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師範畢業生的講臺在哪裏?

          中國教育資訊報     2002-12-20     記者:王軍 

師範畢業生的講臺在哪裏?

 

      日前,北京市人事局首次公佈京城人才供求資訊,供求比例爲2.96∶1。今年前10個月,北京各中介服務機構登記用人單位職位需求50.7萬個,而登記求職人員高達150.1萬人:明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記者從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獲悉,爲保證北京生源畢業生就業率達到理想水平,《關於北京市2003年接收普通高等學校非北京生源應屆畢業生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非北京生源高校畢業生明年進京,其畢業院校、專業及標準要求均受到嚴格限制。 

      高校畢業生的嚴峻就業形勢已蔓延至高等師範院校。2001年,北京市出現了自恢復高考以來的第一批高等師範待分生後,師範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逐年增加。 

      2002年11月13日,首都師範大學學生處處長錢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近幾年高等師範畢業生的就業狀況,2001年的提法是不容樂觀,2002年是比較嚴峻。今年,原則要求不能嚇唬學生,但現實很殘酷。高師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很不樂觀。” 

    聘用合同制:高師畢業生進入市場 

      幾年前,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進入了“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的市場軌道。但是,爲保證邊遠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所需師資,爲控制師範畢業生流失,師範院校仍實行統招統分政策。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高師畢業生基本按照哪來哪去的原則決定去向。 

      在這樣的就業政策下,中國的教育事業正在迅速發展。隨着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國政府在財政並不充裕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加大教育投入,在國家政策性撥款中,教育經費從1978年的81.24億元,逐年增加到1997年的1862.54億元。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對師資需求的急劇上漲,師範類畢業生一度供不應求。 

      而高校改革也在緊鑼密鼓地向前推進。師範院校中非師範院系的不斷增加,開啟了師範院校畢業生由統分到進入人才市場參與雙向選擇轉變的缺口。而高校的擴招導致畢業生總量的連年增加,高師畢業生百分百就業的局面被完全打破。當供求關係發生逆轉,供不應求的景觀成爲歷史,經過供求平衡最終過渡到供大於求時,“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的就業政策真正走進了高等師範院校。而允許非師範類畢業生進入教育系統、允許北京市基礎教育系統向全國部分師範類院校招收畢業生以充實北京市基礎教育力量的政策又對“一家獨佔”教育市場的北京市師範院校構成了極大的衝擊。據不完全統計,僅去年一年,北京市基礎教育系統面向全國引進外地師資人才將近2000人,而這一數字相當於爲北京市基礎教育輸送人才主陣地的首都師範大學每年畢業生的總量(2500人左右,其中包括非師範專業)。 

      2001年,北京市近郊八區各類中小學接收應屆大中專畢業生實行雙向選擇的聘用合同制,北京高師畢業生待分生出現,師範類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漸趨嚴峻。記者從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瞭解到,根據“緊缺專業優先保證,飽和專業市場調節”的政策,師範類專業中,中文、數學、英語、 物理和計算機被確定爲五大緊缺專業。除緊缺專業必須在教育系統就業之外,其他專業畢業生可以按有關規定跨行業就業,以緩解師範類畢業生就業的嚴峻形勢。據錢處長介紹,2002年6月,作爲向北京市基礎教育領域輸送師資的主陣地,首都師範大學的一次就業率爲83.4%,16.6%的畢業生沒有落實就業單位。而這一就業率在北京市60餘所高校中排名在30位以外,曾經一度搶手的師範類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可見一斑。 

    基礎教育改革步伐加快,提高師範生整體素質勢在必行 

      “中小學的改革很快,用突飛猛進來形容一點都不爲過,基礎教育領域改革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師範院校的人才培養相對來說有些滯後。”錢處長不無憂慮地說。近幾年,基礎教育領域改革如火如荼,對教師的素質要求逐年攀高,“有的學校,眼睛已經盯上了碩士,學中文的要懂計算機,教數學的要會雙語教學,能用英語講課……”北京師範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劉淑玲處長說,“這就要求教師在這些方面掌握相應的技能。如果按照原來的模式培養學生的話,他們畢業後將很難勝任新世紀教育對教師的要求。” 

      顧客就是上帝,市場就是生命。對於已經進入競爭態勢的高等師範院校來說,這句話也已經被經常掛到嘴邊了。調整課程設定,提高學生素質,使本校學生在就業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的任務已迫在眉睫。“學生在我這兒上了四年大學,不能讓人家畢業後工作都找不到,白唸了這四年呀。”錢處長說。 

      爲尋找差距,今年10月,首都師範大學對該校畢業生就業後的情況進行了一次遍及全市18個區縣教委人事科和273所中學的大面積調查。隨後,又邀請部分市級重點中學校長、各區具教委人事科科長及本校往屆畢業生,召開了一系列座談會、研討會,瞭解基礎教育領域對師範類畢業生的要求和本校畢業生就業後的工作情況,爲調整人才培養目標、適應當今中小學校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作準備。 

