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四個才能粉碎一統天下

     面對學生習作中衆口一辭,風格一致,千人一面“一”統天下的語言窘境,便情不自禁地涌起這段話:“魯迅的人文象是貓頭鷹,蘇東坡的人文象是水,鄭板橋的人文象是瘦石”。緣何大師們的語言個性閃耀,熠熠生輝呢?個性化語言生成需要哪些必要條件呢?

一、真情才能真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語)。“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鬼谷先生語)。語言不是箭,卻能穿透心,穿透心的語言源於情,人的志、意、喜、怒、思、虛、智、謀皆由此門戶出入。

我們有妨來回眸以下經典語言。

1.“窗外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魯迅表現的是愴涼、寂寞的情緒。

2.“我掬你入口,便吻着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麼?”朱自清表現的是欣喜、激讚的情緒。

3.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遁世的閒適。

4.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一種懷親的哀愁。

上述四例的字面極其平淡如水,可由於它蘊含了創作者當時當地的特有情感,才能彰顯個性,爲廣大讀者所激賞。

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學生習作的語言。

“春總是那麼美,繁花似錦的春,欣欣向榮的春,桃紅柳綠的春,萬紫千紅的春,生機勃勃的春……這些語言看似華麗,其實平淡無味,語言非出自內心,而是詞藻的堆砌。

透過對比,不難形成這樣的觀點:情感是語言的基因,沒有情感的語言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語言的好壞不在有多少豐富的詞彙,語句多麼順溜、華麗,而在可能準確地表達出人的感情。

二、出“格”才能出彩

個性化語言是一種原生態的語言,是一種本能語言,在共性的基礎上,出“格”即大膽創新,不拘一格,才能出彩。“藝術是靠征服而存在的,它不是以迎合而可憐地活着。”(賈平凹語)要征服就要創造,創作之所以是創作,作是第二位的,創是第一位的,一切無定式,一切皆“撲騰”,如夜間行走,如湖裏盪舟,創造必須自由,“隨心所欲不逾矩。”藝術的秉性是隨心所欲。

例如錢鍾書有許多精妙出“格”的比喻句。如“她的臉黃而胖像剛擦油的黃皮鞋。”“老頭一談戀愛,就象老房子着了火,燒起來就沒有救。”“她的眼睛很小,但是很有神采,不像有些女人的大眼睛,象政治家的空頭口號,大而無用。”又如沈從文用詞出“格”。“他們把感謝和會意安置在微笑裏。”再如魯迅使用出“格”的句式。“日本摩托車,轟隆隆,過來了一輛,又一輛,又一輛……。”

回過頭來看學生語言,四平八穩、波瀾不興、毫無創新。究其原因,主觀上是怕別人不理解,屈服於共性;客觀上是由於閱讀量與生活閱歷欠缺。出路唯有還學生予自由,引學生予創新。

三、獨立才能獨創

只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觀察、獨立的思維習慣、獨立的個性愛好才能真正生成個性化的語言。真正獨創的語言不只是寫出他的認識和主觀上的好惡之情,而且要傳達其眼,耳、鼻、舌、身對事物的不同感受。語言不只單純訴諸於人的思維,而是直接與人的感官相連通,事實也正是,我們首先能看見、聽見、觸到、嗅到某個對象,然後纔是腦整體把握和綜合。“藝術是表現,而不是再現。”個人獨立的感受是個性語言內涵的源泉。

龍應臺把文學比作白楊樹的湖中倒影,白楊樹當然是實體的世界,你可以用手去摸,感覺到它樹杆的凸凸的質地口而這個倒影,你摸不到它的樹幹,而且它那麼虛幻無常,風吹起的時候,或者今天有云,下小雨;或者滿月的月光浮動;或者水波如鏡面,而使得白楊樹的倒影永遠以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光線,不同的質感出現,它是破碎的,它是旋轉的,它是若有若無,那個隨時千變萬化的層面,就是我們自己心靈直接觀照的倒影。不同的人映照不同的倒影,同一個人不同時期映照的倒影不同。

獨特的感受需要獨到的`語言來表現。但是學生個性語言往往被共性語言所扼殺。我們以成語爲例。賈平凹先生認爲成語在產生時自有其妙(強大的概括包容性和簡潔的新鮮特徵),然而當人們濫用時,成語自然也就成了套語。而且他還說:可惜,我們的學生,或者說我們在學生的時候,那是多麼醉心成語啊!華詞豔辭以爲大氣,情泄其盡以爲得意。寫起春天總是“風和日麗”,“春光明媚”,殊不知何和何暖的風日,何明何媚的春光!寫起秋天,總是“天高雲淡”,“氣象萬千”殊不知又怎麼個高淡的雲天,怎麼個萬千的氣象?

基於此他告訴自己的的女兒,要把“成語還原來寫。”如他把天高雲淡寫成“天很高,沒有云,沒有霧,邊一絲兒灰塵也沒有,晴晴朗朗是一個巨大的空白呢?”

成語僅是種種共性之一,我們的學生個性就是被這些約定成俗的共性所淹沒。只有獨立才能寫出個性化語言來。古典文學沉澱深厚的學生可以妙引古詩;性情灑脫的學生可以飄逸調侃;愛好軍事的學生可以套用軍事術語;音樂發燒友可以仿擬歌詞……個人的獨立個性是個性語言鮮活的胞衣。

四、模仿才能模範

形象性、情感性、生動性、獨特性是個性化語言的基本特徵。好的語言,總是那麼和諧、勻稱、貼切、自然。客觀事物有大小、動靜、明暗、軟硬、冷暖等各種形態和質的規定性,個性化語言的觸角就要滲透進去,揭示其中的底蘊,寫出事物本身多形態、多色調的不同特點,這就必須付出無比艱苦的精神勞動。在這些勞動中,模仿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創造性勞動。

語言的清新、自然、質樸、平易等特徵都是那些有成就作家的所必然也必須登越的初步臺階,每個人要開闢出自己的道路來,首先必須走別人走過的路,要能成爲大師傅,一般都得打打“小工”。很多作家成名前對一些大師的摹仿大概也就是作這種“小工”的練習。賈平凹早年就是如此,他曾經毫不掩飾地承認,他對孫犁、沈從文、蒲松齡等的語言風範都有過揣摩和借鑑。當然也認識到借鑑和模仿並不等於創造,自己不能永遠跟在別人的屁股後邊學步。因此,發現、尋找自己獨特的切入視角,創造發展前人的語言技巧就成爲他的自覺追求。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我們學生的語言要模範,還須學習賈平凹先模仿,在課內外發現自己喜歡文章加以背誦、仿寫,再發展創新,形成自己個性化語言。

結語個性化語言的生成條件還有很多,在衆多條件中,筆者只想宣揚並發展福樓拜的一句話作爲結語。

我們不論要描寫什麼事物,要把它表現出來,只有唯一的名詞;要賦予它運動,只有唯一動詞;要賦予它性質,只有唯一的形容詞。人們應苦心探求,僅找出這些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相似詞,千萬不要以爲滿足,更不可因爲搜尋困難,隨便用一個詞來搪塞了事。(福樓拜語)

這些“唯一”詞語的選用,由“唯一”的你最終裁決。

 

追憶