生形態上的重大變化,但是各代的藏家在上面蓋上圖章、寫下題跋,尤其是乾隆等帝王把這類操作全面系統化之後,即使形態未改但也是面貌已非。  那些表面上並沒有被改換面貌的藝術品,因爲環境、組合和觀看方式的變化,也會成爲再造的歷史實體。一面原來懸掛在墓室天頂上代表光明的銅鏡被移到了美術館的陳列櫃裏,和幾十面其他同類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現銅鏡的發展史。一幅“手卷”變成了一幅“長卷”,因爲觀衆再不能真正用手觸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賞移動的場景…所有這些轉化都可以成爲美術史研究的課題,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動機和創作,而是它的流傳、收藏和陳列——它的持續的和變化中的生命。

  (摘編自巫鴻《實物的迴歸:美術的“歷史物質性”》)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美術館所收藏、陳列的部分藝術品的真實性值得懷疑,因爲實物並不等同於原物。

  B.宋徽宗的美術趣味與神宗不同,這是郭熙爲宮廷創作的畫流出皇宮的原因之一。

  C.歷代藏家和帝王在古畫上蓋章、題跋,導致這些畫作的原初狀態已不可考。

  D.藝術品在流傳中經歷的各種轉換和變化,使得它們獲得了更有價值的生命。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明確反對美術史領域中將實物當原物的傾向,並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欣賞美術館藏品的思路,富有啓發意義。

  B.文章從多個角度探討了藝術品在歷史流傳中可能發生的形式、形態、功能、環境組合和觀看方式等方面的變化。

  C.文章第二、三兩段對《畫繼》所記掌故的討論,是爲了證明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早春圖》並非“原物”。

  D.文章末尾一段舉例闡明,一些外表沒有發生變化的藝術品所經歷的轉化,也可以成爲美術史研究關注的課題。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一件藝術品的歷史形態並不會自動地顯現於它的現存狀態,而是需要透過深入的歷史研究來加以重構。

  B.郭熙的《早春圖》很可能是北宋宮廷建築畫中的一幅,觀看它時,只留意細部的筆墨技法,未必符合其最初的創作狀態。

  C.從寺廟、墓葬中發現的壁畫、石刻等,在它們從原址移出轉入美術館陳列後,將不可避免地被賦子新的屬性和意義。

  D.考慮到藝術品普遍經歷了“歷史物質性”的轉換,美術館應當改變布展方式,還原它們本來的環境、組合和觀看方式。

  (二)實用類文字閱讀(本題共3小題,12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材料一:現在,中國在扶貧攻堅工作中採取的重要舉措,就是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找到“貧根”,對症下藥,靶向治療。我們堅持中國製度的優勢,構建省市縣鄉村五級一起抓扶貧,層層落實責任制的治理格局。我們注重抓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

  (摘自習近平《攜手消除貧困 促進共同發展——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的主旨演講》

  材料二:貧困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反貧困是國際社會和各個國家或地區面臨的共同責任,隨着對貧困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反貧困實踐的有效推進,貧困概念和反貧困的理論不斷髮展。精準扶貧是對世界反貧困理論的發展和創新,體現了以人爲本、賦權提能、參與合作的反貧困思想,並將該思想具體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精準扶貧理論體系。

  (摘編自王介勇等《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

  材料三:貴州省江口縣透過發掘本地資源與特色文化,尋求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探索了一條利於形成脫貧長效機制的新路。江口縣以“天下名嶽之宗”的世界自然遺產梵淨山申遺爲契機,創建區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梵淨山地理標識。梵淨山周邊的自然村落風景優美,少數民族居多,這裏保留了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因此江口縣引進多家旅遊企業,創建景區、中國傳統古村落和鄉村旅遊示範點,形成了旅遊產業羣。另一方面,江口縣發展規模化生態農業,重點扶持生態茶和冷水魚等項目。江口縣引進了專業的企業,由企業負責研發、技術指導、標準認證,茶葉深加工和市場開拓,同時在景區周邊山區開發茶園,實現“茶旅”互動,促進產業發展良性循環。

  (摘編自謝玉梅《脫貧攻堅背景下的設計參與扶貧——基於江口的考察》,《光明日報》2019年5月8日)

  材料四: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的雲南是國際公認的世界茶樹原產地之一,發源於青海唐古拉山脈的瀾滄江在雲南省境內長達1200多公里,這條大河流經雲南兩岸的山區正是雲南茶葉的主產區,這裏擁有成片的古茶園,其中不乏樹齡在數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樹。居住在這一流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諾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世代以茶爲生,創造出了燦爛豐富的民族茶文化。近年來,雲南省把茶產業作爲重點產業來抓,對以普洱茶爲代表的茶產業引導扶持,將其視爲促進農村脫貧攻堅、茶農增收的重要途徑。在政策扶持方面,重點茶產區各級政府對茶產業發展給予政策傾斜,各級財政加大對茶產業的投入扶持力度,重點打造區域品牌,做大做強普洱茶、滇紅茶、滇綠茶三個品牌。與此同時,爲解決雲南茶葉銷路不暢、困擾茶農與消費者的賣難買難問題,雲南從省裏到市、縣都在努力搭建多種銷售平臺,透過走出去、請進來,助力茶產業成長壯大。

  (摘編自《茶產業托起雲南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夢》,《光明日報》2020年2月21日)

標籤:II 真題 高考 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