      首都師範大學創建於1954年,是爲北京市基礎教育輸送合格師資的重要基地。建校48年來,共培養、培訓合格師資7萬多名,畢業生佔北京市普通中學具有本科學歷教師總數的57%,“我們學校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領域中佔據了數量上的絕對優勢,”錢處長告訴記者,“但是,就我們的調查,從校長們的感覺來講,我們的畢業生在科研能力等方面,與其他學校的畢業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東北師大,華東師大的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要強一些。” 

      錢處長說,透過這次調查發現,在課程設定上,首都師範大學有一些課程已經陳舊過時,不能與基礎教育的需求緊密結合。“我們想盡快地進行課程設定改革,同時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從去年開始,首都師範大學加強了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校規定,每位學生必須有自己的課題,課題由各院系呈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選題以後,由學校請專門導師予以輔導,用一年左右的時間結題並進行答辯。因爲“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能力有限”,所以,這一活動至少從大二學生開始。“普遍的反映還是很好的,”錢處長說,“這對學生科研能力的鍛鍊,參加工作以後在學校的科研中一試身手,提高自己都非常有幫助。”他滿懷希望地補充道:“我們今年的畢業生都是做過這方面的訓練的,所以到中學去,中學的校長們應該不會反映類似的問題了。” 

      另據瞭解,在課程設定方面,教務處組織的有關調研正在鋪開,課程設定改革已進入實質性的籌劃階段。“對我們來說,市場需要就是我們的生命啊。學生到這兒來上了四年大學,到了工作崗位上什麼都不會用,什麼都不會使那不行。現在好多中學都在搞雙語教學,如果你的英語水平達不到,根本就不行。同時,中學現在的教學手段很多也很先進,你在大學的時候沒有學過沒有用過都是不行的。”錢處長說。 

    生源不斷減少,削減師範院系已是大勢所趨 

      據北京市人事部門提供的數字,2001年北京市畢業生總量爲6.9萬人,2002年上漲至8.4萬人,2003年再次上漲,高達11.2萬人。大學擴招直接導致了畢業生的大幅度增加,而與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的就業崗位增加幅度卻相對平穩,遠低於高校畢業生的增長幅度。專業人士估計,畢業生就業難這一問題將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延續。 

      而對師範高校來說,畢業生就業更是面對着基礎教育階段生源逐年減少,就業崗位萎縮,各中小學校正在定編定員的現實。業內人士指出,小學師資隊伍已嚴重超編,初中階段基本平編,只有高中階段目前處於缺編狀態,2002-2003年迎來入學高峯期,高中教師隊伍短缺,2003年以後,整個教師市場將進入飽和狀態,2004年以後,部分教師將面臨下崗分流。繼中等師範院校削減甚至取消之後,高師院校削減師範類院系增加非師範專業已是大勢所趨。 

      從1999年開始,首都師範大學在招生總量維持在2500人左右的前提下,非師範專業招生份額逐年遞增,由200-400人之間迅速增長到1999年的750人,佔招生總量的30%,2000年再次上漲至900人左右。2003年首師大招生計劃中,非師範專業招生總量已躥至1250人,與師範專業平分秋色。據錢處長介紹,目前此種做法在全國高師院校中已較爲普遍。 

      人事部門提醒,由於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共有北京生源本、專科畢業生4.5萬餘人,總數比2002年增加了8340人,增幅爲22.6%,畢業生就業壓力將會增大,鼓勵北京生源高校畢業生到西部省區工作的相關政策已經出臺:凡北京生源高校畢業生自願到西部工作,戶口可落在北京,並建立《北京生源畢業生到西部就業聯繫卡》,在西部工作滿三年可隨時申請調回北京,回京後憑就業聯繫卡由政府人事部門所屬人才中介服務機構爲其推薦工作。 

      在這樣的形勢下,首都師範類院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負責人希望今年的應屆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先就業後擇業。“到哪兒工作都是工作,現在就擇業你沒有資本。你非要去北京的四中、八中,可四中、八中能需要多少老師呢?你可能到一個非常艱苦的學校去,要把它當成一個鍛鍊的機會,目前的就業形勢要求同學們樹立起到基層,到邊遠地區鍛鍊的觀念。”他們還希望自己的學生“利用合法的手段和渠道積極地充分地盡力將自己的才能展現在用人單位面前,讓用人單位全面地瞭解你,並最終聘用你。儘快找到一個很好的適合你的崗位。”而各師範院校也將透過自己的努力全力爲畢業生順利就業創造一切可能的條件和機會。 

      日前,記者從北京市教育系統人才中心瞭解到,由北京市教委主辦的全市範圍內所有的師範類院校及用人單位共同參加的大型供需見面會將在本月21日在首都體育學院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