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頭條

前任3:伴侶間應不應該有祕密?

前段時間在全國各大院線熱映《前任3:再見前任》,相信很多人都去電影院看了!朋友圈也爆出了看完《前任3》後的各種反應。

小編也趁着熱度跑去電影院看了。除了孟雲和林佳這條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纏劇情線外,印象最深的還是餘飛、丁點這對歡喜冤家的分手局,相信很多人也被他們“坦白局”片段中,花樣插科打諢、扒透對方小祕密的劇情,逗得笑個不停。正因爲他們的“全交代”而導致了分手。

很多人認爲真正的親密關係是渴望與對方分享自己的一切,伴侶間最佳的狀態就是沒有任何祕密。當然也有覺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隱私是正常的。那麼,伴侶之間,到底應不應該有祕密?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我個人比較認同第二種觀點,任何關係想要長期良好的發展 ,前提都是有適當的個人空間。

需要有個人的祕密空間

 每個人在開始一段新戀情時,所透露的每一件微小之事,都是爲我們的形象工程添磚加瓦,不論是宣稱愛看的書和電影,又或者揀出來講的童年故事。我們需要在吐露和保留之間尋找平衡點,好讓自己光彩照人,又神祕莫測。

 當雙方都被接納後,伴侶之間就開始吐露自己不那麼光彩的一面。開始坦誠相見,並把它列爲是愛情的證明。隨着相處得越久,伴侶間就幾乎沒有了自己的祕密,吸引兩者之間的神祕感也不復存在,那麼這種戀愛關係也會岌岌可危。

 當坦誠和無話不談變成一種必須要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感覺自己的空間被剝削被壓榨,這種感覺反而會影響伴侶之間的感情質量。


先動腦後動口

 人們對於落單的恐懼感普遍存在。有心理醫生總結發現:許多夫妻自認爲他們的關係處在一個安全控件裏,在這裏,他們各自的一切都必須告訴對方,呈獻給對方,而這種想法以女性佔多。

 他們認爲只要自己坦白了,孤獨感就會消失,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

 當我們的想法令人過於不安、負面、或者不道德被挑釁時,潛意識中的過濾器會攔截它們,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把內心的這陰暗面剋制住,學會不把自己所有的想法傾吐給另一半。

 伴侶之間必須要弄清楚個性的透明和想法完全坦白之間的差異,有意識地給自己建立一個“過濾器”,即把個人的想法分成“有意義的想法”和“無意義的想法”。具體來說,就是要和另一半分享有利於關係發展的批評、擔心、計劃和願望,這些都是深思後的產物。而那些過於隱私、混亂的'想法就不需要全盤托出。

保護關係

 有一些時候我們需要傾訴焦慮的心情或難堪的現實,很多人都會覺得要和最親近的人分享交流。有人說:“如果和我最親近的他都不能交流自己的痛苦,那麼我該相信誰呢?”然而,可能正是因爲你傾訴了過去被傷害的幾次舊情史後,你的另一半反而離開了。

 我們要知道,伴侶不是你的長期心理顧問,也不是心理醫生,他/她的傾聽是源於愛,想要傾聽也限於合理的頻率和範圍。千萬別試圖用舊情人來襯托你的珍貴。那些過去感情的傷痛,最好自己獨自承擔,並在新的感情中慢慢療愈。

 尊重另一半的感受,就是保持我們內心祕密空間最基本的限度。這不是隱瞞,也不是欺騙。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用祕密空間作爲藉口,來做傷害對方、傷害關係甚至是傷害自己的事情。

保護自己和伴侶的最好方法,是良好地運用祕密,伊夫·普里曾說:“一切爲他人考慮而被巧妙隱瞞的祕密都是好的祕密。”伴侶間有小祕密有時候是爲了給生活增添情趣或魔力,爲自己增加神祕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