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最後一片葉子》點評 教師隨筆

 回到學校爲了完成培訓學校的任務,我在教研組作爲年輕的一員斗膽地去和一位新老師進行打磨一堂課《最後的一片葉子》。現在將聽課記錄和評價如下:

《最後一片葉子》點評 教師隨筆

蔣老師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很到位。

透過細讀課文,感悟小說內涵,透過勾劃時間線索,理清全文情節結構,品味文章精彩的收筆。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有拓展也有思維的培養。

教學過程:匯入新課--檢測預習--初讀課文--再讀課文--細讀課文--佈置作業。

(設計理念: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根據課文的內容,用不同的方式改組課文,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敘述並表達主題思想,引導學生把人稱加以變化,這種方法可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合作交流、討論,明確答案。設用問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生閱讀,討論。

例如:改寫文交流

問題:朗讀學生改寫的文章結尾,試着把它和原文結尾進行對比,說說文章精彩之處在哪裏?學生交流、明確:

這種寫法最明顯的好處是精練。只用了幾個細節,就把一個人的死亡的整個過程,表現出來了。一盞燈籠,說明是夜裏,而且還亮着,微妙的暗示隱現在字裏行間。樓梯搬動過,說明是往窗戶的高處畫。衣服鞋子都溼了,是雨中工作的結果。幾枝畫筆,東一枝,西一枝,說明零亂,是受凍以後艱難支撐的遺蹟。

這樣寫,不但把懸念、而且把思想的焦點都放到了最後一句:“親愛的,那是貝爾曼的傑作,在最後一片葉子落下來的晚上,他又在牆上補上了一片。”

這正是歐亨利式的結尾:突然把故事的謎底提示出來,故事有了新的意義,對人物的評價發生倒轉。貝爾曼從一個窮愁潦倒的人物,變成了一個崇高的英雄,這不但非常具有戲劇性,而且非常深邃。這樣的結尾,話說得這麼少,卻有巨大的潛在含量,這樣的敘述就不是一般的故事情節的交代,而是把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促使人掩卷沉思。

由此可見,這篇充滿了詩意的小說,所歌頌的不僅僅是生命的信念,而且是爲了他人的生命的信念,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犧牲。貝爾曼無疑是個英雄,但是卻平凡異常。他一點沒有英雄的自我意識,他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會犧牲,這正是他的平凡之處,和女主人公一樣是平凡的。

歐亨利小說的結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們常常稱這樣的結尾是“歐亨利式結尾”。

總之:蔣老師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思路清晰,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很到位。當然,聽課的不是我一個人,新老師難免會緊張,時間把握不夠,拖堂近8分鐘。還有就是教學環節過度不夠自然,語言也不夠凝練。

 

樑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