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圯上敬履》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圯上敬履》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圯上敬履》教學設計

《圯上敬履》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瞭解《史記》及司馬遷、張良的相關文學常識。

2.結合註釋,理解文章內容。

3.把握張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張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寫作目的。

4.學習併發揚中化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

1.結合註釋,理解文章內容。

2.把握張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張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把握張良及老者的形象,分析張良成功的品德因素,理解文章寫作目的。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垓下決戰後,劉邦建立西漢,慶功宴上,劉邦在談自己如何得天下時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位子房何許人也?能讓一代帝王給予如此高的評價呢?

想當年,韓信、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後來,韓信被殺,蕭何被囚,只有張良全身而退。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張良在風雲變幻的政壇上穩坐“王者師”的位置上。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圯上敬履》,從中品味一下張良成功的因素。

二、介紹《史記》及司馬遷、張良的相關文學常識。

1.《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 史。記載上起傳說中黃帝,下到漢武帝共約三千年的歷史,共130篇,包括: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等體例。

與《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魯迅評價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可見其史學、文學價值之高。

其中有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語句:

①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②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③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④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

⑤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2.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著有《史記》。

主要經歷:

1、司馬遷出生在一個世代相傳的史官家庭,子承父業,28歲做太史令。

2、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臨終囑託他做第二個孔子,寫第二部《春秋》,這是他著《史記》的動力。

3、司馬遷20歲時,開始漫遊,積累豐富史料,32歲開始寫《史記》。

4、潛心修史時,爲李陵戰敗辯護,被處以腐刑,爲完成《史記》,司馬遷“就極刑而無慍色”。

3.張良文章背景簡介

張良被劉邦列爲漢初三傑第一,後世對其先佐明主建不世之功,後功成身退的傳奇經歷多有稱譽。張良出身戰國後期韓國大貴族家庭。祖父開地、父親平相繼相五代韓王。世代相韓的經歷,使張良對韓國有着很深的感情;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顯赫的地位,斷絕了他的仕宦之途。這兩方面的因素,使張良對消滅韓國的秦朝政權充滿了刻骨仇恨。張良出身於這樣的家庭,從小對朝堂鬥爭、宮廷政治耳濡目染,深明君臣相處之道。韓國滅亡後,張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爲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終於散盡家財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見倉海君,得力士,爲鐵椎重百二十斤”,伏擊行刺秦始皇於博浪沙中,卻擊中副車而未獲成功。

刺殺秦王失敗後,張良亡命下邳,顛沛流離,歷經磨練,洞悉人情世故。

三、朗讀

1.利用工具書,自主查找並標註生字字音。

2.教師範讀,學生誦讀。

3.指讀,並糾正字音。

4.齊讀。

四、結合註釋,理解文章大意。

1.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初譯全文。

2.置疑難點。

3.合作交流,翻譯全文。

參考:

張良曾從容閒步漫遊於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着粗布衣服,走近張良的地方,故意把鞋子跌落到橋下去。瞧着張良道:“小夥子,下去把鞋拾上來!”張良愣住了,想揍他一頓。因爲對方年紀老了,勉強隱忍下來,下橋去拾起了鞋。老人道:“給我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拾了上來,索性也就跪下來幫他穿上。那老人伸出腳套上鞋,笑着走了。張良真是十分驚訝,以目光追蹤着他。老人走了裏把路,又迴轉來,道:“小夥子倒還值得教導一下。五天以後天亮時,同我在這裏相會。”張良感到很奇怪,敬禮道:“嗯。”第五天早晨,張良來到那裏,老人已經先在那裏了,氣憤地道:“同老一輩人約會,比人家後到,這算什麼?”說完就走,道:“過五天早點來相會。”五天以後雞一叫,張良就去了。那老人又已經先在那裏了,又氣憤地道:“又比我後到,這是爲什麼?”說完就走,道:“五天以後再早點來。”到第五天,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等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道:“這樣纔對。”拿出一冊書,說道:“讀了它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後就會發跡。十三年後小夥子到濟北來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便走了,再沒有其他的話,從此也不再見過面。天明時一看這部書,竟是《太公兵法》。張良因此十分驚異,經常反覆誦讀它。

(何滿子譯,選自《史記紀傳選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出版)

五、複述課文要內容

教師點撥:記敘的六個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

第二課時

一、匯入

複習文學常識匯入。

二、理解人物形象

1.文中兩個人物在我們心中已漸漸清晰,那麼張良和老父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默讀全文,圈劃能體現人物特點的詞句。

教師點撥:描寫語句,形容詞,動詞。

2.分小組合作交流,根據圈劃的詞句,歸納張良及老人的特點。

明確:

張良:

敬老:爲其老,強忍,下取履。

守信:平明,雞鳴,夜未半,(赴約時間越來越早)。

勤奮好學:常習誦。

隱忍有度:欲毆之,強忍(忍辱)三次赴約(忍怒)。

有思想,有主見:怪、精、異(心理描寫)

老人:善於發現人才、培養人才,教導有方的人。

3.從這些特點我們可以看出,張良有美好的德行,綜全比較來看,他得黃石老人天書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

三、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1.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可以一言以蔽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記述的這一部分,是想帶給讀者--我們怎樣的啓示呢?

