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凝練含蓄的文字,崇高優美的意境--語文與詩歌

 詩歌是一切文學樣式中最爲純淨、最爲凝練、最耐人尋味的一種,是一切文學樣式都應該追求的一種意蘊,它是提純了的文學,是文學中的哲學。因此便有“詩哲”“哲詩”“詩哲相通”之說。同樣的道理,我們往往稱讚那些一流的長篇小說爲“史詩性的作品”,《紅樓夢》不就是一首長篇鉅製式的詩嗎?巴金先生的長篇小說《家》不也是一首詩麼?不單小說如此,中國的散文往往追求一種詩的意境,朱自清先生的《春》《綠》《荷塘月色》等散文不就是一首首詩麼?楊朔先生創作散文的追求就是“但得詩心如烈火,。”他的散文《雪浪花》《荔枝蜜》等就是詩一樣的散文。同學們,大家學過的劇本文學《陳毅市長》裏有沒有詩呢?曹禺先生的《雷雨》裏有沒有詩呢?我想大家都能感覺得到。

凝練含蓄的文字,崇高優美的意境--語文與詩歌

其實,優秀的文學作品都具有詩的特質。懂得了這一點,我們就能更爲自覺地、更爲理性地喜歡詩歌,而不是那種膚淺的認識和感覺,就像一句流行的話:“詩歌是青年人特有的權利。”你若不從理性上把握,不從自己對詩意的切身體驗中去認識詩歌,那你就沒有真正的理解詩歌,詩歌也會慢慢遠離你。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接觸了不少的詩歌,但是能高質量地理解和把握詩歌的人卻很少。正因爲這樣,我這裏有必要跟大家談談詩歌,談談詩歌與語文學習的關係。

還是先說說詩歌吧!上面我已經把詩歌的特徵、詩歌與其他文學樣式的關係簡單向同學們介紹了,所以這一方面的內容就不再囉嗦了。同學們,你若是要想對詩歌有點兒真正的感覺,我就得向你強調一下:汝果欲學詩,先讀中國詩。我國是乒乓球王國,所以世人便說:要想學乒乓,就到中國去。同樣的道理,要是想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詩,就先讀讀中國詩。世界文豪歌德讀到中國大詩人李白、杜甫等人的詩歌后,曾經感慨到說:“我們這那叫詩呀,這纔是真正的詩。”我國就是一個詩的國度,這可真的一點不假,“唐詩、宋詞、元曲”的簡單概括就是明證。

爲我們國家是一個詩的國度感到驕傲自豪之後,接着我們就要了解一下中國詩歌史的簡要輪廓。《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尤其是其中的“十五國風”(即“民歌”),“飢者歌其事,勞者歌其力”,率真天然,反映了先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帶着濃郁楚風的《離騷》沿着《詩經》開創的道路繼續前進,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氣質。後世“風騷”並稱,可見《詩經》《離騷》對後世文學的巨大影響。這是我國詩歌發展史的`第一個階段,形成了中國詩歌的“比興”傳統。《詩經》以四言爲主,《離騷》以七言爲主。

第二個階段是“漢魏六朝時期”,詩歌由四言發展五言、七言、雜言。漢代優秀的詩歌主要包括樂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詩,其中最爲有名的是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和文人五言詩集《古詩十九首》;曹魏六朝時期主要是三曹父子、竹林七賢、陶淵明、庾信和鮑照的詩(杜甫讚揚李白的詩是“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兩句詩中的“庾開府”和“鮑參軍”就指的就是庾信和鮑照兩人,“開府”和“參軍”是他倆的官職名)。

第三個階段是“唐宋元時期”。隋代存在時間很短,對同學們來說,可以不管它。這一階段是我國詩歌史上最爲輝煌燦爛的時期,大詩人燦若羣星,尤其是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柳宗元、李賀、李商隱、杜牧,宋代的柳永、歐陽修、晏殊、李清照、蘇軾、辛棄疾、陸游,以及元代的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元曲四大家,這裏的“曲”指的是“元雜劇”,但是這四人也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後世乾脆以“唐詩、宋詞、元曲”概括之,這一名詞的簡直就是中國文學的代稱;再者這一時期產生的詩歌,迄今無人超越。這足可見這一時期是中國詩歌史上輝煌燦爛的黃金時期。套用一下聞一多先生讚揚唐代詩人張若虛詩歌《春江花月夜》的話,那就是:這一時期產生的詩歌,是“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第四個階段是“明清時期(包括晚清)”,這一時期,詩歌成就不大,大概延續前代詩歌的發展路子,著名詩人大概有明代的夏完淳、張可久,清代的納蘭性德、黃遵憲等人。

第五個階段就是現當代詩歌了,這一時期是很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現代詩歌史上產生了劃時代意義的大詩人郭沫若,以及影響巨大的聞一多、戴望舒、徐志摩、田間、李季等人;當代詩歌收穫頗豐,著名詩人像郭小川、聞捷、李瑛、柯巖、舒婷、北島、顧城、海子、西川、等人。

這就是我國詩歌史的概貌。有了這樣的大致瞭解,我們學習詩歌就有了一個總體印象。同學們,我僅僅列舉了各個時期的著名詩人,並沒太多提及他們的詩作,你看看,教材編選經典詩歌的順序是不是按照詩歌史來編排的?

瞭解了中國詩歌的發展概貌,接下來我們應該注意中國詩歌的鮮明特徵。首先,中國詩歌是最講究“意境”的。“意境”是什麼?簡言之,“意境”就是詩人的主觀情感(意)和自然的客觀景物交織而成的藝術境界(境)。以數學的觀念來看,就是這樣的等式:意境=意(詩人的主觀感情)+景(自然地客觀景物)。說得再形象一些,“意境”就像物理學上的“場”,詩歌就是要營造具有神奇“吸引力”的“場”,從而產生強烈的“磁性”,緊緊地吸引住讀者。(嘿嘿嘿……這樣講,同學們該明白了吧!)這裏,我要囉嗦一點兒(嘿嘿,呵呵),交代一下關於“意境”的近義術語“意象”。什麼是“意象”呢?原來這是個“舶來品”,是來自於西方詩歌評論的一個術語,其實呢,這跟“形象”差不多,只是把“意境”加在“形象”上而已。也就是說,我們在分析詩歌中的形象時,可以用這個詞語來代替。關於“形象”,我不想多說什麼了,因爲“意境”中已經包括了它,只是詩歌塑造了人物形象時,就得提到這個術語,至於提到“景物”(意象)就多是“意境”的範疇了。其二,中國詩歌最具象徵性、比喻性和暗示性。經歷兩千餘年,中國詩歌的語言表達已經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固定意象,這些意象的出現往往暗示着一種固定的情感和情緒,不明白這一點,就難已進入中國詩歌的“場”。這些固定的意象大概有鬆、竹、梅、蘭,春、秋、月、雲,大雁、鴛鴦,關山、荒野,鍾、鼓、更漏等等,實在是難以盡數。其三,中國詩歌最講究練字,語言極爲簡練。我們在課堂上學過的詩歌中,往往有這樣的例子,我就不多說了。

同學們,大家看看是不是這樣?你對中國詩歌的本質瞭解多少呢?不瞭解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就難以學好詩歌,難以從深層次上去把握詩歌。但願大家在我說了這麼多之後,能逐漸對中國詩歌有個最基本的認識,以便在以後的學習中得其要領,輕便快捷地的學,愉快享受地學!這一節就到這兒,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