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課件製作必需思想解放

作者:  duan_gc - duan_gc 

課件製作必需思想解放

“老師講,學生聽;學生作業,教師批。”這種多年來形成的傳統教學模式,在廣大教師的意識裏似乎就是教學的全部;這種教學模式是在粉筆、黑板、備課本等等一些傳統的教學工具上形成的,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計算機、網絡等一些現代化的工具已經深入到教學的各個領域,我們已經有了多媒體教室、多媒體計算機室、電子備課間、校園網等等,我們的教學模式到了應該變革的時代,現在許多教師已在進行課件教學,也有許多人在從事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目前製作的課件也是不少的,在這些課件中也不乏優秀作品,但縱觀所有課件,我們不難發現傳統教學模式對課件製作的巨大影響,不論是一些大公司的產品,還是教師們自己開發的課件,很多作品中只是一種傳統教學模式的延伸,是傳統課堂的一種翻版,把“老師講”變成了“老師放”,這是因爲多少年來大家已經習慣了的教學方法和長期積累教學理論在不知不覺中影響着我們,它束縛着我們的思想,影響着課件製作的思路;要想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就必需先把思想從傳統多條條框框中解放出來,從新的角度來構思、來創作,用開放的思想、勇於創新的精神在實踐中不斷進取,摸索出一套真正適合現代教育技術發展需要的教學模式。下面我想從三個方面談一談我對課件製作的一些初淺認識。 

一、課件選題: 

製作一個課件,就好像一臺戲,從劇本、排練、彩排到演出是一複雜的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目前,我們不可能把要傳授的所有知識都做成課件,必須有所選擇,要讓製作的課件具有相當的價值,可被推廣和被反覆使用,以提高課件的利用率;因此,選題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應把充分發揮計算機等多媒體設備的功能放在首位;計算機等多媒體設備所具有的人機交互、化靜爲動、化抽象爲具體等諸多功能是傳統手段無法比擬的,這也正是我們在課件中要充分表現的;對傳統教學手段能夠比較好地表達的內容,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浪費大量精力在這樣的選題上,這樣的課件會給人多此一舉的感覺,沒有多少人會用它,我們做出的課件應給人以“非它莫屬”的感覺。 

第二,不要把傳統教學中的一些重點作爲選題的主要依據;知識的重點並不一定適合用來做課。 

第三,突破教材上的知識結構體系,大膽選題;現行教材大多是在傳統教學模式形成的,在課件選題時就不要拘泥於教材的章節順序了,只要是有利於知識的傳授和學生能力的提高,就應該大膽破除教材中的條條框框。 

第四,時間長短不能作爲選題的依據;一堂課一般爲40~50分鐘,但一個課件的長短只能根據教學的需要來定,爲了說明一個知識點,只要合適,可以做一個幾分鐘的課件,如果是一個大型的歷史事件需要把它全面系統地表達清楚,也可把課件做很長,一切從教學的實際出發。 

第五,把提高學生的能力放在一個重要位置;現代化的工具爲我們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無限空間,這一點也是傳統手段無法相比,譬如,利用計算機模擬一些環境,讓學生來研究來探索,變被動學習爲主動思考等等;因此,在選題時注重提高學生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現代化工具的效率,充分體現課件的作用和魅力。 

二、課件構思: 

在課件製作中,傳統的教學方式最容易影響的就是課件構思,那些根深蒂固的東西,總是會跳出來干擾我們,左右我們的思路,對此我們一定要加倍注意。 

課件的形式是多樣的,常用的有演示式、練習式、遊戲式、模擬式等等。 

演示式---是大家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方式,它是一種傳統課堂加上計算機等多媒體設備的方式,舊瓶裝新酒!儘管它也能很好地發揮計算機等設備的作用,把一堂課講得“有聲有色”,但它的侷限性是很大的,最突出的就是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上,千萬不要因爲我們習慣於這種方式,而放棄其它方式。 

練習式----是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的一種很好的方式;雖然這點上與傳統的練習是一致的,但計算機所能賦予它的功能是作業本上的練習無法與它相提並論的,它可以及時地判斷正誤,若出現錯誤,能及時地補充必要的知識,只要構思的好,還可以有效地控制練習的進度,對能力強的學生讓他能學到更多的東西,對基礎差一些的同學,控制他掌握必要的知識。 

遊戲式---是一種把教學內容融入到遊戲中的方式,寓教於樂,對小年級的學生是比較適合的,在玩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學得輕鬆,學得愉快,這種方式的課件,必須要有一個好的構思, 一套能充分激發學生興趣的遊戲規則,知識的融入要恰如其分。 

模擬式---是對宏觀或微觀的事物進行復制的一種方式;主要應用於教學中無法進行實時再現的一些場合;如我們可以模擬核彈的爆炸、分子的運動等等,透過這種手段來更深一步瞭解這些事物;我們還可以把一複雜、危險的操作(如飛機的架駛)用軟件模擬出來,讓學習者熟悉這些操作過程。 

當然課件的形式還有很多種,如用於遠程教育的教學課件等等,隨着技術的進步,新的手段還會帶來新的形式,我們也可以在教學中不斷摸索創造出自己一些新的方式。總之,我們要根據不同內容的特點,採取最適合的形式,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變得輕鬆自如。 

有了一個好的形式,還要有豐富多彩的內容來填充,使課件成爲一個有血有肉的'東西;在傳統的教學中文字和語言(聲音)是用得最多的,在課件中亦是不可少的,除此之外,還可大量使用圖片、動畫、音像資料等素材,把抽象的東西變爲具體的、把靜態的變爲動態的,把不可見的變爲可見的,真實、直觀、準確地表達知識;這就要求我們根據課件製作的需要來蒐集和開發素材,好的素材纔能有好的效果,切不可因素材的缺乏來修改一個好的構思;一個個素材也需要細緻的構思,認真地創作,不可草率了事,從而影響整個課件的效果。 

三、課件製作: 

當前,許多教師認爲自己不懂計算機等設備的使用,就覺得與課件製作不相干,這是錯誤的認識,一個課件的製作需要很多工序,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人員參與;稿本的撰寫需要各個學科有經驗的教師,畫面的構思、圖片的製作需要美術方面的人員,音樂的使用需要有音樂鑑賞力的人員,製作纔是熟悉計算機操作的人員的事,同時還需要教育學、心理學、美學等方面的人士對課件的製作進行指導;由此可知,課件製作對我們每一個教師都是有用武之地的。 

有些會做課件教師,由於種種原因,常常孤軍奮戰,這也是不對的;要充分發揮羣衆的力量,這樣才能多出作品,出好作品,靠一人之力,往往是事倍功半,作品缺陷多多;發動羣衆,集思廣益,博採衆長,形成一個開發團隊,衆人划槳開大船,這樣纔是真正的課件製作模式。發動羣衆不僅能爲我們製作出好的課件提供保證,還能讓我們課件製作隊伍日益發展壯大起來,有了雄厚的羣衆基礎,也就有了課件製作的無窮資源,有了豐富的資源,教學現代化的步子才能加快,我們的教育事業才能蒸蒸日上、興旺發達。 

以上只是一隅之見,敬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