明確:有忍耐之心。

小結:對張良來說忍能帶來機遇,帶來知識和能力,得到兵法,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對劉邦影響很大,在他的影響下劉邦能夠忍耐韓信,得到咸陽而退居灞上,忍耐一時,建立西漢王朝,張良也成爲開國功臣。在後世影響很大,三國時代水鏡先生向劉備諸葛亮時說:“只有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勝漢三百年的張子房可與之相比。”其實對我們也一樣。

2.對什麼有忍耐之心?

學業、夢想、美好的生活等等。

3.是不是什麼事都要忍呢?

不是。不能無原則的忍。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爲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這是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侯論》開篇的一段話。

小結:忍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修養,一種美德,一種氣概,一種生活態度。忍,是能量的積蓄,是在苦難中站起來的準備,能夠贏得好名聲,感化一批人,忍使很多人成就大業。

4.成功需要“忍”,除了“忍”這種品質,從本文你還得到了哪些啓示:

參考:忍要有度,胸懷大志,重約守信,恭敬師長,德才兼備。

四、拓展

真正的忍者,是善於隱藏自己鋒芒的人,忍住一時之不公,受暫時的委曲,在忍中磨鍊意志,增長智慧。方能戰勝自我,贏得機遇,成就事業,精彩人生。你能舉例談談還有哪些人以忍成大業的嗎?

參考:司馬遷、韓信、勾踐、重耳

總結:

《史記》開篇一段話:西伯侯局廄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布韋遷蜀世傳《呂賢》,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爲。他們經歷一翻磨難,都成就了大業。

它告訴我們:大抵聖賢都是經歷一番磨難,忍一時之辱,而成就大業,可見,《史記》這部書不僅記載歷史,傳承文化,更爲我們啓迪人生,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讀的書,本節作業,用兩週的時間,挑選《史記》故事中,你感興趣的人物或篇章讀一讀,寫讀書筆記,然後交流。

五、作業:

1.積累文中學過的文言詞語,抄寫在積累本上。

2.課後閱讀《史記留侯世家》或蘇軾的《留侯論》,全面瞭解張良這個人物。

3.積累《史記》名言

4.完成練習題

《圯上敬履》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背景

《圯上敬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長春版下冊的教學內容,被安排在第十五課,是本冊的第一篇文言文。課文是《史記留侯世家》的節選,刻畫的是青年時期張良的一段奇異的經歷。課文所反映的張良的核心品質就是他的隱忍有容、對老者的尊敬。正是他的這種品質,黃石老人才最終將《太公兵法》傳授於他,爲其以後成就大業奠定基礎。學習本文即引導學生學習張良的品質,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這即學習本文的重點。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文言文的要求,並結合我校的364教學模式改革,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流程介紹

1、 預習

1)下發預習提綱,將本文的學習內容編寫到預習提綱中:作者,實詞,背景,課文內容,主旨等,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如我設計的五組題

預習提綱

學生問題

第一組題

1、朗讀全文

2、解題及介紹背景

3、理解良孺子可教矣。

4、總結此層的實詞

第二組題

1、朗讀全文

2、介紹作者

3、理解後五日平明後五日早會。

4、總結此層的實詞

第三組題

1、朗讀全文

2、介紹《史記》

3、理解五日雞鳴後五日復早來。

4、總結此層的實詞

第四組題

1、朗讀全文

2、主題歸納

3、理解五日常習誦讀之。

4、總結此層的實詞

5、編演課本劇

第五組題

1、 朗讀全文

2、介紹寫作特色

3、歸納張良及老人的形象

4、學習本文的啓示

5、體會張良尊重老人,堅忍的精神,寫一篇讀後感。

2)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自學的方向,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如:讓學生查找工具書解決實詞、作者、背景。合作交流解決文章內容等等。3)學生

據預習提綱自學。4)交流質疑,小組內可先進行交流,落實基礎知識,教師進行巡視指導。5)組內預習展示,由學困生展示文字的基礎知識。如(1)實詞:駢 稱 食 見 等 策 材 意 臨等。(2)介紹作者韓愈 (3)朗讀 (4)背誦 (5)寫作背景介紹等。

2、展示

展示課有五個環節組成:1)預習交流2)明確目標3)分組合作4)展示提升5)穿插鞏固。學生們在展示過程中出現了一小插曲(也是本課的亮點):有同學問抽到第一組題的小組老人再三爲難張良,如果你是張良你怎樣做?兩小組圍繞這一問題展開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學生們對張良的形象有了清晰、深刻的認識。

3、反饋

以提問或試卷的形式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三、教學反思

364教學模式,是我校於09年8月在總結山東杜郎口中學和江蘇洋思中學教改經驗的基礎上,創建的一種教學模式。3即三個板塊:預習、展示反饋。6即六個環節:1)預習交流2)明確目標3)分組合作4)展示提升5)穿插鞏固6)達標測試。4即四清手段: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月月清。 這種教學模式,真正改變了教師的角色,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爲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教師營造了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學生真正實現了自主學習。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感悟能力、寫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爲讓學生深入理解文字,避免展示只簡單呈現預習內容,我採取以下措施對學生進行指導、訓練:

1、指導預習。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意味着教師可以袖手旁觀,應及時深入到各學習小組,與學生共同學習討論,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並及時糾正理解上的偏差。在預習時有的學生認爲張良的做法太傻,對這樣的認識就應當及時加以引導。

2、精心設計預習題。應設計具有探究空間的問題, 教師要想設計出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間的問題必須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去努力。

從內容上,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前蘇林教育家維果茨基在談到教學和發展的關係時,提出了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他認爲兒童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兒童現實所實際具有的水平,叫現實水平;一種是在教師引導下兒童所能達到的水平,是潛在水平。在兒童的現實水平和潛在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的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最近發展區。我們形象地把它稱爲是跳一跳,摘桃子。這個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來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麼跳也夠不到。教師設計問題時,一定要把問題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的問題是最具探究價。太難或太易都沒有探究價值。

從形式上,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更多地設計一些發散類和探究類問題。從問題涉及的內容看,我們把問題類型分爲四類:一是判別類問題。主要是對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詞語是是不是、對不對二是描述類問題。主要是對客觀事物加以陳述和說明,代表性詞語是是什麼、怎麼樣三是探索類問題。主要是對事物的原因、規律、內在聯繫加以說明,代表性詞語是爲什麼、你從中能發現什。四是發散類問題,主要是從多角度、多方面、多領域去認識客觀事物,代表性詞語是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方法、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如預習提綱五組題的第四題,這類問題最根本的特點是答案不惟一。

3、相互質疑、層層深入。在展示時,聽講組與展示組相互提問、相互質疑,在質疑答疑過程中學生就會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4、課堂辯論。在展示時,如果學生即興展開論辯,教師應放手讓辯論雙方盡情展示,並引導更多學生加入。理不辯不明,如前文提到的,在論辯中就會加深對文字內容的理解。

5、及時評價、多加鼓勵。對學生的好想法、好見解,要多鼓勵,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圯上敬履》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瞭解有關《史記》的文學常識及司馬遷、張良的有關知識。

2.理解重點實詞。

3.把握文章主題,分析張良及老人的形象。

4.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5.對中華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讚揚與繼承。

教學重點

1.《史記》及司馬遷的文學常識。

2.把握文章主題,分析張良及老人的形象。

教學難點

分析與理解張良所具有的優秀品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漢高祖劉邦曾經對一個人作出這樣的評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並承認自己不如他。那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輔佐劉邦建立漢王朝的漢初三傑之一的著名軍事家張良。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張良年輕時候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

1. 司馬遷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出生在一個世代相傳的史官家庭。其父司馬談,做過30餘年的太史令。司馬談逝世時囑咐司馬遷要做第二個孔子,寫第二部《春秋》,這正是司馬遷矢志寫《史記》的動力。

2.《史記》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年間大約三千年的歷史。分爲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史記》以人立傳,集傳成史是主體,它多方面運用文學手段來表現歷史人物,史實與藝術表現完美結合,這是司馬遷《史記》一書的獨特成就。爲此,魯迅稱讚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三、在朗讀中理解課文,把握人物形象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幫學生解決有疑問的字詞。

2.學生分組、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互評,說一說,哪組同學讀得好,爲什麼?

由此環節讓學生透過文字型會人物的內心,把握人物形象。

(1)朗讀老者的語言,要體會他故意考驗的心態,他的笑、他的怒、他的喜,背後是怎樣的一番良苦用心。由此說說老父是一個怎樣的人。

(2)張良的一個諾,要讀出他當時既誠懇虛心又滿腹狐疑的複雜心態,要引導學生結合全文,認真體會。

3.分角色朗讀中會發現張良的語言極少,那麼我們透過哪些地方去了解張良呢?

引導學生關注文章中對張良的動作、心理的描寫,想象一下張良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

4.由此看出,張良具有怎樣的品質?(全面理解張良的人物形象)

5.你還知道哪些歷史人物在年輕時有特殊的經歷?

6.學習過這篇文章,你獲得了哪些啓示?

四、總結

《圯上敬履》只是《史記留侯世家》的節選,但是我們以小見大,由一件小事看到了張良身上優秀的品質,也正是由於這些品質,成爲後來張良成功的重要基礎,張良後來又有哪些成就?《史記》中還記載了你所喜歡的哪些人物的哪些事件呢?我們將利用課餘時間繼續研究。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3~5人合作,根據所掌握的資料,以《史記》爲主題,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辦一期手抄報。

要求:(1)角度選取要具體集中,不可空泛,主題要鮮明;(2)內容要翔實,有理有據;(3)可有自己的評論,鼓勵創新設計。

標籤:敬履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